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上浪漫(中英双语插图本)(精)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上浪漫》中,英国阿兰·德波顿扮演的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心理医生。德波顿引用了经典著作中的人物或情节,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把一些相当深刻的道理解释清楚。他从哲学的角度对存在于人的感情生活中的一些古老的问题进行探讨,帮助恋爱中的男女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对方。

内容推荐

《爱上浪漫》是英国阿兰·德波顿继《爱情笔记》后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它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新颖之处。《爱上浪漫》写的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英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情节围绕她同男友埃里克相识、相爱直至最后分手而展开。与通常的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以哲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女主人公的想法和做法、对她和男友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目录

译序

导言

现实

艺术和生活

对故事的羡慕

愤世嫉俗

晚会

从零开始

爱上爱情

模糊不清

沉思

性,血拼和小说

洗涤周期

价值体系

了解对方

预见性

爱情的永久性

力和007

宗教关系

埃里克的负担

为了什么才爱你?

旅行

读物

为快乐而快乐

潜水、卢梭和想得太多

青春期

厌恶女性

离开自己去度假

褊狭的观点

你让我成为怎样的人

灵魂

真相的层面

问题

转移过失

私语

误读

谁来作出努力?

爱情的七巧板

表白

邀请

牺牲

试读章节

宴会在泰晤士河畔罗塞里兹的一个由仓库改建而成的房子里举行,房子的装修布置混合着工业时代和巴罗克的风格。晚会相当于从前的大舞会,并不主要以金钱或者社会地位来决定邀请对象.而是看你是否敢于蔑视高雅的风格。从满是意大利名画复制品的天花板上垂下了大吊灯;舞池上方画着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局部。不断旋转的彩色光影映在它上面;餐厅的墙壁上挂了丝绒帷幕;平台上有一排小吊顶灯发出朦胧的光;来客在平台上用有凹槽的蓝色玻璃杯饮酒,以夸张的热情手势互相招呼。

艾丽丝把上衣寄存在门厅里,沿着宽阔的露天楼梯走上去,手心里反复折叠着自己的入场券。她找到自己的座位,发现同桌的客人(她一个都不认识)还没有来,便站在自己的椅子后面,欣赏摆在桌子中央的一大束颜色鲜艳的塑料花。

“你这会儿想的是见鬼,我本不该来的,没有一个熟人,我的打扮一定很糟糕,我怎么把这段时间挨过去呢,等等等等,对吗?”站在桌子对面的一个男子问道。

“我其实正在琢磨干吗需要三套刀叉。”艾丽丝随着回答。

“啊,对不起。我猜错了。也许是我应该这样想:见鬼,我本不该来的。没有一个熟人,我的打扮一定很糟糕,我怎样把这段时间挨过去呢?”

“你真是这样想吗?”

“其实我并不清楚。一分钟前我是这样想的,可是事情最后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请问,我是不是该穿衬衫系领带?”那个人问,他身穿黑色套装,但里面是一件灰黑色的高圆翻领套衫。

“我不知道。”

“对啦,我总弄不清楚在这些场合该怎样着装。你有没有同感?不知道该穿什么,更确切点说,你打算穿某件衣服,但是却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会同样打扮,结果呢,你就穿上了你以为别人也会穿的服装,谁知道还是穿错了衣服,同时又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穿戴。”

“我想我也有过几次同样的遭遇,”艾丽丝回答说,一丝笑容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她的脸上。

“时间还来得及,干吗不把座次安排掉换一下,让我坐到你旁边来呢?我看是没人会注意到的,你说呢?”那个人说,他满脸调皮的神情,很是讨人喜欢。

“你干吗要这样呢?”艾丽丝问。

“因为我的一边是梅拉妮,另一边是珍妮佛,这两个名字已经使我讨厌了。”

“你心胸未免太狭窄了,也许你会发现她们俩都很不错呢。”

“我也不知道。这两个名字都带给我一些不好的联想。我有个精神不正常的老姨婆,名字就叫梅拉妮,我的牙医叫珍妮佛,她使出浑身解数把我的生活弄得痛苦不堪。”

“假如我喜欢一边坐的是罗伯特,另一边坐的是杰夫,那又怎么办呢?”

“见鬼,你当然顶清楚啦,”那人淘气地回答,并且把座次卡换了过来。这样,艾丽丝在这一宴会上的经历发生了变化.她坐到了一个名叫埃里克(换来的卡片上是这个名字)的人身边。

其他的客人陆续进来了,大家对掉换座位的事一无所知.纷纷按照卡片就座,晚宴开始了。埃里克精力充沛,性子又急,使得艾丽丝处在被动应付的地位,她很少问话,只是忙于回答问题,挑起话头来的往往不是她。她觉得有一连串的问题向她袭来:她干什么工作?年纪多大?住在哪儿?有没有谈过恋爱?

“对不起,你说的是什么?”

“我问的是,你有没有谈过恋爱。”  “我干吗要把这事告诉你呢?”

“啊!你还是宁愿再扯上一通天气,真是对不起,我想接下来地面上恐怕会有霜了。听说苏格兰公路上结了薄冰,山谷里有雾。哦,高地可能会有小雪。”

“是我让你烦了吗?”

“一点也不。”

“那么,为什么你会认为我相信有爱情这回事呢?”

“那么,我是有幸坐在一位什么都不相信的人身边了。”

“我只是讲现实罢了。”

“我一直以为每个女孩子生活的目的就是找到与自己相伴的男人。”

“简直是大男子主义的胡说八道;有人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这根本不是我的目的,我只对独立生活感兴趣。我希望能够做到什么人都不见,一个人把生活安排得好好的。并不是说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其实,我自个儿过得挺好。P30-P32

序言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首度中国之行。抵达北京时是2004年5月的一个清晨,我的几位中国编辑亲自前往机场迎接,随身带着我所有作品的中文版。从机场前往市区的路上,我的编辑向我解释,对于将我的作品引进中国市场她真是既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心。她说,要想让中国读者接受一个全新的欧洲作家的作品真的很难.除非是那些教你如何取得商业成功或是如何操作电脑软件的书。不过,我的中国编辑也充满信心。因为中国读书界自有一群严肃的读者,他们渴望读到内容深刻、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结果,我的中国之行就演变成一连串的图书推广活动:接受采访、在媒体上露面以及在书店里朗读和签售。虽说大家事先都有过各式各样的疑虑,不过好消息还是接踵而至:我的作品确实在中国卖出去了。《拥抱逝水年华》——一本描写以晦涩著称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书竟然卖了两万册!

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人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人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我属于后一个阵营.所以对于我的书竟然能在中国赢得这么多读者,我深怀感激。我有个网站(www.alaindebotton.com),我每天都能看到中国读者的留言,他们想跟我交流几句,想表达他们对我作品的喜爱。写作是桩难上加难的营生,可是拥有这么热心的中国读者.感觉确实容易了很多。

返观我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我有时仍不免有些犯嘀咕: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作家——究竟是什么将这些只言片语连缀到一起.成为一本完整的书。从一开始写作,我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我知道我不是诗人,我也知道我不是个真正的小说家(我讲不来故事,我“发明”不了人物)。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来学者,因为我不想墨守那一整套学术规范。

后来,我终于发现了自觉正好适合自己的定位:随笔作家。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如果一位随笔作家来写一本有关爱的书.他也许会对爱的历史和心理稍作探究.不过他最终必须得用一种个人化的调子来写.使读者读起来就像跟朋友娓娓谈心。这种朋友般的阅读感受对我而肓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书读起来就像跟朋友谈心,不想拿大学问的帽子来充门面、唬人。

初习写作,我还认识到我喜欢写得尽可能简单朴素。这当然也挺胃险的,因为虽说你是刻意写得朴素,可难免也会冒乏味和幼稚之讥。不过我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了,你只需故作高深,让人弄不懂你就成。如果有本书我看不懂,也许就意味着作者比我更聪明——这是我们作为读者都未能免俗的一种普遍的受虐欲心理。我则宁肯抵挡住这种诱惑,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因为我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除了要写让人看得懂的书之外.我还立志要写在某些方面能对人有所助益的书。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书就不该(没义务)对人有任何用处.为艺术而艺术嘛——并非为了实际的进步或是事业的成功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认同这种观念。为了完全改变自己而去啃那些严肃的书籍确实愚不可及,不过,我也认为,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的情境,一时间,我们就像两个早早地去赴约吃饭的爱人,兴奋不已地发现两人间竟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陶醉之下,只能嚼几口眼前的开胃小食,哪有心思再去吃什么正餐),我们也会把书暂时放下,带点乖张地微笑着盯着书脊不放,仿佛在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十五六岁时开始认真地读书,当时最喜欢读的就是爱情故事。我把书中的人物都想象成我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活人:我读得如饥似渴,又感同身受。这足可以解释文学何以能够为失恋的人儿带来舒解和慰藉。在文艺作品中认出我们自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这正是作家们为了创作而采取的立场。

学着读书——写作又何尝不是——也就等于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私密——当然并不是说它们就是客观超然的.像你在快餐店里招呼侍应生那么不带感情色彩,而是说它们其实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东西。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

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我希望这能有助于解释我为什么写了这些书——写这些书是期望它们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处境,中国竟然也有些读者愿意跟随我探索的旅程,幸何如哉!

2008年10月于伦敦

(冯涛译)

书评(媒体评论)

《爱上浪漫》是德波顿以恋爱为主题的登峰造极之作。——《时报》

读德波顿的书,仿佛是罗兰·巴特尔糅合了《恋人絮语》、《神话学》、《流行体系》、《符号帝国》、《明室》、《写作的零度》、《文本的欢愉》等书的综合故事加强版。——《观察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