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是件花衣裳(精)/大家读大家 |
分类 | |
作者 | 张小虹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恋物”是二十世纪风靡一时的文化思潮。作为女性与时尚研究领域的巨擘,有华语世界“苏珊·桑塔格”之称的张小虹教授在本书中奉献出了她在“恋物”方面的思考精华。在“恋物”的视域下。张爱玲、鲁迅、金庸等名家的文本以新鲜而有趣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张小虹,中国台湾女作家,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后获美国密歇根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为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现任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著有《资本主义有怪兽》《身体褶学》《假全球化》《穿衣与不穿衣的城市》《后现代女人:权力、欲望与性别表演》等。 目录 恋物张爱玲:性、商品与殖民迷魅 女女相见欢:歪读张爱玲的几种方式 两种衣架子:上海时尚与张爱玲 城市是件花衣裳 幽冥海上花:表面美学与时间褶裥 歪读《阿Q正传》 鲁迅的头发 问金庸情是何物:礼物、信物、证物 后记:情人的绒线衫 序言 在 2017 年的文化生活中,“大家读大家”无疑是关 键词之一。我们和明哲文化公司策划的“大家读大家”丛 书第一辑出版,有效促进了文学领域的“全民阅读”。这 一辑中最早出版的毕飞宇《小说课》一时风生水起,随后 出版的李欧梵、张炜、马原、苏童、叶兆言、王家新等诸 位大家的作品与之相呼应,成为 2017 年的一道风景线。 在这非凡气象的背后,我们又紧锣密鼓地策划了现在读到 的“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二辑。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包含着这样两层涵义:邀 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某个领域内的专家) 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指普通阅读者 )来共同分享大家的阅读经验。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 ,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这种互动交流 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来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 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轻松愉悦获得人文 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 在我们儿时并不丰富的阅读记忆中,《十万个为什么 》或许是最重要的一套书。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 得了一些科普常识,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潜移默化 养成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这是曾经的“大家”读“大家 ”的历史。我们常与一些作家、批评家同仁闲聊,谈起为 普及科普知识,一些科学家绞尽脑汁地为非专业读者和中 小学生写书但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 们猜度,或许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人文素 养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理性思维发达,感性思维欠 缺,甚而缺少感性表达方式。没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或 者无法表达自己,是一种很大范围的文化危机。究其原因 ,多年来文学教育的缺失是其一,没有诗和远方,国民整 体文学素养凝滞,全社会人文素质缺失。这是当下亟待克 服的文化危机。 我们也在这样的危机中,又心怀拯救危机的理想抱负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书生有书,读书,写书。倘若中国 当下杰出的人文学者,首先一流作家和从事文学研究的专 家学者,换一种思维方法和言说方式,重返文学作品的历 史现场,用自身心灵的温度和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来体贴经 典、触摸经典、解读经典,或许会奏出不同凡响的音符; 在解读经典的同时,呈现自己读书和创作中汲取古今中外 文史哲大家写作营养的切身感受,为最广大的普通作者提 供一种阅读的鲜活经验……如此这般,作者和读者岂不快 哉!于是,我们试图由文学阅读开始,约请创作领域里的 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以及文史哲艺学科门类术业有专攻的优 秀学者,分别撰写他们对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独特解读, 以期与广大的读者诸君携手徜徉文化圣殿,去浏览和探究 中国和世界瑰丽的文化精神遗产。 已经与大家见面的丛书第一辑,是一批当代著名作家 的读书笔记或讲稿的结集。无疑,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基 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面包,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 滋养。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营养补 给,是人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作为专家的文学 教授对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读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线 创作的作家们对名著的解读似乎更接地气,更能形象生动 地感染普通的读者与大中小学的学生——这是我们首先推 出当代著名作家读大家的文稿的原因。 如今,许多大学的文学院或中文系都相继引进了一批 知名作家进入教学科研领域,打破了“中文系不是培养作 家的摇篮”的学科魔咒。在大学里的作家并非只是学校的 “花瓶”,他们进入课堂的功能何在?他们会在什么层面 上改变文学教育的现状?他们对于大学人文教育又有什么 样的意义?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其实,这是中国现 代大学的一个传统,我们熟悉的许多现代文学大家同时也 是著名大学的教授。这一传统在新世纪得以赓续。十年前 复旦大学中文系引进王安忆做创作专业教授的时候就开始 尝试曾经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模式。近些年许多大学聘任 驻校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主持的国际写作中心;苏童调入北师大,阎连科、刘震云 、王家新等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在策划这套丛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做了一个课堂实 验,在南京大学请毕飞宇教授开设了一个读书系列讲座, 他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效果奇好。毕飞宇 的课堂教学意趣盎然、生动入微,看似在娓娓叙述一个作 家阅读文本时的独特感知,殊不知,其中却蕴涵了一种从 形下到形上的哲思。他开讲的第一篇就是我们几代人都在 初中课本里读过学过的名作《促织》,这个被许许多多中 学、大学教师嚼烂了的课文,却在他口吐莲花的叙述中画 出了一道独特的绚丽彩虹,讲稿甫一推出,就在腾讯网上 广泛传播。仔细想来,这样的文本解读不就是替代了我们 大中小学师生们都十分头疼的写作课的功能吗?不就是最 好的文学鉴赏课吗?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之所以达不到这 样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有生搬硬套的“ 文学原理”,而没有实践性的创作经验,敏悟的感性不足 ,空洞的理性有余,这显然是不能打动和说服学生的。反 观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 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 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 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 教化之目的。这就是我们希望在创作第一线的作家也来操 刀“解牛”的缘由。 丛书第一辑的作者,都是文学领域的大家。马原执教 于同济大学,他在课堂上解读外国作家经典,讲稿出版后 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还有王安忆和阎连科也是如此。这 两位作家的书稿原本也在第一辑出版,因为体例和内容原 因,王安忆老师的书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另行出版了。阎 连科在当代作家中是个“异数”,他的小说和散文,都以 独特的方式创造了另一个“中国”。如果读者听过阎连科 的演讲,就知道他是在用生命拥抱经典之作。他对世界文 学经典的解读另辟蹊径,尊重而不迷信,常有可圈可点之 处。我们期待有机会出版阎连科的文稿。哈佛荣休教授李 欧梵先生,因学术的盛名,而使读者忽视了他的小说家、 散文家的身份。李欧梵教授在文学之外,对电影、音乐艺 术均有极高的造诣,其文字表达兼具知性与感性。收录在 丛书中的这本书,谈文学与电影,别开生面。张炜从九十 年代开始就出版了多种谈中国古典、现代文学,谈外国文 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读书笔记,他融通古今,像融入 野地一样融入经典之中,学识与才情兼备。才华横溢的苏 童,不仅是小说高手,他对中外小说的解读细致入微,以 文学的方式解读文学,读书笔记如同他的小说散文一样充 满了诗性。叶兆言在文坛崭露头角之时,就是公认的学者 型作家,即便置于专业人士之中,叶兆言也是饱学之士。 叶兆言在解读作家作品时的学养、识见以及始终弥漫着的 书卷气令人钦佩。王家新既是著名诗人,亦是研究国外诗 歌的著名学者,他用论文和诗歌两种形式解读国外诗人, 将学识、情怀与诗性融为一体。我们这些简单的评点,赢 得了读者的认同。我们将陆续推出当今著名作家解读中外 大作家的系列之作,以弥补文学阅读中理性分析有余而感 性分析不足的遗憾,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 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 我们现在读到的“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二辑,收录了 夏志清、王德威、白先勇、宇文所安、孙康宜、胡晓真、 田晓菲、张小虹几位大家的书稿。他们无论身份是作家、 学者,还是学者兼作家,几乎都是文章高手。用英文写作 的宇文所安,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学的大家,在他即将从哈 佛大学荣休之际,出版他的大作,也是向他致敬的一种方 式。值得注意的是,白先勇先生、胡晓真女士、张小虹女 士,他们或有祖国宝岛台湾的生活经历,或长期在台湾的 研究机构和大学从事教学研究,一样的母语写作,但有不 完全一样的表达。彼岸学者、作家的阅读经验和修辞方式 ,自然而然丰富了我们汉语的表达。夏志清、王德威、孙 康宜(她的部分文章是英文撰写)、田晓菲兼具中国文化 和西方文化的背景,他们的阅读和写作,为我们提供了多 元文化背景的参照。无疑,不少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擅 长生动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解读在文 学史的定位上更有学术的权威性,这类大家读大家同样是 重要的。但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脱下 学术的外衣,放下学理的身段,用文学的语言来生动地讲 解中外文学史上的名人名篇。 即将出版的“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三辑,内容集中在 外国文学。在解读世界文学名人名篇之时,我们不但约请 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的专家学者执牛耳,还将倚重一批著 名的翻译大家担当评价和解读名家名作的工作,把他们请 进了这个大舞台,无疑是给这套丛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新文学百年来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可谓是汗牛充栋 ,但是,我们的普通阅读者由于对许多历史背景知识的欠 缺,很难读懂那些皇皇的世界名著所表达的人文思想内涵 ,在茫茫译海中,人们究竟从中汲取到了多少人文主义的 营养呢?抱着传播世界精神文化遗产之目的,我们在“大 家读大家”丛书里将这一模块作为一个重头戏来打造,有 一批重量级的学者和翻译大家做后盾,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 近几十年来,许多史学专家撰写出了像黄仁宇《万历 十五年》那样引起了广大普通读者热切关注的历史著作, 用生动的散文笔法来写历史事件,此种文章或著作蔚然成 风,博得了读者的喝彩,许多作家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 ,前有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后有夏坚勇的 历史大散文《湮没的辉煌》和《绍兴十二年》。我们试图 在这套丛书中倡导既不失史实的揭示与现实的借镜功能, 又有笔墨生动和匠心独运的文风,让史学知识普及在趣味 阅读中完成全民阅读的使命。这同样有赖于史家和作家们 将春秋笔法融入现代性思维,为我们广大的普通读者开启 一扇窥探深邃而富有趣味的中外历史的窗口,从中返观历 史真相、洞察人性沉浮,在历史长河中汲取人文核心素养 。 哲学虽然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它又是一个民族人文 修养的金字塔,怎么样让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灰色理论变 成绿叶,成长在每个读者的心头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像六七十年前艾思奇那样的普及读本显然已经不能吊起当 代读者的胃口了。我们试图约请一些像周国平那样的专家 来为这套丛书解读哲学名家名作,找到一条更加有趣味的 解读深奥哲学的快乐途径,用平实而易懂的解读方法将广 大读者引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名人名著的长河中,让国 人更加理解哲学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的作用,从而对为什 么要汲取人文素养有一个形而上的认知,这恐怕才是核心 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所在。 艺术本身就是有直观和直觉效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 是拥有广大读者群的领域,我们有信心约请一些著名的专 家与创作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一项任务,我们的信心就在于 许多作者都是两栖人物——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艺术家 ,在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 门类里都有深厚的人文学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写作和出版,是一个长 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打造它。我们希 望这套丛书成为我们民族人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一个大平台 ,为普及人文精神开辟一条新的航道。 非常感谢译林出版社和明哲文化公司为“大家读大家 ”第二辑所付出的心血,使得本丛书顺利出版,以飨读者 。 向写作的大家致敬! 向阅读的大家致敬! 导语 全书共分成九个主要章节,讲述现代文学大家。首三章清楚聚焦于张爱玲的文学与生命文本,接下来的三章则以张爱玲为出发点,绕道其他当代女性小说文本与文学改编电影中,串门子话家常。全书的最后三章,则进入到另两位大家鲁迅与金庸,第七章从小辫子入手歪读《阿Q正传》,第八章则甘冒大不讳直接探讨鲁迅的“毛病”,毛发之病。第九章则意欲铺陈武侠小说中情与物的关连,透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展开爱情唯物论与武侠恋物学研究。 后记 小时候就爱唱的一首歌,叫《情人的黄衬衫》,听男 歌星唱过,也听女歌星唱过,但从来也没真正弄清楚歌词 里的情人,究竟是他还是她。 衬衫男女皆可穿,男声女声也仿佛可以轻易性别越界 ,但异性恋霸权的欲望结构,总是如此清楚了当地让我们 在听到男歌星唱时,便自动设定为“她”,听到女歌星唱 时,便重新设定是“他”,红男绿女,天经地义,毫无窒 碍或片刻犹豫。 所以最初读到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时,看娇蕊 悄悄一人贴着振保的大衣,点燃他留在景泰蓝烟灰盘子上 吸残的烟,心里想这不就是小时候爱唱的《情人的黄衬衫 》吗?穿在情人身上的黄衬衫美丽大方,留在屋里的情人大 衣一样烟味氤氲、悱恻缠绵。那时除了依旧爱唱歌外,也 读了些精神分析的理论,知道那叫“恋物”。那时已开始 嫌弃爱屋及乌的俗气表达,学会了时髦的夹杠新词“转喻 毗邻”。 直到读了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才惊觉“情 人的黄衬衫”真是无所不在啊。男孩气的赫素容,爱穿敞 着襟的咖啡色绒线衫,同校暗恋她的赵珏一日发现这件绒 线衫就挂在宿舍走廊晒太阳,“四顾无人,她轻轻地拉着 一只袖口,贴在面颊上,依恋了一会”。难不成又是一件 “情人的黄衬衫”?只是这回“她”与“她”都是女校里的 学生。 但说来说去,“情人的黄衬衫”所提供的,总都还是 “恋物”的唯美浪漫版,“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古来有之,但要从婉 转幽微的情思表达,曲曲折折对肌肤之亲的想望,直接转 换成依恋或抚摩着情人穿过或留有余温气味的衣裳,还是 有段相当的距离。但《同学少年都不贱》中最骇人的“恋 物”不是绒线衫,而是抽水马桶座。一日赵珏瞥见赫素容 上厕所,伺机在外,等她出来后偷偷钻进她刚用过的那一 间,“微温的旧木果然干燥”,只是怕被发现的恐惧打乱 了“这间接的肌肤之亲的温馨”。 张爱玲果然不同凡响,深谙“恋物”个中三昧。以前 读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看他描述少年维特的“恋物 ”行止时,就已觉匪夷所思。维特深情亲吻夏绿蒂送的绸 带,亲吻夏绿蒂写的信,亲吻夏绿蒂碰过的手枪;维特甚 至冲动地想要亲吻仆人的头,只因仆人刚替他送信回来, 而夏绿蒂的目光必曾短暂停留在仆人的头上。“所有被恋 人身体触碰过的对象,都变成了恋人身体的一部分,而主 体便盲头盲脑地贴着依附。”看来张爱玲与歌德、巴特都 不遑多让,只是维特一夏绿蒂男女配,赵珏一赫素容女女 配。 《城市是件花衣裳》便是这样一本“变态”的书,从 情人的黄衬衫到抽水马桶座都有,不忌不讳。“恋物”之 为“变态”是弗洛伊德说的,不是我说的。弗洛伊德把所 有非正常异性恋性交、不导向生殖的性欲,都称为“变态 ”,原本只指歧路岔出、背离正途的perversion,被翻译 成中文“变态”后,当是立即充满道德价值判断的指责与 不屑。但转个身来说,“变态”也可以是“变易正常之态 ”,但这是我说的,不是弗洛伊德说的。《城市是件花衣 裳》的雅俗不分、荤腥不忌,正是要去挑战正经八百的学 术正统,去颠覆道貌岸然的正规常轨,让“变”成为动词 ,让“变”去翻天覆地,水淹金山寺,以便能够重新想象 、重新创造学术研究的可能歧径与奇境。 虽说书中所收多篇论文成文甚早,但最后仍决定保持 当初发表时的样貌,不做积极的修订与扩增,就当作是学 术历程中时间轨迹的见证。但《恋物张爱玲》与《女女相 见欢》这头两章最是让我放心不下。《恋物张爱玲》的初 稿发表于张爱玲过世未满一年之际,彼时张爱玲那一箱箱 书籍、手稿、证件、衣服、眼镜、口红、拖鞋、假发、假 牙等遗物,尚未被众人所知,更遑论日后备受争议的大型 展出。《恋物张爱玲》一文只处理了张爱玲文学文本中的 “恋物”,却未能处理张爱玲“遗物”如何变成“恋物” 与“拒物”的可能,这绝对是日后可再接再厉的研究方向 。而《女女相见欢》成稿于张爱玲过世未满两周年之际, 虽然处理了张爱玲《相见欢》《双声》《不幸的她》等文 本,但彼时《同学少年都不贱》等遗稿皆尚未问世,未能 一并讨论,但文中所凸显“情境式女同性恋”的吊诡,当 可与目前以“浪漫爱”“同性爱”“同性情谊”等角度来 谈论《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批评文章,展开更多“怪胎情 欲化”的想象对话。 本书就是要怪胎化“大家”,让“大家”也跟大家一 样穿衣吃饭,一样谈情说爱,一样牵肠挂肚,一样能有一 时半刻排排坐、吃果果的热闹,而其怪胎化“大家”的最 主要法宝,就是以“恋物”来东家长、西家短,让“大家 ”都成了恋衣狂、恋发狂、恋物狂,在微小对象与琐碎细 节中,看到所有大叙事的内里。而真正内翻外转的,不是 锦绣文章,是殷切期盼所谓的学术专书也能有一时半刻小 报的耸动、情书的缠绵,或者冒充成一本张爱玲最爱的“ 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那该有多好。 精彩页 大三那年,由永和搬回复兴北路旧眷村改建的住宅,老邻居多还在,但对着十四层的电梯大厦,总有着脚踏不着实地的戚然。地方还是老地方,却寻不着任何可以拴牵记忆之处,整个人飘忽如游魂。在这个错愕的异质空间里,我在家的遗迹之上又有了家。 从小没搬过家,鸡犬相闻的窄窄巷道,村子的老树与夏日沉沉的草地,曾经恍惚以为这就是天长地久的地方,而第一次搬出去就五六年,改建好搬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母亲过世,我也由懵懂的小女孩变成了有模有样的大学生。 搬出搬进之间,被迫丢了不少东西,但有只盒子却是在搬回来后的半年才丢的。盒子里装着两件小时登台表演的芭蕾舞衣,一件用金葱布和黄褶纱做的,记得是跟秋天落叶有关的舞码,另一件是紫缎上缀着珠花亮片配紫纱裙,跳什么早忘了。来来回回合不得丢,但真的是爬满虫子了。有日心一横,叫妹妹顺手带到楼下去。 总是在这种时候记起张爱玲。当华服变缊袍、陈丝如烂草,涌起郁郁苍苍的身世、母亲与耽溺,或许就是我“恋物”张爱玲的情结所在,而今要用典雅端庄、正经八百的论文形式处理的,其实也正是千丝万缕却欲解还结、死缠烂打依旧死心塌地的心理纠结,是张爱玲,也是我的“恋物”0恋物不就是一种“患得患失’’吗?拥有时怕失落,而只有不断的失落才可印证曾经拥有。恋物不也是一种“幻得幻失”吗?“幻”影的“幻”,“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幻”。恋物当然更是一种“换得换失”,是置移、替代与否认的心理机制,从来就不曾失落过,只因从来就不曾拥有过。 在下面如恋人絮语般的长篇大论中,我将有样学样于另一位女性主义学者寄深情于学术。(哪个写女人的女人不自恋?)托里尔.莫依在写《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书时,刻意回避了“传记vs.文本”的二元对立。对她而言,“她留给我们有关小说、哲学、自传和书信文本的交互指涉网络,正是我们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此主体性与“文本性”相互叠合交织、相互建构形塑。因此下面讨论的张爱玲,将包含各种文本与社会、文化脉络文本,有小说、散文、评论、剧本、照片、书信等,我们的张爱玲依旧是一个未曾终始的文本。 在理论架构上,将以“恋物”与“恋物化”为主,借力(后)殖民研究的“殖民凝物”。总而言之,写张爱玲恋物的论文,既该有情书的缠绵,也该有小报的耸动,在东家长、西家短的碎嘴聒噪中,牵肠挂肚、绘声绘影我们的张爱玲。 华洋杂处:异国情调与殖民凝物 张爱玲所处“华洋错综、新旧掩映”的上海与香港似乎也该有更多历史的阴影、殖民的焦虑杂糅其中,使其恋物更具权力、欲望、性/种族/肤色/阶级差异的穿刺。此部分便将以(后)殖民研究的角度切入,将恋物在性别政治化之佘,也种族/文化政治化一番。 其实英文fetish的字源,不仅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可上溯灵石、符物,更可在历史发展上追溯到西方殖民帝国主义之发轫期。fetisso最早乃为葡萄牙人的贸易术语,是欧洲人与非洲人交易时用以起誓成交的信物,而此African fetish更在日后以其独特之魔魅席卷欧洲,转而成为表现非洲原始蛮荒的美学符征,而此“美学化”的过程背后却又是一页页血泪斑驳的奴隶贩卖殖民史。英国艺术史家哈尔·弗斯特就曾以十七世纪荷兰静物画为例,谈论艺术呈现的恋物结构。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