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冯纪忠讲谈录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冯纪忠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冯纪忠先生接受学生们的数次访问,以自己人生不同时期的轨迹为线索而进行的谈话的忠实记录,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其间,冯纪忠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也数次参与,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赵冰先生组织并整理了每一次的访谈。

本书是“冯纪忠讲谈录”之《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

内容推荐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总论

论立意

 意念

 意动

 意境

论设计

 建筑

 城市

 景观

论作品

 南京都市规划

 上海都市计划

 上海朝阳新村规划

 上海公交一场设计

 武汉东湖客舍设计

 上海闵行规划

 上海土产展览馆蔬果馆、药物馆、烟茶馆、林产馆规划

 上海同济大学和平楼

 武汉同济医院

 上海华东师大化学馆、数学馆

 南京水利学院总体规划及工程楼设计

 上海同济大学中心大楼19号方案

 华沙英雄纪念碑竞赛作品方案

 苏州医院和昆明医院方案

 人民大会堂方案

 莫斯科西南区规划方案

 杭州花港茶室

 北京国宾馆方案

 北京图书馆方案

 上海松江区方塔园规划及何陋轩设计

 安徽九华山规划及单体设计

 上海旧区改造

 江西庐山规划和设计

 上海佘山银湖居住区规划和别墅设计

 上海古城公园

 上海松江博物馆方案

 上海松江方塔园街区方案

 北京海运仓明清朝粮仓改建

附录一

 谈谈建筑设计原理课问题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述要

 谈建筑设计和风景区建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访德杂感

 建筑与城市规划会议关于城市和住宅问题的讨论

 哥本哈根会议评析

 组景刍议

 风景开拓议

 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附录二:冯纪忠作品年表

附录三

 开创“同济风格”

 设计要从基本功能入手

 我的老师冯纪忠先生

 应该更早认识到他的价值

 跟冯先生在一起的时刻

 “空间原理”改变我们的建筑思想

 为“空间原理”写教材

 永远在时代的前列

 《空间原理》的学术及历史意义

 冯纪忠:另一现代传承

 重理而倾情

 冯纪忠:远去的大师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战后的城市问题,欧美的情况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战后城市是被伤,不是毁了,所以他们的目标是保护、恢复或提高城市性能。所以他们的重点不是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但城市设计不算规划,是老方法,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城市的。

而我们一下子就要解决规划问题。不只是城市设计,不是设计个中心区、政府大楼、大马路。我们的思想、提法是新的。我们的任务、目标不同。

现在一般的人做的都是城市设计,不是规划。城市设计想到的主要是大路、大楼、一个大广场。先想到城市设计不对,只以显示自己权力为目标就更错。

首先,要城郊整体考虑:规划考虑的范围是包括郊区,不只是城内。

(2007年8月12日)

城市是有机的,疏散不是分完就完的,城市有时间性,这很重要。

有机疏散,以前只是讲疏散。实际应该强调“有机”:不是某一方面考虑,而要从城市整体考虑。

同时要考虑城市在时间上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发展。

(2007年8月5日)

有机疏散不是一哄而散,也不是像体育比赛结束一簇而散。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系”。

例如:发展浦东,它与浦西之间有一个联系,它们的发展内容之间也有关系。

“有机”,是把城市看成一个有机体。这个说法跟最早的现代的城市发展理念不完全相同。因此战后在北欧,要发展城市,就直接到老城外面去发展一个区。这个区不是有机的,因为它除了考虑人们的生活所需——要到城里买东西之外,没有考虑跟这个主体城市的密切关系,所以后来新区跟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当时的问题,就是没有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

(2007年8月5日)

这个有机,甚至比后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更完善,更全面。既然是有机,那么子城跟母城,跟左右,跟城乡……他们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是有联系的。可持续发展,它仅仅包含一个时间方面。这是比较概括地讲。

而且,可持续发展只能够针对城镇的发展,如:卫星城镇的子城与母城的关系这方面来讲是对的,那么对市区改造就不能用这个名称。为什么?我们对城市的一个小区、一个街坊进行改造,主要不是可持续发展,而是更新,是在“和谐”条件下更新。

为什么要“和谐”?是人的和谐。人在小区里已经生活了多年,他跟周围一切的事物都产生了关系,他们形成了传统。如果把这些人全部搬走,改造一个小区,那么人们换了地方,他们整个生活中的联系都被割断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不能是以物为本。

(2008年1月21日)

旧区更新与有机疏散又不同。

因为“有机”,是作为城市的大方向讲的,是不断发展的问题,例如:古城的保护和新城的发展,是这样。

而“和谐”,是针对小区而言,是一步步地更改、更新的问题。例如:番瓜弄,是最早的棚户区,棚户拆了以后要造房子。如果我们把棚户的人都赶光,那当然简单。但是这些人搬走之后怎么办?所以不能触动得太多。所以,应该考虑一步一步地“改进”:它就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地更新。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在这种地方是很容易忘记的。

番瓜弄棚户区,可以讲已经实现我的想法。但它仅仅是初步的更新。我们把棚户转变成能倒便的住宅,这也是进步。因为原来住宅里没有倒便的地方,住户要到外面去找厕所。更新以后,这家人有了卧室,有了厨房,能倒便。但是卫生设备还没能力安装,只好等下次更新再装。因此当时整个上海讲起来,更新的水平还是很低,生活质量很低啊。但是对于它本身而言,已经提高一步了。等到第二步更新,它才变成室内有厕所的住宅。所以是在这样的具体情况之下,来照顾所谓“不触动他的生活”。

(2008年1月21日)

这样的逐步更新,人是活动的:一是人会逐渐发展,会自然而然地新陈代谢;同时,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逐渐改变社区。我们所考虑的精神方面,就是要维持这个“和谐”。

(2008年1月26日)

有机发展中还有一个问题:城市疏散的建设标准。

当时上海的城市改建,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说上海是人太多了,房子太少了,要迁人口出去,那么这个“人多”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说居住的条件不好,也要有个判断标准。

当时我们的标准是每人9平方公尺的居住面积,这是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基本标准。所以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维也纳在社会党执政的时期造了很多住宅,如同我们的公房,就按照9平方公尺一个人建造。当时我们也照这个标准来检查每个区里的人均居住面积。

这样一看,的确没有达到9平方公尺。那么,如果尽量少的人搬出去,怎样达到这个标准呢?把附属建筑去掉?不行,一个区要有一定生活设施的。那么,通过建筑设计和规划,调整达到9平方公尺的标准可不可能?我们算一算,是可能的。

当时房子不准造高,那么这9个平方怎样摆进去?有多少人数要搬出来?就看这个区能摆多少房子,现有多少房子,能住的不应该拆的有多少,能修理的稍微更新一下的有多少——这些面积要定下来。

因此进行房屋调查:每个区我们都按照这个要求整理一遍。有的是建筑不动,高度也不动,那要出来的就是人;有的可以出来一部分人,一部分质量还不错的房子应该保留。

(2007年8月5日)

P25-28

序言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自1947年执教同济大学任教授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规划设计师,桃李满天下,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的一代宗师。

冯纪忠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冯汝骥是清代翰林,历任浙江、江西两地巡抚,父亲有着深厚的中文根底。冯先生从小就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34年冯纪忠先生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当时同班同学有贝聿铭、胡其达等,这是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1936年冯纪忠先生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41年毕业,是当时两个最优等的毕业生之一,1939年至194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6年历经艰辛返回祖国。

回国后冯纪忠先生先后参加了当时首都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196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加以实施。

1970年代末期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了上海松江方塔园。1986年方塔园的何陋轩落成,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了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着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直到2009年去世前一直在进行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设计的探索。

冯纪忠先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现代建筑师。这种超越是和他早年的维也纳建筑教育及实践背景以及自身深厚的东方根基相关,更和他所处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时代背景及作为知识分子其所投身建筑实践的中国现代的苦难的历史息息相关,所有这些锻造了他不断超越的意志,也正是这种意志使他完成了现代建筑的自我超越。

当人们回顾现代主义变迁的时候,另一条现代之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这条路就是克尼西在维也纳工科大学开创的如今已被广泛认同的现代之路,这也是冯纪忠先生所承传的现代精神的源头,这种现代精神强调空间形态的生成,它顺应现代的发展,同时又不否定历史,这为冯纪忠先生的现代超越提供了可能。从历史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冯纪忠先生在具有深厚历史的中国所开创的表达生命境界的现代空间规划和设计之路。这条路对冯先生而言更多反映的是对生命、对苦难的体悟和超越,以及如何用空间去表达和超越这些苦难,追求自由的意志,表达自在的意动。

我本人是冯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在学习和修行中体悟到了冯先生所传承和超越的现代之路的全球意义。我一直希望能协助冯先生做些工作,冯纪忠讲谈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冯先生晚年的学术思想,分别以《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等专题呈现给读者。我本人期待着冯纪忠讲谈录对于那些从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人们以及推动中华全球化的人们以思想的启迪。

后记

冯纪忠讲谈录之《意境和空间——论规划与设计》是根据冯纪忠先生如下讲谈、谈话或访谈整理而成:

2007年07月17日访谈,在场者:范景中、严善錞、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1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0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2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5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7月29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5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7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08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0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1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2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08月13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8月14日讲谈,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2007年09月15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7年09月18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

2007年12月09日访谈,在场者:梁婷、赵冰、冯叶等

2008年01月05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等

2008年01月06日谈话,在场者:赵冰

2008年01月21日访谈,在场者:曲向东、赵冰、冯叶等

2008年12月28日谈话,在场者:赵冰、冯叶、刘小虎

这是我主持整理及编辑冯纪忠讲谈录的一部分工作,冯先生的女儿冯叶女士安排了冯先生的讲谈,我的博士生、现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刘小虎负责讲谈录像。参加整理及编辑工作的有我的博士生涂光陆、陈怡、王琦。书中照片除个别的由我拍摄以外,皆由冯叶女士提供,并由我的学生艾勇、宋启超数字化。冯先生去世后,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侯俊智主任的推动下,此书能在《第二届冯纪忠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与读者见面,也是对冯先生的一种纪念吧。

赵冰

2010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