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那样听孩子才肯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玉辉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想让孩子听话,父母要先学会说话;如果想让孩子说话,父母要先学会听话。本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总结分析家长的一些错误的教子方式,找出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有话不愿意跟父母说的原因,同时教给家长正确的说话方式和听话方式,尤其是如何与叛逆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做出有效的、科学的指导。

内容推荐

作为父母,你可以反思一下,你平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当你吩咐或命令孩子做某事,孩子不愿意做或磨磨蹭蹭时,你立刻说道:“我数三个数!”

当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的梦想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算了吧!”

孩子是个“人来疯”,当来客人,你对孩子是否当场就打骂,还是威胁道“等客人走了再收拾你”?你知道这两种方式都很糟糕吗?

当孩子不听你的话,经常做错事,你是否说道:“你呀,一辈子都这样了!”

成对孩子的撒泼打滚,你束手无策,只好说道:“好好好!都依你!”

当发现孩子做错了事,你立刻气势汹汹地质问道:“这是谁于的?”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你不胜其烦,吼道:“再闹,再闹大老虎来把你吃了!”

当孩子做错事时,你立刻怒目而视,大加惩罚;当孩子做对事时,你立刻得意忘形,大加称赞,“你真棒”、“你真乖”不离口中,你是否知道你夸错了孩子?

作为父母,你的孩子是否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有心事,很想跟你说一说,可是说着说着,就来一句“不跟你说了”,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跟你说了吗?

孩子满脸忧伤地告诉你,他的心情很不好,你是怎么对待的呢?

你知道孩子在跟你说话时,你该怎么听吗?你应该嘴上怎样说,心里怎么想,姿势该怎么样的吗?

本书是一部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性用书。相信看了此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跟孩子说话时的问题,也会发现在听孩子说话时的误区,进而改正自己的毛病,并按正确的指导方法去做,相信你会成为一个既会跟孩子说话、又会听孩子说话的好家长。

目录

第一篇 尊重是沟通的基础

 第一章 蹲下身子说话——学会尊重孩子

  1.放下家长的架子

  2.做错事情要说“对不起”

  3.学会给孩子面子

 第二章 我家有个“人来疯”——如何在客人面前管教孩子

  1.找出病症好下“药”

  2.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打骂孩子

  3.如何收拾“人来疯”

 第三章 “人家心情不好呢!”——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1.尊重孩子的情绪

  2.疏导强于打压

  3.有效引导孩子的情绪

 第四章 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粉丝”——要赢得孩子的尊重

  1.凡出言,信为先

  2.要夹对第一口菜

  3.当好孩子的榜样

第二篇 与逆反孩子的沟通术

 第五章 让孩子体会“自作自受”——惩罚不当会激起孩子的逆反

1.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2.说明比说教更重要

  3.“打一顿”解决不了问题

  4.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

 第六章 你的地盘你做主——归还孩子的“自治权”

  1.清晰地划出孩子的“地盘”

  2.不要越“雷池”半步

  3.教孩子学会“治理”自己

 第七章 “逆子”可教——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1.你的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2.逆向思维应对逆反的孩子

  3.对待逆反有技巧

第三篇 父母学会倾听,孩子才会倾诉

 第八章 孩子为什么对父母守口如瓶——如何“套”出孩子的心里话

  1.孩子为什么不对你说心里话

  2.不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打压孩子

  3.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第九章 家长愿意听,孩子才愿意说——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1.沟通从倾听开始

  2.这样倾听最有效

  3.允许孩子说“不”

第四篇 沟通的误区

 第十章 “我数三个数!”——不要威胁孩子

  1.家长数的三个数

  2.“三个数”对孩子的影响

3.从“鸣枪示威”到做“甩手掌柜”

 第十一章 无理取闹的孩子怎么理——孩子无理取闹时的沟通术

  1.以“不理”治“无理”

  2.给孩子画个“饼”

  3.“借力打力”与“顺藤摸瓜”

 第十二章 “就你?算了吧!”——不要打击孩子

  1.不要打击孩子

  2.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

  3.帮孩子树立理想

 第十三章 倾诉+倾听——家长应学会倾诉,教孩子学会倾听

  1.鼓励孩子倾诉

  2.教孩子学会倾听

  3.父母要学会倾诉

第五篇 :和孩子说话有技巧

 第十四章 慎夸“你真棒”——父母该如何夸奖孩子

  1.一片赞赏一片光

  2.别这样夸孩子

  3.夸奖孩子有方法

 第十五章 “你真乖”的杀伤力——不要用“乖”来要求孩子

1.“你真乖”对孩子的束缚

  2.你可以不乖,但不要学坏

  3.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十六章 “不关你的事,一边玩去!”——让孩子在参与之中成长

  1.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2.我需要你的帮忙

  3.适时上演“小鬼当家”

 第十七章 “这是谁干的?”——父母追究责任,孩子寻找借口

  1.“这是谁干的”带来的负面作用

  2.弥补错误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3.培养勇于担当的孩子

 第十八章 “你呀,一辈子都这样了!”——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1.贴标签效应

  2.家长一定要嘴下留情

  3.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蹲下身子说话——学会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对待时孩子,不是高高在上俯视孩子,就是将孩子顶在头上,对孩子唯命是从。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方式应该是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

当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用孩子的目光看事物时,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与孩子沟通就会容易得多了。

1.放下家长的架子

有个一分钟短剧是这样演的:爸爸打儿子,5岁的儿子委屈地瞪眼直盯着爸爸,愤怒地问道:“你凭什么打我?就凭你是爸爸吗?”面对儿子,当爸爸的无言以答。

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父母,凭借自己的家长身份,对孩子做了哪些过分的事情:我可以打你,我可以骂你,我可以命令你……因为我是你的家长。

其实这种时时强调自己的家长身份,处处显示自己的家长地位,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无形之中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影响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许多时候,孩子和父母的隔阂往往是父母自己一手造成的。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勒曾经说过:“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

一位爸爸,常常在孩子面前摆出家长的架子,喜欢像长官一样对孩子发号施令,总强调做爸爸的比孩子强,所以孩子要无条件听从爸爸,这让孩子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儿子问道:“是不是做爸爸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儿子问道:“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说道:“看,这你都不知道,是爱迪生嘛。”孩子接着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孩子虽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总是高高在上,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头”,这并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反而会使他们反感,他们就会找机会来反驳父母,挑战父母的权威,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所以他们不但会找出爱迪生的爸爸,还可能会找出姚明的爸爸、刘翔的爸爸、周杰伦的爸爸等等,来反驳自己的父母。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证明,父母如果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看他们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而不是被看作啥都不懂、处处不如父母的孩子。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黑尔加·吉尔特勒曾介绍过一种与孩子交谈的方法,比如和年幼的孩子讲话时,最好蹲下来,让你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并且你可以用和孩子同样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相互之间有利于平等交谈。

在澳大利亚,许多父母都深知这个道理,他们总是蹲下来与孩子沟通的。其实,这种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

它在无声地告诉孩子,父母和你是平等的;父母尊重你的独立人格,遇到事情愿意跟你商量,而不是专制地命令和简单地指责。孩子受到尊重了,就会产生独立感,愿意体谅父母的心情,也会对事情本身做出理性的判断,而不是与父母对着干,当然,对父母也会产生尊重。贝蒂是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她和家人共同住在堪培拉,并且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一次,全家人外出旅游度假,女儿先跑出去,坐到了汽车里。4岁的儿子跑出来,发现姐姐先坐进了汽车里,很不高兴,嚷嚷着让姐姐下来,否则自己就不去了。贝蒂知道后,蹲下身子,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儿子,我觉得你长大了,不会在意坐在哪个位置了。你觉得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儿子本来想哭闹一番,可是一听见妈妈的话,看着妈妈诚恳的目光,就点了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

在外面游玩的时候,儿子和女儿玩得非常开心,相互追逐着。儿子跑着跑着,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撇撇嘴,马上就要哭出来了。贝蒂一看,自然地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你觉得呢?”

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点了一下头,重复地说道:“对呀,我不是小宝宝了,我是大男孩儿了,大男孩儿不哭!”然后他自己拍了拍身上的土,自豪地又去玩了。

蹲下身来,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这对孩子是一种尊重。想想看,如果贝蒂不这么做,情景就会完全两样:当儿子因为姐姐先钻进汽车而不愿意坐车时,妈妈站在旁边指着儿子的鼻子说道:“小孩子那么多事,先进去和后进去有什么两样吗?”孩子仰头看着妈妈,然后低下头不服气地说道:“当然不一样了,姐姐的位置好,我要坐她的位置上。”姐姐在一旁不吭声,弟弟开始哭闹起来。妈妈气得不行:“就你事多,爱去不去。”孩子在地上连哭带打滚。

当孩子绊倒了,马上要哭出来时,妈妈高声大喝一声:“有什么好哭的,就是绊了一下嘛,你嫌不嫌丢人!”孩子仰头看一眼妈妈,可能没有哭出来,但是却充满怨气,带着情绪、别别扭扭地跟妈妈不远不近地走着,时不时会偷偷地瞪妈妈两眼,再也没有玩的兴致了,甚至还会找茬跟妈妈作对,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蹲下来,与孩子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时,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我们知道,在沟通时,眼神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讲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这点对于孩子一样适用。因此,父母跟孩子讲话时要蹲下来,眼睛应该平视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如果这时孩子没有看你,就要叫他的名字,直到他也与你对视为止。

其实,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不只是一个简单动作,更强调父母的一种心态,父母在与孩子交往时应该降低心态,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家长的架子。有人这样说过:“父母因为大,他是俯视孩子的;孩子因为小,他是仰视父母的。因为俯视,父母们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外表和举止,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和眼睛;因为仰视,孩子很累,不可能长久,只能放松头颈,回到人本能的自然的状态。于是,父母和孩子的窗口错开了,视线出现了盲区。”所以,今天做父母的,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能与孩子的心进行对接,避免进入教子的盲区。P3-6

序言

许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有时还很叛逆,越说越不听,跟父母对着干。

许多父母还抱怨,孩子有了心里话,宁愿去跟小伙伴说、跟玩具说,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为什么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结果却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他的伙伴,甚至不如他的玩具呢?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作为父母,你可以反思一下,你平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当你吩咐或命令孩子做某事,孩子不愿意做或磨磨蹭蹭时,你立刻说道:“我数三个数!”

当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的梦想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算了吧!”

孩子是个“人来疯”,当家里来客人时,你对孩子是否当场就打骂,还是说“等客人走了再收拾你?”你知道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最佳方式吗?

当孩子不听你的话,经常做错事,你是否说道:“你呀,一辈子都这样了!”

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你束手无策,只好说道:“好好好!都依你!”

当发现孩子做错了事,你立刻气势汹汹地质问道:“这是谁干的?”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你不胜其烦,吼道:“再闹,再闹大老虎来把你吃了。”

当孩子做错事时,你立刻怒目而视,大加惩罚。当孩子做对事时,你立刻得意忘形,大加称赞,“你真棒”、“你真乖”不离口中,你是否知道你夸错了孩子?

作为家长,你的孩子是否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满脸忧伤地告诉你,他的心情很不好,你是怎么对待的呢?

孩子有心事,很想跟你说一说,可是说着说着,就来一句“不跟你说了”,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跟你说了吗?

你知道孩子在跟你说话时,你该怎么听吗?你应该嘴上怎样说,心里怎么想,姿势该怎么样的吗?

如果想让孩子听话,父母要先学会说话;如果想让孩子说话,父母要先学会听话。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说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获得的。”那么父母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父母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呢?

本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总结分析家长的一些错误的教子方式,找出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有话不愿意跟父母说的原因,同时教给家长正确的说话方式和听话方式,尤其是如何与叛逆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做出有效的、科学的指导。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方法和技巧的父母。本书是一部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性用书。相信看了此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跟孩子说话时的问题,也会发现在听孩子说话时的误区,进而改正自己的毛病,并按正确的指导方法去做,相信你会成为一个既会跟孩子说话、又会听孩子说话的好家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8: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