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你是否曾为孩子有各种毛病又屡数不改头疼,是否曾为孩子言而无信失望,是否曾为孩子技不如人不安,是否曾为孩子不听话大动干戈。
本书从家庭教育实施者——广大父母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难题及其根源,深刻地反思了父母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父母朋友们以警示、启发与指导。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帮助广大父母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
分类 | |
作者 | 陈陈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身为父母,你是否曾为孩子有各种毛病又屡数不改头疼,是否曾为孩子言而无信失望,是否曾为孩子技不如人不安,是否曾为孩子不听话大动干戈。 本书从家庭教育实施者——广大父母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难题及其根源,深刻地反思了父母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父母朋友们以警示、启发与指导。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帮助广大父母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 内容推荐 为人父母是天下最神圣、最难的职业,仅有爱心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科学的理念、必要的知识,做到科学施教。本书从家庭教育实施者——父母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家庭教育的诸多难题及其根源,给父母以警示、启发和指导,并结合社会发展和生命意义揭示了家庭教育的使命。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通过一系列反省,从根本上改变父母的落后教育观念;下篇指导父母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施教,并就教育的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父母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示例。 目录 上篇 学会反省 第一章 重新认识“父母” 父母不是神! 父母的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为人父母的职责——亲子教育 第二章 反省我们的失败——审视自己 学会反省 我们的无能 我们的无知 我们对“教育”了解多少 我们对“孩子”了解多少 我们对“现实”认识多少 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 第三章 反省我们的混乱——反思,以明辨是非 切忌对教育理念一知半解 不强迫≠由着孩子 尊重≠放纵 建立威信≠让孩子害怕 讲道德≠当笨蛋 循循善诱≠空讲大道理 溺爱≠爱 严父慈母不科学 培养孩子感恩≠以恩人自居 我们必须多思考 第四章 反省我们的失当——摒弃不当言行 值得理解≠正确 父母的不当言行不是教育 “为了孩子好”不能成为打骂孩子的理由 打骂绝非好方法 打骂根本不是教育 打骂所起的作用——糖衣炮弹 教育惩罚≠打骂 严格要求≠打骂 打骂绝不是孩子成才的原因 父母没有打骂孩子的权力 到底怎么办 打骂孩子是无知与无能的表现 家庭教育是双向交流、共同成长 第五章 反省我们的自大——切勿自以为是 切勿盲目自信 我们的错误一:对“家庭教育”的误解 我们的错误二:错误的家教目标 我们的错误三:教养态度随心所欲 我们的错误四:教育方法想当然 我们的错误五:自我中心 我们的错误六:心存偏见 我们的错误七:不合理信念 科学实施家庭教育 下篇 科学施教 第六章 抛开我们的成见——学会正确地看待孩子 让理性引导我们 养育孩子是一种幸福 两种错误的倾向 孩子不是宠物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 孩子就是孩子 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 孩子是社会的财富 第七章 摆正我们的位置——懂得呵护孩子的心 不要往孩子的心灵倾倒精神垃圾 切勿对孩子进行心罚 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做孩子心灵的卫士 循序渐进带领孩子认识现实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八章 敞开我们的心扉——学会拥有孩子的心 不做敌人 理解孩子 坦诚相待 以理服人 关注孩子的内心 在乎孩子的感受 给孩子建议 与孩子沟通 第九章 放下我们的架子——学会赢得孩子的爱 理性施爱 给孩子平等的对待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给孩子开放式期望 正确评价孩子 永远对孩子保有信心 勇敢地承认孩子长大了 让孩子快乐成长 给孩子爱的教育 第十章 提升我们的效能之一——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天性不是问题 父母必须做到的一——了解+引导 孩子的大问题 父母必须做到的二——耐心+技巧 孩子问题的根源在父母 父母必须做到的三——学习+实践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第十一章 提升我们的效能之二——科学解决孩子的问题 少在乎用心,多关注方法 病急不可乱投医 正确分辨孩子的行为 科学对待孩子的问题 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 全程教育——着眼于长远 家庭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因时而异 家庭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因人而异 家庭教育绝不等于说教——用心灵与智慧教育孩子 第十二章 提升我们的效能之三——现代教育热点问题 网瘾问题 早恋问题 厌学问题 不良嗜好 生命教育 预防青少年犯罪 永远不要绝望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前提 科学的早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道德教育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十三章 清醒我们的头脑——家庭教育须面向社会和未来 家庭教育具有时代特征 家庭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事 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 家庭教育应着眼社会 塑造社会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求学生涯规划——培养复合型人才 清醒地认识目前的学校教育 建立家庭教育整体观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第十四章 明确我们的使命——尊重生命、成就生命 父母的觉醒——走出怪圈 父母的大智慧——给孩子幸福的人生 试读章节 父母不是神! 在讨论家庭教育前,先让我们从客观角度重新认识自己。 普遍现象 一直以来,作为父母,我们习惯了自我认定,很少接受别人的评价,更忽视了孩子们对我们的看法。然而,“父母”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对孩子而言的。“父母”是孩子的“父母”,我们不该漠视孩子们的看法。否则,我们便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真爱孩子,就该听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笔者曾听学生们这样评价父母——“爸爸妈妈总在数落我的罪名,难道我真的那么坏?我做的事他们都看不顺眼,我怎么可能处处跟他们一样?”“什么都得听他们的,就连吃饭的时候从哪个菜开始吃也得听他们的,还说什么都是为了我好,我怎么就觉得什么都不好呢!”“爸爸妈妈太不讲理了,不许我说他们有错,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在现在这个社会,父母不是上帝却站在了神的位置。难道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吗?” 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甚至全社会都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们传达这样的信息: 父母都是对的! 父母是不可违抗的! 孩子得听父母的! 听话的才是好孩子! 不听话的是坏孩子! 反省 人们给了父母太多的理解,却没有给孩子多少理解。这不是少数现象,而是社会普遍现象。 在传统家庭中,父母把孩子视做私有财产,认为如何管教孩子完全是自家私事,父母说一不二,不可违抗,孩子只能唯命是从,任其摆布。 直到今天,这种家长制思想仍普遍存在,影响广泛。许多父母仍有十足的“封建家长”作风,盲目迷信辈分,把孩子的尊严和权利扼杀殆尽。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就为受压抑的孩子们呐喊过。中国家庭教育之父陈鹤琴也呼吁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 然而奇怪的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当孩子对父母稍有不满时,得到的不是成人的理解与反思,而是一片讨伐声:“父母是为你好”、“要理解父母的苦心。” 只要父母声称“这是我们的一片苦心”、“一切都是为你好”,不论是否科学,也不论孩子是否乐意,便强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一句“都是为你好”可以不必再沟通,无须再说理。 父母的一意孤行,不仅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也剥夺了孩子的思考力、判断力、责任感和民主意识。这么做,要么把孩子变成没有头脑的“木头”,要么把孩子逼上与父母为敌的道路。 提高认识 可以看出,父母自己及社会大众对父母角色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感性阶段。过于强调父母的用心,很少审视父母的做法;过于强调父母的权力,很少重视父母的责任;过于美化父母的教育动机,很少在意父母的教育能力。 在“无私”、“伟大”的光环下,父母被“神化”了,父母的权力被夸大了,错误思想和不当言行却被粉饰和忽略。 类似“孩子是父母的,父母想怎样就怎样”、“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就意味着孩子的独立人格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尊重。 可是,对打骂孩子这种既不科学又不合法的事,许多人不但不反对,反倒觉得理所当然,致使《未成年人保护法》在这一层面上形同虚设,其应有的法律威慑力没起多大作用。 只有大众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定水平,人们的观念和法律意识得以普遍提高,才能自觉服从和维护法律。而这有赖于社会大力宣传、教育。这也正是本书致力之一。 改变观念 父母的苦心固然值得理解,但孩子的感受也不容忽视。父母在寻求孩子理解的同时,也应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人父母不能忽视科学的方法和孩子的意愿,仅凭主观愿望行事。 父母爱孩子的心值得理解,但爱不能代替一切。而且,值得理解的做法,不见得值得提倡和效仿。比如,许多父母溺爱孩子,我们完全理解父母的心情,但这种做法显然不对。 身为儿女,我们当然不能因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有缺失而不爱他们,但也不能因爱父母而是非不分,盲目继承。同样道理,身为父母,我们既不能不爱孩子,也不能以爱孩子为借口,强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于我们。 我们绝不否认父母爱孩子的心,也不否认社会对父母爱子心切的认可。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家庭教育仍普遍处于落后、混乱、问题不断的状态,原因就在于广大父母对于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这一点不容忽视。 为了所有的父母,请不要再把父母神化。为了所有的孩子,请务必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树立自我反思精神,学会自省,懂得学习。 父母的素质是家庭教盲成败的关键 普遍现象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为人父母”看得过于简单,以为到了适当年龄,谈婚论嫁,建立家庭,而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做父母了。人们将“为人父母”理解为“生了谁就是谁的父母”,而这只是对“为人父母”血缘上原始的认识,没能从社会和教育角度去认识。 与此同时,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总是将家庭教育失败、受挫的原因归咎于孩子、学校和社会。 反省 为人父母,绝非繁衍后代、供孩子吃穿这么简单!教育孩子,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是社会赋予每位父母的社会职责。现代社会,为人父母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 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绝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其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大多承袭于父辈、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面对为人父母这一世上最神圣的职业,很多人往往事先没有准备就草率上任,之后不学习也不研究,就这样糊涂一辈子。这才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真正原因。正如许多教育专家感叹的:每个成年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利,但又有多少父母懂得教育孩子? 提高认识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学过解剖学,就开始进行外科手术,我们会对他的胆大包天感到惊讶,而可怜他的病人。 P3-5 序言 身为父母,你是否曾为孩子有各种毛病又屡教不改头疼。是否曾为孩子言而无信失望。是否曾为孩子技不如人不安。是否曾为孩子不听话大动干戈。 我们发现,自从有了孩子便有了操不完的心,可孩子在一刻也不让人安心的同时,却有足够的能力将我们的努力和辛苦顷刻间“葬送”得一干二净。 “瞧这孩子,刚洗干净的衣服,又弄这么脏!” “新买的书包,没用几天竟然有了个大口子!” “昨天刚说好早点起床,今天又睡懒觉!” “写作业总是马虎了事,说了多少遍了‘写完反复检查’就是做不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数不清的挫败,难得有成就感。我们灰心丧气,忍不住想:“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了!处处叫人操心!”、“别人的孩子怎么就没这么多事?”……想着想着,我们不禁伤心起来,为自己付出那么多却没有什么收效而伤心、失望。 我们越想弄清孩子到底怎么了,就越是糊涂;越想使出浑身解数教育好孩子,越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仿佛孩子是个小怪物,根本无法应付。 我们看过不少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求助过成功父母和教育专家,获得了不少教子经验和教育观念。别人的忠告的确很有道理,教子技巧也很生动,可当我们再次面对孩子,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却依然无从下手。学来的经验不是用不上就是不好用,学到的技巧也收效甚微。对于新颖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么不知从何做起,要么事与愿违,我们真是糊涂了。 我们开始怀疑,学来的一切难道是骗人的?不可能啊!是自己的孩子不可救药?不敢相信! 一直以来,我们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对于这一切,父母们觉得没什么不对。至于教育效果,我们难免有类似的叹息:谁让我生了这么个不听话的孩子!谁让现在的社会这么乱!谁让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够照顾! 身为父母,我们那么爱孩子,我们什么也不图,就是希望孩子好。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天下父母的心愿是一样的可敬,天下父母的无措也是一样的无奈。 然而,事实证明,心愿如何是一回事,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 面对种种尴尬境遇,我们总觉得都是孩子不好,是孩子出了问题。真是这样么? 我们热衷于在孩子身上探寻问题,寻找答案,可苦苦寻求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越来越迷茫、无措。正如之前描述,当我们开始将焦点放在孩子身上时,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迷宫。 现在,请停止这种盲目的探寻,把视线的焦点从孩子身上转开,冷静头脑,舒缓情绪,让我们换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好好想想,除了孩子本身,除了社会和学校因素,在我们感叹的同时,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笔者在学校教书时,曾在学生家长中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是否思考、学习过“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大多数父母的答案是“没怎么想过”。 一句“没怎么想过”,反映了许多父母的真实状况,我们对如何为人父母,事前毫无准备,事后从不研究。 在面临重大任务时,人们总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胜任。但奇怪的是,当我们意欲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上时,竟然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承担这份责任。 恐怕许多人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当上父母的,我们对如何看待一个新生命,如何养育一个新生命,如何教导这个新生命知之甚少;此后,我们又不懂思考,不知学习,稀里糊涂到现在。许多人甚至稀里糊涂一辈子。 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我们的迷茫和困惑。换言之,父母们迷茫、困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如何为人父母。 看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正是我们自己——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自己才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首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及时性、权威性、连续性等特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基础。 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正如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只是学历与技术,而是要求人才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强大的实际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需。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为人父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想要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新时代所需人才,父母必须更新观念,改变心态,不断学习。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父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既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又深刻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不论我们是谁,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地位怎样,成就如何,收入多少,不论我们生在何处,长在何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子女,也都会成为他人的父母。天下所有有孩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父母,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教育孩子成人、成才。 有人不禁要问:“父母又不是万能的,想要父母学这学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有的人想:“父母又要工作,又要照料家庭,已经不容易了,还要我们学什么教育学,了解什么心理学,把我们当成神了?” 有的人觉得:“父母怎么可能什么都懂?再说,我们又不是搞教育的,有必要学那么多教育知识吗?” 是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懂,任何人也不可能万能,父母的确要忙于工作和家务,也确实不能代替老师。但是,请务必认真地问问自己:作为父母,难道不想教育好孩子,难道不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吗? 答案当然不必多说。然而,许多人时常陷在矛盾中,一面殷切希望孩子成才,一面又轻视对教育知识的学习,甚至反感。 这并非为人父母口是心非,也不是懒惰,而是对家庭教育存有误解,对父母角色的认识过于片面。 首先,父母不但是养育者、监护人,也是教育者。现代父母的职责,不仅是工作和家务,还多了一项家庭教育。这一工作,任何人不能代替,老师也不能代替!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庭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其次,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父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相互关联,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自成体系,不可混为一谈,也不可相互取代。父母代替不了老师,老师同样也无法取代父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对孩子一生幸福意义深远。所以,父母不是能不能、要不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而是必须学习。 父母不是万能的,但不学、不思是万万不能的;父母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对家庭教育一无所知也是万万不能的。 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万能,而是我们是否有意识、有行动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既然已经为人父母,既然想要教育好孩子,我们就必须改变思想,为胜任世上最伟大、最艰巨的工作而不断地努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