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智囊人物三千竹简造就了千古一帝!号称东方第一剑令众多盖世大侠为之竞折腰……他就是东方朔!
本书全面展现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时代,“千古一帝”和“第一智臣”相辅相成、斗智斗勇、复仇雪耻、共强汉室的艰苦卓绝且又撼魂动魄的历程,尤其是通过“文侠”东方朔的塑造,将一个可以与儒圣孔子、兵圣孙子并称的“智圣”形象,成功地凸显在读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朝历史中的东方朔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东方龙吟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汉武帝的智囊人物三千竹简造就了千古一帝!号称东方第一剑令众多盖世大侠为之竞折腰……他就是东方朔! 本书全面展现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时代,“千古一帝”和“第一智臣”相辅相成、斗智斗勇、复仇雪耻、共强汉室的艰苦卓绝且又撼魂动魄的历程,尤其是通过“文侠”东方朔的塑造,将一个可以与儒圣孔子、兵圣孙子并称的“智圣”形象,成功地凸显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杰出人物,在当时政治、思想、军事、文化方面有很多建树。他在自荐书中,曾向武帝介绍过自己家世:“少失父母,长养史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年十五学击剑,年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年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见出道时便是一位文武全才。而后五、六十年间,他屡陷危机却无所畏惧,历捋虎须而自身安然,其为人为文品格为妙,受到举世称赞;伴君伴虎技艺之绝,近乎炉火纯青。更为著名的是,他在实现这些成就时,为后代留下许多令人拍案叫绝且意味隽求的奇智佳话。 目录 第一讲 奇人东方朔 第二讲 智者东方朔 第三讲 怪人东方朔 第四讲 诤友东方朔 第五讲 内朝首辅东方朔 第六讲 狂人东方朔 第七讲 从平民顾问到『执戟郎』 第八讲 东方朔的身世之谜 第九讲 反对求仙的『活神仙』 第十讲 东方朔与《山海经》 第十一讲 博学多能东方朔 第十二讲 东方朔与《史记》 第十三讲 东方朔去过北极吗? 后记 说不尽的东方朔 试读章节 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和《东方朔》的人都知道,汉武帝一即位,所做的第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事,就是发布诏令:号召天下郡国,向朝廷举荐贤良之士,凡是品行端正、有文字功底或特殊才能的读书人,只要你有好的治国方略,能够指出朝廷政策的得与失,或者有其他人不具备的特殊才能,新皇上都会重用你,“待以不次之位”。 所谓“待以不次之位”,就是不用按照原来的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爬,皇上会根据你的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用现代的话来说,可以坐直升飞机,一下子就当上个省部级的领导。 于是天下的读书人,自恃一技之长,纷纷跑到长安,毛遂自荐,献计献策,最多的时候,多达数千人。 武帝为了招待这些天下才俊,专门设置一个机构,叫做“公车署”,也称“公车处”,意思是这些人在长安参观游览,可以免费乘坐“公车”。换成现代汉语,“公车处”就是配有专车的“特殊人才引进处”。汉代县长叫县令,“处长”也叫令,公车处的头儿就叫“公车令”。 可小皇上汉武帝对这些人才,要求也极为严格,所上的奏折,如果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马上就会让他打起包裹回家去,这就是汉武帝应对那些“过江之鲫”般的求职者的九字高招: 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 ——《汉书·东方朔传》 就在这时,有个相貌俊伟、个子极高的年轻人来到长安,给皇帝送来“三千奏牍”,这个人就是东方朔。 所谓“奏牍”,是写在竹简或者木简上的奏折。东方朔是齐国平原人,那里并不盛产竹子,所以他的“奏牍”,应写在长长的木头片儿上,我们姑且将它称为“三千书简”。 说东方朔是奇人,首先“奇”在行为举止上。 别人给皇上上疏,要么是一捆竹简,要么是一卷帛书,总而言之,要言简意赅。皇上日理万机,龙书案上的奏折肯定堆积如山,你写得那么长,他哪有时间看啊! 东方朔奇就奇在与众不同。他从老家平原,千里迢迢地,大概是用牛车吧,运来三千书简。“公车令”一看这阵势,真是哭笑不得,只好让两个身强体壮侍卫,抬着抱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送到宫里。 在公车处苦苦等待的人都想,这个奇奇怪怪的齐国佬,你就等着瞧吧,皇上看到你这一堆东西,马上就会很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走人! 可事情远远出乎众人的意料,皇上不仅没有让他立即走人,反而被那三千书简紧紧地抓住了眼球。据《史记》记载:“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就是说,汉武帝将那一堆书简,从上面开始,一捆一捆地打开阅读,一读就爱不释手,每每遇到大事,或者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要用笔在刚才读到的地方画个“横折钩”,很像甲乙丙丁的“乙”,重重地做下记号,以便回来的时候再继续读。 四百年前,明代爱国志士陈子龙在研究《史记》时,就曾说过,那个时候没有纸,东方朔的三千书简,如果抄在绢帛上,不过数十卷而已。东方朔所献上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内容多,而是内容太神奇,武帝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只能说明一点: 可见人主爱重其书,非以多而难尽也。 ——《史记会注考证》卷一百二十六 陈子龙的意思是,并非这三千书简内容太多,武帝难以一时读尽,而是那里面所写的东西,太精彩、太奇妙、太对他的胃口了。 这就是东方朔的第二个奇:书奇。 东方朔这三千书简,究竟是些什么内容,让武帝如此废寝忘食,欲罢不能? 由于“三千奏牍”早就不复存在,这就成了一个待解之谜。P2-4 后记 看完本书校样,正值45集电视剧《东方朔》在CCTV-1重播结束的时刻。剧中倒挂着眉毛、邋邋遢遢、油嘴滑舌的东方朔扮相,一开始让我无法接受。可是这部电视剧在奥运盛况空前的特殊时问里,居然能创近年来古装电视剧收视率的新高,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说实在的,在此之前,知道东方朔的人少之又少。尽管班固先生在《汉书》中专辟一章,详述其事,所占篇幅竞与卫青、霍去病二人合传相近,可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界对东方朔概莫置辞,只有文学史上稍稍提及。好在班固先生记录下了东方朔对汉武帝说的原话:“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若无这番话证明他文韬武略俱备、曼倩英姿绰约;若是《汉书》没有记载东方朔戏侏儒之后,于汉武帝盛怒之际申辩自己“身长九尺余”,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身高体态;若不是后人夏侯湛、李太白、司马光、黄震、方孝孺等人实事求是地对东方朔做过公正的评价,人们就只能以为他除了是个弄臣之外,就是个吹牛撒谎的人,最多将他视作俳优,只能被相声泰斗私奉于深堂了。 自2000年我的长篇小说《智圣东方朔》问世之后,电视里、电台中、书摊上、报纸里,到处都有东方朔,所谓天子之师、护国军师、八卦高手、占卜神仙等等,不一而足,东方朔似乎又成了灶王爷一样的民间俗神,“智圣”二字渐渐被人淡忘。电视剧《东方朔》的播出,又给他披上一层浓重的“痞子”色彩,东方朔的形象,已被弄得面目全非。于是,还东方朔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这本书原名《奇人东方朔》,是我在曾经火爆一时的某某讲坛讲述东方朔的讲稿。尽管演讲现场听众反应强烈,节目制作人员也欣喜若狂,但时至今日却一直被压在箱底没有播出。一开始我只以为是东方朔的历史事迹过于神奇,神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制片人生怕误导观众去学东方朔搞得天下神秘兮兮的,后来又听编导讲我不太会即兴表演——其实我在大学讲坛上大多是边讲边演的,可是表演汉代人的生活情态,那可是拉下脸来、豁得出去的。比如汉代人在公众场合只跪不坐,是因为他们在夏天外面穿着大布做成的套衫,里面却是光着身子什么不都不穿。因为追求这般潇洒,那在公众场合就要牺牲坐的惬意。表演汉人跪坐的形态,虽说没必要不穿内衣,至少也要搞个类似孑L乙己的穿的袍子吧!不然就是糊弄观众了,和前些年流行的假唱有什么区别? 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谁都知道,学术自有学术的品格,学人更有学人的品格。当然,在靠收视率吃饭的媒体人面前,不愿顺着挑着钱串儿的指挥棒去卖笑跳梁是很难的。然而真正的学者,不会略知皮毛便胡吹海擂,更不会公开剽窃现场刚听到的别人说过的闪光片断据为己有,为虎作伥李代桃僵时还要强贴桃花残红。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场景,将来会大大丰富我的《新儒林外史》类小说的细节。 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科全书似”的学者,东方朔永远也说不尽。将来有机会,我们会接着再谈。 十分感谢山东省政协副秘书长、我的大学同桌马啸先生。所谓龙马精神、龙吟虎啸,都是我们兄弟精神的见证。本书出版之际,缺少一些图片,是马啸先生亲自驱车前往东方朔的老家陵县,并邀请著名摄影记者范隆,走访了东方朔故里神头农民邱维银先生,为本书拍了一组照片。感谢另一位同窗、淮海工学院的龚际平教授、孙家昌教授,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的连云港桃花涧、渡朔洞的照片。感谢黄石市委宣传部的曹跃林先生和东方山管理委员会的同志,他们向我推荐了东方朔在东方山的胜迹和传说。 当然,还要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沈浩波先生,书名最终定为现在这个样子,表明了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度。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千日先生,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编辑之一,由于冗务缠身,自《解读苏东坡》以来,我将书稿的编辑和审校工作全权委托给了他,本书能够及时出版,大都出自他的不懈努力。 东方龙吟 戊子立冬于羊城南甜■不学无术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