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美)丹尼尔·耶金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石油就是财富,石油就是权力。历史上的历次石油危机引发了怎样的政治斗争和国际冲突?现在全世界正在面临的新的石油恐慌,会不会引发新的冲突?石油消费大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吗……

《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为您揭晓!

本册为下册,分碳氢化合时代:新角色与新危机、争夺世界控制权这两个部分为大家揭示资本主义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说明石油与国家战略、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阐述石油如何对当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内容推荐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国发展强大的首要战略问题。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谁掌握了石油谁就主宰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在20世纪,石油促使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石油造成了世界强权与地缘政治的错综纠结:石油,也把人类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组合。但,不论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歌颂石油,还是从生态的立场痛恨石油,都必须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本书是对石油历史的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石油大博弈》既是20世纪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发展史。本书场景极其宏大——从宾夕法尼亚第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行动,最后到2008年,作者又把锐利的眼光瞄向了全球迅速飙升的油价……

本书的角色众多,从石油投机商、市井无赖到石油巨头,从温斯顿·丘吉尔、伊本·沙特到乔治·布什和萨达姆·侯赛因。作为一部关于石油的权威性作品和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非凡作品,《石油大博弈》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

不论你是研究石油问题的专家,还是对石油感兴趣的读者,你的书架上放上这么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已足矣!

目录

第五部分 碳氢化合时代:新角色与新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新的重心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石油秩序

  第二十三章 五五平分——石油交易的新协议

  第二十四章 “老摩西”与伊朗

  第二十五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六章 “发现大象了”

  第二十七章 复杂局面中的欧佩克

  第二十八章 碳化氢人的时代

第六部分 争夺世界控制权

  第二十九章 相互交织的年代:国家VS.公司

  第三十章 石油武器

  第三十一章 “以生存作赌注”

  第三十二章 欧佩克对石油的统治地位

  第三十三章 各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三十四章 第二波震荡:大恐慌

  第三十五章 “我们命在旦夕”

  第三十六章 石油成了极端重要的商品

  第三十七章 让人冷汗直流:石油价格会下跌到什么程度?

尾声

致谢

大事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战争期间,在沙特工作的美国石油专家减少到一百人左右。在全球的武装冲突中,沙特的石油开发被忘诸脑后。然而1943年末,埃弗里特.利.德戈尔耶的到来无疑标志着沙特并没有被那些在战争将要结束时思考着未来的人们所忘记。

没有人比德戈尔耶更能体现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石油工业及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史。作为地质学家、企业家、革新者、学者,他几乎涉及了石油工业的每一个重要方面。德戈尔耶出生在堪萨斯州I的一所小茅舍,成长在俄克拉何马州,曾在俄克拉何马州大学地质系学习。当他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就曾离校前往墨西哥。在那里他于1910年发现了巨大的波特罗德拉诺4号油井。这座油井每天喷油11万桶,开辟了墨西哥石油的“黄金走廊”和黄金时代。该井是已发现的油井中产量最大的一口,它为考德雷/皮尔逊集团的石油好运和德戈尔耶无与伦比、经久不衰的声望奠定了基础。

那还仅仅是开始。在将地球物理学应用到石油勘探方面,德戈尔耶的贡献比其他任何人都大。他首创地震仪,这是石油工业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20世纪30年代末,他创办了德戈尔耶和麦克诺顿公司,该公司成为世界上一家主要的石油工程咨询公司。这一创新满足了独立评估石油储量这样一种新的需要,为银行及其他投资者投入资金提供了依据。

德戈尔耶在40多岁时已是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他当时每年的收入平均在200万美元左右。后来,他对挣钱变得有些厌倦了,并放弃了许多赚钱的机会。他的兴趣比石油和金钱要广泛得多。他是得克萨斯管弦乐团的创办者,并且是一位著名的研究墨西哥的历史学家.

许多年间,有着狮子般脑袋、矮小、直率而精悍的德戈尔耶,是石油工业界中一位人人熟悉、受高度重视的人物。在那里他的话很有分量。战争爆发时,他被召到华盛顿,在战时石油管理局担任哈罗德-依克斯的一名重要副手,负责协助组织和合理安排美国全国的石油生产。1943年,他受命率领一个特别的外交代表团去评估沙特和波斯湾其他国家的石油潜力。当时,在事关重大的激烈争论中,中东石油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在这之前三年,即1940年,德戈尔耶曾在得克萨斯的一个团体做过一次关于中东石油的谈话。他说:“我很冒昧地预言:我们所考虑的这个地区在今后20年内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现在,他有了亲自去考察的机会。

在战时,到中东去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站是迈阿密,飞机在着陆时,一只轮胎爆了。就近等待转运之后,德戈尔耶和代表团的成员终于搭乘上军用飞机,飞越加勒比海到巴西,再到非洲,最后抵达波斯湾。他们的旅行路线是依次到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巴林,最后到沙特阿拉伯,去察看现有的油田和其他已经探明的储油结构。德戈尔耶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在这次旅途中,我们只看到一片相当贫瘠的土地……事实上,与我们到过的一些地方比较起来,得克萨斯是一座花园。”

主人以羊眼大菜盛情款待,德戈尔耶则吃法娴熟。他沿途注意观察许多奇特的景致。地质学触发了他的联想——在沙漠旅行中,他以富有经验的眼光发现调查线索,又从地图、油井报告和地震勘探中找出进一步的线索。在沙特,3处已经喷油的结构估计储量有7.5亿桶。但是,相似结构的鉴定表明储量还要大得多。在海湾沿岸的其他国家情况同样如此。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却值得花费几倍的努力。由于德戈尔耶是一位石油专家,对他来说,阿拉伯半岛的贫瘠沙漠是传奇故事中的福地。在半个世纪的石油生涯中他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储油量。

1944年初回到华盛顿时,德戈尔耶报告说,这个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已探明和可能探明的储油量总共约达250亿桶。其中,沙特阿拉伯约占20%(约50亿桶)。他是一个谨慎稳健的人,实际上他觉得储量要大得多。一个听起来好像精神错乱的估计——这个地区的储量高达3000亿桶,仅沙特阿拉伯就达1000亿桶——就是来自他的旅行的结论。

比任何数字更重要的是德戈尔耶对这些巨大储量的重要性的评估。他说:“世界石油生产的重心正在由墨西哥湾一加勒比地区向中东一波斯湾地区转移,而且这一转移会继续下去,直到重心在这个地区牢固地确立。”由一位深深植根于美国工业界的人士说出的这个评价,宣告美国在世界石油中的地位正在下降以及它的主宰地位的终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生产了90%盟国所用的石油,但那只是它充当世界供应者的角色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作为出口国的日子会很快消逝。然而,德戈尔耶的讲话不仅仅是一席颂词。它是石油工业发生重大转向的预言,这对于世界政治趋向将会有深刻的影响。P3-4

后记

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世界著名石油问题和国际事务专家丹尼尔·耶金1991年的著作。此书原文出版之日,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之时。于是,这部详细叙述现代西方石油史的著作顿时荣登畅销书榜首达数月之久,大有世人争读之势。

据作者称,本书的主题有三个。第一是以石油业为例,揭示资本主义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第二是说明石油与国家战略、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密不可分。第三是阐述石油如何对当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书中出现的人物不仅有洛克菲勒等名噪一时的大亨,还有丘吉尔、希特勒、伊本·沙特、摩萨台、安东尼·艾登、亨利·基辛格、布什、萨达姆等20世纪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又通过流畅、生动的笔触,将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惨痛经历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听。

当然,作者不可能摆脱他那个社会给他打上的烙印。他将围绕石油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归结为个人对财富和权力的角逐。在论述大型石油公司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不发达国家及被压迫民族的关系时,在描写石油巨头和大亨的人生经历时,作者的偏见也不能不有所表露。因此,作者是否准确、透彻地揭示了他为本书规定的三大主题,请读者自己去评判。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奉献给中国读者呢?

参加本书翻译的大多是中青年外语工作者。由我们的切身经历来看,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以及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了解往往失于肤浅和空泛,往往着眼于表面的车水马龙与五光十色。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的资本主义,应该承认我们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如果我们真要认识西方社会,不妨花点时间和精力,看看西方石油业这一庞然大物是怎样发展演变过来的。像本书这样的外国学者的成果,哪怕包含一些偏见,也总能给人以启迪。我们不禁想起恩格斯的话:“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

西方石油工业是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然而其演变过程又是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某些不以社会制度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逐步认识这些规律当有益于我国的发展建设。

中华民族是有强烈历史感的民族,就连历代统治者也懂得以史为鉴的道理。我们适逢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鉴之史理应包括经济史,更何况西方石油业的历史本身也昭示着政治、社会以至国家关系的演变。

本书鸿篇巨制,有些地方过于哕嗦琐碎。翻译时应出版社要求作了一些压缩。同时,组织者邀请多位同志,合力翻译。译者包括:艾平(序、第二、第三章、尾声)、蒋永军(写给中国读者、第一章、地图、图片、大事年表等)、褚志刚(第四、第五、第六章)、谢健(第七、第八、第九章)、李兵(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章)、王宁、孙杰(第十三章、第十四章)、赵根荣(第十五、第十六章)、赵子健(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章)、马秀卿(第二十一章)、陈宗德(第二十二章)、萨奇(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章)、杨光(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章)、胡克红(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章)、舒展(第二十九章)、阮克洪(校改部分章节)、郭忠(第三十章)、孙民(第三十一章)、张静涛(第三十二章)、李力清(第三十三章)、史国辉(第三十四章)、牛强(第三十五章)、沈培莉(第三十六章)、牟虹(第三十七章)。最后由艾平同志通读译稿。译者文责自负,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08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阎学通

《石油大博弈》是我所看到的最吸引人的石油著作。它通过叙述石油历史将其巨大政治作用生动地展现给读者。读了这本书我们能更深刻地领悟到国际关系的本质。

美国前国防部长、前能源部长 詹姆斯·施莱辛格

《石油大博弈》一书所涉及的场景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国家和公司利益的相互交织,也有利益冲突、战略制定、局势误判等的精彩博弈。

《国家评论》

如果不读一读丹尼尔·耶金先生的这部《石油大博弈》,我们根本就无法了解20世纪这个石油的世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