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长达277年,16个皇帝经营的帝国怎么就“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究竟是谁毁了大明王朝?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故事和潇洒的文笔反思明朝历史,从制度、战略、战例,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具体人物对军事的决定作用等方面,讲述明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给出了沉重的历史答案:明灭于清,不在于清的强大,而在于明的腐朽,明实自灭也。作者在盛世中关注潜在的危机,主旨是批判,是揭露,是尖锐、深刻足以使人扼腕叹息,使人猛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谁毁了大明王朝(军事版盛世危言)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江永红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明朝历史长达277年,16个皇帝经营的帝国怎么就“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究竟是谁毁了大明王朝?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故事和潇洒的文笔反思明朝历史,从制度、战略、战例,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具体人物对军事的决定作用等方面,讲述明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给出了沉重的历史答案:明灭于清,不在于清的强大,而在于明的腐朽,明实自灭也。作者在盛世中关注潜在的危机,主旨是批判,是揭露,是尖锐、深刻足以使人扼腕叹息,使人猛醒。 内容推荐 明朝历史277年。拿明朝说事的书不少,但本书独树一帜,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笔墨叙述历史,以独特的视角从军事制度上系统拷问明朝灭亡的原因,写出了一位军人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明亡于清,并非清的强大,在于明的腐败,而制度的腐败是根上的腐败。 目录 引子 朱元璋在登基典礼上的心绪 第一章 那根削刺的棘杖 评判是错是对,屁股决定思维 送先生最先上路,因你是“吾之子房” 不看你想不想反,就要你死在朕前 一网打尽宿将,管你是否结党 铁券不能防身,平庸才最保险 第二章 把老虎关进笼子 战友情突然变得可怕了 “用宝金符”和“调兵走马符牌” 让你不知谁是谁 让你谁也难成谁 让你明白你是谁 第三章 两个“高考状元”与一个和尚 “藩屏”不屏,亲亲不亲 斗智斗勇,不斗“文凭” 疯子不疯,傻子真傻 第四章 为啥没有“周亚夫” 没有军事保障,政治优势靠不住 战场不是名利场,名流侯爵又如何? “膏粱竖子”挂帅,“是自坑之也” 博士策划心理战,一厢情愿成笑谈 最后一线希望,毁于一群腐儒 第五章 国威军威看永乐 几下搞掂文臣,无声驯服藩王 创京营建拳头部队,神机营开全球之先 本欲休息天下,被迫五次亲征 陆疆远迈汉唐,海军远航西洋,迁都北京深谋远虑,抓铁抓马长韬远略 第六章 “仁宣致治”,未能治军 “三罢”纲领施仁政,两“罢”罢在国防上 朱棣亲自调教,宣宗文武兼资 战略方针转变,积极变为消极 以文制武法制化,一军三帅定格局 宦官当主帅,贻害多少代 文官宦官争权夺利,武官老实靠边稍息 第七章 畸形“子宫”养育的怪胎 王振还未掌权,文官先就投降,“和平共处”不成,王振一股独大 太监失去制约,王振掌握军权,宦官指挥军队,战力目渐萎缩 马屁熏得王振醉,盲人瞎马临悬崖 第八章 太监当统帅,皇帝当俘虏 王振牛烘烘,京城乱哄哄 边警急匆匆,官兵肚空空 三千人武装朝贡,两翻译含糊和亲 瓦刺全线内犯,明朝全线溃败 出动大军50万,一两银子一袋麦 宣布班师奏捷,主动送入虎口 不顾皇帝只顾财,一条死路走到黑 第九章 危机时刻,一个“副部长”救了北京 贴身宦官变成了最危险的叛徒 逃回南京还是死守北京? 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人 让也先手里的王牌成为废牌 背城列阵,同仇敌忾败强敌 第十章 明代“岳飞”不仅是改革者的悲剧 改革伊始,内斗不已 精兵合成,兵将相习 军事改革,得罪了谁? 墙还未倒,众人就推 “夺门之变”,颠倒忠奸 小人弹冠,英雄头断 皇冠险些“再见”,才辨孰忠孰奸 第十一章 面对腐败的一声哀叹 面对祖、父留下的乱摊子,弘治要反正却不敢拨乱,面对宦官干政领军之风,弘治的态度是“安能遂革?” 面对圈地建庄与官商之风,弘治不纠反助 面对买官卖官之风,弘治是先纠后纵 面对占役之风和弄虚作假之风,弘治其实是听之任之 第十二章 带军队玩的皇帝和逗皇帝玩的将军 狼狈为奸,太监是狼,阉党是狈 安化王的叛乱,挑破刘瑾的脓包,镇压刘六刘七起义,明朝军队的一面镜子 将军进豹房,江彬诱导武宗玩兵 王守仁平宁王之乱,主力部队竟是民兵 武宗亲平已平之乱,擒俘闹剧亘古未闻 第十三章 没有太监又如何 频频兵变:来自基层的警告 河套之患:主复者死,主弃者升 “哈巴狗”关键时刻靠不住 第十四章 没有正式编制的常胜军 孙吴再世也无奈 独特的将领与独特的军队 “戚老虎”“戚我爷” 注定是一颗流星 第十五章 名相改革日,名将如云时 当务之急,国防第一 用非常之人,须非常之胆 八边奏乐,一边鸣炮 松绑宽文网,自有细柳营 第十六章 彻底否定张居正之后 改革十年,毁于一旦 “口鸡三号,将星殒矣”,机遇远去,旧病复来 第十七章 幸亏丰臣秀吉死了 丰臣秀吉,日本染指中朝的始作俑者 兵部尚书石星,不知日本何国、关白何人 沈惟敬,市井无赖充任外交使者 李如松,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骄横大帅 一团乱麻,种种矛盾造成战和两误 临淮侯李宗诚,是嫖客还是特使? 杨镐,一个夸夸其谈的草包主帅 名将麻贵,在西北是龙,在朝鲜变虫 水军将领,最后挽回一点面子 第十八章 皇位虽犹在,政权已僵死 朝廷:抽签提小官,衙门缺主官 皇帝:不爱江山不爱民,一门心思捞金银 军队:你不让我活命,谁还为你卖命 明清双方:决战之前,胜负已定 萨尔浒:四路丧师,丧钟敲响 第十九章 再说什么都没用了 熊廷弼注定难作为 袁崇焕注定要被杀 朱由检注定要送终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试读章节 不看你想不想反,就要你死在朕前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没有一位生前被封王爵的,但有6位死后被封王,即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能封王,说明功劳最大。上述6人除汤和外,都比朱元璋年纪小,有两个还是他的下一辈,但是他们一个也没有活过朱元璋(71岁)。其中病死的常遇春40岁、邓愈41岁、沐英48岁。汤和本来也该杀头的,因为朱元璋牢记着他的一句酒话。当时,朱元璋正与张士诚对恃,镇守常州的汤和与他发生意见分歧。汤和趁着酒劲说,我守这座城池,好比坐在屋脊上,向左,左边强;向右,右边强。这家伙竟敢要挟我?不忠不信啊!朱元璋当时心里窝火但不便发作。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他封汤和为信国公(此爵号原是徐达的,此次改徐为魏国公),啥意思呢?就是告诫他要忠信。为了强调这点,朱元璋竟然将上述往事铸在颁给他的铁券上。汤和脊梁上冒出一股冷汗,从此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加上他的姑父隐瞒常州田产被朱元璋治罪,汤和更是如临深渊,赶快以年老为由交出兵权,请求退休。朱元璋看他知趣,大喜,特地在凤阳为他修了房子,送他走了。后来虽起用他到沿海防倭,但他城池一修完又马上告退。退休在家的开国第一文臣、原丞相李善长向他借侍卫兵卒修府第,他立即上报,受到赞赏。其实,这些还不是他得以善终的真正理由,真正保护他的是疾病。他大概是痴呆了,病得连话也不能说,生不如死。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逝世,活到70岁,最后当了近6年哑巴,比朱元璋早死3年。 以上四人马马虎虎算是善终,剩下的两人,徐达和李文忠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是被害死的。 先说李文忠,他12岁成了孤儿,投奔舅父朱元璋,19岁当了将军,逐渐成长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开国武功,他名列第三;建国后扫北元,他功劳卓著,元主的嫡孙买的里八刺就是他俘虏的。打仗时,他果敢沉着,如雷厉风发;在平时,他虚心好学,有儒雅之风。也许因为他自恃是皇帝的外甥兼养子,所以敢委婉地给朱元璋提意见,尤其是对杀人太多、用太监过多颇有微辞。朱元璋是个血统观念很重的人,对这个外甥兼养子的信任程度远在其他将领之上。洪武初年设立大都督府,这个衙门相当于三军总司令部,其长官是大都督,是武臣的最高职位。皇帝是总司令,大都督就是主持日常工作的第一副总司令。照说徐达当大都督是众望所归,而朱元璋却把这个职位给了李文忠。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在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时,顺便把大都督府这座庙也拆了。这无疑是对李文忠的一个严重警告,可他偏偏还屡屡进言“忤旨”,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了。正好李文忠生病,朱元璋亲自来探望,并派来一个医疗班子,令淮安侯华中(华云龙之子,袭父爵)监督医疗。从此,李文忠的病越医越重,3个多月后,死了,年仅46岁。他的死留下散不去的疑云。朱元璋将参与医疗的人一个个满门抄斩。并夺了华中的爵位,全家发配充军。此举颇有欲盖弥彰、杀人灭口之嫌。 接着说第一号开国大将徐达。既然他名列功臣之首,这里再讲他的战功就显得多余了。他虽然是朱元璋起家的一大“原始股”,又是老乡和布衣朋友,但他为人十分谨慎,堪称楷模。他的话很少,不经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开口。他爱护部下士卒,部队秋毫无犯。他对朱元璋总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特别是成为头号功臣后自律更严。皇帝召见,他总是单车前往,除了一个马夫,一个人也不多带。他似乎只有一次与皇帝意见不一致,就是在北征残元夺取元都(徐达攻占后改名北平,朱棣迁都后改名北京)的战略部署上,徐达提醒朱元璋在进攻元都之前,应派一支部队占领居庸关,以防元廷君臣北逃。这条意见被朱元璋否决了,他也没坚持,回答一个字:“喏!”后来,元顺帝果真从居庸关逃走。我们不在这儿评论他俩的意见谁高谁低,只说这样一个几乎挑不出毛病的人,却更让朱元璋神经紧张。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功臣,随便抓根辫子一上纲,就能杀了他,可徐达的辫子实在难抓啊!他好不容易抓了根家僮“恃势骄姿,逾越礼法”的辫子,警告徐达“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为了抓到徐达的辫子,朱元璋费尽了心思。徐达的元配夫人是个乡巴佬,说话口无遮拦,曾嫌府第狭窄,发了几句牢骚。朱元璋知道了,对徐达说,你的功劳大。没有好房子住,就把朕的旧居吴王府送给你吧。徐达就是长十个脑袋也不敢要皇帝旧居啊!他赶紧俯伏谢罪。朱元璋把他带到吴王府灌醉,令人给他盖上被子,抬到自己当年所住的正室。徐达酒醒,吓得赶紧跑下台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南京莫愁湖畔的胜棋楼,据说是朱元璋和徐达下围棋的地方。每次对弈,徐达总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为啥?输棋事小,赢棋命小。朱元璋知道是徐达有意让他,赢得不高兴,要徐达拿出真实水平来较量。结果两人下了老半天,徐达死活不落子了,朱元璋生气地催促,徐达说陛下已经大胜了。明明还未分胜负,怎么说大胜了呢?朱元璋仔细一看,徐达所执的黑棋在棋盘上显出“萬嵗”(万岁)二字。这个传说生动地表现了徐达作为第一功臣,在这种无奈处境中的心态和防身的智慧。朱元璋始终抓不到辫子,却终于等到了机会。洪武十八年(1385),徐达在北平背部生疽,回南京治疗。据野史《翥胜野闻》讲,此病最忌吃鹅。在徐达病情好转时,朱元璋突然派宦官给他送来一只熟鹅。徐达心知肚明,昔日的布衣朋友、亲密战友,要送他上路了。他流着眼泪,当着宦者的面吃下这只鹅,不几天就死了。一个人死了,一个人的心放下了。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让他的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还亲自写了中山王御碑。只要人死了,啥都好办。中山王墓至今仍是南京的一个旅游景观,不知游客参观时作何观感。 P12-15 后记 写这本书纯属偶然。2004年夏天到烟台开会,顺便去蓬莱参观了戚继光故居和明代登州军港,抚今追昔。萌生了要写写戚继光的念头。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数不清的名将,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百战百胜的将军十分罕见,戚继光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军人,我感到有必要好好研究他。于是开始搜集资料,在山东大学朱亚非教授和《解放军报》驻济南军区记者黄超的帮助下,我满载而归。但是在我看完所能找到的有关戚继光的资料后,对许多原来认为已经懂了的问题感到似懂非懂了,甚至完全不懂了。 比如,戚继光所以编练新军是因为原有的卫所军(正规军)腐败而不堪战。那卫所军又是从什么时候腐败的呢?为什么会全面腐败呢?既然卫所军已经不堪战,戚继光所带领的戚家军为什么不能正式列编成为常备军呢?戚家军的经验又为什么不能推广呢?还有,为什么文官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将军的命运?一个级别低的文官为什么也可以在级别高的武官面前颐指气使?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光看戚继光的生平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是难以找到正确答案的。甚至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结论,把原因简单归咎到几个奸臣如严嵩、赵文华等人的身上。因此,要研究戚继光,不仅要研究他所在的嘉靖、隆庆时期和万历初期,而且要对明代的军事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为此,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啃明代史料,除正史之外,还读了大量的明人笔记和近现代的有关著作,越读越强烈地感到,明代军事的所有弊端,几乎都是其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和与之相适应的军事体制及各种制度的必然反映。戚继光所在的嘉、隆时期和万历初期无宦官干军,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好的,不能作为明朝军事制度典型代表时期。明代军事上的许多事荒唐得让你莫名其妙,让你气得发抖,如被戚继光称为老师的名将俞大猷当团长(千户)时,因提了一个正确的建议竟被文官痛打屁股,说撤就撤,一晾晾了7年,虽匪夷所思,但人家这样做符合制度。军队地位之低下,诚如张居正所说“文吏钳制弁员(军官),不啻奴隶”,甚至虽一生员(学生)亦可役使之。至于官宦对军队的危害更是令人发指。既然问题出在制度上,我决定把写戚继光的打算放一放,先写这个问题。 本书以研究明代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对象。这里所说的和平时期是相对夺取政权的战争时期而言,其间并非没有战争,以朱元璋在南京坐上龙庭(1368)即明朝建国为起点,以万历末的萨尔浒之战(结束于1620年)为终点,其后20多年的灭亡期只用一章简要交代。也就是说,元亡明兴与明亡清兴这一头一尾不在研究对象之中,这不是因为别人已经写了很多而故意回避,而是因为这恰恰是我们军事史研究上的弱点,即所谓“三重三轻”也。重“两头”(兴亡期或日战争期)、轻“中间”(和平时期);重战争史,轻建军史;重写在文件上的条文(与实际相差甚远)和写在书上的思想(大多没付诸实践),轻部队建设的实际,因而总结出来的多是如何打江山的经验,而不是和平时期如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从而消除现实或潜在威胁的经验;是写在文字上的思想,而非实践经验。研究“两头”固然十分重要,但对执政者来说,研究“中间”比“两头”更需要,更重要。 军事史研究之所以出现“重两头,轻中间”的情况,除了对“中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两头”的史料较为丰富,且富有故事性戏剧性,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此起彼伏,作者写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读者读起来也会饶有兴趣。而“中间”由于军事已让位于经济,军事方面的记载很少且惜墨如金,给研究带来困难;由于统治者已坐稳龙庭,有限的军事史料中又充斥溢美之词,甚至是非颠倒,让人真假难辨;由于军队处于建设之中而非战争之中,矛盾冲突主要在内而非在外,不如战场斗智斗勇那样营垒分明好把握,有趣味。总之,写“中间”比写“两头”要难得多,但惟其难,才富有挑战性。我愿意尝试这个挑战。 首先是要尽量多地占有并消化史料,这个过程十分艰苦。但一旦从中读出味道、读出新意来,就顿感乐趣无穷。比如“仁、宣致治”是史学界所公认的,对二位皇帝的评价之高仅次于朱元璋,初读有关史料你会深以为然,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既然在宣宗逝世短短15年之后,就发生了造成英宗被俘明朝险些灭亡的“土木之变”。回过头来重新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比较明白了。这些已写在书中,不再重复。只有用心而不是光用眼睛去看史料,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才能读出真正的味道来,读出新意来。读出了新意,自然就能写出新意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和平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如果写得干干巴巴,就会自绝于普通读者;而如果写得像小说,就会失去文献性和可信性。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但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第一,和平时期照样有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往往被忽略了,通过讲故事来说道理,照样可以写得生动传神;第二,理论也并非一定是干巴巴的,同样可以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来叙述。于是,就遵照两个原则开写,一是文学的笔墨,力争让人爱读:二是确凿的史料,除个别细节的描写外,所引事实和言论,尽量注明出处,做到言之有据。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明代的历史较长,国祚276年(不计南明),与清大致相当(从顺治人关算起267年),仅次于唐(278年)、宋(319年),但唐除太宗在位的20余年外,中国大地上其实是多国并存;而宋分北、南,虽都是赵家天下,但其实是两个政权。此外。明灭于清与北宋灭于金一样,是强败于弱,而非弱败于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从武器装备上说,明败于清与1840年后清败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相反,是一支以装备热兵器为主的军队败给了装备冷兵器的清军。枪炮不敌弓箭,比弓箭败于枪炮更值得研究。 明朝在14至17世纪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还是科技文化,亚洲各国都不能望其项背。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纺织业高度发达,已出现雇佣数百上千人纺织厂,苏杭自不必说,山西潞安就有纺机9000余张;采矿冶金业已有相当规模,洪武中叶时年产量就达万吨左右,内府作为战略储备的铁就达1.5万吨,北方的遵化、湖北的大冶成为著名铁厂;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郑和下西洋远至非洲西海岸;中叶以后商业空前发展,商贾偏于国中。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科技文化著作的出版传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学巨著,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哲学和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小说、音乐、绘画繁荣,经典文艺家灿若繁星。中国小说四大古典名著,其中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写在明代。但是,残酷的事实是,处于发达封建社会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败在了处于奴隶社会的后金(清,入关后才跨人封建社会)的马蹄下。这是为什么?相信读者看了明代军队从百战百胜到不堪一击的历史,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倘能如此,作者就算没有做无用功。 我不是历史学家,但以一个军人的眼光来看历史,说不定会说出一些别人未曾说的话来。好在不是要编教科书,不过是一家之言,对其中的谬误,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2008年6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