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蔡德贵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内唯一一本得到季羡林先生首肯的个人传记!

季羡林生前最后一位学术助手蔡德贵,倾十数年之力写就《季羡林传》!国内唯一授权,著名诗天臧克家生前亲笔题写书名,国学大师颐倾情作序!

全书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作者蔡德贵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经季羡林先生选定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并一直从事季羡林先生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书中他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更为可贵的是,在原版的基础上,作者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目录

第一章 齐鲁厚土

 一、抹不掉的母爱

1.是传记,不是故事

2.命运

3.降生

4.季家的第一个“偶然”

5.好景不长

6.多想吃顿“白的”

7.第一个老师和小伙伴们

8.母亲的面影

9.难忘母爱

 二、故乡童趣

1.运河文化的产儿——临清

2.五样松的骄傲

3.临清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风土人情

4.这里的黄昏真像一首诗

5.听老牛喘气,看洞里的兔子

6.母亲养的一条狗

 三、济南多出一个会玩耍的乡下孩子

1.骑着毛驴进济南

2.神怪老人

3.到老庙去玩

4.终于有了三只兔子

5.叔父和婶母

6.童蒙难启

7.想当绿林好汉

8.开始对英语感兴趣

 四、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四连冠”

1.初中只能考正谊

2.鞠思敏老师

3.王妈

4.海棠花和夹竹桃

5.送礼的小插曲

6.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7.一年的临时亡国奴

8.再上高中

9.业师胡也频、董秋芳

10.课外爱好

11.娶了个贤妻

第二章 京华岁月

 一、面临选择:上北大,还是上清华?

1.告别高中

2.到北平考大学

3.高考照样潇洒

4.鱼与熊掌,何去何从?

 二、水木清华

1.充满诗意的清华园

2.“拖尸”

3.学业

4.获益于选修课

5.广泛的兴趣

6.政治活动

 三、师与生

1.师生之间

2.和老师的交往

3.“四剑客”的学友情

4.孤独的宿舍生活

5.为未来忧愁

6.永远感谢清华

第三章 初尝人生

 一、择业

1.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2.谁是幸运儿?

3.终于拿到了饭碗

 二、济南高中

1.初为人师

2.如履薄冰

3.提心吊胆

4.为“拿到了没有”焦虑

5.离别济南高中

第四章 德邦十年(一)

 一、初离故土

1.离愁袭心头

2.离家赴京

3.别故国

4.异域之旅

5.红都停泊

6.波兰女孩

 二、从柏林到小城哥廷根

1.柏林小住

2.趣话和洋相

3.强化口语训练

4.小城哥廷根

5.房东欧朴尔夫妇

6.初识章用

 三、主修梵文、巴利文

1.又一次选择

2.哥廷根大学的梵文研究室

3.主课梵文和副课

4.去听诗

5.林中撷趣

 四、哲学博士

1.紧张的学习生活

2.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3.交换期满,有国难回

4.在汉学研究所当讲师

5.确定博士论文题目

6.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五章 德邦十年(二)

 一、战争地狱

1.法西斯点燃的战火

2.饥肠辘辘

3.尝试回国

4.成为无国籍者

5.盟军轰炸

6.世外桃源

7.羡煞人的牛肉罐头林

 二、吐火罗语

1.又一次偶然

2.山林中的学术沙龙

3.博士后的学习生活

4.学问三境界的逐一超越

 三、德国恩师们

1.博士父亲恩重如山

2.西克教授

3.西克灵教授

4.布劳恩教授

5.冯·格林和其他教授

6.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四、德国普通人

1.难忘欧朴尔太太

2.伊姆加德和她的家

3.反战者伯恩克一家

4.蘑菇山洞与转折中的众生相

第六章 重归故土

 一、尝试回国

1.邂逅中国青田商人

2.去汉诺威办签证失败

3.依依惜别情

 二、滞留欧洲

1.揖别哥廷根和德国

2.瑞士弗里堡暂住

3.弗里堡的外国新朋友

4.与使馆的一场经济斗争

5.转赴法国马赛

 三、漫长的船旅漂流

1.尝到了被骗的滋味

2.看到红海之“红”

3.排除了险情

4.在西贡闻到了家乡味

5.香港印象

 四、回归祖国

1.船到上海

2.转赴南京

3.结识臧克家

4.到达北京

第七章 沙滩足迹

 一、创办东语系

1.北大红楼

2.东语系系主任和教授

3.创业者的同伴——马坚和金克木

 二、翠花胡同

1.这里是东厂遗址

2.马缨花做伴

3.回济南省亲

4.清苦与快乐

5.迎接解放

6.东语系得到扩大

7.第一次出访

8.院系调整

9.背上沉重的“原罪”十字架

 三、与师友和北大同事的交往

1.为陈师寅恪送栅栏红葡萄酒

2.抬杠会长郑振铎和大胡子冯友兰

3.矛盾人物胡适

4.老舍的白煮肉和沈从文的汽锅鸡

5.忠厚长者曹靖华和抒情诗人冯至

6.画家吴作人和佛学家汤用彤

第八章 燕园春秋(一)

 一、院系调整迁到西郊的北大

1.这里曾是“万园之园”的一部分

2.蓝旗营公寓

3.东语系正常平稳发展

 二、经历运动

1.从艺术界开始的运动

2.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3.运动中的东语系和季羡林

4.入党

5.反右。反右

6.劳动的乐趣

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报春的燕子——雷锋

9.社教中的心路历程

 三、春满燕园

1.人生百味

2.朗润园13号公寓

3.团聚的一家人

4.在家中上早班

5.到外文楼去上上午班

6。午后的学术和其他活动

7.从南国吹来的春风

8.琅琅书声

第九章 燕园春秋(二)

 一、“庙小神灵大,池浅王八多”

1.风暴前奏

2.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大灾难

3.情形不妙

4.自投罗网

 二、“牛棚”岁月

1.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

2.“牛棚”里的八个月

3.失掉笑的人

4.劫后余生

 三、灾难并没有结束

1.生活上的煎熬

2.武斗不断升级

3.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

4.成为“资产阶级权威”的典型

5.西府海棠含冤、古藤萝遭殃

 四、《罗摩衍那》的诞生

1.高等学府即将变成文化沙漠

2.“文化沙漠”在扩大

3.二月兰笑对春风的启示

4.恢复“闲不住”的习惯

5.找回失去的笑

第十章 燕园春秋(三)

 一、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宝座

1.灾难终于结束

2.春归燕园

3.出任副校长

4.忙里偷闲著华章

5.仍是普通人

6.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二、笔耕的快乐

1.不凡的动机——要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2.续译《罗摩衍那》

3.科研的最佳时段

4.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5.资料的搜集

 三、像老农而非老农

1.朴厚的“土包子”

2.“朴素衣裳常在眼”

3.“微有颠意”寄木石

4.守时的“老农”性格

5.一把红枣勾起的乡情

6.高山仰止

 四、永无退休之日

1.桃李满天下

2.博士、硕士研究生

3.进修生和外国博士

4.退职而不退休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大杂家

1.杂家成因

2.语言学家

3.翻译家

4.教育家

5.宗教学家

6.民族学家

 二、中外文化交流

1.印度佛与中国佛

2.西域研究和玄奘情结

3.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4.比较文学

5.中外《糖史》

6.“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三、新的追求和开拓

1.模糊学与浑沌学

2.对中国文化特点重新认识

3.入学

4.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

5.投身于中国文化书院建设

6.出任《传世藏书》总编

7.出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编撰

 四、道德文章

1.光风霁月

2.学者散文的风格

3.直面对“我”

第十二章 业余生活

 一、交友之道

1.与老友臧克家的交情

2.同学加朋友胡乔木

3.同在燕园的昔日清华“三剑客”

4.旧雨新知

5.助手李铮和其他人

 二、生活情趣

1.“养生无术是有术”

2.不断修身养性

3.坐拥书城的快乐

4.猫趣

5.怀旧之情

6.也得念念消费经

7.人生座右铭

8、“老表走新时”

 三、三大洲游踪

1.列国之游

2.印度、缅甸之行

3.苏联塔什干之行

4.西亚、非洲的访问

5.日本的三次出访

6.泰国的皇宫和韩国的汉城(今首尔)

 四、华夏足迹

1.祖国各地

2.还乡时的快乐

3.燕园之爱

不是尾声的尾声”

附录 季羡林先生著译作目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记

试读章节

1.是传记,不是故事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不同。

有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有的故事平淡,无波无澜,枯燥乏味;有的故事幽默,诙谐有趣,叫人发笑,读后却不能给人留下什么;有的故事严肃,寓意深刻,隽永深沉,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要叙述的,是季羡林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季羡林一生的足迹,没有任何虚构,完全出自于真实,因此,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把它叫做传记。

怎么来看季羡林的故事呢?

季羡林自己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他自己认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学经验,都是卑之无甚高论的,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一些近乎怪话的意见。

但是,我们看季羡林的故事,视点截然不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平淡中有传奇,严肃中有幽默,是一个“非凡人”的“非凡经历”。他的一生,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20世纪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来命中注定要当农民的,然而靠社会的造就,靠自己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大师的艰难历程。成才后的季羡林,不谋名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轻物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丰富的内涵。

季羡林的故事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普通工人或农民的儿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季羡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这个郎中的一个纸卷,它是层层用纸严密裹住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的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是,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治学靠勤奋,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的故事,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

季羡林的故事还给人们另一个启示: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否则,两眼只盯着钱,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最终腰缠万贯,也只能是一只空躯壳。所以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读季羡林的故事,你会发现,它浓缩的是百年人生,再现的是泰斗风华。

2.命运

当代有很多人热衷于谈命运。

但是,命运到底是有,还是无?是人受命运主宰,还是人能改变命运呢?

有谁真能对此作出回答呢?

孔子,这位齐鲁大地的杰出儿子,就经常矛盾地看待命运。他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困时,明显地表现出相信命运的世界观。面对着困境,孔子相信命运会作出安排,他说:老天若是要消灭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老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司马桓魋要加害于他,他又说:老天造就了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吼子认为,只有老天是了解他的,所以说:“知我者,其天乎!荆这都说明,孔子相信有一个有人格意志的天存在,这个天接近于上帝,能在冥冥中操纵和掌握人类的命运,所以,人不仅要信天,也要信命,因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主张行得通,要听之于命运;主张行不通,也要听之于命运。然而,孔子虽然相信一切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但他并不否定人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安排,因此,人要努力去了解和认识天命,天命并不是绝对不可知的,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认为知命对于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教给我们的,是对命运的一种矛盾态度。

战国时期山东籍的另一个大思想家,人们把他称之为“亚圣”的孟子,也经常谈命运。在孟子看来,天命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当然也是人类的主宰,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以及仁义礼智的善性,都是天命所赋予的。所以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天命成了最后的决定者,人类所不能为、不能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之于天命。国君传位给下一代,不是出自于私人的意志,而是出自于天的命令。因此,君臣关系、君民关系都是由天命来决定,而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但是,天不是直接下命令,而是通过行动和事实来显示。那么,人也就可以通过行动和事实来改变命运,所以,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而且,他鼓励人们通过自身,去尽心、知性、知天。可见,孟子对天命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的。他相信命运,但却不放弃个人的主观努力。

中国历史上有的思想家是提倡命定论的,偶因论的倡导者范缜就是著名的代表。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河南籍学者,他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提出了偶因论的思想。因为范缜盛称无佛,反对因果报应,萧子良便质问他:“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范缜的回答是:“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范缜用偶因论驳倒了萧子良的因果报应论,使萧子良无言以对。显然,范缜的偶因论,正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天命论的发挥和运用。

如果命定论真能决定人的命运,那么季羡林的命运该是如何呢?

季羡林年轻的时候,曾经相信过命运。在1934年1月24日写成的一篇散文《年》中,在结尾部分说:当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目标以前,脚下又正在踏着一块界石的时候,“我们命定的只能向前看,或向后看。向后看,灰蒙蒙,不新奇了。向前看,灰蒙蒙,更不新奇了,然而,我们可以做梦。再要问: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梦呢?谁知道。——一切都交给命运去安排吧”。但是,后来他对命运的理解似乎更为灵活了,命运、缘分、偶然性、必然性,都有其相通之处了。他说:

缘分一词似乎有点迷信。如果我们换一个词儿,叫做偶然性,似乎就非常妥当了。缘分也罢,偶然性也罢,其背后都有其必然性。

佛家讲因缘,中国老百姓讲缘分。我不是宗教家,但缘分我却是相信的。原因何在呢?原因就是你非信不行。哲学上讲偶然性你能把偶然性说清楚吗?偶然性其实就是除掉迷信成分的缘分。这种命运、缘分、偶然性、必然性,被季羡林用几句话就说透了:“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这几句话看来是那么简单,但是,透过季羡林百年的生活历程,我们会看到,一个农民之子、大地之予,是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始终如一的努力,最后才成为一个名闻遐迩的著名学者的。他的一生,正是凸现了与命运抗争的鲜明主题;他的一生,处处都布满了求索者踽踽前行的足迹。P3-6

序言

山东大学蔡德贵先生撰《季羡林传》,来书要我写一篇序文,我是万不敢当,亦万不敢辞;在踌躇和耽延的交织心态之下,几个月不敢下笔。首先让我表示一点歉意。

从我肤浅的考虑,常见的学问家,可能有下面几种类型:一是才士型,一是辩士型,还有探险家型,或者是会计师型。才士型胜处在紧抓问题,入情入理,但易流于感情用事,接近文学家。辩士型长于辨析,鞭辟入里,每每播弄词说,有如哲学家。其他一是比较大胆,有究元决疑的缒幽疏证精神,另一则谨慎、扎实,喜欢校勘、统计,好像核数师。这几种类型有单纯的,亦有复杂的,有的一人只能属于某一类型,有时一个人亦可同时兼有其中一二者。我不欲举出何人属于哪一类型,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遴选代表人物。

我所认识的季先生,很难说是上面的哪一类型。他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要能够“竭泽而渔”,必须具备许多条件:第一要有超越的语文条件,第二是多彩多姿的丰富生活经验,第三是能拥有或有机会使用的实物和图籍、各种参考资料。这样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做到的,而季老皆具备之;故能无一物不知,复一丝不苟,为一般人所望尘莫及。

“竭泽而渔”的方针,借《易经·坤卦》的文句来取譬:真是“括囊、无咎、无誉”,又是“厚德栽物”的充分表征。多年以来,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有目共睹,不待我来多所置喙。这本传记的刊行,对于从学者的鼓舞,从而带起严正、向上的学风,一定会“不胫而走”,是可以断言的。

后记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学界泰斗,为这样一个大学问家写传,实在是顾虑重重,困难重重。他兼容百家,学贯中外,学富五车,涉及广泛,不易窥其堂奥,这是难点之一;他既博且专,既精且深,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甚至世界绝学,难见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是难点之二;他感情细腻,内涵丰富,见多识广,阅历很深,却又不显露在外,有铁皮暖瓶之称,外皮虽冷,内心实热,不易探知其精神世界,这是难点之三;他虽已至耄耋之年,但老骥伏枥,日理万机,珍惜时间,治学时间以秒计,不好轻易打扰造访,问这问那,这是难点之四;他记忆力特强,四五十年前,甚至六七十年前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至今记忆犹新,召之即来,显现在眼前、耳旁,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移到纸上,即成文章,先生文章长的达十几万字,短的几百字,著作合计超过一千多万字,吃透这些著作的精神,谈何容易,这是难点之五;本人虽忝列北大学子,为先生三千弟子之一,但绝非七十二贤,更非及门和登堂入室之辈,小子何德何知,敢写先生?加之毕业后又不在先生身边工作,对先生不能周知,这是难点之六;……既如此,为何还敢挑选这样一个大难题,岂非自不量力?

但先生是山东人,我也是山东人;先生是山大学子,我也是山大学子;先生是北大教授,我是北大学生。先生的一切成就,都让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也为山东人、中国人所骄傲、所自豪,他是我们的国宝。但他宝在何处,为何要为他骄傲,为何要为他自豪,却是许多人并未详知的。我从1984年看到杨匡满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了下一个早晨)的长文,深为先生的伟大人格力量所激励,所折服。1995年,我在为《文史哲》撰写《学贯中外的季羡林先生》一文时,便自然地产生了为先生写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先生的想法。此想法首先得到我的妻子刘宗贤和孩子们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诸位师友的大力支持,之后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先生清华毕业后到济南高中应聘,“你敢请,我就敢教”的精神,鼓舞了我,坚定了我的信心。这样,便开始濡墨动笔。在写作过程中,我几进北京,得到先生本人、仲跻昆教授、李铮先生和东方学系诸位老师的大力帮助。动笔写起来之后,更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了。终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这部书稿,“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深知拙笔不能完整地写好先生,便想起过去法兰克福学派杰出思想家本雅明,曾称他自己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一部伟大著作。他没有做成这件事,但这种想法却给我以启迪,我就试着用先生的引文构成这部传记,不能直接引用的,则化而用之,在没有先生原作的时候,我才自己说些话,以期不歪曲先生的原意,能更准确地、更完整地反映先生的原貌。这种做法,是耶?非耶?尚待先生和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臧克家老在住院期间,得知我要写《季羡林传》的消息,经臧乐源先生联系,臧老在出院之后,立即欣然为本书题签,又有饶宗颐先生拨冗为本书赐序,为拙笔增色不少。为季先生作助手达四十年的李铮先生所编季羡林年谱和季羡林著译目录,免去本人不少烦劳,一并致谢。

1997年8月19日

于济南东八里洼神凝斋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两年,季羡林先生因病住在三○一医院,我每年都去看他。他非常博学,每次谈起来,对我都有很大的教益。中国像他这样的大师,可谓人中麟凤,所以我非常尊重他。在今年的谈话中,他对我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我说,先生,您讲得对。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后来,我们俩谈话的大意,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

——温家宝(2006:年11月13日,在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文学艺术家谈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