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春源教授所作《韩世忠传》,从浩瀚的史料中梳理剔耙,系统地记叙了韩世忠一生英勇奋战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的精神境界。既概叙时代背景、生平脉络,又着重描叙黄天荡之战等惊风雨、泣鬼神的激战场面;既突出了韩世忠个人出生人死的光辉业迹,又显示了韩世忠家属与韩家军英雄群像的映衬;既记述了韩世忠的军旅生涯,又肯定了韩世忠在团结御侮与屯田垦荒中的作用。《韩世忠传》开掘了韩世忠忠诚为国、纯洁刚烈的内在品质,对他作了历史主义的客观评价。忠于史实,评述恰当,详略结合,语言简练,应该说是这部传记的特点。《韩世忠传》在记叙同一人物的著作中,是迄今为止最为详赡、最为完整的史著之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保国自强,改革进取,形成了中国历史的浩浩长流。爱国主义精神,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民族之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宝贵的无形财富。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民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史诗,他们为拯救民族危亡,敢于牺牲,英勇奋战,铸就不朽辉煌。南宋韩世忠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身经百战,血拼疆场,遍体鳞伤,立下赫赫战功。他智勇双全,战术灵活,以少胜多,并发明改进多种武器。他爱民如子,体恤民生。韩军出征,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些都展现了韩世忠爱国爱民、智勇双全的英雄风范。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与精神风貌,特别注意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细节的具体性,突出韩世忠爱国抗金的时代特征。
在清风明月、绿水围绕的苏州沧浪亭侧,有座崇祀先人的五百名贤祠。祠里所列的先贤名宦中,有一位手执朝板、态度庄重的官宦画像,他就是南宋蕲王韩世忠。韩是两宋之交抗击金兵南侵的民族英雄,为赵宋王朝维持半壁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获得古今一致的赞颂。韩世忠晚年退休,长期住在苏州,死后葬于灵岩山麓,墓碑为宋孝宗亲题。巍巍丰碑,替苏州山河增添了亮色。
一、动荡环境孕育将才
韩世忠字良臣,生于北宋元祐占四年(1089)延安郡的一个农家。有些史书上称韩世忠是绥德人,其实这与“延安”说,并不矛盾,因为在熙宁二年(1069),绥德已划归延安郡(延州)所辖。所以确切地说,韩世忠是延安郡属下的绥德人。其所在乡里,根据韩世忠之孙韩杕所说,称彰武。
1.恶劣的生态条件
延安一带,属于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由于气候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水草丰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冷,雨量的减少,和历代统治者因建都于邻近的关中地区,为建筑宫殿陵寝而将这里的树木大量砍伐,加上连续不断的战争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荒凉状态。山塬上只剩下稀稀的芨芨草、骆驼草等杂草,朔风骤起,云沙飞扬,遮天蔽日。在风调雨顺的年月,还能打一些粮食。一般年头,人们只能在河滩谷地与泉洇之处,种上杂粮,艰难谋生。可能是穷则思变,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众多将才,韩世忠是关西将才中杰出的一位。
2.外族欺凌的社会环境
元祐年间(1086-1094),北宋王朝日趋衰微,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它的北方有辽与西夏两个强敌。
辽国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所建立。契丹,原是古代东胡族的一支,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隋唐之际结成部落联盟。由于受中原的影响,生产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唐朝末年已“兴板筑,置城邑”,走向定居生活。天复元年(901),出身于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领袖,称可汗。他率领部众讨伐室韦、女真、渤海,常获胜利,并多次进入边塞,抄掠中原。贞明二年(916),耶律阿保机设计杀死了对他不满的七个部落的酋长,真正完全统一了契丹族,建立大契丹国,定年号神策,建都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契丹社会的奴隶制已逐步完善,并向封建制过渡,极富侵略性。
阿保机建国后,四处征战,攻占了河北北部的新、武等州(今涿鹿、宣化一带),在军事机构中设南面招讨使一职,积极准备长驱南下。阿保机在攻灭渤海国之后病死。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更想吞灭中原。这时正好石敬瑭背叛后唐,他以每年提供30万匹帛,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与山西北部),并尊德光为父皇帝的极其耻辱惨重的代价,请求德光发兵攻下洛阳。契丹占领洛阳以后,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契丹并不满足已获的权利,还变本加厉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不时南侵。会同九年(946),因后晋不愿称臣而发兵攻占开封,改国号为辽。耶律德光本想久据中原,但由于剽掠作恶,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而退兵。
后周世宗柴荣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曾亲率大军征伐辽国,很快取得进展,占领了瀛(今河间)、莫(今任丘)、易(今易县)三州与瓦桥、益津、淤口三个重要的关口,但毕竟中原的门户已失,恢复已经困难。代周而起的赵宋政权,亟欲收复燕云。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平定辽支持的北汉后,乘胜进攻辽国的幽州,由于沿途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很快占领东易(今河北涿县西南)与涿两州。顺(今顺义)、蓟(今蓟县)等州也望风归附。宋军来到幽州城下,想一举夺取这座城池。但由于宋军久战疲劳,运输迂远,辽的援军及时来袭,宋军在高梁河大败而归,死者万余人。雍熙三年(986),辽景宗耶律贤死,皇位由年幼的耶律隆绪接替,母后萧氏摄政。宋太宗认为辽朝“主少国疑”,因而兵分三路,大举伐辽。东路由大将曹彬率领,从雄州(今仍名)直捣幽州;中路以田重进为统帅,从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县北),进攻蔚州(今河北蔚县),再指幽州;西路由潘美、杨业带领,从雁门攻打云州(今山西大同)。中西两路进展迅速,而东路遇到萧太后亲自指挥的大军拦击,又在岐沟关遭辽耶律休哥骑兵的冲击,死者过半,所弃戈甲如山。中路也随之溃退。西路杨业在进攻朔州时,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陷入重围,被俘不屈而死。杨业就是民间传说的佘太君的丈夫杨老令公。宋朝两次攻辽失败,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景德元年(1004)萧太后与辽圣宗隆绪率二十万大军大举南犯,烽烟滚滚,一路如饿虎扑羊进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朝廷听到这一消息,惊慌失措,宋朝大臣王钦若等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避其锋芒。在寇准等少数大臣的力主之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由于皇帝亲临前线督战,士气大振,辽军统帅萧挞览在察看地形时中“伏弩”而死,宋已形成胜利之势。但宋真宗对抗辽缺乏信心,不思进取,急于求和,经过几次交涉,以宋称萧太后为叔母,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代价,维持宋辽原有的疆界,史称“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之间呈现相对稳定的局面。但较小规模的边界冲突,时有发生。
宋北边另一个强敌是西夏。西夏是由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所建。党项本来居住在今青海、四川与甘肃的交界处,唐玄宗时由于吐蕃的北扩,党项被迫迁移到今宁夏、陇东与陕北一带。唐末,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参加了镇压黄巢起义的战争,取得战功,被赐姓李氏和“夏国公”的封号,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的土地。夏州在今陕西横山县,银州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绥即陕北绥德,宥州在今陕西靖边县东,静州亦在陕北米脂县西。可见陕西北部是西夏起家的地方,也就是韩世忠的家乡。宋太宗时,朝廷为消灭割据势力,征西夏首领李继捧入朝,并交出五州土地。但继捧的堂弟继迁不从,举兵反抗。他与辽国勾结起来,攻陷宋的西北重镇、水草丰美的灵州(今甘肃灵武),使宋失去了控制西北的重要枢纽。其子李德明继位后,与宋维持了一段友好的关系,在边境上设立榷场,进行互市。宋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的赏赐。但这仍满足不了西夏的要求,德明之子李元昊继续攻下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凉(今甘肃武威),扩展至河西地区。元昊继位之后,采取措施,逐步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实行征兵制,创造西夏文字,继续发展农业经济,使国家的实力进一步提高。元昊雄心勃勃,继续向西用兵,攻占瓜州(今甘肃安西)、肃州(今甘肃酒泉)、沙州(今甘肃敦煌),领土进一步扩大。景祐五年(1038),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宝元,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此时西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以贺兰山为固”,已从今陕甘高原、河西走廊到北边河套地区,跨地万余里,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为继续追求自己的利益,谋求版图的扩大,元昊竟向宋朝提出“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的非分要求,遭到宋的严词拒绝。宋仁宗下令削除元昊的官职,关闭边界贸易市场,禁止双方互市,以定难军节度使的高官为赏格募人擒斩元昊。元昊乘机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康定元年(1040),元昊率军进攻保安(今陕西志丹县),自土门入,攻占金明寨,乘胜攻至延州城下,宋夏双方在三川口(今延安西北)决战。宋军在深雪中奋勇抵抗,有所斩获。西夏军以轻骑压来,使宋军退却,俘宋将刘平、石元孙。庆历元年(1041)元昊又以诱敌深入的办法,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北)打败宋将任福。次年再败宋军于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几次战争,宋朝接连败北,死伤与被俘者上万。但西夏也兵力受损,人困马乏,军费负担太重,又失去了必需的布匹、茶叶来源,因而要求议和。庆历四年(1044)经谈判,议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主,宋每年“赐”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并重开保安军与高平寨互市的榷场。此后西夏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仍有袭扰宋地事件的发生。韩世忠参军之后的首次战争,就是对西夏作战,而取得胜利。韩世忠出生在生态恶劣、社会动荡的年代,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与忠勇的个性,为他日后成长为大将准备了客观条件。
韩世忠(1089-1151)是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史称“韩岳”。他为挽救民族危亡,奋勇抗击金兵的入侵,出生入死,浴血苦斗,取得了辉煌的功绩。黄天荡一战,以八千精兵击败金兵十万之众。大仪鏖兵,主动出击,所缴辎重,堆积如山,与平山堂相齐,号称“中兴第一功”。韩世忠是支撑南宋政权的中流砥柱,保障了东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弘扬了不怕牺牲的民族正气,生前即被封为成安郡王。
苏州是韩世忠的第二故乡,他的宅园就在苏州沧浪亭,晚年常住于苏州,啸傲于湖山之间,徜徉于园林曲径。死后葬灵岩山麓,追封蕲王,谥忠武,神道碑额为宋孝宗皇帝所亲题。
韩世忠具有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反对任何屈辱投降的行为。他智勇双全,战略宏大而又切实可行,战术灵活多变。他关心民生,屯田垦殖,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与军需供应。韩世忠长于巧思,器仗规画,精绝过人,发明克敌弓、掠阵斧、连锁甲、狻猊鍪,用于实战,有效方便,为人所称道。
对于这样一位文武并举的英雄人物、一代名臣,作为苏州人,有责任把他的光辉事迹与爱国精神发扬光大,传承千古。鉴于此,我出资重修了韩世忠的墓圹、神道,面貌焕然一新,使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放光彩。同时,我很想请人替韩世忠写一本传记,记叙他的战斗历程,显扬其忠诚纯洁的道德品质。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通过苏州知名文史专家、具有广泛人脉的徐刚毅先生,找到戈春源先生来撰写这一本传记。
戈春源先生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多年任人文学院领导,在一些全国性的学会担任重要职务,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文史兼通,治学严谨,著作多达几十种。尤长于社会风俗史与吴文化的研究。对“端午节起源伍子胥”的考辨,引起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苏州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宋史,亦是戈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由他来完成“韩世忠传”的撰写,我认为是很合适的。
《韩世忠传》以时间为线索,全面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与精神风貌,特别注意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细节的具体性,突出韩世忠爱国抗金的时代特征。对于韩世忠从征方腊等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作为一家之言,还可进一步探讨。《韩世忠传》经叶文宪、臧知非、董粉和等知名专家认定为完全可以出版的高质史著。
苏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它是中华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地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种爱国精神,弘扬民族特性,廓清社会风尚,提高价值取向,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愿与大家共勉。
我一直对宋史饶有兴趣,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两宋受到辽、夏、金、元的相继入侵,在连天的烽火中涌现出众多抗击敌寇的英雄人物。他们那种出生人死、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人格典范。我很想在这方面作些研究,把他们的英雄业绩记叙下来,将他们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尽管发表过一些评述范仲淹、尤袤等宋朝人物的文章,也很想对宋史作进一步的探索,只是由于教学与工作的需要,我的治学重点转入古籍整理、文字学、社会史、吴文化与交通史的研究上去了。
去年,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知名企业家吴炯与苏州市知名文史专家徐刚毅二位先生约我撰写《韩世忠传》,使我的夙愿得以实现,因而欣然领命。吴炯先生作为新一代企业家,热衷于乡邦文物古迹的保护,出巨资修建韩世忠祠墓,并资助出版这部《韩世忠传》,为表彰民族英雄,弘扬爱国精神作出卓越贡献。吴先生这一义举难能可贵,功德无量。徐刚毅先生长期担任苏州市方志办主任,是研究吴文化与苏州古城的知名专家,他以满腔热情扑在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一致的赞誉。
韩世忠是与岳飞并称的一位民族英雄,这是决不能否定的。前几年,出现了一种奇谈怪论,认为在今天版图之内的民族战争(包括宋金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争斗,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为落实民族政策,因而像韩世忠一类人物只能称作抗金的杰出人物,而被摒弃于民族英雄之林外。我认为这一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民族英雄是在民族战争中正义的一方,也就是在反抗侵略的一方中产生的。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使平民被杀,城邑残破,财帛子女被掠,国土处于侵略者的蹂躏之中,而韩世忠为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进行了拼死的斗争,完全具有正义性质。韩家军纪律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作战勇敢,所向披靡。韩世忠本人多次辞谢爵禄,愿献私俸为抗金所用,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与道德风范。可谓赤忠纯义,彪炳日月。毫无疑问,韩世忠是苏州人民值得崇敬的乡贤,韩世忠的爱国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将世代相传。
本书匆匆而就,定有错误与不当之处,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为幸。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注明,深表歉意。马洪德先生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一些资料,特表谢意。
戈春源
2009年9月于运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