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为混凝土外加剂领域经典图书,由P.-C. A?tcin和R.J. Flatt组织编写,中译本由领域专家王栋民教授等翻译。
2.本书系统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混凝土外加剂科学与技术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工程 |
作者 | (加)皮埃尔-克劳德·艾特辛,(瑞士)罗伯特·弗拉特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本书为混凝土外加剂领域经典图书,由P.-C. A?tcin和R.J. Flatt组织编写,中译本由领域专家王栋民教授等翻译。 2.本书系统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混凝土外加剂,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它们。通过理论阐述和应用实践,系统介绍了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硬性胶凝材料以及化学外加剂。 全书分为五篇。分别是硅酸盐水泥与混凝土的基础知识;外加剂化学与物理背景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化学外加剂,通过何种机理改善新拌以及硬化混凝土的性能;不同类型的外加剂及其相关性能和应用;两种必须使用外加剂的特种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对外加剂的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生产、研发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0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的历史背景001 0.1早期发展001 0.2外加剂科学的发展002 0.3外加剂的使用003 0.4合成分子和聚合物的使用003 0.5复杂的人造术语003 0.6外加剂的分类005 0.7水泥颗粒分散作用的重要性006 参考文献009 第一篇硅酸盐水泥与混凝土基础 01水灰比和水胶比的重要性012 1.1引言012 1.2水灰比的内在含义013 1.3复合水泥浆体的水灰比和水胶比014 1.3.1含有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复合水泥015 1.3.2含有填料的复合水泥016 1.3.3w/c和w/b的相对重要性017 1.4如何降低水灰比和水胶比017 1.5结论018 参考文献019 02水泥的水化现象020 2.1引言020 2.2勒夏特列(Le Chatelier)实验020 2.3Powers对水泥水化的研究021 2.3.1w/c为0.42的水泥浆体水化反应021 2.3.2w/c为0.36的水泥浆体在水中养护的水化022 2.3.3w/c为0.60的水泥浆体在水中养护的水化022 2.3.4w/c为0.3的水泥浆体的水化反应023 2.4低水灰比混凝土的养护024 2.4.1收缩的不同方式024 2.4.2根据w/c养护混凝土024 2.5结论025 参考文献026 03硅酸盐水泥027 3.1引言027 3.2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028 3.3熟料的制备030 3.4硅酸盐水泥的化学成分032 3.5硅酸盐水泥的粉磨034 3.5.1水泥颗粒形态的影响034 3.5.2为什么在粉磨硅酸盐水泥时添加硫酸钙?035 3.6硅酸盐水泥的水化036 3.7熟石灰(氢氧化钙)039 3.8目前水泥验收标准039 3.9水化反应的副作用040 3.10总结040 附录3.1铝酸三钙041 附录3.2钙矾石044 参考文献045 04辅助性胶凝材料和复合水泥047 4.1引言047 4.2结晶态和玻璃态048 4.3高炉矿渣050 4.4粉煤灰053 4.5硅灰055 4.6煅烧黏土057 4.7天然火山灰057 4.8其他辅助性胶凝材料058 4.9填料061 4.10磨细玻璃061 4.11复合水泥062 4.12结论062 参考文献062 05水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064 5.1引言064 5.2水在混凝土中的重要作用064 5.3水对混凝土流变性的影响065 5.4水和水泥水化066 5.5水和收缩066 5.5.1总则066 5.5.2如何消除塑性收缩的风险068 5.5.3如何缓解自收缩068 5.5.4如何提供内部水源069 5.5.5如何消除干缩070 5.6水与碱/骨料反应070 5.7某些特殊领域水的应用070 5.7.1海水070 5.7.2预拌操作中产生的废水070 5.8结论071 参考文献071 06混凝土中引入的空气:流变性和抗冻性074 6.1引言074 6.2残留气泡与引入气泡074 6.3引气的作用075 6.3.1引气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075 6.3.2引气对裂纹扩展的影响076 6.3.3引气对混凝土吸水率和渗透率的影响076 6.3.4容纳膨胀性水化产物076 6.3.5引气对抗冻融循环的影响077 6.4泵送对含气量和间距系数的影响078 6.5复合水泥中的引气079 6.6结论079 参考文献080 07混凝土流变性:认识化学外加剂的基础081 7.1引言081 7.2流变学的定义082 7.2.1剪切层流082 7.2.2剪切应力083 7.2.3剪切速率083 7.2.4流动曲线084 7.3不同的流变行为084 7.3.1牛顿流体084 7.3.2宾汉姆流体085 7.3.3具有屈服应力的剪切变稀和剪切增稠流体086 7.4悬浮液的微观力学行为086 7.4.1屈服应力087 7.4.2黏度087 7.4.3触变性088 7.4.4混凝土:一种黏弹塑性材料089 7.4.5泌水与离析090 7.5影响混凝土流变性的因素091 7.5.1总则091 7.5.2加工能量对混凝土流变性的影响091 7.5.3固相浓度对黏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091 7.5.4水泥浆体/骨料比和砂浆/骨料比对混凝土流变性的影响092 7.5.5浆体成分的影响093 7.5.6含气量对混凝土流变性的影响095 7.6混凝土的触变性095 7.6.1触变性对混凝土施工的影响095 7.6.2量化触变性的实验方法095 7.7结论098 参考文献099 08水泥水化机理104 8.1引言104 8.2C3A的水化104 8.3阿利特的水化106 8.3.1阿利特水化化学和水化阶段106 8.3.2阶段0和阶段Ⅰ:初始溶解106 8.3.3阶段Ⅱ:诱导期108 8.3.4阶段Ⅲ:加速期109 8.4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水化111 8.4.1水泥水化阶段111 8.4.2硅酸盐铝酸盐硫酸盐平衡112 8.5结论113 参考文献114 第二篇外加剂化学与工作机制 09化学外加剂的化学性质120 9.1引言120 9.2减水剂和超塑化剂120 9.2.1简介120 9.2.2天然聚合物121 9.2.3线形合成聚合物124 9.2.4梳形共聚物129 9.3缓凝剂135 9.3.1简介135 9.3.2碳水化合物136 9.4调黏剂138 9.4.1简介138 9.4.2天然聚合物139 9.4.3半合成聚合物139 9.4.4合成聚合物142 9.4.5无机粉体142 9.5引气剂142 9.5.1简介142 9.5.2表面活性剂的通性143 9.5.3引气混合物的来源145 9.5.4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46 9.5.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49 9.5.6两性表面活性剂150 9.5.7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51 9.6减缩剂153 9.6.1简介153 9.6.2SRA的历史和工作机制153 9.6.3用作SRA的表面活性剂的通性和概述153 9.6.4SRA中使用的化合物的类别155 9.7结论160 参考文献160 10化学外加剂的吸附170 10.1引言170 10.2吸附和流动度171 10.2.1初始流动度171 10.2.2流动度保持171 10.3吸附等温线171 10.3.1吸附基础现象学171 10.3.2简单吸附等温模型172 10.3.3超塑化剂吸附等温线的线性区173 10.3.4水泥基体系吸附的具体问题175 10.4分子结构与吸附175 10.4.1通性175 10.4.2超塑化剂的吸附176 10.4.3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178 10.5表面与溶液之间的动态交换180 10.5.1吸附的可逆性180 10.5.2竞争吸附181 10.6消耗(无效吸附)182 10.6.1沉淀182 10.6.2有机铝酸盐182 10.6.3比表面积的变化184 10.6.4黏土矿物吸附184 10.7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185 10.7.1表面活性剂吸附和形成胶束的驱动力185 10.7.2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186 10.8吸附测试的实验问题187 10.8.1悬浮液制备187 10.8.2液相分离189 10.8.3提取后的液相稳定190 10.8.4液相分析190 10.8.5利用zeta电位间接测定吸附量191 10.8.6比表面积的测试191 10.9结论192 参考文献192 11减水剂与超塑化剂的作用机理200 11.1引言200 11.2色散力200 11.3静电力201 11.4DLVO理论204 11.5空间位阻力208 11.6超塑化剂的作用209 11.6.1静电斥力作用209 11.6.2空间位阻作用210 11.6.3聚羧酸分子结构的具体作用212 11.7结论214 参考文献215 12化学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218 12.1引言218 12.2缓凝机理220 12.2.1溶液中钙离子的络合220 12.2.2抑制无水矿相的溶解220 12.2.3抑制水化产物成核和生长221 12.2.4扰动硅酸盐铝酸盐硫酸盐平衡223 12.3超塑化剂的缓凝作用225 12.3.1PCE超塑化剂分子结构的作用225 12.3.2化学组成的作用226 12.4糖的缓凝作用227 12.4.1综述227 12.4.2研究概况227 12.4.3分子结构的作用228 12.4.4络合和稳定性的作用231 12.4.5吸附的作用232 12.4.6其他问题233 12.5结论234 参考文献234 13减缩剂的作用机理240 13.1引言240 13.2胶凝体系收缩的基本原理241 13.2.1毛细管压力理论241 13.2.2分离压理论242 13.2.3收缩的热力学框架243 13.3SRA对干缩的影响244 13.3.1宏观变化245 13.3.2减缩的作用机理247 13.4SRA对干燥收缩的掺量响应248 13.5结论249 参考文献250 14钢筋混凝土的阻锈剂253 14.1引言253 14.2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机理254 14.2.1初始阶段254 14.2.2扩散阶段256 14.3混凝土中钢筋的阻锈剂256 14.3.1机理257 14.3.2掺入阻锈剂的实验室研究257 14.3.3有机阻锈剂混合物的作用262 14.4阻锈剂的临界评价263 14.4.1阻锈剂测试263 14.4.2浓度依赖性263 14.4.3阻锈剂作用的测量和控制264 14.5结论264 参考文献264 第三篇外加剂技术 15商业产品配方270 15.1引言270 15.2性能目标270 15.2.1坍落度保持271 15.2.2环境条件271 15.2.3凝结和硬化控制271 15.2.4消泡剂272 15.2.5辅助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化合物272 15.2.6抗菌剂272 15.3成本问题273 15.4结论273 参考文献274 16超塑化剂276 16.1引言276 16.2超塑化剂的应用基础276 16.2.1超塑化剂的主要类型276 16.2.2超塑化剂分散的实际效用277 16.2.3胶凝体系中超塑化剂的流变试验277 16.3超塑化剂对流变性的影响279 16.3.1屈服应力279 16.3.2塑性黏度281 16.3.3剪切增稠281 16.3.4拌合方案的重要性282 16.3.5流动性保持282 16.3.6延迟流化283 16.4意外或不期望行为284 16.4.1基本情况284 16.4.2标准实验不足以鉴别不相容性284 16.4.3混凝土中水泥/超塑化剂的鲁棒性285 16.4.4水泥组分的作用285 16.4.5超塑化剂的作用288 16.4.6与其他外加剂的相互作用290 16.5结论291 参考文献291 17引气剂297 17.1引言297 17.2引气机理297 17.3气泡网络的主要特征298 17.4气泡网络的形成299 17.4.1配方参数的影响300 17.4.2拌合工艺参数的影响303 17.5气泡网络的稳定性304 17.5.1新拌混凝土运输的影响304 17.5.2振捣和泵送的影响304 17.6结论305 参考文献305 18缓凝剂308 18.1引言308 18.2冷却混凝土以延缓凝结308 18.3缓凝剂的使用310 18.3.1用于延缓混凝土凝结的不同化学品310 18.3.2北美不同的缓凝剂标准化310 18.3.3糖作为缓凝剂310 18.3.4掺量311 18.4添加时间312 18.5一些过度缓凝的案例312 18.5.1拆模后预制板开裂312 18.5.2一个特别勤奋的集装卡车司机313 18.5.3缓凝剂的意外过量313 18.5.4海上平台的重力基座滑模施工314 18.6结论315 参考文献315 19速凝剂316 19.1引言316 19.2加速混凝土硬化的方法316 19.2.1使用高强度水泥316 19.2.2降低w/c或w/b317 19.2.3加热混凝土317 19.2.4隔热措施317 19.2.5使用速凝剂318 19.3不同类型的速凝剂318 19.4CaCl2速凝剂318 19.4.1作用机理319 19.4.2添加方式320 19.4.3CaCl2使用规则320 19.5喷射混凝土速凝剂320 19.6结论321 参考文献322 20调黏剂323 20.1引言323 20.2调黏剂的性能323 20.2.1调黏剂的作用机理323 20.2.2调黏剂对胶凝体系流变性的影响324 20.2.3超塑化剂存在下调黏剂的性能325 20.3保水剂的作用机理328 20.4调黏剂聚合物对水泥水化的影响331 20.5调黏剂用于自密实混凝土配制334 20.6结论335 参考文献335 21防冻剂338 21.1引言338 21.2北美冬季混凝土的浇筑338 21.3防冻剂338 21.4加拿大北部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339 21.5亚硝酸钙在纳尼西维克的应用339 21.6结论342 参考文献342 22膨胀剂343 22.1引言343 22.2原理343 22.3膨胀机制345 22.3.1因钙矾石的形成而膨胀345 22.3.2因氢氧化钙的形成而膨胀346 22.4自由膨胀和膨胀的测量347 22.4.1自由膨胀347 22.4.2膨胀347 22.5影响膨胀的因素349 22.5.1膨胀剂掺量349 22.5.2养护条件349 22.5.3温度350 22.5.4试验方法:膨胀与自由膨胀351 22.6掺加膨胀剂的混凝土的现场应用352 22.6.1桥面352 22.6.2地面平板353 22.6.3黏结混凝土的覆盖层353 22.7结论353 参考文献354 23减缩剂355 23.1引言355 23.2用作减缩剂的主要分子355 23.3典型掺量356 23.4减缩剂使用的实验室研究356 23.4.1自收缩356 23.4.2干燥收缩357 23.4.3减缩剂与膨胀剂结合使用359 23.4.4减缩剂对含气量的影响359 23.4.5抗冻融性360 23.5现场应用362 23.6结论363 参考文献363 24阻锈剂365 24.1引言365 24.2氯离子对钢筋的影响366 24.3加强钢筋的防腐保护367 24.3.1采用低水灰比或水胶比混凝土367 24.3.2阴极保护367 24.3.3阻锈剂367 24.4减缓钢筋的锈蚀368 24.4.1环氧涂覆钢筋368 24.4.2不锈钢钢筋368 24.4.3镀锌钢筋369 24.5消除钢筋锈蚀369 24.6结论371 参考文献371 25养护剂373 25.1引言373 25.2根据水灰比养护混凝土373 25.3水灰比大于规定临界值0.42的混凝土养护374 25.4水灰比小于规定临界值0.42的混凝土养护374 25.4.1外养护374 25.4.2内养护375 25.4.3养护混凝土柱375 25.5在现场实施适当的养护措施375 25.6结论375 参考文献376 第四篇特种混凝土 26自密实混凝土378 26.1引言378 26.2自密实混凝土配比378 26.3品质控制381 26.4新拌性能383 26.4.1塑性收缩383 26.4.2泵送383 26.5硬化特性383 26.6案例研究383 26.6.1日本大阪Senboku液化天然气二号接收站383 26.6.2舍布鲁克大学结构实验室反力墙385 26.7向承包商销售自密实混凝土385 26.8结论386 参考文献387 27超高性能混凝土389 27.1引言389 27.2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实现要素390 27.2.1增加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匀质性390 27.2.2增加堆积密度391 27.2.3通过热处理改善微观结构391 27.2.4提高超高强度混凝土的韧性391 27.2.5提高不同粉末的堆积密度391 27.2.6用硬质夹杂物增强水泥浆体393 27.3如何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393 27.3.1用于制备UHSC的水泥特性393 27.3.2超塑化剂的选择393 27.4舍布鲁克步行自行车道的建设394 27.4.1设计394 27.4.2建造395 27.5测试建筑物的结构性能398 27.6长期性能398 27.7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近期新应用399 27.7.1东京羽田机场的扩建399 27.7.2马赛市的地中海文明博物馆402 27.7.3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大楼402 27.8结论404 参考文献404 第五篇总结与展望 28混凝土外加剂的结论和展望408 28.1混凝土中的外加剂——烹饪中的调味品408 28.2混凝土的优劣409 28.3环境挑战409 28.4化学外加剂科学409 参考文献410 附录1有用的公式和一些应用411 附录2实验统计设计426 附录3混凝土质量的统计评估437 附录4术语和定义451 致谢45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