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同胞抗日丛书(人物集第1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康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康编著的《台湾同胞抗日丛书(人物集第1集)》从不同角度展示“祖国的抗日战争,台湾同胞没有缺席”的历史事实,反映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他们之中有杰出的台湾女性革命家谢雪红,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台籍抗日将士李友邦,智取《田中奏折》的蔡智堪,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勤勉工作的谢南光,支持日本战俘反战运动的康大川,用文字或电影作为抗战武器的李纯青、何非光,为筹划收复台湾作出重要贡献的刘启光、连震东、谢东闵、黄朝琴等。

内容推荐

徐康编著的《台湾同胞抗日丛书(人物集第1集)》共摭拾30位爱国台胞的抗日人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受黄埔军校革命氛围熏陶的台籍人士,参加北伐战争,投身于祖国大陆的革命,呼吁祖国同胞援助台湾抗日运动。在祖国“五卅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部分台籍共产主义者,于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创建台湾共产党这面抗日红旗,对当时台湾最活跃的台湾文化协会和台湾农民组合开展非武装抗日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台湾抗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祖国大陆的爱国台胞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不仅奋战在抗日前线,并参加光复台湾的计划,为台湾光复和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走近爱国的台湾菁英,他们生命所焕发的不屈与抗争的英雄气质,他们蕴藉于胸的爱国爱乡情怀,令人感动和钦佩,使我们将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连在一起,产生对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动力。

徐康编著的《台湾同胞抗日丛书(人物集第1集)》重点反映台湾同胞的抗倭精神和祖国情怀。

目录

谢雪红 反抗侵略的台湾女杰

翁泽生 抗日的一颗红星

杨克煌 为台湾革命一生无悔

苏新 抗日斗魂

简吉 台湾农民运动的领袖

张志忠 宁死不屈的硬汉

陈昆仑和张玉兰 带领农民抗争的革命伉俪

蔡惠如 为台湾殚智竭力

王正南 台湾义勇队的抗日老兵

杨美华 台湾女儿的祖国情怀

黄埔军校的台湾人

黄埔第二期 李友邦

黄埔第三期 林文腾

黄埔第三期 黄济英

黄埔第三期 陈绍馥

黄埔第四期 张克敏

黄埔第四期 蔡祝火

黄埔第四期 廖武郎

黄埔第四期 林梦飞

黄埔第六期 陈辰同

黄埔第六期 林树勋

黄埔第六期 杨春锦

黄埔第六期 林万振

黄埔第六期 郭御屏

黄埔第六期 罗崇光

黄埔第六期 温而励

黄埔第六期 陈旺枞

黄埔第六期 李祝三

黄埔第六期 李中辉

黄埔教官 陈岚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集美时期的抗日爱国活动

在台北长大的翁泽生,从小就受到父亲爱国情怀的影响。他的父亲翁瑟士出生成长于福建同安,早年东渡台湾,是一位爱国的茶叶商人,翁瑟士与兴中会台湾分会负责人陈少白、杨心如等交情颇深。父亲曾告诉他:“中国是我们的祖国,管中国的政府在海那边的唐山,那是一片非常大的美丽土地。”父亲的祖国情结深深感染了翁泽生。

1920年秋,翁泽生赴祖国大陆,就读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在福建同安创办的集美中学。在这里,他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触到《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先驱》等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祖国浓厚的民主思想和革命氛围吸引翁泽生,激发他反抗日本殖民当局的革命斗志。

1921年11月,集美中学放寒假,翁泽生回台北,加入刚组建不久的抗日爱国组织台湾文化协会(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成立,林献堂任文化协会总理)。文协负责人蒋渭水住在大稻埕太平町,与翁泽生家相距不远。翁泽生假期回台北,经常拜访蒋渭水,并积极参加文化协会组织的巡回演讲等活动,蒋渭水对这位刚毅倔强的青年人十分欣赏。1923年8月15日,文化协会机关报《台湾民报》发表翁泽生的《谁误汝》,小说描写一位在祖国的台湾浪人的忏悔和反省,表达作者强烈的祖国情怀,可以洞见翁泽生明确而理性的抗日思想。

1923年7月30日,太平公学校为纪念建校二十五周年暨改名(原名为大稻埕公学校)十周年,举办历届毕业校友同学会。翁泽生1914年进入该校,他曾在课堂上用闽南话回答日籍教师的提问。当时日本殖民当局实行奴化教育,禁止讲闽南话,翁泽生的“出格”举动,令校方甚感头痛,甚至以开除相威胁。这一次学校举办纪念活动,翁泽生冲上讲台,用闽南话演讲,向校友们宣传台湾文化协会的宗旨,指出台湾人是汉民族,要讲汉语,讲闽南话,他大声疾呼:“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不能讲自己的语言,世界上还有比这种不自由更痛苦、更耻辱的事吗?”恼怒的日籍校长宣布散会,草草结束校友同学会。日本殖民当局对这场抗日演讲事件进行侦查,此为轰动一时的“太平公学校事件”,翁泽生成为日警警惕的“危险分子”。

翁泽生在蒋渭水等文协领导支持下,筹备台北青年会。1923年7月31日,在蒋渭水宅商议成立台北青年会事宜,文协核心人物蒋渭水、连温卿、王敏川等出席会议,毕业于太平公学校的翁泽生、高两贵、洪朝宗、郑石蛋等人参加会议,讨论青年会办会宗旨、会章等具体事项,决定由翁泽生负责青年会宗旨和会章的修改。

经翁泽生修改的《台北青年会趣意书》写道:

我们最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双肩负有整个社会的重任……我们深知,我们台北青年并非没有热血,没有士气,没有才干的,这只是没有一个团体,没有团结而已……为了台湾青年的前途,我们愿意出面提倡组织青年会,我们的目的是在服务社会,谋会员的亲睦。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赶快觉醒起来,从速奋进吧!竭尽青年的责任,完成台北青年的义务吧!

虽然《趣意书》指出青年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谋会员的亲睦”,但由于青年会属于文化协会的下属组织,日本殖民当局认为文化协会的许多重要人物在讲演会中,“言论过激”,有“煽动反日情绪”的倾向,故对这个即将成立的组织发出“禁止结社”命令。  1923年8月15日,蒋渭水与翁泽生等人在大稻埕“亦品香”酒楼聚会。据日警档案记载:

以翁泽生、洪朝宗、黄春晖、陈金龙、陈清慧等人将启程返校之际,乃于八月十五日在亦品香号开饯别会,蒋渭水、王敏川以次青年会员三十五名参加,反对当局的不法压迫,虽然仍有解散命令,但他们互约,认为青年会的实体仍然存续,为贯彻预定的目的,决定继续活动。

虽然筹备台北青年会被迫流产,但这群爱国青年并没有放弃组织抗日团体。在蒋渭水的指导下,于1923年8月底成立台北青年体育会。1923年9月,中秋节前夕,翁泽生和洪朝宗赶回台北,与蒋渭水商量改用台北青年读书会名义,巧妙成立团结台湾爱国青年的组织。台北青年读书会以“劝导青年增进学习文化兴趣”的宗旨获日本殖民当局批准。中秋之夜,读书会以“观月会”形式举行成立会,推选许天送(文协理事)为常任委员,郑石蛋、潘钦德(潘钦信兄,任职于蔡式谷律师事务所)、杨朝华为委员。蒋渭水等人出席“观月会”。成立后的台北青年读书会与台北青年体育会合并,事务所设在港町文化协会读报社。

台北青年读书会成立不久,即因在文化协会指导下,“研究社会问题,共产主义及其他的社会思想,讨论、论台湾的各种问题”,被殖民当局取缔。1923年11月,回到台北的翁泽生与蒋渭水商量对策,决定改用“台北无产青年”的名称取代遭取缔的青年读书会,继续举办反对殖民当局的演讲会,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1月8日,“台北无产青年”在大稻埕港町文化讲座举行“打破陋习”演讲会,被日警认为言论有反对当局的倾向,强令解散集会,翁泽生、洪朝宗以“违反治安警察法,妨碍执行公务罪”,被判拘禁三个月。随后,文化协会竭力营救,派律师蔡式谷(文化协会理事)为他们辩护、申诉,翁、洪二人于同年2月底获释。

在集美中学读书期间的翁泽生十分活跃。他不仅利用学校放假的时间回台湾积极筹组抗日团体,开展抗日爱国活动;还在厦门成立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团结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学生从事抗日活动,并积极参加祖国大陆的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春,翁泽生和厦门大学的李思祯(嘉义人)、王庆勋(彰化人),同文书院的许植亭(基隆人)、中华中学的江万里(台南人)、郭丙辛(台南人)、英华书院的萧文安等人,商议成立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得到台湾老乡李山火的大力资助。1924年4月25日,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厦门长寿学校操场举行,厦门的台籍学生几乎都参加了大会。学生们演出文明戏《八卦山》和《无冤受屈》,反映台湾民众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悲惨遭遇,并在翁泽生等人的带领下齐唱《台湾议会请愿歌》。次日,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在长寿学校举办演讲会,翁泽生宣传台北青年读书会的抗日活动,声讨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青年革命运动的镇压,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台湾而且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台湾青年要参加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民族解放斗争。应邀出席演讲会的《厦声日报》主持人陈沙仑,对台湾学生的爱国行为表示支持。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在厦门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并参加“五九国耻”纪念日示威游行,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活动。

P34-37

序言

2010年,我负责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之台盟展览文图编辑,由此接触到台湾同胞抗日内容。兴趣所致,深触所及,一部恢弘的台湾抗日历史画卷,使我体悟爱国的台湾同胞对生命意义和家国情怀的阐释,我被他们深邃的生命激情和厚重的生命内涵深深吸引,由此萌生研究台湾抗日历史的愿望。

作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名历史工作者,曾被朋友问及,重庆人为什么要研究台湾抗日历史?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国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为光复台湾做了许多工作,许多爱国台籍人士在重庆留下了光辉的抗日足迹。抗战胜利,收复台湾的队伍由重庆出发,在台北公会堂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书,与台湾同胞共同见证台湾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时刻。2010年,台湾光复65周年,为铭记近代中国的这段重要历史,重庆市与台盟中央共同修建了台湾光复纪念碑。研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开展的台湾工作,是重庆历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探究抗战时期重庆与台湾的特殊渊源,传播台湾抗日历史,让更多的中国大陆同胞了解和认识台湾同胞,让台湾民众感受先辈的爱国夙愿是我们历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本书共摭拾30位爱国台胞的抗日人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受黄埔军校革命氛围熏陶的台籍人士,参加北伐战争,投身于祖国大陆的革命,呼吁祖国同胞援助台湾抗日运动。在祖国“五卅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部分台籍共产主义者,于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创建台湾共产党这面抗日红旗,对当时台湾最活跃的台湾文化协会和台湾农民组合开展非武装抗日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台湾抗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祖国大陆的爱国台胞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不仅奋战在抗日前线,并参加光复台湾的计划,为台湾光复和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走近爱国的台湾菁英,他们生命所焕发的不屈与抗争的英雄气质,他们蕴藉于胸的爱国爱乡情怀,令人感动和钦佩,使我们将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连在一起,产生对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动力。

本书重点反映台湾同胞的抗倭精神和祖国情怀,人物排序不分先后。惜本人笔力不逮而书之难尽,望方家指证批评。部分台湾抗日志士的亲属对本书给予支持和帮助,台盟中央宣传部郑世凯部长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丛书主编和台海出版社对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2012年11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