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房子/中国元素系列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波普客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多少人真正仔细地观察过那些遍布在都市、县城或者乡镇的中国房子?它们数量庞大,它们没有任何新闻亮点,

它们没有历史赋予的特殊的纪念陛,它们没有伟大的设计思想可供争议,但是,这些中国房子却代表了中国人最本质的审美意识。

  《中国房子》一书,用图像记录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城乡普通建筑,这些平凡的房子承载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活动:居住、上班、上学、经商、休闲等。这些常常被忽略的中国房子,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常态。每一座“中国房子”背后,都是民生故事。

内容推荐

《中国房子》用图像记录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城乡普通建筑,这些平凡的房子承载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活动:居住、上班、上学、经商、休闲、拜神等。正是这些难以描述、常常被忽略的中国房子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常态。这些既非显赫也不宏大的普通房子,以它平凡而又感人的细节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空间之状况,每一座“中国房子”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生故事。

“中国元素”系列丛书通过挖掘当代中国那些平凡的物品、建筑、人物、符号、事情等背后的故事细节,从视觉审美和社会学的独特角度,解读一个当下的、日常的中国本质形象,从而让世界(也让中国自己)了解一个具有立体质感的真实中国。

目录

序言

公共空间

天下民宅

群居社区

门窗壁墙

户外庭院

非常房子

试读章节

几乎每一所房子,都似乎被贴上了表明身份的标签。除了人们生活起居的住房之外,城市乡镇建筑的大多数都是公共空间,精致豪华的有之,简陋粗糙的也有之,人们就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工作、生活以及娱乐。不同功能、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房子,往往有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结构和外观特色。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房子,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经济水平以及人们的品位趣味的直接反映,更包容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百态人生。

政府机关是每个地方最为主流的工作单位,当一名公务员是当下中国示土会理想的职业之一。即使没有看到单位门牌,要辨认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也不是一件难事,在一些地区,政府机关是当地最气派的建筑之一。确实,一些地方的政府大楼,都是极尽豪华,繁复的传统建筑风格很受欢迎;也有一些观念较为开放的地区,大胆借鉴西方的建筑风格,“罗马柱”便被应用得很广,最为极端的例子是有个镇政府机关大楼几乎完全照抄白宫的外观而建,受到坊间非议。各地大多数的政府机关建筑还是朴素平凡的,不少乡政府都是一室多用,老百姓进门也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手续。在一些闭塞的山区,甚至还有流动的政府机关,在空地上支两张桌子、挂起国徽就是法庭了,很简陋但很感人。

在各种各样背景的工厂取代国企的一枝独秀之后,中国现在拥有的工厂数量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商圈,大大小小的工厂遍布这些地区的每一个城镇街区。从中国一所所工厂大门流出去的产品,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的代言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新兴的工厂与传统的国企从外观上便有很大的不同,其造型更加简洁,材料更加轻便。企业家可能很快就建起一家工厂的厂房,然后迅速投入生产。中国在世界上著名品牌的比例仍然很小,更多的是无数默默无名的工厂,日夜开工生产着默默无名的产品或代工做贴牌产品。在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中国的工厂尚未积累起一个有历史沉淀的企业文化体系,厂房的设计语雷很难顾及建筑美学的定义,大多数的工厂建筑简单而实用。

改革开放后,人们可以通过努力,使生活变得更好,中国人便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工作上,娱乐的形式也就屈指可数。打扑克打麻将是最常见的方式,而出门去看戏看电影,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娱乐。乡镇的戏台,逢年过节仍然有草台班子在演一些木偶戏,但吸引的观众只剩下寥寥几个老人,平时戏台总是一片空荡荡。至于电影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容光满面,在集体陛电影娱乐的黄金时代,每个城镇的影剧院都是本地最豪华隆重的建筑,那种荣耀几乎可以跟欧洲小城里的教堂所享有的地位相媲美。但随着录像厅的逦地开花和VCD、DVD带来的“家庭影院”概念的普及,电影院的观众骤减。很多城镇电影院要么改作它用要么拆除了,幸运留下来的电影院也是一副斑驳的、落寞的表情。其实,城市还是需要电影院的,年轻人需要这个美好的约会场所,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能替代那种只有在影院里才能的观影感受,在一个漆黑空间,跟随着电影情节,与许多陌生人—起同悲同喜。

以前的影剧院大都设置在城镇的中心,但现在城镇的中心却是以商场为主。一座普通城镇最古老的购物中心往往叫“百货大楼”,几乎什么都有卖,但是这种老旧杂货铺,慢慢丧失了吸引力。而那些新潮的大型商场、商业街,成为一座城市最富活力、最热闹的所在。城市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可能就是菜市场了,从小城镇到国际化大都市,菜市场的品性都惊人的相似,都是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都是长年光线不足的样子,都是人声鼎沸混乱嘈杂,都是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都是相差无几的价位。人们习惯推着小车或者拎着菜篮子去逛菜市场,菜是新鲜的,肉是新鲜的,走走看看挑挑拣拣,搭配全家人一天的菜谱,钱花费不多,但荤素都要齐全,精打细算地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普通中国人天天逛菜市场,这几乎是他们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他们按照固定的路线前往或返回,但很少有人注意菜市场本身的建筑样式。事实上,这些商业建筑也因为缺乏精心照料而显得灰头土脸的,或者,干脆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广告画面或彩色条幅之中。

相比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商场,乡镇的小店铺往往要平实得多,一般都是村民在自家房子或在路边搭建的简易房子里经营,无非卖些柴米油盐、日杂百货,大多是人们生活中日常必需品。这样的小店铺往往还是一个村子的小型示土交中心,店主会在家门口摆上一些椅子供闲人坐,说些家长里短,这里流通的新闻往往都是最新鲜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店铺遍布天南地北的乡镇村落、大街小巷,为附近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

对学生来说,身边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就是学校了,教室与操场,就是他们日常紧密相件的场所。读书是许多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假如有人成功考取重点中学或大学,他(她)必将成为附近居民教育孩子的一个重磅例子。孩子想要出息必须勤奋读书,而“苦读”从来都是被社会表扬的行为,很多诸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榜样慢慢流传下来。为了一举成名,或者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孩子们寒窗十年仍不够。捐赠教育是中国人最乐于做的善事,全国很多大学或中学都有一座叫做“逸夫楼”的教学楼,因为建筑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永久性标志,把捐赠表现为一幢房子是最好的方式了:“希望工程”一直有很多人响应,捐款也好,亲身前往支教也好,都是社会上充满爱心的潮流。简易的山区小学与豪华的贵族学校,虽然环境天差地别,但从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都一样朗朗,都意味着一个人与一个民族的无穷希望。

中国大部分城市乡村都有庙宇,独特的是,那些庙宇几乎都是一致的传统风格。对称的恪局、琉璃瓦的屋顶、神怪故事的壁画……可以说,庙宇房子是延续古建筑最常见也是最好的载体。在田野乡间或者城镇的街头拐角,那些供奉各路神仙的简陋小庙,常常香火缭绕,在神佛面前倾诉心事、许愿祈祷的老百姓络绎不绝。不过这样的烧香拜佛与宗教信仰没多大关系,很多老百姓虔诚烧香也不一定清楚拜的是什么佛,在他们眼里,神与神之间着实没有太多的区别,灶神也好,城隍神也好,都是神仙罢了。

那些人声鼎沸或者门可罗雀但各自拥有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间,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形形色色的普通房子,它们的结构、造型、装饰说不上独特,但是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烙上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与倾向,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生故事。P6-7

序言

如果将中国房子看作一个反映社会审美意识的载体进行研究,我们就有必要实地考察中国各地不同房子的视觉形态,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以点带面,建立一个图像化的分析体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房子深刻融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和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最本质的审美趣味。

所有中国建筑中,最著名的或许要数天安门,或是刚刚成为国家象征的“鸟巢”,或者是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有多少人真正仔细地观察过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房子,无论是都市、县城还是乡镇,存在着平凡而大量的中国房子。它们没有任何新闻亮点,没有历史赋予的特殊的纪念性,也没有伟大的设计思想可供争议,与那些著名的建筑相比,它们数量庞大,承载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活动:居住、经商、休闲、上班、上学、拜神……正是这些难以描述、常常被忽略的中国房子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常态。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未曾有过的“大兴土木”,不管是倾举国之力投入的基础建设,还是关平民生的房地产,中国建筑有着巨大容量。关于中国建筑的讨论一直热闹非凡,大部分的研究都体现了城市本位的思想,几乎所有关于建筑形式的探讨、实验、甚至痛心疾首的呼吁都是以城市为假设目标,即使在城市当中,这些探索也仅局限于官式建筑和大型商业建筑。相反,属于常态的普通中国房子因为它太熟悉、太平常而几乎被人忽略。于是,我们行走在城乡之间,拍摄那些草根建筑,逐步发现它的审美意蕴。

中国房子最明显的审美特征是“混杂”。混杂的效果表现在中国房子的多重倾向上:完全无视建筑美学或过度的矫饰,讲究风水隐喻或彻底遗忘天人合一的思想,沿袭古老传统或搬用西式风格……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定义去描述中国房子的审美倾向。在中国,房子体现了“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和戏谑性的符码混合”,尤其是观察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大量自建房屋,它们显示出一种喜剧性的形式处理,比如,浙江北部郊区有些房子,采用了欧洲城堡的尖项样式,但同时在尖顶的四角融合了中式曲线飞檐的形式,这类现象不仅存在于农村,城市也有。北京的一个名为“柏林爱乐”的住宅小区建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楼房,但小区大门却仿照古典的勃兰登堡门而建。这种喜剧效果是严肃的建筑理论所不能容忍的,但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社会美学意识,使散落在中国土地上风格杂糅、混合拼盘式的各种房子自由地组合在一起。

当然,中国房子的多样化逻辑与普适性原则还是存在冲突的,归结起来我们将它称为“协调性缺乏症”。它就像一种流行感冒,弥漫在全国所有城乡。首先表现为基本标准的粗放程度,比如一个售价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可能其墙壁都不够垂直(与工人的心态有关);其次是房子本身在形式感上的混乱,中西合璧变成任意拼凑,或者房屋的一面外墙完成了粉刷,另一面墙则弃之多年不刷;再者是房子与环境的不协调,本来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最懂人与环境的和谐,但事实上大量平凡的中国房子基本上放弃了周边环境的舒适指数和美感追求,比如一个重要的大楼正门口常年习惯性地挂着几个拖把,或者一个高档楼盘边上就是混乱的砂土堆,但大多数人对此熟视无睹。

是什么影响着中国房子的样式?占有优势影响的仍然是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国人关于天地阴阳、伦理道德的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建筑和居住的观念,比如对“坐北朝南”的执着追求:同时,地方性的因素也影响着中国房子的结构和材料;西方建筑样式对中国房子也产生了影响,以欧陆风情为导向的中国房子比比皆是。中国人在短时间内面对涌入的不同西方建筑风格还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但在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世界体系下,中国人对西方审美标准从无所适从到全部接受的转变也是不足为奇的。在中国,民用建筑中的设计或室内装璜只是发生在城市里,大多数普通乡镇的自发建造习俗决定了中国房子审美的草根性;在另一方面,百姓的从众心理导致房子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趋于雷同。安徽农村的一个建筑师傅说,人们盖房子时都是指着邻居家的房子要求盖一个同样的,我们也曾发现远隔几省而房子的门楣装饰却是几近相同的:还有群众性炫耀心理的影响。河南乡村的一个致富村民曾把房子盖得像一座豪华庙宇,温州人的民宅往往是垂直向上盖上四五层,但很多房间根本派不上用场;当然,也有中国农村出现仿制白宫建筑这样的新闻。此外,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在左右着中国房子的审美,从早期苏联式建筑到上世纪80年代福利分房的筒子楼,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房地产商建造的商品房,每一次的政策变化都决定了房子本身的形式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大量正在建设中的房子,这些未完成的建筑也构成了新的城乡景观。

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一个深刻影响中国房子审美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现代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态度。即使所有的理论都在说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我们仍然认为这个说法无法解答现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房子的审美问题。与那些显赫的建筑不同,平凡普通的中国房子似乎在创造着一种由低技术和农业文明遗留心态构成的边缘美学。如果说,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相信,这是一段独特的历史时期,一段充满了风格混杂的房子的历史时期。

吴学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