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败落王府的格格,一个是初试啼声的戏子,他俩在浮生若梦的瞬息红尘里,情愫暗生。
格格明知这是一段粉身碎骨、飞蛾扑火的感情,可她还是放弃一切,追着他夜奔。
爱情的帷幕刚掀开一角,便曲终人散,各恓惶惶过着颠沛流离的乱世人生。
命运早已注定,他俩是有缘无份。
六十年后再聚首,忆前尘往事。时光流转,明月清风依旧……
本书作者刻意把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时期的故都北京,透过对特定时代风貌的描绘,将老北京的人文、风貌、俚语穿插在故事中,烘托出时代转变和民风对时人思维意识上的束缚和局限,以至造成的曲折爱情故事,深刻而细腻。本书的历史感情特别浓厚,相信也可以使读者增加一份对老北京的认识。
大清朝在戏台上唱了二百多年,出了十二位角儿,还没等最后一位角儿溥仪吼一嗓子,就被人灰溜溜轰下台去。于是,民国踩着仓促的锣鼓点儿粉墨登场了。
打够了,闹烦了,人心思定,火红大幕一拉,又改换了朝代。寻常百姓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她却随着家人仓皇辞庙,远遁他乡。
人生就是一场折子戏,锣鼓一敲,千回百转开唱,可还没细细体会其中的况味,就已经老了。秀眼昏花,鬓染白霜,小格格回来了。
她站在南锣鼓巷路口,走进炒豆胡同,脚步轻得像是怕踩碎一个梦。脸上是风平浪静,心里却波涛翻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她依稀记得王府的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府第内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院落。正门外有大影壁,门两旁立着上马石,门内是刀枪架子。腰厅,垂花门,上房院,后罩房,都有抄手游廊相通,房屋皆为灰筒瓦箍头脊。
然而,眼下的一切却陌生得让她神情恍惚。过去的深宅大院,已是机关单位,普通民居,倒是应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跟这儿,她不再拥有一砖一瓦,可她的记忆塞满了长着青苔的墙缝。
雨后的胡同里阒无一人,她慢慢走,静静寻。
王府西院后花园现为侣松园宾馆,是京城独一无二的四合院式宾馆,里面花木扶疏,雅静整洁。庭院里两尊青铜雕像让她肃然起敬,一尊是国父孙中山,一尊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鲁迅先生。孙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颠沛流离,呕心沥血,在铁狮子胡同病逝时,叮咛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话一直回荡在中国的大地上。
她在北师大女中读书时,虽没有聆听过鲁迅先生的课,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成了她的座右铭,“我以我血荐轩辕”更成为她人生的指路牌。抚今追昔,她感慨良多。既没有因一生碌碌无为而羞愧,也没有为默默无闻而后悔,她清白坦荡地活着,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她走到清幽的茶室,要了杯绿茶。骨瓷杯中叶片碧绿,舒展沉浮,像她袅袅的回忆,萦绕盘旋。吱吱呀呀,一阵胡琴让她想起他——那个一生最爱的男人,含着笑,一袭白衣。两人都有昏黄迷茫的欢喜,她神思飘摇着向他走去……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