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香妃遗事/百年重大考古纪实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鑫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笔者在清东陵工作了10多年,掌握了香妃及香妃墓的一些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为了真正揭开民间传说的香妃与历史上乾隆皇帝的容妃之间的关系,笔者参阅了大量考证香妃的文章,翻阅了大量清官秘档,同时又采访了一些当年参与过清理容妃地宫的专家、学者。本书真实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披露了一些官方文件并展示了大量原始珍贵照片。民间传说、清宫档案与地下考古的有力结合将为揭开香妃之谜,提供一个崭新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方向。

内容推荐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的后宫中有一个来自新疆并身怀异香的女子,人们称她为“香妃”。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香妃这个人?香妃的身世又是怎样的?她真的是被皇太后赐死的吗?她的尸骨究竟埋葬在哪里?是新疆的喀什,北京的陶然亭,还是遵化的清东陵?

本书真实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披露了一些官方文件并展示了大量原始珍贵照片。民间传说、清宫档案与地下考古相结合揭开香妃之谜。

目录

前言 考古再现历史真貌 005

剑指香妃墓 009

裕陵妃园寝发现盗洞 021

香妃传说的由来 037

香妃进京 045

香妃的四张画像 053

真假香妃墓 071

走进香妃地宫 079

地宫里的惊喜发现 083

容妃头骨进北京 091

容妃就是香妃 097

香妃的庐山真面目 103

容妃地宫之谜 113

考古中的遗忘 119

破译清代妃型地宫 125

走向开放的容妃地宫 135

网络大话“香妃复活” 139

附录一 容妃死后的遗物 145

附录二 容妃家族人员小传 151

附录三 香妃家族世系表 154

主要参考书目 156

后记 用心写历史 158

试读章节

容妃就是香妃

清理容妃墓地宫,使我们进一步确信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香妃就是从容妃身上演绎出来的一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分析一下传说中香妃故事里的错误说法。

香妃故事中说香妃身带利刃,被皇太后赐死等,任何人都会问:怎能让一个被俘女子藏刀进入宫禁森严的皇宫?至于太后赐死之说,皇太后即乾隆帝之生母、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终年86岁,比容妃早死11年。不用说是太后赐死,就连皇后赐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乾隆帝元配孝贤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以后“不复立皇后”。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立颛琰为皇太子,才将嘉庆帝生母——已死20年的令懿皇贵妃追封为孝仪皇后。档案记载,香妃不但不是皇太后赐死的,反而很受皇太后恩宠。其入宫后,先后奉皇太后的懿旨,由刚进宫时的和贵人升为容嫔,又由嫔晋封为容妃。由于乾隆帝后期不再立皇后,到乾隆四十二年容妃在宫内妃嫔中的地位已位居第三,侍奉她的太监和宫女就有24人。因此,香妃被皇太后赐死之说是不成立的。

故事中称香妃是回部反叛酋长的王妃,是宁死不失贞节的女英雄。清乾隆时期,新疆回部反叛头子是忘恩负义的大小和卓。史料《钦定西域同文志》派噶木巴尔属中记载,容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其族为和卓。《清史稿》、《清皇室四谱》和《清文献通考》等书都有记载称容妃为和卓氏。根据《钦定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和清官档案《容妃遗物折》的记载可知,容妃的五叔是额色尹公爵、六叔是帕尔萨、哥哥是图尔都;图尔都的维吾尔语音译为图尔迪。容妃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第29世。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平定准噶尔时,解救了曾被囚禁的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小和卓。容妃和大小和卓同属于“和卓”家族,是同高祖的本家、不同曾祖的分支,容妃与大小和卓是远叔伯兄妹关系,不可能是两人中任何一人的妃子。后来,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企图分裂祖国,不仅遭到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也遭到本族多数贵族及本家的反对。在清军平定叛乱时,容妃家族里的五叔、六叔、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等的叛乱,被召入京。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乾隆皇帝下旨说:“除兆惠所奏现在送京之图尔都和卓外,仍将伊等家口送京。其玛木特之子巴巴和卓,兆惠等回京时亦即同来。”容妃是作为有功之人的家属进京的。她的家族曾帮助朝廷平息叛乱,所以朝廷特别恩待他们,让他们在京师做官,赏给房屋、物品。这表明容妃不是大小和卓的妃子,她及她的家族为反对叛乱,支持、帮助清廷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民族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香妃故事又说,“香妃进宫时22岁,未婚,进京前提出三个条件,死后葬新疆喀什”。档案中记载,容妃进宫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虚岁已27,她在宫中生活了28年,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病死,时年55岁,按妃礼葬于清东陵。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至三十九年(1774年)的宫中《赏赐底簿》里,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历年赏赐的详细名单中,没有“容(香)妃”的记载,在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四日,才有“和贵人”记载。这就是说,容妃在清官档案中出现的时问为乾隆二十五年。

分析“香妃故事”发生的国际环境,会发现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压迫、分离半封建半殖民的清王朝的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巴不得中国动乱,他们支持各民族之间及民族内部搞分裂、闹内讧,帮助一小拨人夺权分裂,好从中渔利。而在国内,袁世凯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和南方的革命党人孙中山等争夺政权,分裂中国,指使其政客幕僚利用一切可以用的“人、事、工具”,不择手段地从中捣乱,使社会不安定,民族不团结。另外,国内的一些省份、地区,如新疆、西藏、外蒙古和东北三省等,受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华组织的指使、怂恿和扶持,要求民主自治搞独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外蒙古被分离出去了。那时,还有一些无聊的文人墨客、破落书生及好事者,为了找口饭吃或闹点事做,跟在别人的后面,一味地瞎搅,把香妃说成反叛国家、分裂民族团结的“贞节烈女、民族女英雄”,客观上成了反动势力的帮凶。当然,这其中不排除一些被眼前假事物蒙蔽了眼睛的人,充当了别人的喇叭。

也有人说,历史上乾隆帝有两个维族女人,一个是正史记载的容妃,一个是民间传说的香妃。有这种可能吗?从大量的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知道,清宫中的每一个后妃都有自己的档案记载,就是那些太监和宫女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简单的身份档案,何况是作为后宫主位的香妃?另外,清宫中的每一个人,宫女、太监和妃嫔,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月例和伙食标准,这在清宫中有明确的记载,如果后宫中多了一个女主位的话,那么清宫中就要多出一份开支,包括服侍人员的开支。遍查清宫档案,并没有发现有与容妃一样伙食标准的妃子,也没有发现进驻北京的回族贵族与这位所谓民间传说的香妃有任何的亲戚往来。如果乾隆帝真有这样一位民间传说的香妃,他一定会在出行的时候带她游玩各地,而事实上,乾隆在出行的时候带的是正史中记载的容妃。

另外,1914年清东陵裕妃园寝的守墓者把容妃墓称为“香妃墓”,把其中的画像称为“香妃像”,这表明,裕妃园寝的守墓者一直把他们的主人乾隆皇帝的容妃称为“香妃”。看守清朝皇陵的人,一直是原来看护皇陵的原班人马,他们是世代看守皇陵的满族旗人,在清东陵建有自己的村落,称为某某陵圈或某某陵营房。把容妃称为“香妃”,应该是宫廷内部传出的说法,由他们的前代守陵人流传下来的。这表明在清朝时就称容妃为香妃,清廷内部对这一称法是认可的,并世代传了下来。

从以上分析考证中,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传说中的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香妃及她的家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于容妃是否身体生香,现在则无法考证。不过,从现代人体生理知识推知,人体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中和体内腑脏中确实存在某种气味,是不是一种香味,不敢确定。但是,在大千世界中,千奇百怪的事时有发生,并且确实有一些用现有生理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也不能完全排除容妃身上散发一种令人喜爱的香味的可能性。也有人猜测,容妃身上散发的异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类似狐臭的气味,因避讳而说成“香”。

至于人体为什么能发出各种体香,其说法有三:性香说、丁酸酯香说、饮食习惯说。性香说,香女的体香来源于她们体内蕴藏和释放出的“性香”。这种性香是女性体内的雌二醇等与某些饮食中的化学成分作用的结果,通常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到了青春发育阶段则更为浓郁诱人,异性感受最为明显。丁酸酯香说,人体分泌的汗液中有一种成分叫丁酸酯。汗液中这种物质存在多了会发出臭味,唯有浓度适中,才是别具魅力的体香。女性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和活动量小,要比男人有更多几率产生这种体香。饮食习惯说,经过研究发现某些饮食习惯与人体气味有着微妙的关系,这种体香的产生是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气味分子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容妃是新疆上层贵族女子,很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当然,也许“香妃”这名字是人们对秀美女子表示亲昵的一种爱称,或是人们尊敬她为国家的统一、和睦做出贡献的一种尊称。

尽管如此,正史上的容妃还是有许多不解之谜,如容妃进宫时,已经虚岁27岁(周岁26岁),那么,进皇宫前的容妃是否婚配?如果已经婚配,那么男方是谁?没有婚配的话,又是为什么?容妃的具体出生地在哪里?容妃的母亲是谁?等等。当然,这一切还有待新的史料发现。  P97-101

序言

考古再现历史真貌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的后宫中有一个来自新疆并身怀异香的女子,人们称她为“香妃”。有关香妃的故事,小说、私人笔记、戏剧、电视剧等都有涉及。一曲《你是风儿我是沙》更是令香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关于香妃的传说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香妃是新疆回部小和卓霍集占的王妃,在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被俘,纳入后宫,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皇帝,并且几次想刺杀乾隆皇帝。后来事情被皇太后知道了,于是皇太后就趁乾隆皇帝单独就宿斋宫之机,命人将香妃缢死。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香妃这个人?香妃的身世又是怎样的?她真的是被皇太后赐死的吗?她的尸骨究竟埋葬在哪里?是新疆的喀什,北京的陶然亭,还是遵化的清东陵?

历史档案中,确实记载着乾隆皇帝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回部女子,但她并不叫香妃,而是被称为容妃。

容妃是乾隆皇帝众多妃嫔中唯一的回族妃子,乾隆皇帝对她情深意长,恩宠有加。容妃在宫中度过了28个春秋,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死后被葬人清东陵乾隆帝的裕陵右侧的妃园寝内。

乾隆皇帝的容妃和民间传说的香妃是否为同一个人?难道真的如很多专家学者考证的那样:皇宫中默默无闻的容妃就是民间传说很神奇的香妃?容妃身上有没有奇异的香味?香妃或容妃有没有留下可供人们观赏的画像?……

笔者在清东陵工作了10多年,掌握了香妃及香妃墓的一些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为了真正揭开民间传说的香妃与历史上乾隆皇帝的容妃之间的关系,笔者参阅了大量考证香妃的文章,翻阅了大量清官秘档,同时又采访了一些当年参与过清理容妃地宫的专家、学者。本书真实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披露了一些官方文件并展示了大量原始珍贵照片。民间传说、清宫档案与地下考古的有力结合将为揭开香妃之谜,提供一个崭新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方向。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错误在所难免,一些说法也可能有人不理解、不接受,这都是正常的,愿与各位讨论,愿众师友不吝赐教。

徐鑫

2008年1月

后记

用心写历史

新的书稿终于杀青,然而我的心却依旧那么的沉重,总也高兴不起来。我写书并不是为谁立传,而是想将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用心写历史,为了将来人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些过去的事情。

说到自己心情沉重,主要是替古人“名誉”担忧。历史上乾隆的容妃,本来在清代的史书记载中并不出众,只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默默无闻的微粒,但在民国初期,却作为一个反叛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的贞节烈女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历史上的容妃与传说中的香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那么善良的人们如何辨别其政治地位和真实身份呢?经过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和近代考古的发现,大多数人终于认识到,传说中的香妃与历史上的容妃是同一个人,作为一个女人,她合小家为大家,放弃私人利益而顾全国家、民族大局,以和亲的方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解,这样的行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可歌可泣。

此书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其亨教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中国考古文学第一人——中国著名作家岳南先生等。此书还参考了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因篇幅所限,恕我未能详细列出,敬请谅解,笔者向这些前辈学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他不但给予了我鼎力支持,还为我提供了大量照片。

此书的完稿,我要衷心感谢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时感谢何三坡先生的热情帮助,以及好朋友程羲、麻铮强、潘景婕、冯建明、李宏杰、崔艳涛、五阿哥等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书虽然出版了,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提出的观点可能有误,恳请诸位前辈、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中肯的批评!但愿这本书在对香妃的种种疑惑和误解中,能够多少起到一点解疑释惑的作用,我也就知足了。

徐鑫

2008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