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小主人公叫玛丽。玛丽出生在印度,是个相貌平庸、脾气倔强、人见人厌的姑娘,她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一切都看不顺眼。一次瘟疫夺去了她爸爸妈妈的生命,她成了孤儿,被送回英国,来到英格兰约克郡米塞尔斯威特庄园,由姑夫克拉文先生收养。
十年前,年轻美丽的姑妈生下儿子后不久,在一个花园里意外身亡,克拉文悲痛欲绝,从此锁闭了花园,不让任何人进入。他自己也越来越消沉,以至原来挺拔的身材曰见佝偻,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会以为他是个驼背。而他的儿子柯林长着和妈妈一样的漂亮的面容,每次见到他,都会引起克拉文先生更大的悲伤,于是他不愿意再见到儿子,而选择终年在外浪游。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花园,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人人都可能丢失开启花园的钥匙。痛苦是人心底深处最坚固的隐秘,往往被人不由自主地坚守着。漫漫无期的沉郁,加上时时歇斯底里的发作,会不断侵蚀你的身心。如果你总是心情糟糕、容易生气,就会慢慢看不见秘密花园里美妙的景色,感受不到沼泽地吹拂而来的和风。
玛丽、柯林和迪肯一起坚守着花园的秘密,其实就是呵护着对快乐的希望。快乐与痛苦不一样,痛苦是怯懦、退缩,而快乐则需要勇气。就像柯林终于在花园中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克雷文先生也终于鼓足勇气再次推开秘密花园的大门——他们都找到了丢失已久的那把钥匙,找到了通向快乐与希望的道路。
书中的知更鸟、男孩迪肯以及秘密花园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魔力。知更乌使玛丽第一次明白了自己很孤独,也成为了玛丽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朋友,并且带着玛丽进入了秘密花园;迪肯则是花园另一个神奇的秘密,正是他源源不断地将快乐的魔法传递到了玛丽和柯林的心中;秘密花园也许融入了柯林的妈妈——克雷文夫人的灵魂,在冥冥之中拯救了那么多枯竭的心灵。
但是他们不得不再多等一个多星期。起初是因为刮起了大风,后来,柯林又感冒了,但是他们一点都没闲着。他们要做周密的安排,还要保密。迪肯每天都要来一趟,谈谈荒野上、小径上、树篱里、小溪边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最让人神往的事情是讨论怎样把柯林弄到花园里去的细节。过了灌木丛角落的拐弯处,走上藤蔓墙外的小径的时候,不能有任何人看见他们,不能让别人知道他们去的地方是那个关闭了的花园。他们花了很长时间一起愉快地研究要走的安全路线。这几乎就像战争时期大将军们制订计划一样认真和缜密。
柯林决定,当他们在花园里的时候,所有园丁都得回避。于是有一天,庄园总管罗奇先生接到了这样的命令。
“今天下午,我要坐轮椅出去一趟,如果以后天气适宜,我每天都要出去。我在外边的时候,大约两点钟左右,所有的园丁都得避开,不许在花园里,不能到花园围墙那边去。”
罗奇先生痛快地答应了。
那天下午两点,庄园里最壮实的仆人把柯林抱下了楼,小心地放进轮椅里,放好靠垫,盖上毛毯,才离开。
迪肯开始慢慢地推动轮椅,他的动作又轻又稳。玛丽走在旁边,柯林朝后一靠,抬起脸来看着天空。天空是那么高,朵朵白云像展翅翱翔的白鸟。荒野上吹来阵阵微风,夹带着田野间沁人心脾的芬芳。柯林鼓起自己瘦小的胸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生怕放过了什么好看的东西。
他们走过的路上,一个人影也看不到,所有的园丁都按照要求躲开了。他们按照原先计划好的路线,穿过灌木丛,绕过那个带喷泉的花坛,最后来到长满藤蔓的围墙外那条长长的小径上。
“我什么也看不见,围墙上没有门。”
“我以前也以为是这样的。”玛丽说。
大家屏住呼吸,继续向前。
走了一段,迪肯停住了脚步,玛丽用手抓起了垂着的绿色藤蔓。像变魔术一样,一扇小小的门出现在了柯林面前。
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门打开了,迪肯轻巧地把轮椅推了进去。此刻,他们已经站在秘密花园里了。
柯林像当初的玛丽和迪肯一样,四下里看啊,看啊。
和煦的阳光照在了柯林的脸上,像一只手温柔地抚摸着他的脸庞。他的脸、脖子、手、身子都罩在一层粉红色的光晕里。他不再苍白、病弱,而完全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我会好起来的!我会好起来的!”他喊叫着,“我会永远永远地活下去!”
第二十一章遇见本
他们把椅子推到李子树下,李子树上正开满雪白的花朵,附近还有一棵樱桃树长满了粉白相间的花苞。蜜蜂在树间飞来飞去,嗡嗡作响。
玛丽和迪肯开始干活,而柯林看着他们。
“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见着那只知更鸟。”柯林说。
“过一会儿,你应该能够看到,”迪肯回答,“当知更鸟孵出小鸟来,它就会忙得脑袋发晕。你会看见它飞来飞去,为它的小宝宝衔来虫子。”
柯林听了咯咯地笑了起来,但是立即捂住了嘴。他不能惊扰小动物,也不能让外面的人发现。 下午的阳光越来越柔和了,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夕阳低垂,蜜蜂开始飞回蜂房,知更鸟也不见了踪影,是回去的时候了。
就在这时,柯林半抬起头,惊呼起来,他指着高高的围墙:
“那个人是谁?”
玛丽和迪肯向柯林指的方向看去,是本·韦瑟斯塔夫。他气势汹汹地站在梯子上,大半个身子露在围墙上。他看见玛丽,就向她挥舞着拳头,喊道:“你们在干什么?你这个古怪的小丫头,怪不得跟我问长问短的,原来你是偷偷跑进园来!我非得揍你一顿。”
“是知更鸟,是它带我来这里的。”玛丽压低了声音,她怕这样会惊动了别人。
“你这个小坏蛋,竟然把责任推到一只鸟身上。”本火冒三丈,“你到底是怎么进来的?”
突然,他停止了挥舞拳头,他呆呆地看着玛丽的身后,嘴巴不由自主地张大了。
玛丽回过头,是柯林。P251-253
为孩子们走向经典铺设桥梁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自强
看到我为这套《世界名著双读本》作序,也许有人会心生疑问:你不是反对将文学名著缩写、改编的吗?现在的做法是否心口不一、出尔反尔?
的确,我曾在自己的著述和讲演、对话中,多次阐述过反对将一般文学名著和儿童文学名著进行缩写、改编这一观点。比如,就在不久前出版的《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一书里,我们六个人曾对文学名著的缩写问题进行过讨论。我建议说:“也要意识到改编这种做法有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完全按照少年人喜欢不喜欢、读得懂读不懂来做的话,原著的面貌就会发生相当大的改变,一旦改变以后,如果这个孩子今后他有机会、有兴趣读了原著,改写的作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少一些;但如果他以后就不再读原著了,他的印象中,世界名著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时候改写的负面影响就很大。我还是觉得要非常慎重地对待这件事情。做得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做得不好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兰姆姐弟里的弟弟查尔斯·兰姆也是英国的大散文家,我们中国是否有这么高层次的作家愿意为孩子精心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而是由不入流的所谓业余写手来做这些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还是不做的好。”
其实,从上述话语中,读者也可以觉察出我并不是绝对反对改编、缩写名著。我的反对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充斥图书市场的名著缩写、改写本,大都出自“不入流的所谓业余写手”之手。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改写名著的三个原则:一、当不改则不改;二、改写者必须是业内高手;三、态度必须负责而谨慎。我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如果不违反这三个原则,当然可以对文学名著进行改写。
名著改写的最成功、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英国的玛丽·兰姆和查尔斯·兰姆姐弟改写莎士比亚戏剧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这部写给孩子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作家萧乾精心地翻译了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并在“译者前言”里指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莎剧都有深湛的研究,两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并且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其实,兰姆姐弟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阿甲所说的:“如果兰姆姐弟不是改编成散文体而是改编成戏剧体的呢?我觉得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好的改编本。因为在同一个文体中进行改编,难度非常大。”
和兰姆姐弟一样,进行跨文体改编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还有迪斯尼改编自儿童文学名著《木偶奇遇记》《小熊温尼》《小鹿斑比》的动画作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功能。虽然跨文体的改写一定会流失一些原著的精华,但是,另一方面也给改写者的艺术再创作留下了更多新的空间。将文学名著改写成漫画故事,就是获得新的艺术创造可能的一个机遇。
我很愿意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的《世界名著双读本》是一套力求在改写名著的过程中发掘、利用名著的珍贵资源,然后运用漫画这一视觉艺术媒介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的书籍。我阅读了其中部分作品,觉得改写作者大都是专业漫画故事作家、插画家,对漫画有较好的驾驭能力,而且对原著也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在再创作的过程中,漫画家们用心运用漫画的特殊功能,营造出了原著所缺少的艺术效果。比如《安妮日记》里,漫画家形象地描绘出了密室里的人们洗澡、吃饭的生活细节,这就给原本灰暗、压抑的密室生活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情趣。我想,读这些漫画世界名著,自有一种与读原著不同的乐趣。
我推荐这套《世界名著双读本》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套名著体现了选者较为开阔的阅读视野和为孩子提供一种丰富的阅读的意识。这十五本书中,既有《西顿动物记》《小王子》《秘密花园》《金银岛》等儿童文学经典,也有《悲惨世界》《简·爱》《罪与罚》等成人文学经典;既有改写自童话文学、动物文学的故事,也有改写自科幻小说、戏剧文学、纪实文学的作品。这种丰富的构成,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的阅读经验,对其精神成长大有裨益。
兰姆姐弟在《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序中说:“这些故事是为年轻的读者写的,当做他们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个台阶。”同样,《世界名著双读本》也是为年轻的读者写的。希望孩子们把对《世界名著双读本》的阅读,当成日后他们走向经典原著阅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