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谁是太子
在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的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进入了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动荡时代。我们如果将清王朝比做一条大船的话,这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多年、千疮百孔的破船驶入了中国历史上的“好望角”,这是一段充满惊涛骇浪、激流险滩的航程,搞不好立即翻船玩完,搞好了就进入浩瀚无垠的大西洋……
大清朝的命运是寿终正寝,还是起死回生?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位年轻的新舵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让我们从头来说,奕泞是怎样成为皇位继承人,从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老来得子,子以母贵
这要从奕詝的爸爸道光皇帝说起。从道光中期开始,有一个烦恼一直萦绕在道光皇帝的心头,挥之不去,伴随他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什么烦恼呢?谁做太子。
道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1831年5月23日),道光皇帝得到一个噩耗,痛哭失声,太监立即响应,很快,养心殿里哭声一片。原来,道光皇帝的长子奕纬死了。
这个奕纬是丫头生的,是道光皇帝做皇子期间跟手下一个叫纳喇氏的使唤丫头的产物。这本来是偷偷摸摸的事儿,说起来不体面,孩子一出生,就露馅儿了,道光简直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把他的爸爸嘉庆皇帝乐坏了,这是他第一个孙子,自己当爷爷了,所以,嘉庆帝做主,把纳喇氏封为儿子的侧福晋,就是妾。从此,他们之间就不用偷偷摸摸了。但纳喇氏从此再没有生育,显然,道光对她耿耿于怀,再不亲近她了。由此看来,当年很可能是纳喇氏把循规蹈矩的道光拉下水的。
道光不喜欢纳喇氏,对长子奕纬也无好感,十分冷淡。奕纬的爵位是贝勒,这还是爷爷嘉庆皇帝过六十大寿时赏的。爷爷死了,爸爸继位当皇帝,却一点儿恩典也不给儿子,奕纬心中难免愤愤不平。
不过,从道光九年开始,奕纬突然大受重视,道光帝一改冷淡的态度,经常过问奕纬的功课,不断命令师傅对奕纬严格要求。原来,道光的次子、三子接连夭折,奕纬成了“独子”,万里锦绣江山就这么一个继承人了,奕纬身价倍增。
谁能想到这给奕纬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据说奕纬举止粗俗,言行不检,学习也不用功,突然之间身价倍增,有点儿不适应。道光皇帝命令师傅严格教导皇子,师傅心中暗自叫苦。这真是个苦差事,教育对象比教育者身份还高贵,打不得,骂不得,只好苦口婆心地大讲学习的重大意义,但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车轱辘话,奕纬左耳听,右耳冒,根本不往心里去。
有一本书,名为《老太监的回忆》,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儿:一天,奕纬功课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师傅又开始唠叨,讲读书才能明理,明理才能治理天下,话里话外似乎说奕纬将来可能当皇帝。奕纬突然恨恨地说:“我要是当了皇帝,先杀你!”
师傅哭了。
道光火了。
奕纬被拖下去重打二十大板。由于行刑者偷工减料,避重就轻,道光就亲自动手,打得奕纬连呼饶命,道光帝扔下板子,又踢了奕纬几脚。据说一脚踢中了奕纬的“要害部位”,奕纬因此受伤,经医治无效,不久去世。道光十分痛心,一半是哭儿子,一半是哭自己。
太监的回忆录可信度有多大呢?但一般说来也不大可能空穴来风。您看,道光皇帝给奕纬的谥号叫“隐志”,这明显不是个好字眼,至于用意为何,颇令人费解。
奕纬终年23岁,此时的道光皇帝50岁,完了,绝户了!
当然,“绝户”的想法过于悲观,就在皇长子奕纬去世的时候,道光的全贵妃和祥贵人同时怀孕在身,再有几个月就要分娩了,这两个人至少能给道光生一个儿子吧?至于同时生两个儿子,道光连想也不敢想。当然,也有一种可能,生两个“格格”,一想到这一点,道光帝就心惊肉跳,噩梦连连。
谜底揭晓了,时来运转,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全贵妃给道光皇帝生下了皇四子;六天后,祥贵人又生下了皇五子,道光一下子得了两个儿子,欢喜得不得了。鉴于此前三位皇子都早逝了,道光帝决定给皇子换一个别致的名字——第四子起名奕诗、第五子起名奕谅。
这两个名字“别致”在哪儿呢?
道光的长子叫奕纬,“奕”字是乾隆皇帝定的,这辈人都得用这个字,下一个字随便拟。道光儿子名字的第二个字原来都有“■”偏旁,现在想来,似乎有点儿“命悬一线”的味道,从此以后都改用“言”字偏旁,“言”字读音跟“延年益寿”的“延”字读音相同,多吉利!这一换真好,转过年来,道光十二年年底,静贵人给道光帝生了第六个儿子,道光起名奕訢,而且,这三个儿子全都长大成人了,您说神奇不神奇。
过去,中国父母都有一句经典的谎言——十指连心,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对哪个孩子都一视同仁。
P2-4
“咸丰”系列节目录制于2009年5~9月,播出于同年11月下旬,是我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第三部作品。
遥想2007年12月,我前往北京,到百家讲坛试讲,那时的我不敢奢望能选中留下,更不敢设想会在“百家”的大道上走多远。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回首这一历程,其中充满了喜悦,也充满了艰辛。
2009年9月10日午后,我完成了“咸丰”系列的拍摄,在观众的掌声中走出录制现场,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聂丛丛老师。2009年7月,她重掌《百家讲坛》,但我每次前往北京拍摄,来去匆匆,所以直到今天方才见面。聂老师没有一点儿制片人的架子,一看就是个气质出众、精明干练又颇具亲和力的人。
在我走上《百家讲坛》以来的两年间,魏淑青主任为我的成长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凡事儿她比我想得周到,有时,连我都感觉气馁,她给我鼓励、给我支持。青年编导王珊为本节目的制作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她日以继夜地工作,凌晨两三点钟才能休息。我想,《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和以诚待人、推己及人的伟大品格是她们事业成功的一个原因。
从2009年9月以来,我一面忙于“咸丰”的定稿,一面跟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刘海涛主任联系。令我感动的是他的每一个承诺均能按时兑现,这种诚实信用的作风确实难得。签出版合同之时正逢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出人意料的是,杨瑞雪社长特地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人民大会堂赶来见面,这份诚意,让我感动不已。当晚,我返回大连,我为结识杨社长这样享有盛名的出版人而感到高兴。我甚至想,我是个很幸运的人,两年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些人有《百家讲坛》原来的制片人万卫先生、总策划解如光先生、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副总编辑等。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根据电视节目润色补充而成。
读者朋友可能会疑虑,这本书跟电视节目不重复吗?其实,做电视节目跟出书的差别是很大的。我想,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观众看到的节目是经过剪辑而成的,不是我讲述的全部;其二,在陈述方式、语言表达、思想的展现上,电视节目跟图书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我虽然忝列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列,但我更愿意用书面表达的方式跟读者交流。
我已年近五旬,午夜深思,愧疚之感时时涌上心头。几十年来,我不耕地、不织布而获得饱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负于工农、负于社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只有永怀赤子之心、感恩之心,仰视我的观众、我的读者,做好自己的工作。谢谢您!
喻大华
2009年12月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诗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七代君主,1851-1861年问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在关于清朝皇帝的评价中,对咸丰帝的争议最大。有史学家认为,他放荡享乐、目光短浅、贪生怕死,是一位缺乏责任感的“渎职皇帝”;相反,像《清史稿》这样的传统正史对他评价不低,认为他处在动荡的时代里,没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但能“任贤擢才,洞观肆应”,虽然手下不乏曾国藩那样的“能臣”、肃顺那样的“权臣”,但都为皇朝效忠尽力,绝无二心。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高阳先生甚至认为,从个人资质、驾驭国家的能力等方面考察,咸丰帝在人关之后的十位清帝中排名次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位居第五,在其父道光皇帝之前。
那么,咸丰帝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让我们将眼光放远,从中国王朝盛衰的周期规律谈起。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改朝换代频繁:一个王朝历经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往往就会寿终正寝;能延续200年以上者不多,而且,终究难逃覆亡的命运。
咸丰帝登基的时候,距离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已经过去了206年,清朝早已跨越了王朝盛衰周期的拐点,走到了王朝命运最危险的关头。二百多年前,咸丰帝的祖宗清太宗皇太极曾向明朝的崇祯皇帝发出了咄咄逼人的质问:“从来帝王有一姓相传,永不易位者乎?自古及今,其间代兴之国,崛起之君,不可胜数!”(《清太宗实录》卷59,崇德七年三月乙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二百多年转瞬即逝,如果拿这句话质问此时的咸丰皇帝,不依然锋芒毕露、张力十足吗!
由此看来,咸丰是一位不幸的皇帝,正像有学者断定的那样,是一位“苦命天子”,他在位11年,度过了炼狱一般的时光。此间,咸丰帝面临着列祖列宗,甚至中华立国以来史无前例的一系列危机:人口爆炸、毒品泛滥、西方殖民者的挑战等前人闻所未闻的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如影随形地伴随咸丰帝度过了他短暂、充满忧患的一生。
他即位初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直到他在避暑山庄撒手西归,东南半壁江山依然硝烟弥漫;在他统治的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陷落、圆明园灰飞烟灭、大片国土沦陷。咸丰帝心胆俱裂,以31岁的年纪命丧热河。此间,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种势力集团纵横交错,斗争激烈……
毫不夸张地说,清朝这条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在咸丰帝的驾驭下驶进了惊涛骇浪的“好望角”,王朝命运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咸丰帝统治期间的每一天差不多都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它能避免覆亡的命运吗?它能冲破惊涛骇浪,驶进浩瀚无垠的“大西洋”吗?
出人意料的是,清朝这条大船最终冲出了“好望角”,驶进了浩瀚无垠的“大西洋”!
在咸丰帝之后,清朝还延续统治达50年之久;在咸丰帝之后,还有一个“同光中兴”,还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千年古国迈进了工业化的门槛——大清朝起死回生了!这真是中国王朝盛衰轮回宿命中的一个奇迹!
可以断言,这一奇迹的创造根源于咸丰帝,他继承了祖先勤政治国、体恤民生艰难的传统。同时,在空前的变局之中,他以极大的魄力改变祖制。譬如,他改变了清朝实行了二百多年的“重满抑汉”的国策,为王朝注入活力,为王朝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们如果不被那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应承认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平庸皇帝,不是一个醉生梦死的不负责任的皇帝,他是将大清朝这条千疮百孔的破船驶出“好望角”的舵手。 当然,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跌落到半殖民地的深渊,但这些惨痛的经历也成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起点,咸丰皇帝短暂的一生结束的时候,中国百年变革的号角吹响了!
让我们走进一百多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去体会先人的智慧,感受先人的艰难,了解一个垂死的大清朝起死回生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吧!
感谢先贤,敬畏历史。
喻大华
2009年10月
咸丰皇帝奕詝(1831—1861),他即位初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直到他在避暑山庄撒手西归9东南半壁江山依然硝烟弥漫;在他统治期间的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陷落、圆明园灰飞烟灭、大片国土沦陷。咸丰帝心胆俱裂,以31岁的年纪命丧热河。此间,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种势力集团纵横交错,斗争激烈……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诗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七代君主,1851-1861年问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在关于清朝皇帝的评价中,对咸丰帝的争议最大。有史学家认为,他放荡享乐、目光短浅、贪生怕死,是一位缺乏责任感的“渎职皇帝”;相反,像《清史稿》这样的传统正史对他评价不低。
那么,咸丰帝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让我们走进一百多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去体会先人的智慧,感受先人的艰难,了解一个垂死的大清朝起死回生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