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创新生态理论与框架
创新生态是城市活力的“基础设施”
点燃改革引擎激发创新活力
“非对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路径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
营造创新栖息地,构建创新空间品牌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创新栖息地营造
创新策源能力:华为、乌镇及其解构
论“唯SCI”现象的缘起缘落
高质量科普启迪真善美
瞄准关键技术突破,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区域协同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共谱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奏曲
长三角推进一体化的关键是“生态融合”
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科技创新领域还缺什么?
以江南文化涵养优质营商环境
长三角数字人才驱动数字经济研究思考
科技金融与长三角数字经济生态
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合肥力量”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要务——重塑“上海品牌”
对标一流补短板,增强上海科创策源能力
上海创新生态建设需要加强创新文化支撑
城市智能,为民惠民
科创板的标杆使命:树立知识产权两个标杆
优化土地利用,突破“科创中心”建设的空间资源瓶颈
整合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物理网络,提升创新栖息地的空间渗透性
上海市高成长性科创企业综合评估与发展指数研究
互联网下半场,产业互联网能否成为上海的竞争底牌?
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思考
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依托“科技高地+消费市场+产业电商”打造浦东新区电子商务产业新生态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的新使命
高校与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生态首先要优化学科生态
科研自主权下放需要“生态化治理”
高校前沿科学中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形成、特征与生态要求
破除“五唯”,提倡长周期、多维度与过程性人才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既要分粮也要分田
高校科教融合的若干问题思考
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化解领导的审计顾虑
切莫让劣质迷惑了双眼
低质量的根源在市场生态不良
从科技成果到发明,我国高校如何严把质量关?
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关注权利配置问题
财政资助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不同意见”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未来思考
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全球工程领导力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如何提质增效?
除了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还应该有学科可持续发展度评估
“富大学”与“穷大学”:我国高校衍生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商学院发展亟须自我突破
国际标杆
建设“共享经济全球中心”,英国怎么做的?
日本AI国家战略:深根基础研究、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
东京:值得关注的全球创新城市
从“国家战略特区”到“亚洲总部特区”,看东京都市圈多策并举应对挑战
美国STEM教育的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
共享经济难题频出,各国政府有何药方?
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丹麦有何妙招?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解读
锂电池与诺贝尔奖:牛津大学的是非及其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科研人员评价方式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与创新治理
科技创新治理须形成体系能力
一地鸡毛之后,谁能扛起共享经济的大旗?
共享经济破困步:厘清主体责任
我国实体商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分析
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困境与突破
以基础性知识产权能力为根本,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能力
大数据时代呼唤数据质量治理
加快合作机制建设,改善数据跨境生态
如何评判基础研究成果价值?
AI引发社会风险不容小觑
高质量保住美的洗碗机的竞争优势
深化基础研究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革
企业基础研究:我国的差距有多大?
管理理论发展应不忘初衷并超越当下
美国研发经费投入的几个特点
近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态势(1999—2018年)
企业基础研究:上海该何去何从?
加快构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从项目形成机制人手,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
“正规军”VS“草根军”:“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应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观四海风云,谋突破大局——上海智能汽车发展之思考
从众筹咖啡馆的兴衰反思创业创新的形与质
共享汽车“江湖告急”,如何在寒冬中突围?
卡住脖子更要做好高端产品开发
打造共益企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新范式
创业企业如何避免知识产权那些“坑”?
深度数字创新驱动产业与区域跨越发展
在线交互平台:实现平台与用户的价值“共振”
城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生态指数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