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说:“无人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而怀特海更是进一步指出:“无一思考者能两次思考(同一物)。”他认为,“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其原因在于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一般观念是以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现于历史上的,而它转化为实际的结果的过程又是缓慢的。于是他借助古希腊思想内核为我们书写了这样一部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史。并深刻地指出,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秘密和希望就存在于尊重传统恪守传统基础上的变革与创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念的冒险/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A.N.怀特海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赫拉克利特说:“无人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而怀特海更是进一步指出:“无一思考者能两次思考(同一物)。”他认为,“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其原因在于人类历史中的那些一般观念是以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现于历史上的,而它转化为实际的结果的过程又是缓慢的。于是他借助古希腊思想内核为我们书写了这样一部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史。并深刻地指出,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秘密和希望就存在于尊重传统恪守传统基础上的变革与创新。 内容推荐 怀特海无疑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影响在他生前已越出了哲学的领域,广泛地波及科学界,引起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大科学家的关注。 本书研究的是文明的概念,力图要理解的是文明化的人是如何产生的;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便是:要提高和保持文明,冒险是很重要的。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标题《观念的冒险》有两层意思,两者都与本书的主题相合。一层意思是指某些观念在加速人类通往文明的缓慢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便是人类历史中观念的冒险。另一层意思则是:观念将对人类历史的冒险经历作出解释,作者对这些观念进行思辨的构架时,无异于是在经历一场冒险。” 目录 中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社会学的观念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的灵魂 第三章 人道主义的理想 第四章 自由面面观 第五章 从征服到说服 第六章 预察 后记 第二部分 宇宙论的观念 第七章 自然的规律 第八章 诸种宇宙论 第九章 科学与哲学 第十章 新的改革 第三部分 哲学的观念 第十一章 客体与主体 第十二章 过去 现在 将来 第十三章 事态的组合 第十四章 现象与实在 第十五章 哲学的方法 第四部分 文明 第十六章 真 第十七章 美 第十八章 真与美 第十九章 冒险 第二十章 平和 术语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译后记 再版附记 试读章节 在任何人类社会,都有一个基本观念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每一细节。这个基本观念便是:在不考虑其成员的任何优势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该社会个体成员的地位。当该社会进入了文明阶段后,社会成员相互之间都把对方视为独立的个体,各自有其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认识、希望、恐惧及目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的理智认识能力,这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细微特性的辨识力,对“正误”、“美丑”及“好坏”的不同判断。我们朦胧而不动脑筋地生活着,并相信其他人也是以类似的方式生活着。 但是,在文明的早期阶段,这样的经验与信仰是理所当然的事。它们不会立即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们不会将这些经验和信仰单独挑选出来思考一番。因此,人们便不会将人类作为人类来估价,从而对习惯进行修正。所以。社会的各色成员依不同情况或相互爱护,或相互损害、服从或驾驭。于是产生了公社似的组织,而且有了对它的各种信仰,这些信仰进而成为各种对它的解释。 我们将讨论文明进人了现代高峰后的较晚的几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多有三千年之久。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业已出现。责任的概念出现了,而且人们也对它作出了某些定义。最重要的是,心灵——即精神——的概念出现了。当其初露端倪时,这一重要概念被用作理解自然中纷纭万状难解事物的关键。照李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的说法,自然最明显的两大特色便是自然的美(10veliness和自然的力(power)。人类首先理解的是自然的力,其次才是自然的美。同时,在人类思想的最初阶段,自然的力被认为是自然的精神——即野蛮的、无情的但却又是宽厚的精神。在文明的所有阶段,大众崇拜的神代表的是部落生活较原始的野蛮性。对关于神的谴责正说明了宗教的进步。偶像崇拜的基调便是对流行神祗的满意之情。 在人类生活中,激发起人正当的不满之情的因素是一种渐次成熟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的基础便是对美、对理智分辨力以及对责任的看重。道德的成分则来自经验中的其他因素。因为倘不如此,责任便没有发挥作用的对象内容了。道德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之中。所以,经验中的原始因素首先是动物情感,诸如爱、同情、愤怒等,并伴随着类似的渴求和满足;其次,才是更具人类特色的对美、对精微思想的经验,对它们有意识的享受。此处,理智分辨力,或者说精微的思想,是一个较“真实”——这是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常被引用的概念——意义稍广泛些的概念。人们在对思想进行精细的调整时,其成就是壮观的。这种壮观与真实与否这一生硬的问题是不相关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壮观称之为“美”。但是,理智的美,虽然可以用与感官美有关的词汇来赞颂,但无论如何,要赞颂它却不得不借助比喻。对于道德美,也可以作如是观。可能在实际中实现的那种最高理想的满足包含有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美。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美统称为那样一种美:它使宇宙的爱欲得到最终的满足。 对于欧洲思想来说,有效表达这种批判性的不满之情的方式——这可是文明的讨厌牛虻呀——是由希伯莱和希腊思想提供的。就其文字的精微性及对各有关问题的定义而言,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能找到对这不满的最完整的表达。我们在其中看到,柏拉图对诗人惯常信奉的神祗进行了批判——他真恨不得将所有的诗人都放逐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分析了人的灵魂中潜在的各种能力。柏拉图宗教的基础是建立在“上帝可能是什么”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其中对永恒美的种种形式也有关注;他的社会学则来源于他的“人可能是什么”的观念;由于人具有一种性质,倘要全面描述这一性质,就必须要使用适用于描述神的性质的那些术语。希伯莱人和希腊人共同提供了一个表达不满的方式。但是他们不满的价值却在于他们那一一刻也不放松的、追求完美的希望。 第二节 讨论那些对各个时代进行修正的理智力量便是本书特有的主题。当我们考查这些理智力量时,我们发现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一般观念,另一类是高度专门化的概念。前者包括诸种高度一般化的观念,它们表现了事物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各种可能性、指导个人行为的终极目标等等这样一些概念。在因重大活动而各具特色的每一时代里,我们都能在其顶峰以及导向顶峰的各种作用之中发现某一深刻的宇宙论的观点,它不知不觉地被人暗中接受,在现行的各种行为动机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这一根本的宇宙论只是部分地得到了表达,要表达其细节则会派生出各种相互剧烈冲突的专门问题。一个时代的理智冲突主要关涉到后者,即不那么一般化的概念的种种问题。这类问题掩盖了人们对基本原则的共识,那些基本原则明白得几乎不用表达、普遍得几乎不能表达。在每一个时期,思想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一般形式。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这个一般形式是半透明的,无所不在,且似乎是不可躲避的,乃至我们要作极大的努力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P12-14 序言 大约五百年前,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新大陆的发现,人类开始相继进入现代社会南“现代社会”之不同于“古代社会”和“原始社会”,不仅因为时间上更“近”,而且首先是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理念的更“新”。就后一方面而言,“现代社会”乃是欧洲人在最近四五百年间特别是最后一百多年来通过对世界的征服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把“理性主义”、“人的主体性”以及“世界为一客观实在”作为基本生活信念的生存方式。这种理念和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现代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体现于物质、制度和思想观念诸层面。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尤为触目:自动化的机器生产把人从沉重单调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石油、电力和原子能成为新的能源供给者;汽车、火车和飞机代替了过去简陋低效的运输工具;电子通讯(电话、电报、电视、传真等)不及使人们易于获得信息,而且使遥远的世界近若比邻;农业机械的运用使过去分散的农业变成集约化的工业生产;化肥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不仅能按人的需要培养出新的品种,而且使复制生命本身成为现实;现弋物理学、天文学已把人们的认识推进到层子(夸克)结构和一百多亿光年的遥远星体;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广泛运用,更是在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作为这一切的结果,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了、舒适了、安全了。至少从总体上来说是‘如此。 “福兮祸所伏”。现代社会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上虽然功可可没,但也同时造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大机器生产和科层化的管理体系使人变成机器和制度的附属物;人口急剧增加,使本已紧张的物质资料生产更加紧张;与此同时刘是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悬殊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地加剧;战争和冲突依然存在,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旧的压迫和奴役形式消失了,新又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金融风波使最隔离的地区也无法免其害;现代化过程中所滋生的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倾向消解了传统的道德和人生的终极关怀……所有这些,都使人在为现代社会的成就欢呼雀跃的同时又感到莫大的沮丧和困惑。 学术是存在的一面镜子。人与现代社会之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生存处境,包括他所取得的成功和所遇到的困难,必然会引起现代思想的关注与反思。西方学术也不例外。事实上,这种关注和反思还特别形成了现代西方学术尤其是人文学科研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观点之纷呈,学派之林立,实有使人目不暇接之感。其中虽难免片面与错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使中国读者了解西方一百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了向正处于一自身理论建构中的中国思想学术界提供可资借鉴的相关材料,我们编辑了这套“现代社会与人”译丛。译丛围绕现代社会与人这个主题,精选名家名著或有重要影响的著怍,分批陆续出版。从1987年至今,译丛已推出三十余种,广涉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伦理学、文化哲学、心智哲学等领域,是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唯一一套未曾中断过的译丛。译丛过去的成绩固然值得珍视,但还须“更上一层楼”。无论是选题的确立还是译文的质量,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除了译丛编委会和出版社的努力外,尚需广大读者和学界同仁的支持、建议和批评。 哀我中华,命途多舛。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战舰和炮火,把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卷入了现代社会。在经过长时间的拒斥、犹豫、推就之后,中国终于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理念(远不完全)。正当她信心十足地奔赴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时候,现代化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似已尽显,现代西方的有识之士和后现代的思想家们已经早就在反省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了。在中国尚需赢获现代社会所有肯定性东西的情况下,中国人能从西方的成就与问题中学到些什么呢?在世界已开始由“现代”向“后现代”的嬗蛮中,正处在由前现代到现代之转折点上的中国人该如何来把握他们前进的航线呢?在全球已缩为“村落”、经济已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调整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并在这种调整中坚持那些为个人和人类所需的精神空间呢?要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但我们相信,本译丛所列著作,与已翻译过来的其他西方学术著作一样,定能为回答上述问题多少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现代社会与人”译丛编委会 2000年6月25日 后记 译后记 译《观念的冒险》一书的念头初萌于1989年,实际动笔已是1996年9月了。初稿于1999年9月完成,修改及各种相关的工作又耗时几乎一年,如今总算可以松口气了。译事初竣,译者曾对一位朋友感慨道:此稿字字是血!这真不是一句矫情的话! 1948年怀特海的传记作家维克多·洛依(Victor Lowe)曾说过,要读懂怀特海的《过程与存在》一书,非得折断脊梁不(backbreaking)。其实,要读懂《观念的冒险》一书何尝又不是如此。该书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甚至是对同一时期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过程与实在》的一种改头换面的写法;不对怀氏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一大致的了解,真是无从下笔。严格地说来,一个译者应该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至少是广义的研究者,这是译书过程中译者为自己树卫的目标。只是由于才疏学浅,译者自恨还远未达到这一目标。极愿学界朋友多多赐教! 在译书过程中,以下的朋友曾以不同的方式帮助过译者: 外籍教师约翰·柯林(John Cornyn)先生为译者解决过不少字句上的疑难; 美国高点大学邓鹏教授及四川大学哲学系成先聪教授曾设法为译者解决书中希腊语及拉丁语的问题: 本丛书的主编陈维政教授在译者译书过程中曾多次予以鼓励; 打字员张力小姐在译者译书的三年期间一直为译者打字。 对于这些朋友,译者谨此表示诚挚谢意! 周邦宪 2000年6月30日于四川新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