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内圣外王(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琦云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的成功,不是他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不是他以一介书生打败了太平天国;不是他位极人臣,统管数省;不是他改革开放,最早开始搞洋务运动。所有这些都是他出世不离入世的附属产物。曾国藩的成功,是他一生立志成圣而得善终正寝。历史英雄那么多,他们可以战胜百万雄师,可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曾国藩既能够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师,而且又能够在个人修行的道路上战胜自己。这就是曾国藩超越古今一切英雄的地方。

本书与您一同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本源,论述了曾国藩的修行之道、成功之道、艺术之道、健康之道、财富之道,其中修行是根本,其成功、艺术、健康、财富等等都是从修行而得来的附属产品。追溯曾国藩智慧的源泉,也就是追溯中国文化的智慧,因此,曾国藩已经超越了他自身,他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是一种人生智慧。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与曾国藩

  1.什么叫文化

  2.中国文化及其哲学

  3.中国禅文化

  4.理学与禅宗

  5.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第二章 曾国藩思想源流新探

  1.曾国藩不是理学家,他是近代新儒学的开创者

  2.曾国藩的经济学与《大学》“修齐治平”是紧密联系的

  3.曾国藩思想一生没有“三变”,儒家的精神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第三章 曾国藩形而上“道"论

  1.“道”的本源,“一以贯之”

  2.“我与民物,其大本同出一源”

  3.曾国藩的“知命”哲学

第四章 曾国藩与佛教

  1.诗文入禅,求静近佛

  2.洗涤旧染,改造命运

  3.机到神到,言外顿悟

  4.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5.克已奉公,回归本源

第五章 从中国文化看曾国藩的人才观

  1.重人求贤若渴

  2.用人不拘一格

  3.识人未卜先知

  4.育人循循善诱

  5.训人情理并茂

  6.律人以身作则

  7.管人恩威并施

  8.为人立德为本

第六章 曾国藩诗歌创作研究

  1.以诗言志,陶冶性情

  2.以诗写实,为民请命

  3.借景抒情,情理交融

  4.咏古讽今,旁敲侧击

  5.忧国忧民,慷慨悲歌

第七章 曾国藩对联研究

  1.为己箴联:人生修行的心志流露

  2.为景题联:无情都是有情物

  3.为人赠联:深情中寄托人生指归

  4.为亡挽联:盖棺论定悟无常

第八章 曾国藩古文创作研究

  1.从桐城派到湘乡派:文道统一,经世致用

  2.一脉相承“文气说”

  3.从阴阳哲学到文学审美

  4.《顺性命之理论》赏析

第九章 曾国藩养生研究

  1.吾他日当俄然而逝

  2.涤其旧染,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

  3.慎独则心安,守身之先务

  4.“静”字功夫要紧

  5.养生以少恼怒为本,降伏此心,释氏所谓降龙伏虎

  6.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7.节欲,节饮食

第十章 从曾国藩的故事看传统文化

  1.月老爱才变岳父

  2.为人能“忍”的学生

  3.曾国藩说《挺经》

  4.“六尺巷”

  5.墨经出山

  6.“曾剃头”

  7.曾左交情始末

  8.“老弟上当了”

  9.甘心受骗

  10.问鼎轻重

  11.天津教案

第十一章 从《论语别裁》看南怀瑾评价曾国藩

  1.作历史上一个名臣,真是谈何容易

  2.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最多一、二十人而已

  3.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5.得少住时且少住,要如何处便如何

  6.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7.作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

  8.怕孔子会发牢骚——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9.《冰鉴》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

  10.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

第十二章 一脉相承的财富之道——保富法

  1.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

  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3.求阙

  4.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跟哲学

  5.天道最公,人算不如天算

  6.名人评《保富法》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认为,文化的本质不是物质产品,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质文明是在人类精神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表象,它是人类长期以来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人类文明即精神现象的物化。因此,文化可分为表层的文化,即物质文明;深层的文化,即精神文明。文化的本质体现在精神方面,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为对于外在的物质文明来说,如果没有精神的智慧,都是无法显现出来的。人类有文化,就是人类有智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文化,就是因为人类有智慧。

因此,我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但它的本质来自人类的精神世界,来自人类的智慧,最终决定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人类的思维和智慧。

从价值观来看,文化与愚昧是互相对立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既然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就无所谓否定的价值。所谓否定的价值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致引起人们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人类既然希望有美好的结果,那么人类就不会承认这种否定的价值,它也不可能成为传承悠久的灿烂文化。因此,流传千古的灿烂文化必然是经过人类社会实践检验让人类走向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当然,文化在其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质,自然就应该否定。但文化既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给人类带来了文明,那么它的根源就是真理,真理虽然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作为相对真理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但是宇宙的本源是不变的,所以真理的本质也是不变的。文化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智慧结晶,随着人类探索的不断深入,对真理的本源也就不断有所认识,从而可以使人走向随心所欲而又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自然王国。人类向真理的本源迈进一步,就向自由王国迈进一步。

二、中国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传承,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三大支柱,就是儒释道三家。这三家思想实际上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主体精神,代表了东方哲学的最高成就。三家学说的创始人都是东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诞生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认为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文化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从“轴心时代”开始。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文化蔚为大观。秦朝统一中国,却是搞焚书坑儒,也就摧残了文化,但秦朝很短,中国文化在秦以后获得新的发展。张岱年先生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诸子之学转入两汉经学。从两汉到明清儒学虽有盛衰,但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亦流传不绝。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形势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墨家“尚力责用”的精旨湮没不彰了。汉末佛教输入,后来流传渐广,到隋唐时代,形成儒佛争胜、三教鼎立的形成亦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向。中国的佛教徒接受中国固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中国佛学。儒家学者也吸取了道家、佛教的若干观点。到宋代,理学继承。宣扬孔孟的基本思想采纳了道家、佛教的若干思想资料,开辟了儒学的新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又突破了理学的局限,达到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这段话对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在汉以后的发展脉络的分析,代表了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典型观点。儒家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儒学与佛道相互融合也是事实。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到底谁拿了谁的东西,这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只能说明这三家思想固有的共同点能够使它们相互融合。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上的文化伟人。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最早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在历史上出现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盛况。P5-6

序言

对清末名臣曾国藩(1811-1872),长期以来争议很大。但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曾经钦佩他。曾国藩到底是什么人?他的成就在哪里?他智慧的源泉在哪里?他与中国文化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本书所要重新解读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我认为只有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源流重新解读曾国藩,才能得到一个真正的曾国藩。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内圣外王——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起因。因为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是曾国藩智慧的源泉。当前很多曾国藩书籍的热点往往看重曾国藩事功,热衷于曾国藩史料的搜集,热衰于写曾国藩的传记.热衷于写曾国藩的小说,对于曾国藩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还很薄弱。这本专著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曾国藩,或许对研究曾国藩多了一份解读。

因此,本书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解读曾国藩首先是一个修行者,而且是一个成功的修行者,所以他能够像佛教所说的那样,临终安祥而去,这就是“瑞像”。他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承前启后,成为新儒家的创始人。此外,他与佛道融合,却鲜为人知。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的成功,不是他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不是他以一介书生打败了太平天国;不是他位极人臣,统管数省;不是他改革开放,最早开始搞洋务运动。所有这些都是他出世不离入世的附属产物。曾国藩的成功,是他一生立志成圣而得善终正寝。历史英雄那么多,他们可以战胜百万雄师,可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曾国藩既能够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师,而且又能够在个人修行的道路上战胜自己。这就是曾国藩超越古今其他英雄的地方。本书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的日记、曾国藩留下的其他文献和我可以搜索到的历史原材料解读曾国藩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明白成圣成佛,并非仅仅曾国藩可以做到,我们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做到。

本书首先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曾国藩。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曾国藩就是这种智慧文化的继承者之一。他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智慧,亦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他承前启后,兼收并蓄,让儒学与时俱进。曾国藩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革新者、融合者、保卫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国藩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曾国藩思想的源泉是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曾国藩亦推崇理学,但理学是流不是源。曾国藩不能定位为理学家,他的思想来源于传统儒学,又吸收百家之所长,他是近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他的新儒学,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突出了“经济”(经世济民)思想,即不能只看重“内圣”,亦要重视“外王”之业。因为立足于经世致用,所以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以“经济”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始终立足于大本大源,并非有人说他一生有三变。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申韩法家,或是黄老道学,既是他达到经世救国的工具和途径,也是他融合诸家而创立新儒学的新鲜血液。他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块里程碑。

曾国藩虽然以儒为归,但他与佛教也有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不立门户,兼收并蓄,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是他超出常人的一个重要地方,为他人格修养的圆满完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一生坚持静坐,坚持慎独观心,亦是中国佛教禅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他不是继承了理学的思想,而是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曾国藩并非有三头六臂,他出生在今天湖南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之所以成功,很多人都谈及是因为他手下人才济济。然而.人才为何可以集中到曾国藩那里?曾国藩又有什么办法去识别人才?得到了人才他又是如何培养的?人应该如何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本书试图从中国文化与曾国藩的关系上回答这一些问题。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曾国藩为什么文名不突出,是因为被他的功业盖住了。曾国藩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是中国近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经世致用的新儒学是互相呼应的。诗歌不离开时代,不离开人民,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曾国藩诗歌的艺术价值。同时曾国藩诗歌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这与他追求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源是有关系的。因此,他的诗歌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而应该深入作者的哲学思想去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主题和内在精神,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曾国藩的文学造诣极深,古文、诗、对联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对联不仅能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在于它有极高的思想成就,深刻的哲理性,给人以很多的人生启迪,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既是人类文学宝库的财富,也是人类思想宝库的财富。南怀瑾先生说:“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国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这班人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

在古文创作以及理论方面,不能把曾国藩定位为桐城派的继承人,他直承中国文化本源,自成一派,可以定位为湘乡派。无论在古文创作实践,还是在理论阐述方面,他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学者说:“曾国藩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但他的养生学应该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自己只活了62岁。”这个观点恐怕有失偏颇。曾国藩身体属于根基不稳、先天不足之人,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癣疾困扰他一生,京城一病几乎丧命,头昏、耳鸣、失眠、眼花等病时时困扰着他。如此多病之躯,若不懂得养生,中途夭折很有可能的。可曾国藩还是活了62岁,不能不说是奇迹。

从曾纪芬的记述可以看到,曾国藩去世偶犯微疾,问起妻子欧阳夫人,父亲曾竹亭去世时的情况(其父死于1857年),说“吾他日当俄然而逝,不至如此也”。曾国藩已经有把握预见他去世没有父亲那样的病苦,能够很快地安祥而去。事实上,曾纪芬记述,他去世前还在花园散步,因足麻才停止。在椅子上“端坐三刻遂薨”,说明他临终安祥,善终!对于一般人来说,临终六神无主,病痛攻心,恐惧怕死,何能有如此安祥之状?因此,从曾国藩的善终,可见他平时修行的功夫。

曾国藩的养生学渐渐影响到他的后代。曾纪泽身体不好,先天不足,但在父亲的调教下,亦活了51岁。而他的“满女”曾纪芬到91岁死时还耳聪目明,神智清楚,这是受到了曾国藩养生学的直接影响。不仅曾家子孙受益于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曾国藩以后的许多历史名人亦受益不浅。像革命领袖毛泽东除了在生活上提倡曾国藩所说的“极热水洗脚”,更是在思想上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留下的历史故事很多,也成为了小说以及影视作品的创作素材。然而,无论是严肃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艺术作品,如果不去追溯曾国藩思想的本源——中国文化,那么就难以还原曾国藩的本来面目,故事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透过故事的本身,去看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曾国藩,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的故事中得到传统文化很多的启迪。

曾国藩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曾氏后代谨守家风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曾国藩外孙、中国民族资本家聂云台是曾国藩“满女”曾纪芬的儿子,他现身说法,写出《保富法》,告诉人们发财保富的道理。《保富法》一书,实际是与曾国藩思想一脉相承的,也是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印光法师是中国净土宗十三祖,是聂云台最崇拜的师父,他对聂云台思想非常推崇,“文正公的处世心得,阁下谨记并付诸人生,因此能脱离富贵习气,保持本性天真,不随波逐流。”印光法师既肯定聂云台继承了曾国藩的处世思想,又赞扬他发挥了佛教因果的的论,他说:“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因此,本书最后一章,分析《保富法》的基本观点,以钵现与中国文化以及曾国藩一脉相承的财富之道。

最后,我强调的是,曾国藩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我把他定位为新儒学的开创者,也就是“一代儒宗”,这是曾国藩的重大贡献。他上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儒家。曾国藩亦曾开展洋务运动,但其,改革开放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强调把“内圣”通过“外王”表现出来,这“外王”之业在曾国藩那里叫做“经济”,可引申为民主和科学。这一思路与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牟宗三等后来新儒家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学习了曾国藩兼容并包的宽大情怀,将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重新组合,使中’国文化重新发扬光大。新儒学还可以追溯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但其发展并非尽如人意,其弊端也越来越多。曾国藩的老乡王船山虽然正本清源,但是终究人微言轻,如果没有中兴大臣曾国藩的推广,他的学说还留在深山老林的拿庭账本上(他穷到连稿纸也没有)。可以说曾国藩的新儒学上承孔孟,中学程朱,近接船山,下启梁漱溟等新儒家学派,这就是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总之,本书从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本源,论述了曾国藩的修行之道、成功之道、艺术之道、健康之遗财富之道,其中修行是根本,其成功、艺术、健康、财富等等都是从修行而得来的附属产品。追溯曾国藩智慧的源泉,也就是追溯中国文化的智慧,因此,曾国藩已经超越了他自身,他是一种文化现象,他是一种人生智慧。随着研究曾国藩学术思想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识到曾国藩文化和思想价值不可低估,曾国藩所留下的千,万言著作可以使曾国藩研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和思想现象。

作者出生于曾国藩的故乡双峰县,自然对于曾国藩所创造的这种新旧结合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愿将自己对“一代儒宗”的感悟。与同志好友共同分享!

此外,本书的观点我已经写成多篇论文在全国一些核心期刊或者研讨会发表,此处不再一一标明。

曾琦云

2008年9月29日于湖南双峰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