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我中华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兆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精勤创新,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了众多英雄豪杰,他们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后人作为学习楷模。总结出中华英杰的独特作用与成功经验,这是当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铸中华辉煌的需要。 在张大可教授主持和指导下,由王慧敏主编的《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正是旨在师承先贤,激励来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大可//王慧敏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惟我中华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兆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精勤创新,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了众多英雄豪杰,他们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后人作为学习楷模。总结出中华英杰的独特作用与成功经验,这是当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再铸中华辉煌的需要。 在张大可教授主持和指导下,由王慧敏主编的《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正是旨在师承先贤,激励来者。 内容推荐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7年出版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从全世界全人类中精心挑选一百人加以评长论短,排名定位,用这种方法来表述作者的一种历史观,简明生动,极富哲理,很快风靡全世界。毫不讳言,本书是在哈特思维方式影响下运作的,但又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构建了一种新体系。 全书共收录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物,分10编,每编表现纵向历史发展的脉络,并通过精选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限其数量,排列组合,形成纵横比较,借以在比较中评价历史人物,考察历史棋局,反映历史大势,闪烁思想火花,惩恶劝善,启迪思维,以供评说,以供欣赏。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编 001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相——黄帝/002 002 创造中国文字的代表者——仓颉/005 003 为家天下奠基的治水英雄——大禹/008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孔丘/010 005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012 006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014 007 纵横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一成吉思汗/017 008 结束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020 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023 010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027 第二编 011 建立八百年天下的周武王——姬发/032 012 平民布衣做皇帝的汉高相——刘邦/034 013 统一南北朝用科举取士的隋文帝——杨坚/037 014 从纳谏走向饰讳的唐太宗——李世民/039 015 促进民族融合的汉化改革者魏孝文帝——元宏/042 016 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相——赵匡胤/044 017 建立多民族一统政权的元世相——忽必烈/047 018 为子孙削棘的明太相——朱元璋/049 019 奠定中国疆域的康熙皇帝——玄烨/052 020 建立统一民国——蒋介石/056 第三编 021 制礼作乐创一代典章的周公——姬旦/060 022 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管仲/063 023 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改革家——商鞅/065 024 尊礼士人开自由学风的齐宣王——田辟疆/068 025 胡服骑射创立新军制的赵武灵王——赵雍/070 026 结和唐朝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073 027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076 028 创立两税法的财政改革家——杨炎/079 029 理财为先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081 030 办洋务创近代工业的北洋大臣——李鸿章/083 第四编 031 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088 032 齐同万物的哲理家——庄周/090 033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孟轲/092 03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荀况/094 035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096 036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董仲舒/098 037 客观主义理学家——朱熹/101 038 创立心学的唯心思想家——王守仁/104 039 清末维新运动的发起者一康有为/107 040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胡适/110 第五编 041 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公输般/114 042 巧夺天工的治水专家——李冰/116 043 精天文通地学的科学家——张衡/118 044 中国医圣——张仲景/120 045 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123 046 享誉中外的通才科学家——祖冲之/126 047 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128 048 棉纺织推广者——黄道婆/130 049 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132 05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34 第六编 051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138 052 通古今之变自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家——司马迁/141 053 横空出世的诗仙——李白/144 054 中国诗圣——杜甫/146 055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1 48 056 创编年通史以资鉴的历史学家——司马光/150 057 北宋诗词文皆绝的文坛领袖——苏 轼门53 058 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157 059 中国新文学的旗手——鲁迅/16q 060 近代通才文史大家——郭沬若/162 第七编 061 第一个疑古问孔的思想家——王充/166 062 取经天竺的佛学翻译大师——玄奘/169 063 中国佛教禅宗六相——慧能/171 064 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74 065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家——顾炎武/176 066 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王夫之/178 067 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黄宗羲/181 068 吸收西学的先驱者——徐光启/183 069 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思想家——严复/186 070 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一陈独秀/1 89 第八编 071 百世兵家之师——孙武/192 072 凿空西域的外交家——张 骞/195 073 集能臣与奸雄于一身的魏武帝——曹操/198 074 立国江南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孙权/202 075 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206 076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一文天祥/209 077 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211 078 护国英雄——蔡锷/214 079 艰苦卓绝忠勇奋发的民主革命家——邓演达/217 080 从易帜拥蒋到以兵谏蒋抗日的少帅——张学良/221 第九编 081 敢为天下倡义的反暴英雄——陈胜/226 082 忠义武勇的化身关帝君——关羽/229 083 鞠躬尽瘁兴蜀汉的一代贤相——诸葛亮/231 084 体察民情平反冤狱的包青天——包拯/235 085 廉洁刚毅敢骂皇帝的清官——海瑞/237 086 杰出的军事改革家抗倭名将一戚继光/239 087 第一个抗击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242 088 睁眼看世界的禁烟英雄——林则徐/244 089 杀身成仁唤醒民族的思想家——谭嗣同/247 090 提倡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张謇/249 第十编 091 整理古籍创立目录学的文献学家——刘向/254 092 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造纸祖师——蔡伦/257 093 中国书圣——王羲之/259 094 才绝画绝痴绝的画家——顾恺之/262 095 奠基政典史体的历史学家——杜佑/264 096 元曲大家——关汉卿/266 097 中国古典小说巨匠——曹雪芹/269 098 主修四库全书的文献学家——纪昀/272 099 兼容并包创一代新风的教育家——蔡元培/275 100 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278 试读章节 [传略]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县人,民国初期,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长子。1918年,被其父任命为卫队旅的一个营长。1919年2月进入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授炮兵上校军衔,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后又升任卫队旅第二团团长。同年6月,升任为第三混成旅旅长。同年11月,年方19岁,军衔晋升为陆军少将。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升任奉军第二军军长兼任奉天讲武堂校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改任第三军军长。1925年任北京政府军事学院院长。1926年抗击国民革命军有功,军衔晋升为陆军上将,并获得“少帅”称谓。1928年4月任京汉方面奉军总指挥。同年6月4日凌晨,其父火车专列行至皇姑屯时,被日军炸死,于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之职。1928年12月底,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委任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1930年,蒋(蒋介石)、冯(冯玉祥)、阎(阎锡山)中原大战,助蒋有功,蒋委任其为南京政府空军副总司令。1936年12月12日联合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事变”后,陪蒋回南京,遭军事法庭审判,处以10年徒刑。1937年1月,虽被蒋“特赦”,仍受监禁,由军事委员会对其“严加管束”。1946年移送台湾监禁,直至蒋介石父子死后,才彻底得以恢复自由。后定居美国旧金山。2001年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 [影响]张学良在中华民族史上有两大贡献,一是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二是西安兵谏,推动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日本帝国主义垂涎我国东北由来已久,早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就将东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更是将我国的这块富饶的黑土地,视为已有,不容他人染指。 1926年的大革命,国共合作,打倒军阀,使中国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北方仍在军阀的统治之下,南北抗衡。1928年春,控制了华北军阀的张作霖,自封为“陆海空大元帅”,成为北京政府的最高执政,试图和国民政府北伐军作殊死的抗争。北伐军浴血奋战,奉军节节败退。6月3日,张作霖撤离北京,退回东北大本营。4日凌晨,张作霖专列即将驶进奉天车站,惨遭到日军暗算,专列在皇姑屯被炸。在张遇难的一个星期后,国民政府军队挺进了北京城。此时,除了东北之外,举国高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 国民政府要统一中国,实现东北易帜,当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 日军之所以暗杀张作霖,其目的就是成立一个听命于日本的新政权,妄图将东北从中国的版图分离出去。 张学良子继父业,主政东北后,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朗曾警告少帅,勿与国民政府妥协。张学良并未因此而畏惧。他告日方,将“以民意为归”。少帅深知,日本乃虎狼之邦,指望在日本人的庇护下谋求东北的独立,无异于引狼人室,等于将东北送于日本人的魔掌,必是千古罪人。父亲的惨死使少帅看透了日本人的野心。前车之鉴,不寒而栗。无论是替自家性命,还是替东北父老命运担忧,都促使张学良下决心结束东北的这种孤立无援的地位。张学良要改变自己处境,改变东北的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使东北与祖国尽快统一起来。 1928年7月2日,张学良密电南京国民政府,“易帜必行”。1928年底,张学良抓住日本内阁处于内外交困的机遇,于12月29日,率东北三省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服从国民政府,宣布东北易帜。这一天,东北军大本营降下了张作霖时代的五色旗,升起了青天白日旗,国民政府实现了统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进攻沈阳,张学良请命南京政府,蒋介石以避免与日军发生军事冲突,仰仗国际联盟裁决为理由,命令不予抵抗。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丢失了领土,丢弃了自己的部下,导致东北父老乡亲惨遭日寇蹂躏;张自己也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更为让张学良懊丧的是:由于南京政府宣传有方,在世人看来,似乎不抵抗是他自作主张,使张处于举国痛斥,皆曰可杀的境地。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罪名,替人受过,无从辩解。何去何从,孙夫人宋庆龄曾这样激励张学良:“你必须有所作为,将功补过,抹掉你的耻辱。” 1935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受命围剿陕北红军。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来布置完成剿共大业,彻底消灭残余红军的最后军事行动。当蒋走下飞机,数百名东北军官兵,聚集在机场,向蒋介石请愿:停止剿共,打回东北,收复国土。蒋大怒,拒绝接受。 12月7日,张学良与蒋介石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张学良劝蒋抗日,无结果而终。 12月9日,西安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昂,向临潼进发,向蒋请愿。蒋令张学良,武力拦截。张急忙驱车追上学生队伍。有一个学生,泣不成声,跑到张面前说:“东北沦陷五年,你们还在打内战!我们不怕死,我们以死来挽救国家。” 听此言,少帅亦声泪俱下,向学生们保证:“请相信张学良,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心!你们请回,一周之内,我用事实回答你们。” 12月10日,蒋介石决定撤换张学良,调东北军于福建;逮捕东北军、西北军的所有可疑军官。 张学良、杨虎城已有觉察,危机迫在眉睫。苦谏不成,只好“兵谏”。 12月11曰晚,张学良与杨虎城约定,东北军负责逮捕蒋介石,西北军负责逮捕在西安的南京高级军政要员。12日凌晨,少帅警卫营营长孙铭九带兵奔赴临潼。临潼交战中,蒋的大部分卫士被杀,蒋则身着睡衣赤着脚,隐藏在假山上的岩石夹缝中。孙铭九见蒋,说道:“委员长,奉张副司令的命令,接您回城。”蒋却说:“如果你是我的同志,就开枪把我打死,我要死在这里。”孙回答:“这不是东北军的叛乱,我们只是拥护领袖抗战打日本。”于是,孙背蒋走下假山。蒋被东北军带回了西安。 俘蒋之后,张、杨联名通电全国。电文主张: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俘之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之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切实遵行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同时,张学良还打电报给中共中央,通报事变经过,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的电报,立即决定派周恩来、博古、王稼祥作为中共的代表,前往西安。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中共确定: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内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合南京政府中的抗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反对亲日派;同情西安事件,给张、杨军事上、政治上的实际援助;与张、杨联合起来,准备南京的“讨伐”以防御战促其反省,制止内战。 周恩来到达西安后,劝说张学良,目前中国所需要的是举国一致的抗战,而不仅仅限于西安一隅;中国所需要的是统一和合作,而不是分裂和内战。若是前者得以实现,就必须尽快争取蒋介石抗日;只要蒋介石改变国策,答应抗日,就体面地释放,并拥护他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袖。 周恩来的意见,实际上是与少帅不谋而合,逼蒋抗日,乃是张发动“兵谏”的初衷。12日,事变成功,张还发了二封私人电报,一封是给蒋夫人的,电文说:“学良平生从不负人,耿耿此心,可质天日,敬请夫人放心”,一封是给孔祥熙的,电文说:“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以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这二封私人电报,反映了少帅“兵谏”的本意。 事变10天之后,12月22日,蒋夫人协同宋子文、端纳等人来到西安。蒋夫人的到来加速了西安事变的解决。少帅把周恩来引见给蒋夫人。周恩来向蒋夫人申明,中国现阶段,除了蒋委员长之外,谁也没有资格成为国家领袖。我们不是说委员长不抗日,只是说他在抗日问题上态度不明确,行动不迅速。周恩来还为蒋不愿意与他们讨论国策而感到遗憾。周与蒋夫人会谈的结果,蒋夫人答应劝说蒋接受谈判,周则答应说服杨虎城尽早放蒋。 12月24日,少帅安排周恩来与蒋介石见了面。周向蒋表示了共产党愿意支持蒋介石作为国家领袖,蒋则表示,“我们肯定不会打内战了,希望我们心度合作。” 12月25日圣诞节。蒋夫人对少帅说,他能给她的最好的圣诞礼物就是释放委员长。25日下午,少帅将一份拟好的手令交给了杨虎城,手令要求东北军在他不在陕西期间听从杨虎城将军的指挥,而他自己则负荆请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 少帅“赴京请罪”,世人多不能理解。杨虎城认为这是一个糊涂念头。周恩来遗慼地说,我来晚了一步,如果我在场,一定阻止少帅的这种江湖义气。博古则批评说,少帅的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是受英雄主义的变态心理驱使的人所做出的一种荒唐行为。唯有毛泽东不这样看,他说:“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送蒋介石先生回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介石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其结果将会是“兵祸连年,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然要给日本一个最好的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毛泽东的评价是中肯的。 张学良陪蒋回京之举,给“西安兵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对他自己来说却成了一出英勇壮烈的历史悲剧的主角。 [余论]少帅张学良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一位声威显赫,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英雄的业绩之一是东北易帜。清朝末年的东北处于日俄夹攻之中,随时都有被他人掠去的危险。“易帜”,给了觊觎我国东北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促成了国家的统一,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东北是中国人的东北,他人不得染指。英雄业绩之二是“西安兵谏”。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西安兵谏”,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促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形成,这在世界二战史上也是光辉的一章。“兵谏”还为中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毛泽东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忘张学良这个朋友。 (张树桐) P221-224 序言 一 《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是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中一百名历史伟人于一堂来排名定位,评说高下,启人深思。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首创给人物排名定位的先例,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排座次,称为英雄聚义。给小说人物排名次,由于小说人物是作家创作的,人物贡献可以因文生事,较易排定。而历史人物,贡献大小,是历史造成的,历史学家不能因文生事,最多只能以文运事,排名次就困难得多。正由于此,中国历史学家,从未有人想过要给中国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排名次。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7年出版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从全世界全人类中精心挑选一百人加以评长论短,排名定位,用这种方法来表述作者的一种历史观,简明生动,极富哲理,很快风靡全世界。毫不讳言,本书是在哈特思维方式影响下运作的,但又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构建了一种新体系,这是本书值得自豪的。 二 中国是人物传记的故乡,《美国大百科全书》就把世界上最早的传记作家选列在中国,司马迁第一,刘向第二。中国正史以人物为中心,称纪传史。我国历代蝉联而下的纪传史,积数有26种,4042卷,洋洋4500余万言,各史按朝代序列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举世无双,故学术界有“全史”,之称,记事起于黄帝,迄于清末,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规模体制,载述毕于此编。纪传体正史是以人物为中心叙事,它创始于《史记》,帝王称“本纪”,臣民称“列传”。司马迁这一创造,活生生地展示了社会各色人物的活动,它不仅是历史内容的创新,而且也是历史方法的创新。从内容上说,《史记》人物传记可以说是全方位记录社会生活的文字,它既是历史,也是文学,还蕴涵着深厚的哲理,所以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读来扣人心弦。从方法论上说,以人为中心叙述历史,在古代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它是对神意史观的一种否定。总上两点,以人为本位叙述历史,生动活泼,说理形象,有血有肉,易于普及,启人深思,在今天仍有意义,仍可借鉴。本书的编纂,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原则,以人物评传形式普及历史知识,启迪多元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部纪传史,所选人物,或多或少,本无定数。人传标准,随史家观点而不尽相同,这都是很正常的。一部二十四史,每一史有一史的义例,但人传人数、人选标准很难理出规范义例,似乎多数正史,并无谨严义例。就当前学术界所出版的各种人物传记,也很难规范出严格义例。其实义例是主观对客观的条理或系统反映,就是编纂者的一家之言。总是带有或轻或重的主观色彩。历史伟人成千累万,选编二百人、三百人或更多的人,未尝不可。但是太多、太随意,就无义例。数目过小,易失偏颇,数目过大,必流于随意。我觉得哈特限定的一百人,恰到好处,数目不大不小,极好做文章。一百是一个整数,人们常用来表示比较完满的数目。一百可以再下分十组整数,十也是一个整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数之极。所以本书也选定一百,并安排10×10的谨严义例来排定人物,勾画中国历史的五千年,评说一百历史人物的影响,安排他们的序列,指出他们的独特创造,这就不能是随意的了。单个的人好比是一个电子元件,容易评论是非,如果把一百人组合起来推演历史棋局,就好比是由集成电路组装的电器,它将显示无限的神力,产生系统效应,表达种种思想。这效应这思想就是作者个性思维的学术体系。每个读者在阅读中还可以再创造,可作新的排列组合,这无疑是特具神韵的。 三 历史人物有正面,有反面,他们对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都可以说是英杰人物。有时正面、反面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物正反皆备,可以称做双重性格的历史人物。往往最杰出的人物都具有双重性格。古人云:“才过百人谓之杰,智过万人谓之英”(参阅《礼记·礼运》注及《淮南子·泰族训》)。本书编选一百人物是遵循中国历史传统的。中国传统史学惩恶劝善,历史记载总以正面英雄为主。这不仅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而且也是符合历史进程的。不过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审视,正面反面都不要绝对化。绝对化往往走向单一思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其实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能以简单的好坏二字定评,也不能搞什么三七开或四六分,而应当是功过毕书,留待读者去评说。古代的封建帝王,尤其是雄主,一般都是双重性格,简言之有大功亦有大过,或者说既伟大而又渺小。伟大是他的超人举动;渺小则是他有同凡人的血肉之躯的正常表现。由于环境地位不同,留下许多折光。所以我们要用多维思考去审视历史人物,既把握主流,也不要增饰或掩恶,这是本书力求做到的一点。读者也应从这一原则在阅读中进行再创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必求定论,不必求答案,方能获得更多的启迪。 四 有的人生前显赫,死后默默无闻;有的人生前无名,死后却流芳百世。人选本书的人物,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其一,贡献大小;其二,口碑影响;其三,浩然正气;其四,创始影响;其五,警世取喻。贡献大小,不言而喻,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但就是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在理论上争议却最大。不同的历史观点对同一人事的看法却有天差地别。秦始皇、汉武帝贡献最大,没有争议,而曹操的贡献就有争议了。李白成、洪秀全他们的贡献就更有争议了。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贡献是大还是小?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来看,文化的积累,一代一代经验的沉淀,对于历史的影响无可估量。在这个意义上,蔡伦对于历史的贡献比任何帝王都要大。一般来说,帝王影响主要就是生前那么几年或几十年。他所建立的国家,缔造的制度,影响几百年或几千年都只是个别的。而这一个别的,也可以说是从某一个侧面所作的相对立论。例如说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中国两千年,也就是这样的相对意义。而科学技术的发明,可以有无限的影响,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几万年都无法作尺度。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机时代到电子时代,突飞猛进的速度何止是几百年几千年?如果没有仓颉式人物造字和蔡伦式人物发明造纸术来传播语言,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那么人类也许至今还处于青铜与铁器的时代。因此,发明语言的,发明文字的,发明造纸的,发明印刷的,等等,而推及于一切科技、文化的发明者、创造者,他们的贡献都应大于帝王。本书人选了文化科技人物过半数,达57人,政治军事人物43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时代,不仅有伟大的帝王,而且更有伟大的科技文化伟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不正是封建帝王们阻滞文化科技而造成的吗?中华民族既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必将有奋起之日,绝不逊于任何民族而立于世界之林。我们正在奋起直追,因缅怀先人而备受鼓舞。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是源远流长的,文明越向前,同世界的交往交流越多。国外的文化、人物毋庸置疑对中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的历史名人对中国的影响愈益增加。但因为本书有姊妹篇《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本书不再收入对中国历史有深刻影响的国外名人,但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 五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所选人物既是本身而又不是本身,它是各类人物的代表。司马迁首创人物传记,其所选人物皆为典型,组成一盘推演历史兴亡的棋局,其人选人物皆各有旨归,而并非以地位资望为唯一条件。本书选人100人,贯通五千年,每个人物都应放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中来考察,这样就不会孤立地去评论人物的长短。因此对于每个人物的写法,不是记流水账的功劳簿,而是取其一两点,足以表现他有别于他人的创造作特写。每个人物采用双重标题,副题在前,正题在后。副题举其常用的表字与徽号,加上一个历史烙印的定语,点示他的突出之点,正题一律标列本人姓名。例如“千古帝王秦始皇”,这个副题包含“秦始皇”这个习见的皇帝称号, “千古帝王”这个定语揭示他所创制度贯通中国两千年。当然这个定语换一个角度标为“统一六国的”字样,那意义就小得多。正题就是“赢政”。正题表示个体某某,副题在前标示某某在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地位、独特贡献与影响。副题前标示100人物的序号,也就是在本书中的排序。为什么某人有某号,难道前一个序号人物就一定比后一个序号人物影响大?那就很难判断。但人物总是要有序号,这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色彩,也就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反映了客观实际,才有价值,才能获得公认。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一试身手,在这一百个人物的名单中进行增减排序,总数以100人为限,按每个读者的增减从100人的总数中平衡,那么保留下来的人,就是读者心目中的百分比。每个读者都试试看,都来给本书打分。能保留60人,就是60分,可以及格了。保留80人,得80分,已经是良好了。保留90人,得90分,那就是优秀了。百分之百的保留不可能。每一个读者的这种打分都是一家之言,本书编选者也是一家之言。凡事都不要人云亦云,都来个一家之言,这就是创造。 六 本书100人的排序,充分运用纵横比较法,具体落实为八个字:“以类相从,时代为序。”就总体而言,在这个框架下又略有变通,即立例又破例。立例是条理,没有条理就没有理论:破例是变通,历史是复杂的,不变通不足以反映复杂性。哈特在他的书中,是对所选100人物逐个排名定位,本书将100人分编为10组,纵向线索分明,单看一编,人选10人是否是某个领域的划时代顶尖人物,读者也易于判断。本书为10×10的排序结构,承先启后,寓意深远。 七 全书100人,分为10编,每编表现纵向历史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不能简单条列:二是许多人物为全能型,如司马迁、梁启超、郭沫若,既是文学、史学大家,又是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一言以蔽之,人物千差万别,不可能用几个类列囊括无遗。所以分类只是相对的,可以视为若明若暗的比较线索,不可偏执。对于全能人物,以他最杰出的某一方面的创造而影响绵延久远者人选某一编。例如司马迁是纪传史的奠基人,梁启超是新史学理论的奠基人,郭沫若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这些创造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又绵延久远,所以把他们归在一编。当然,这只是本书编选者的一家之言。其余类推。 八 通过精选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限其数量,排列组合,形成纵横比较,借以在比较中评价历史人物,考察历史棋局,反映历史大势,闪烁思想火花,惩恶劝善,启迪思维,以供评说,以供欣赏,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示范,产生了用比较方法总括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评说华夏英杰的想法,这是策划本书的缘起。正式提出日程在1988年,由当时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的张大可教授提出,得到汪受宽、左书谔两先生和王慧敏同志的支持,共同讨论,选录人物。1991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在西安召开,在学术交流中谈到这个课题,得到热烈响应,于是正式组织撰稿,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本书作者凡48人,署名于篇末,此依姓氏笔画为序,列名如下:丁启阵、寸崇德、马大品、马奕云、王志功、王杰渝、王夏刚、王慧敏、韦苇、丑洁明、邓瑞全、左书谔、白奚、刘春梅、刘伟;刘喜堂、吕敏、任冠文、江湄、汤明珠、孙虹、张大可、张树桐、张奇虹、陈冠英、李小宁、李宝生、李明、何乃光、汪受宽、吴以宁、严家才、来可泓、周子燕、俞阳、顾兆贵、顾吉辰、徐日辉、徐兴海、徐敏栩、徐黎丽、钱曾瑶、康民、梁一仁、梁志胜、蔡华、蔡新职、魏明孔。两个副主编作者:汪受宽,兰州大学教授;张奇虹,澳洲华人青年学者。3/4的作者是全国各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的正副教授高职,部分作者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可以说也是群英荟萃,阵容整齐。这是本书耐读、耐思,具有丰富历史哲学内涵的根本保证。本书是主编张大可与王慧敏师生合作,历经十年打磨的一个成果。本书首印是在2000年,现已是第三次出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次出版得到重庆出版集团的支持。集中了数位编辑集体审读,字斟句酌,打造精品。每次出版内容都有一些调整和修正,表明编著者并没有在成功面前停步,而是精益求精,不断深入认识,务期于完善。希望本书构思布局的深层思想,叙述的历史知识与成功的历史伟人的风采,能带给读者以启迪,能提高读者的修养,能丰富读者的生活情趣与追求,这将是全体作者莫大的欣慰。 另外特别感谢本书头像插图作者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刘坚同志。 张大可 2008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