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志略》亦以记载山水道场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为主,亦于历代山水文学资料诸如题咏序记之类广为搜罗汇萃,保存了许多青原山乃至吉安地区的古代文化资料。较为独特的是,它于书院会馆制度、释儒二教理论多有反映,关于僧侣、学者之间的讲学问答、书函往来记载十分丰富,的确具有“荆杏双修”的释儒一体的特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原志略(精)/江西名山志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清)笑峰大然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青原志略》亦以记载山水道场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为主,亦于历代山水文学资料诸如题咏序记之类广为搜罗汇萃,保存了许多青原山乃至吉安地区的古代文化资料。较为独特的是,它于书院会馆制度、释儒二教理论多有反映,关于僧侣、学者之间的讲学问答、书函往来记载十分丰富,的确具有“荆杏双修”的释儒一体的特色。 内容推荐 青原山文化历史悠久,自禅宗七祖行思开山以来,宗教文化遗产尤其积累深厚,而山志则是存载这一文化遗产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文献。据一般史料或辞书记载,《青原志略》一书的编撰者为清初笑峰大然禅师,《禅宗辞典》则云:“清笑峰大然编,施闰章补辑。”倘对此书稍加披阅,编撰所属并不如此简单。原书扉页无编著者姓名,内容目次为序三、发凡一、山水道场、僧传、书院、碑铭、序说、游记纪事、疏引、书、诗、杂记等十三卷,每卷皆由一人编撰、一人校订,同署名于卷首。共计十二人参与其事,其中笑峰门人、药地门人出力尤多。 目录 卷之首 序文 发凡 卷之一 山水道场 卷之二 僧传 卷之三 书院 卷之四 碑记 卷之五 序说 卷之六 游记 卷之七 疏引 卷之八 书 卷之九 诗 卷之十 诗 卷之十一 诗 卷之十二 杂记 卷之十三 杂记 卷末 校注后记 试读章节 罗文恭初得《楞严》,反闻觉此身在太虚,视听若寄世外。友东廓后,始致力于践履,中归摄于寂静,晚彻悟于仁体。《答王敬所①》曰:“思不出其位。至静而无思者,位也。任心流行以为功者,吾用之未有得,是以守陋。”龙溪疑其不达,顺应曰:“一切无有杂念,即感应处,便自顺适。”龙溪曰:“工夫有先后否?”曰:“即如均赋一事,纷应未尝憎厌执着,惟恐一人不得其所。一切杂念不入,亦不见动静二境,非专以默坐为静也”。《答鲁周少》曰:“落思想者,不思即无落。存守者,不存即无欲。得此理炯然,随用具足。不由思得,不由存来,此中必有一窍生生,非可幸至也。”《叙文成年谱》曰:“善学者,竭才为上,解悟次之,听言为下。若误执现成良知,不用致字,岂不芥荡一生乎?”又曰:“无乐乎,专内也。求豫于外,则以此先之。故敛摄可以言静,而不可谓为寂然之体;喜怒哀乐可以言时,而不可谓无。未发之中,何也?心无时亦无体,执见而后有可指也。尼山告颜冉诸子,皆指其时与事示之,未尝处处说寂,未尝避讳涉于事事物物与在外也。”又谓龙溪曰:“本体与工夫,固当合一;源头与现在,终难尽同。若识得者,愈加着到,愈无执着,愈加照管,愈无挂带。兄之言出,便为轻重。人品工力不等,未可尽以解缚语增他人之纵肆也。但日知无不良,不可少有加于良之外。说似精义,然几微倏忽,便落见解。其不良者,果孰为之?动则曰破除毁誉,不为小廉曲谨。绝不闻破除■酽,而求动心忍性之资。悯来学之溺,续继往之义,而又力犯人言强言盗。可疑之迹,而望豪杰之不我疑,是犹群饮而禁人饮也。阳明子为圣学,有锻炼未久,许可太早者,恃妙契而不反躬,岂不孤负耶?今公等不能究竟,以求王夫子之所未至,尚何诿哉了”龙溪瞿然起曰:“惠我至矣,其论二氏之异同,大人取其长,而遗其短可耳。”公于天文、地志、礼议、漕饷、边防、战阵、车介之事,下逮阴阳卜筮,靡不精核。至于人才吏事,国是民隐,弥加诹询。且曰:“苟当其职,则皆吾事也”。(念庵罗公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嘉靖间状元。官左春坊,谥文恭。) 注释:①王敬所:王宗沐,字新甫,号敬所,明临海人。嘉靖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山西布政使、刑部左侍郎。有《海运志》、《海运详考》、《敬所文集》。 南野以明体适用为实际,双江特揭未发之中。盖以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知者其发也。不可遂以知发为良知,而忘其发之所自也。(南野欧阳公德,字崇一,泰和人。嘉靖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谥文庄。双江聂公豹,字文蔚,永丰人。正德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 罗整庵公《困知记》曰:“孔子教人,莫非养性存心之事。夫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理。虚灵知觉,心之妙也。精微纯一,性之贞也。释学大抵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所谓觉者,即知觉也。觉则神用无方,即灵也,是皆心之妙,而岂性之谓哉!”又曰:“格物正是合内外之道,而顾以为非,且欲固执此心,而物理更不穷究,则虽名合一,而实二之矣。天理本通天地人物而言,《易》所谓性命之正是也。若但认取知觉之妙,执为天理,则草木之无知,金石之至顽者,谓之无性,得乎?”又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不中节乃恶。此语弄高竿者,从不肯直决耳。”(整庵罗公钦顺,字允升,泰和人。弘治中探花。官至吏部尚书,谥文庄。) 南野解之曰:“知觉与良知异。良者,本然之善也;致者,扩充也。与所谓含藏识,所谓圆觉已不同,而功在格物。物者,事也。” 吴观我①太史(公名应宾,桐城②人。万历丙戌(1586)进士)闻之曰:“佛教以心之前者为性。宗门即心即佛。”又曰:“智不是道,心不是佛。整庵曾彻此耶?致知在格物,本明也。因标致知而遗去在格物’故晦耳。静定所以格致,戒惧所以慎独。而见独为先几内外,交格其故,则差别皆在其中矣。故曰万物皆备于我,万我皆备用于物。惟彻上下先后,而知其故者,乃能用之中节,不则一生枉用力矣。其致用者,原用物以为事。明物之则,乃能因物用物,而我无心焉。性无为’心有觉,心能尽性,性不能拣心,蒙引所决,尚有疑否?《中庸》尊性之德,即化性之质而用性之质矣,尚有疑否?通而随举,心之皆心也’性之皆性也,理之皆理也,物之皆物也。精而析之,以赤子证良知’犹是矿金。大人销矿成金,而藏用处,或藏金于矿耳。又将以无知为宗’是混沌无记。空也,佛亦呵之,而掌明堂者,窃戴此屠苏耶?盖有主宰之知,有通达之知,有两忘之知。夫两忘岂可拟议为哉!故曰:道不可得而致,君子学以致其道,忘则本忘也。别而析之,则曰多见多闻’从学识入者,知之次也;无知之知,其上也。果可离乎?佛教中言现量、比量、非量,约略近之,其破情识,又破顽空,则将以现量作端几乎?抑曰:真空妙有,折摄一过,止有一事。实乎?紫柏③师曰:以空药破世病,以妙药医空病。六祖常无常,岂胶柱哉!” 注释:①吴观我:即吴应宾,字客卿,一字尚之,明代桐城人。万历进士。授编修’以目眚告归。居乡四十载,闭户著述。深于性命之学,天启中以理学召,不赴,加左春坊,门人私谥宗一先生。有《学易斋集》、《宗一圣论》。②桐城:今安徽桐城。③紫柏:即真可。真可(1543-1603)字达观,号紫柏,俗姓沈,吴江(今属江苏)人。明代高僧。主张儒、道、佛三教统一。与袜宏、德清、智旭并称明朝“四大高僧”。有《紫柏老人集》、《紫柏老人别集》。 P67-70 序言 江西多名山胜境。北峙庐山,鄱阳湖汇入长江之口,又踞石钟山。东部绵亘怀玉山、三清山、鹅湖山、龙虎山;东南拔起麻姑山、华盖山;中南耸立青原山;西障武功山、井冈山;南昌附近蟠结西山、云居山。丹崖翠壑,飞瀑流泉。雄奇秀丽,气象万千。千百年来,文人哲士,探幽访胜,或隐居讲学,或赋诗作文;高僧名衲,辟山建寺,开宗立派;真人道士,修炼斋醮,礼斗飞符。书院寺宇宫观,多依胜地而建,名山遂成为传播儒佛道文化的重要基地。 江西历代所修的山志,记山川形胜、人文胜事;千古兴衰,毕收其中,分门别类,全面翔实,信而有征;是集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于一体的良好文字载体。然而,物换星移,古代山志日渐稀见,且今人利用甚为不便。为开发这一珍贵文化资源,使之为今日社会服务,我们编集十三种旧志,汇编为《江西名山志丛书》,邀约专家学者,精心校注,历时数载,陆续完成。这一盛举,得到当地政府与有关单位襄助。相信丛书的整理出版,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促进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增加人们对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认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指示发展江西旅游事业,要打“庐山牌”。吴官正同志于1993年视察麻姑山工程建设时,指出要“挖掘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开发”。京九铁路的开通,将为江西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相信,这批山志的出版,将促进江西旅游文化的建设,成为建设名山、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参考书。 “古为今用,宣传江西”,是本丛书的出版宗旨。 江西省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 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记 青原山文化历史悠久,自禅宗七祖行思开山以来,宗教文化遗产尤其积累深厚,而山志则是存载这一文化遗产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文献。青原山志世存二种:一为清初康熙八年(1669)笑峰禅师等编撰刊刻的《青原志略》,一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浔阳罗镜仁编撰的《青原山志》。两相比较,《山志》虽后出,但体例较乱(如卷首序言部分竟将数篇寿序、赠序、诗文序羼人,颇不伦类),往往加入一些与青原无关的资料,又删去一些必要的资料,翻觉芜杂。因而我们取《青原志略》进行整理。 据一般史料或辞书记载,《青原志略》一书的编撰者为清初笑峰大然禅师,《禅宗辞典》则云:“清笑峰大然编,施闰章补辑。”倘对此书稍加披阅,编撰所属并不如此简单。原书扉页无编著者姓名,内容目次为序三、发凡一、山水道场、僧传、书院、碑铭、序说、游记纪事、疏引、书、诗、杂记等十三卷,每卷皆由一人编撰、一人校订,同署名于卷首。共计十二人参与其事,其中笑峰门人、药地门人出力尤多。据当时庐陵县令于藻序云:“笑峰大师曾创一稿,愚山先生携之去,捃摭未就,乃以属药地大师。师令门下士搜讨遗逸而积录之。”由此看来,笑峰是修山志、绘山图的首倡者与主政者,但他在青原驻锡前后不过四年,仅编了其中的二卷就溘然谢世,这二卷大概就是于序所说“曾创”之草稿。续其席者为药地禅师,而药地本人并未直接参与编撰,盖由其弟子四人秉笔。此外还有一些当地学者如陈允衡、王愈扩等,也编写或校订了部分书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郡县守官对修山志之举格外重视,湖西道分守使(驻临江)施闰章、庐陵知县于藻都亲自参与了某些卷帙的补辑和校雠,并撰写了序言与发凡部分。可见此书确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青原僧侣、学者、官员的集体合作结果。因此,我们将《青原志略》的作者署名定为“笑峰大然等”,想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和其他山志一样,《青原志略》亦以记载山水道场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为主,亦于历代山水文学资料诸如题咏序记之类广为搜罗汇萃,保存了许多青原山乃至吉安地区的古代文化资料。较为独特的是,它于书院会馆制度、释儒二教理论多有反映,关于僧侣、学者之间的讲学问答、书函往来记载十分丰富,的确具有“荆杏双修”的释儒一体的特色。盖宋以后佛教渐趋式微,青原山也一度荒废圯毁。至明代,阳明理学空前鼎盛,王守仁又长期活动在江西,弟子遍布八郡,史称“江右王学”。吉安乃文化学术传播最为深广活跃的地区,青原山便成为书院会讲中心。王守仁、王畿等第一流的学者来青原讲学,吉安四学者邹守益、罗洪先、欧阳德、聂豹尊崇王学,建“传心堂”于青原山净居寺内,大会学人坐而论道,遂开青原山修学明理之风。正如施闰章“发凡”中所云:“江右理学折断,此风甚励,而吉郡尤盛哉!”明末学者邹元标等因净居寺大修,移会馆于翠屏山之阳,建“五贤祠”祀之,又有明德祠专祀向来青原学者,直至清代初叶,学术空气仍然十分浓厚。 净居寺的修复重光,是因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变故,大批士人耻事新朝而遁人空门。像笑峰、药地等人,原本是晚明官宦,人清后削发为僧。他们很快与青原学人融为一体,客观上形成儒释合流的新局面。一方面,由于士大夫的潜心向禅,维持或延缓了佛教日趋没落的形势,另一方面,禅学思想深入学人的思辨领域,为江右理学注入了新的内容。例如药地大师,即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身为精通哲学、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的大学者,他由儒人释,在青原住持以来,广招天下学者来青原讲学论道,使青原山成为佛教与儒学法乳交融的坛坫。今日保存在山志中的大量的学者信札、书院约述,每每是大段的理论文字,这不仅是我们研究明代书院与讲会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考察江西禅宗与理学关系的珍贵资料。 此次山志整理,即以康熙刊本《青原志略》为底本,酌采民国本《青原山志》、府志、县志,及相关的文集、禅籍为参校。因《青原志略》以后再无辑补或重刊,原本刊刻粗劣,字迹漶漫,多有缺损,给标点校注带来较大困难。我们通过多本参摹辨认,发现了一些明显的脱误,一般径行补正,不出校记;如确实难以定夺,脱则从阙,疑则仍旧。为方便读者拣阅,全书在原文的甲子纪年后一例用括号注出公元纪年’不再另行出注。整理工作的具体分工是:段晓华承担卷二、卷八至卷十三的校注,宋三平承担序、卷一、卷三至卷七的校注。由于书中涉及大量的禅学、理学典故和术语,鉴于我们的水平及能力,尚有部分难点未能解决,敬希大方指瑕教正。 段晓华 1998年11月于南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