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你一门心思地替孩子着想,尽可能地在物质上满足他,孩子却仍然抱怨你没有关心他;你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孩子却仍感到孤独、寂寞和忧虑;你对孩子百般疼爱,不舍得打,不舍得骂,可孩子却想方设法地躲着你,离你越来越远。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父母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们把溺爱孩子当成爱孩子,把控制孩子当成爱孩子,从而使孩子逐渐地失去了自我,使他们的心灵尢法向外部世界敞开。
教育孩子,要注意些什么?哪些不能做?到底应该怎样做?这本由高品致编著的《教育孩子你不能这样做——家教禁忌80则》将告诉您答案。
正确的教育方法,需要多次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错误的教育方法,只要一次就可能会让孩子从此改变。家庭教育向来就是个难题,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身为家长到底该怎么做?这几乎是每个家长所头疼的事情。您一定看过和听说过很多关于家庭和教育孩子的禁忌,比如不要打孩子,不要讽刺责骂孩子,不要太强求孩子考出好成绩……但是到底怎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这本《教育孩子你不能这样做——家教禁忌80则》由高品致编著,就和您一起来分析:您的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符合您意愿的行为和举动?为什么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会发生在您和您的孩子身上?跟子相处,什么是您不能做的?最重要的是分析过后,您会知道您应该怎么做。
《教育孩子你不能这样做——家教禁忌80则》适合广大少儿家长阅读。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成才,就要认真地考虑应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哪些做法对,哪些做法不对,避免错误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辈子的引路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就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方法正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相反,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例如父母在单位跟同事发生了矛盾或在生意场上失利,不是去客观地分析原因,吸取教训,而是在家里大发脾气,这时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的行动让他学会了遇事以发脾气代替冷静思考;看到街角的乞丐不但低头匆匆走过,并且对孩子说乞丐都是骗人的,这时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已经教会了他冷漠、自私;孩子拿家里的钱买了糖吃,对你说实话,结果挨了一顿打,而谎称学校要收钱就免除了皮肉之苦,这时他已经学会了撒谎……
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孩子绝非偶然,好父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很多时候,教育并不是滔滔不绝的理论,而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1则 父母不可随意当
父母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究竟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呢?哪些事情是必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些父母都应当了解。
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抚养、管理和教育三方面。这三个方面,任何一项都不可或缺。
1.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来开展教育。比如青春期是人成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些成长规律知之甚少,只是任由自己的性子随意对孩子进行教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样往往会引起子女的抵触和逆反,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影响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最后,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家长们经常是既委屈,又不理解,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啊”!因此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
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作为父母,不只是要让孩子穿暖吃饱,还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于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睦的家庭能够使子女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切忌盲目,父母不能随意当,不仅要懂得爱孩子,更要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
第2则 忌把发怒当威严
怎样才能让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有着神圣的地位,他们认为父母是可以信赖的,是值得尊重的,于是才会主动服从父母的教育指导。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权威,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的遵从,也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权威缺失的现象通常发生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知识、经验在增加,成人感逐渐增强,他们会重新看待父母,如果父母自身的素质不高或者教育中出现了问题,那么父母在孩子眼里的权威地位就会下降甚至丧失。这对孩子的教育是很不利的,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心理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特殊阶段,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权威的缺失会让父母失去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
从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可以看出,出现了较严重问题的孩子,家长在他们的心目中大都已经失去了权威地位。具体表现为:有的孩子一听到父母说话就表现出烦躁情绪,甚至会捂耳朵;还有的孩子会公开和父母争吵,说父母没素质,什么也不懂。
为什么父母的权威会缺失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父母自身素质和行为存在问题,这让处于青少年时期并追求完美的孩子觉得不可接受,从而会看不起父母;第二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比如过度贬低或过度赏识孩子的家庭,往往容易出现家长在孩子心中失去权威的现象。所以,家长要注意自身的修养,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人格;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提高教育水平,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对孩子发怒就能体现自己的威严。发怒与威严其实是两回事儿,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如果你对孩子发怒,使孩子对你恐惧,在恐惧中顺从或叛逆,孩子的性格就会发生扭曲,表面上,你是“震住了”孩子,但却不是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敬畏你;而威严却不一样,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家长,所以就算是孩子的一些行为遭到了拒绝、制止甚至是惩罚,还是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威严能够真正地“赢得”孩子。
切记,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在表面上“震住”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从心底敬畏你。所以,成为威而不怒的家长,才是受孩子欢迎的成功家长。P2-4
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围着一个孩子转,这已经成了普遍的家庭模式。大人们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老人们在生活上尽心地照顾孩子……
这一代孩子被人们说成是幸福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其实孩子也有他们所特有的困惑和压力。家里那么多人为自己付出,对自己监督,寄予各种厚望……
家长对孩子溺爱、管教、包办、攀比、要求、恨铁不成钢、束手无策……
孩子自己要面对成长、交际、学习、挫折、困难……
那么家长是要跟孩子不分大小、朋友式交往,还是要时刻保持家长的威严不松懈?对孩子是全盘照收,大爱无疆,还是该骂则骂,该打则打呢?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很糟糕,做事情总是失败……该不该惩罚?怎么惩罚?孩子进步了,很优秀,取得了好成绩……该不该奖励?怎么奖励?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怎么让男孩子更强,让女孩子也不示弱?社会这么复杂,怎么让男孩子不学坏,女孩子不受伤害?
关于教育孩子,家长有太多的疑问,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我们的建议是,先知道什么样的家长才是一个好家长,先做好自己,然后再去因材施教,那你的孩子就没有理由不优秀。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误区,才发现自己无意之中做了那么多不该对孩子做的事情。这本书确实提到了很多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很实在,同时又能提出技巧和方法,供我们参考,值得为人父母的去看一看,学一学。
——林女士 中国旅行社厦门分社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注意,不要以自己没时间为借,不要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孩子是自己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相信这本书可以告诉你。
——屈平 北京电力公司工程师
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几乎面面俱到,很有说服力。重要的是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这些事例不仅给我们以教训,更多的是给了我。们启发。同时书中还有一些与传统教育理念不同的观点,很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读起来不那么枯燥。
——廖女士 注册会计师
大多数父母以爱的名义来教育孩子,往往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忽略孩子的意愿和想法,不懂得尊重孩子,无法聆听到孩子心灵最深处的声音。所以,即便你是“爱之深,责之切”,可孩子不懂,不能够接受你,难免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育孩子这事还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没什么坏处。
——张女士 专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