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实再现了30年前红崖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鲜为人知的一幕,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红崖湾发展变迁的全景画卷,其史料价值是珍贵的,其蕴藏的道理是值得悉心体味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读这本书,回顾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信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是有所裨益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
分类 | |
作者 | 张全有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书,真实再现了30年前红崖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鲜为人知的一幕,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红崖湾发展变迁的全景画卷,其史料价值是珍贵的,其蕴藏的道理是值得悉心体味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读这本书,回顾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信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是有所裨益的。 内容推荐 红崖湾的故事所讲述的是甘肃省陇西县农村30多年前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书中所记述的都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但读后却令人为之动容,为之低徊不已,久久难忘。包产到户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本是很平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是放在30多年前,却是令人生畏不可触及的禁区。红崖湾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县委和公社领导顺应农民群众的生产要求,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率先搞包产到户的自觉尝试,这也是它与安徽省小岗村由农民自发尝试包产到户的不同之处,因而愈加显得难能可贵。反复吟咏红崖湾的故事,其可贵的探索和深刻的启示集中到一点,就是揭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谛,使我们对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目录 亲历者的回忆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 碧岩红崖湾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的回忆 陇西县最早在红崖湾试办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带给庄户人家的好处多 陇西县实行群众更喜欢的大包干到户的过程 县委在实行包产到户中敏锐、坚定、放手 多为群众做些事总不会出大问题 红崖湾是1978年秋季搞土地承包的 当年的红崖湾是一块地分一户人家的 我曾目睹的陇西群众生活困难情景 土地承包是东巷村发生巨变的关键 1973年陇西火车站有大批农民扒火车外出讨饭背粮 一位新华社资深记者三十多年前采访到的陇西困难情景 一位地委书记和两位省委书记对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 改革初的新闻 不失时机地集中劳力消灭草荒夺丰收 东铺大队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搞播种 陇西县宏伟公社农田基本建设搞得扎扎实实 充分发动群众加强计划用粮 在春耕生产中探索建立责任制 三台公社狠抓清退兑现减轻农民负担 房前屋后植树谁种谁有 梁家营大队组织专业队常年搞农建 认真补好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 社员喜欢“大包干” 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 变化与效果 农民赞美这项利民便民富民的措施 “烂包队”一年翻身记 包干到户责任制收效良好 从一个鸡蛋、一棵树人手,广开生财之道 “老没治”的新生机 生产队长王奠基包干到户后工作出色 贫穷落后的山区也能发展多种经营 陇西县农村双代店全部包给个人经营 坚持年年植树走上致富之路 陇西县社员个人造林猛增 陇西县多点繁育良种效果好 县长讲授农技课 回家坪生产队平田整地户均两亩六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新发展 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如何当生产队长? 政策到一家调动千百户_ 农业包干到户副业统一经营 陇西县包产到户后改变蔬菜收购办法 陇西县社员养鸡发展快 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扶持陇西县个体饮食业发展较快 陇西县为专业户重点户开展科技服务科学技术使多种经营效益提高 新时代的评说 有关农村改革起步的三则史料 陇西实行包产到户带给我们的震撼 红崖湾的包产到户与小岗村的区别 一篇有助于正确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回忆文章 寻找吃饱饭的出路 1978年秋:红崖湾搞起了包产到户 红崖湾的实践也表明:包产到户在基层得到率先探索 陇西县农村改革的启示 包产到户不是权宜之计 《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一文的作用 《未定稿》与刊登陇西包产到户事件的始末 甘肃最早货真价实的包产到户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是一篇历史文献 陇西行 包产到户30年后的陇西农村 诗一首——读《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感怀张自强同志 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具有敢开新风气之先的精神 弘扬率先包产到户精神加快陇西和谐科学发展 世道人心的见证 危难更显爱民心 一篇真实可贵的党史资料 不能忘却的历史 “包产到户”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浓浓故地情 陇西县农村改革的兴起 当年有名的“烂包队”如今发生的新变化 红崖湾的路程 红崖湾的变迁 勇敢 红崖湾及碧岩镇的变迁 网上博客热议陇西实行包产到户 勇敢的第一步 《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 陇西实行包产到户的四个阶段 红崖湾及陇西全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特点、意义和启示 大背景的链接 抗灾和要粮款分粮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定西地县两级的主要工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1978年1月至1982年12月定西农村改革大事记 伟大的创造——杜润生访谈录 附录: 张自强和袁志茂简历 张自强同志1979年2月在陇西县四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参加四干会议的干部热烈讨论张自强讲话 中共陇西县委《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试行草案)》 中共陇西县委《关于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补充意见》 诗二首——重访陇南 词一首——满江红 诗一首——老书记来陇南 诗一首——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诗四首——自强先生八十华诞志庆 用人爱才是能够干成事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父亲与老县委书记张自强的交往 “全国十杰教师”的父亲与原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爷爷的一份情缘 研究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一事让我有缘与沈宝祥教授交往 对张自强同志的印象 张全有写作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陇西县农村改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由于当时我也没有留下更为详细的记载,现在手头也没有占有足够的档案资料,我说的情况可能不太完整,尤其是时间上也可能不是完全准确,按照你们的意见,先简单谈一下去陇西以前我的大体工作情况,然后再谈1977年4月至1981年10月在陇西做的几件有关农村改革的事情。 一 我这个人与农村有缘,生于和长于甘谷县一个农村,父辈是长工出身。1949年4月5日,我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一开始工作,就与农民打上交道了,好像也与搞试点的事情有缘,曾经在土改后试办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生产合作社。 1951年至1952年试办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一期土改结束后,于1951年11月,我当了甘谷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当时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怎么样把“耕者有其田”的农民组织起来。大概是在。1951年11、12月,县委指示我在甘谷县第二区的巩家石滩试办全县第一个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当时,我的老伴是区委的干部,她也参与蹲点搞这个互助组。搞互助组只是劳力上的互助,不存在生产资料的调整,它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所以,农民愿意参加。由于土改以后农民的热情在互助组里发挥得相当好,一年之后,入了组的农民家家粮食丰收,单干户参组的热情更高。 紧接着于1953年春季,在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甘肃省先后在陇西县的赵家沟、永昌县的焦家庄、甘谷县的巩家石滩等地方搞试点。巩家石滩的试点是由我组织进行的。初级社时期,农村经济依然发展得很好,比互助组时期还好,农民群众不但拥护初级社,也积极参加初级社。 1954年正当初级社在全县范围内刚刚发展起来、尚未巩固提高的情况下,中央很快就开始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时候,我在县委当了生产合作部部长,又参加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这一试办就有了变化,生产资料,如牲口、土地等折价、人股、分红。在试办未取得什么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就全面推开高级社。此时,群众和干部对办高级社开始有了想法,开展工作已经有困难了,因为群众不像办互助组、初级社时有那么高的热情。更严重的是,在高级社未取得成功经验,尚未得到广大群众认可的情况下,又开始试点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中央号召全国搞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的方式方法,不同于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不再深入发动群众,只是以普遍号召的方式让农民群众入社。这一下,在很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全县全省都人民公社化了。简单地说,人民公社就是宣布一切归公所有,群众一无所有了。这一下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就导致了以后几十年劳动组织的混乱。社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年不如一年,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59年、1960年,全省范围内就出现了人口外流、死亡等极其严重的事件。我是1959年10月至1963年7月先后任武山县委书记处书记、甘谷县委副书记的,那时候,我才是个29岁的年轻人,整天解决人没饭吃、饿死人的事,那真让人惊心动魄,终生难忘。那时候,干部作风很好,县委书记、中央工作组与群众都一样,都在挨饿,都有浮肿。1961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了兰州会议,开始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要抢救人命。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又开始恢复,“左”的政策开始放松。我们赶紧趁开展抢救人命工作这个机会,在划小生产队、生产大队规模的同时,试着给老百姓一点自由,搞放宽小自由,允许社员开荒地,还给社员增加自留地,给社员借地。这些政策一落实,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到了1963年、1964年,农民就一下子翻身了,收成一下子就好得很了,老百姓又有吃有喝了,政府的日子也好过了,党的威信又高了。 1963年恢复了生产以后,大概是夏收的时候,我从甘谷县委副书记的岗位上调到省委农村工作部当处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1962年搞过放宽小自由的工作,我被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被送进了“牛棚”,一坐就是三年。政治审查结束以后,1969年10月,我被安排去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工作。这一去就是五年。这五年时间里,我干了一些实事,也干得非常有意思。和工人农民吃住在地窝子,不分白天黑夜,共同把黄河水引上了草窝滩,把荒滩变成了良田,现在想起来,为民办了实事好事,心里很舒服。 P2-3 序言 定西早期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取得突破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几乎是无人不晓。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与小岗村同时期的甘肃省陇西县碧岩公社的红崖湾,同样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一书的出版发行,将开启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展露30年前红崖湾实行包产到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指导思想仍在全国延续,广大农村生产落后,绝大多数人生活极度困难,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已实行了二十年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产生普遍怀疑和不满。定西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为严重。穷则思变,在国家政策明令禁止包产到户的情况下,陇西县委以极大的政治胆略和创新勇气,冲破政策禁锢,顺应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支持碧岩公社党委指导红崖湾秘密试办包产到户,使这个“烂包”生产队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仿佛在一夜之间沸腾了起来。之后,陇西县委又在全县31个生产队试办包产到户,随即在全县迅速全面推行,陇西县由此成为全国实行包产到户最早的地方之一。 红崖湾实行包产到户,虽然是在几乎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作出的选择,然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实行包产到户,表面上是对管得过死的农民和农村生产模式的一次松绑,其实质是对脱离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红崖湾及陇西县的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长期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群众吃饭问题,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全市农村改革创造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毋庸置疑,红崖湾是我市早期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 30年光阴弹指而过。如今红崖湾同全市其他地方一样,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殷实,踏上了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新征程。回顾历史,感慨良多。如果没有农民群众敢于冲破禁区、锐意改革、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如果没有陇西县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视农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大利益的群众观念,如果没有县乡干部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那么,红崖湾以往那种生产模式还不知要延续多久,更不用说开日后风起云涌的农村改革先河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红崖湾改革的“起点意义”不会消失,改革创新的精神将会永存。 去年值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国家和省市有关报刊发表或转载了由原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口述、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张全有整理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之后,张全有同志又以此文为基础,搜集相关史料编纂形成了《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一书。这本书,真实再现了30年前红崖湾率先实行包产到户鲜为人知的一幕,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红崖湾发展变迁的全景画卷,其史料价值是珍贵的,其蕴藏的道理是值得悉心体味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读这本书,回顾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信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是有所裨益的。 此篇为序。 杨子兴 2009年7月2日 (作者系中共定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后记 在我国历史上,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成功举办了国人梦寐以求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实现了航天员漫步太空,隆重开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战胜罕见的南方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09年,我国开展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的坚强和勇敢、胆识和智慧震撼了世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每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增砖添瓦。就我来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工作和学业,把被历史掩埋了三十年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历史过程调查整理出来,公之于众,并将相关资料编纂成册,也算是一点作为。 为了这本书,去年末的一段节假日,包括腊月三十深夜,我还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今年春节期间,我拒绝接待来客,取消走户串门;今年整整一年,千方百计利用夜晚和节假日,不断调查研究,由表及里地反复甄别核实、分类归纳资料,编写有关文稿。 编著成这本书,更在于得到许多领导和同志的极大鼓励和鼎力支持。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贾廷权为调查研究好陇西实行包产到户一事大力提供人力和宣传阵地支持,中共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在百忙中了解编书的进度,专门作《序》,委托有关领导帮助解决困难。甘肃省委市县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指导检查组组长邢同义在工作之余专门约我交流看法,赠送他写的《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一书,并题写“了解昨天,走好脚下路”的赠言,鼓励我一定把书编出来。沈宝祥教授和刘纯彬教授经常利用电话、网络等媒体指导我把书编成一本思想性较强、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的书。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长陆学艺教授7月16日发来邮件说“你们编的书很有意义,我很支持!”。张自强老人不顾年高有病,既提编纂书的指导思想,又与何光第修改部分稿件。定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文学和市委常委、市委原秘书长位志荣多次听取编书进展情况的汇报,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审定全稿。定西市委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市委秘书长郑红伟派人参与调查,提供人力支持,给予鼓励。定西市政府秘书长金钟就书的体例、结构提出了指导意见,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蔺京林和郑钰两同志反复推敲书名、提供图片、帮助校对,定西市委副秘书长王成文、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汪东、研究室副主任赵喜卓和副调研员李鸿连、机关事务管理处处长张岸林等为深入调研提供了支持。定西市电视台台长朱常青同志热情策划和参与调研、提供《亲历大包干——原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光盘资料,《甘肃日报》驻定西站站长王雨、定西市委宣传部宋有德、陇中画院院长陆子宏、定西市档案局高峰与陈涛和陈晓蓉、定西地方志办公室张伦、陇西县委办公室原主任韩德与主任张万吉和副主任毛国平及宣传部张爱平、定西摄影家协会周勇等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图片,市委研究室姚建武、李如冰、赵建麟、田虎、姜吉明、贺雅平和市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梁涛等打印、校对了文稿。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定西市委研究室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西市电视台和档案局给予了支持。定西中州照相馆及工作人员张飞和康军霞与定西天丽照相馆热情整理了一些图片。另外,我年近七十的母亲和工作繁忙的妻子无怨无悔地做家务、千方百计为我编书做好后勤保障。如果没有这些领导、同志及家人的支持与帮助,我很难完成这本书的编著。 在此,我谨向上述单位和个人,以及没有提及但给予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出版提供帮助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强,原中共陇西县委书记、现任中共定西市委副书记牛兴民,原中共陇西县委书记、现任中共定西市委常委、定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永生,原中共陇西县委书记、现任中共临洮县委书记刘富春,中共陇西县委书记张懿笃和陇西县县长鲁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处长史全伟和安定区内官镇党委书记杨永吉,中共碧岩镇党委书记王峰等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是对出版本书的甘肃人民出版社及责任编辑李树军和马海亮表示感谢! 张全有 2009年12月19日于定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