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玲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作者通过旮旯村“个性”的人和事的故事化的叙述、描写和展现,表现“共性”的中国农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近50年来人们生育、婚恋、生活观念的变化变迁,以及中国农村虽历经“大跃进”和“文革”的折腾,但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照耀下,传统农村正在向现代农村裂变,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听到而中国农村铿锵前行的脚步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原生态乡野风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开平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窗含西玲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作者通过旮旯村“个性”的人和事的故事化的叙述、描写和展现,表现“共性”的中国农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近50年来人们生育、婚恋、生活观念的变化变迁,以及中国农村虽历经“大跃进”和“文革”的折腾,但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照耀下,传统农村正在向现代农村裂变,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听到而中国农村铿锵前行的脚步声。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描写农村题材的力作。作品通过淮河流域一个名叫旮旯村的大柱子一家的坎坷命运描述,一系列乡风民俗的展示和几代人的生活演变,真实地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和生存状况的改变。故事看似平淡,内里却暗藏许多玄机。作者通过小小的旮旯村这一“树”,展现了中国农村五十年的风云变幻的历史;通过一件寻常百姓大柱子一“家”找媳妇的故事,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史诗。 看乡风流韵,听短笛吹响。冯开平先生这个长篇,不仅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而且他那特有的语言艺术也值得称道。有读者评论说,读《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如同站在山岗上,听那“弹着琴弦,唱着歌儿,流向远方”的泉水叮咚:仿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和牧归的老牛结伴而行,听那远方一支竹笛在黄昏中吹响。 目录 一件风流事,几多未了情(代序) 冯开平/001 第一章 三月桃花红胜火 一段风流从头说/001 第二章 大柱子差把火 李大山伤心事/006 第三章 大姐出嫁小妹私奔 一波三折换亲不成/014 第四章 老来俏看上二柱子 小撮合乱点鸳鸯/026 第五章 旮旯村惊艳 小妹妹送郎/040 第六章 二柱子探家赶会 小嫦娥莫名怀孕/049 第七章 大哥背黑锅 兄弟龙虎斗/058 第八章 七嘴八舌旮旯村 捕风提影说风流/064 第九章 嫦娥跳河浮想联翩 大柱搭救假戏成真/076 第十章 小广播通风报信 老来俏调虎离山/D88 第十一章 老李家喜地欢天迎娶 嫦娥妈诡计多端生变/095 第十二章 孩子从何而来 嫦娥哭诉真情/103 第十三章 为母亲含泪嫁人 遇瘦猴婚宴惊/116 第十四章 秋风瑟瑟李大山 上坟神神道道大柱爹生病/128 第十五章 新婚蜜月快乐多 好景不长命多舛/135 第十六章 死不瞑目李大山抱恨 盖棺定论旮旯村痛悼/150 第十七章 兴冲冲大宴亲朋 悲戚戚孩子失踪/157 第十八章 洞房花烛多少蛮婚泪 买妻送妻几许光棍情/174 第十九章 小妹买子谢大哥 村民设计阻抓人/182 第二十章 墙倒三遍使好泥 二柱投资二郎山/196 第二十一章 爱跨过了海峡 巧泰山是同乡/2rJ8 第二十二章 衣锦还乡情浓似火 无限感慨血书洗冤/212 第二十三章 大柱子走了桃花运 王嫦娥杀人起波澜/228 第二十四章 大棒卖子丧尽天良 嫦娥寻仇夜不成寐/237 第二十五章 李大柱浮想联翩 犯罪人有所托付/249 第二十六章 血案惊天茅草棚 抛尸灭迹二郎山/255 第二十七章 急匆匆腊梅进城 凄惶惶弘毅流亡/264 第二十八章 想孩子断肠思断肠 探嫦娥泪眼看泪眼/275 第二十九章 父子拉钩上吊 兄弟反目成仇/288 第三十章 老来俏撞车身亡 张弘毅走向天国/296 第三十一章 二郎山春深似海 旮旯村岁月如歌/301 第三十二章 真情停泊枫桥边 不见当年桃花红/308 后记 冯开平/312 试读章节 淮河北岸有一个小村庄,地处苏皖两省三个县的交界处,人称旮旯村。河东是江苏,河西是安徽,所以素有“鸡叫听三县”“一棵青藤爬二省”之说。这个村庄离县城一百五十华里,离乡政府四十华里,就是人们赶街下集买个萝卜青菜什么的,也要走上二十华里的路才能到集上。 地理位置偏僻,什么都落后。听老辈人说,八年抗日战争,是那样的如火如荼,这个村上的人,没有谁见过日本鬼子;三年解放战争,是那样的波澜壮阔,这个村庄没有碰到过国民党抓壮丁的事儿。只是在淮海战役中,这个村出了两个支前的民工,村上的妇女们纳了几双鞋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政治变局基本上不沾边儿。外边发生的大事儿就像在水中投下一块石头激起的波浪一样,由中间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地变小,到旮旯村的时候,连波纹都没有了。 据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村庄,洪泽湖和淮河每年泛滥发大水,从苏北和鲁南陆续过来一些逃荒要饭的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才逐渐形成了村庄。也许是穷的原因,这个村庄的人丁一直不旺,单传的多,从有第一户人家起,也好几代了,一百多年了,一直到解放前夕,也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现在也不过上百户人家,四百多口人。 本来这么一个一二百口人的村子,是不能成为一个行政村的(或者一个大队),可是它和周边的村子相距都有几里路,而且不是隔山就是隔河,划归哪一个大队或者行政村都不太方便,于是历届的公社和乡里的领导都把它独立成一个行政村。由于比较小,下面也就不分生产队或者村民组。 这一带村庄的命名习惯,都是村庄上哪一个姓氏比较集中,人数比较多,然后就叫某某庄,或者某某村。由于这个村庄的姓氏比较杂,都是逃荒要饭的到这儿来的,彼此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什么姓氏都有,所以就很难叫什么某某村,或者某某庄。解放前,据说因为村庄的名字,几个相对大一点的姓氏之间还打过群架,都想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这个村的名字,于是外村有点名望的人出来调和,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能够在一个村庄上住着,也是缘分,干脆这样吧,上半年叫X庄,下半年叫Z庄,按姓氏的人多人少,排着叫,像十二属相一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轮到了头,再重来,大家都不吃亏,可是也没有叫开来。 改革开放初期,县里民政局地名办的人,也来到这个村庄考察过,想根据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大小姓氏,给这个村庄命一个名,因为这“旮旯”两个字一是难写,二是难认,而且常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年初冬,男人们都上了河堤,河对岸一个村子来了县剧团演出,婆娘们携儿带女涌向渡口。闹闹嚷嚷的像过节,一趟又一趟,最后一趟,船上挤得满满腾腾的,摆渡老人说分作两趟,可婆娘们听到对岸锣鼓响,硬朝船上挤,老人再三劝阻“天黑危险”,可她们就是不听,船到河心,一个浪头打来,船晃起来,站在船头的铁蛋妈慌了神,一下子摔到河里,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船上一片惊呼声,顿时乱了套。铁蛋妈在河里直扑腾,想扒住船帮,万一她扒住了船帮,那可就有全船沉没的危险。说时迟,那时快,摆渡老人狠心地用竹篙将铁蛋妈拨向一边,然后将竹篙扔给一个媳妇,命令似的说“撑过去”,说着,他便跳下河去。 船颤悠悠地靠了岸,老人将瑟瑟发抖的铁蛋妈抱上岸。一看孩子没有了,铁蛋妈亲娘妈妈的嚎。老人又扑向了河里,一番折腾,孩子救上来了。一个浪头打来,老人沉了下去。人们找到摆渡老人时,天已经亮了,天上落起了雪花,老人闭上了眼睛,一脸的慈祥,两手犹做抱竹篙的样子。 这一天村上没有一家冒烟的。 这么一件舍己救人的事情,公社里来了个土记者写了一篇表扬稿子,乡广播站播音员是上海知青,他不认得这“旮旯”两个字,于是就问当地的老百姓,也不知道是当地老百姓没有说清楚,还是他没有听清楚,在广播的时候,他读成了“那个村”。县广播站觉得这个稿子很感人,在对全县农村广播中,把“旮旯村”念成了“疙瘩村”。村里的干部不满意了,找到县广播站站长:“我们旮旯村从来没有出过露脸的事情,出了这么一回,你们还弄个张冠李戴。”那个站长也很有意思,自作聪明地解释说:“这是个多音字,在东北那个地方叫‘旮旯’;在我们这地方,就叫‘疙瘩’。‘旮旯’者,疙瘩也;‘疙瘩’者,旮旯也。”村干部据理力争:“旮旯和疙瘩是两码子事,‘旮旯’是角落的意思,狭窄偏僻的地方;‘疙瘩’是皮肤上突起的小硬块,或者肌肉上结成的硬块,怎么能是一回事呢?本来是尼姑的帽子你偏要卡在老和尚的头上。”这个村干部虽然只有小学毕业,可是关于“旮旯”和“疙瘩”的区别,他却说得头头是道,他为了弄清这两个词的区别,特地买了一本《新华字典》。那个站长拒不认输:“你那是本本主义,在我们这个地方,‘旮旯’和‘疙瘩’就是同一个意思。”村干部无言以对,可是心里还是不服气。到了在地区一级报纸上见报时,旮旯村竟然变成了“九日日九村”,成了一个日本村庄的名字,原来是那个通讯员把“旮旯”两个字写得搬了家。那时还是刚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地委宣传部当做一个政治事件追查下来,那个通讯员不仅一分钱稿费没有拿到,还被处理回了家。歪打正着,这旮旯村反而在全县出了名。 经济落后,什么东西都跟着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如此。在解放前,这个村上的闺女媳妇都没有看过小镜子,闺女出嫁,都是打一盆水放在屋里当镜子照,哪个俊俏的媳妇要想看一下自己苗条的身姿,都要跑到河边去照一照。 落后是落后,但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烂稀泥里有硬刺”,这个村庄还有许多美丽浪漫的传说。 村东头五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山,人称二郎山。 旮旯村的人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江河干涸,土地皲裂,草木枯焦,老百姓苦极了。人间的苦难被天庭察觉了,玉皇急派杨二郎到人间驱赶太阳。杨二郎不敢怠慢,忙拿着方天画戟,带着哮天犬来到人间。他从天上担来两座大山,追赶着太阳。到了泗州地界,杨二郎累了,于是就在此休息,等他再起身走时,就一头挑着另一座山,一头搭上自己的棉袄棉裤,继续去追赶太阳,这座山就落在了这里。等杨二郎感到一头轻一头重时,才发现丢了一座山,想回去找,但又想不起这个旮旯村的名字,只好作罢。 说来也巧,虽然丢了一座山,一头轻一头重,不太配头,但是毕竟分量轻了,追赶的速度也就快了。先前十个太阳根本没有把杨二郎放在眼里,二郎走,他们也走,二郎停,他们也停,不时地还和杨二郎开着玩笑:“赶脚的你能撵到骑驴的?你挑着担,我空着手,你把快腿放在慢腿前面跑,你也追不到俺们,看你像羊屎蛋子钻天,能得像豆样,想把我们压在山下,没有那么简单。还是回天庭做你的神仙去吧,人间的事情你少管。” 杨二郎丢下一座山后,有九个太阳被追得筋疲力尽,杨二郎一鼓作气,撵上了九个太阳。说时迟,那时快,杨二郎把那座山朝那边一甩,刚刚巧巧把九个太阳压在了山底下。剩下的那个太阳一看情形不妙,拔腿就跑。杨二郎紧追不舍,那一个太阳被追得狼狈不堪,躲在一个角落里直喘粗气。杨二郎抡起方天画戟就刺,太阳被刺伤了腿,躲到了地下,地下蚯蚓嘴快,大喊“太阳在这里,太阳在这里”,太阳趁着杨二郎不备,又躲到了嬷嬷菜底下,杨二郎到处查找太阳的下落,就是找不到。这时,杨二郎突然想起那座山丢在了洪泽湖边的一个地方,赶忙回头去找:“我一座大山把九个太阳都压住了,你一个小太阳还能怎么着,等我把那座山找回来,再收拾你这个小家伙。” 就在杨二郎找那座山的途中,他突然接到天庭的谕旨,叫他不要再追了,留下一个太阳吧。原来玉皇大帝心想:天下黎民百姓,万物生灵还要靠太阳才能生存,怎能一个太阳不留!多了不行,一个没有也不行,于是赦免了这个太阳。 杨二郎接到圣旨之后,心想,凡事都听领导的没有错,领导既然叫不追,我还追他作甚?我还找那座山作甚?没有事情干,我去看蚂蚁上树,也不干出力不讨好、领导不认可的事情。于是就回天庭复命去了,这座山就永远落在了旮旯村这个地方。 据当地的人说,如今这山上,还有当年杨二郎歇息时候坐过的石凳子,杨二郎屁股坐过的痕迹,还依稀可见,还有杨二郎喝山泉水的时候,用过的大碗。更为奇特的是,杨二郎在这里歇息的时候,还累得吐了两口血。村民们作为佐证的是,这个山的半腰,有一大片红土地,说就是杨二郎吐血染的。 如今这片红土,还造福着这一带百姓。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来这里挖几锹红土,染个红鸡蛋什么的,就不要花钱买红墨水了,腌个咸鸭蛋,也都到这个地方弄红土,用红土腌出来的咸鸭蛋,那蛋黄红得像秋天落山的日头,看了就叫人流口水。旮旯村的孩子们也喜欢到这里玩耍,割草割累了,就开始用红土在身上乱抹乱画,不论是关公,是曹操,还是张飞,都抹成红脸的汉子。 村里有一面塘,形状是半圆形的,村里人叫它月牙塘,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天上的七仙女嫁给董永那一天,梳妆的时候不小心,把镜子打碎了,掉了一块镜碴子下来,落地生根,长成了这面塘,形状像一个月牙。织女和牛郎结婚的时候,牛郎不小心碰掉了织女鬓角上的一枝花,掉在月牙塘里,于是形成了一塘的荷花。本来这个地方是没有人烟的,据说有一年,也不知从哪里跑来了一对不满父母包办婚姻的小青年,在荷塘里野了九个月,直到抱出白白胖胖的小子,这一家的父母才算认了,认了是认了,可是仍然不许他们回家,于是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这么一个村庄。 村西头有一座青石板桥,岁月久了,上面有一道道被车辙碾过的印子,横七竖八地曲折延伸,给人一种沧桑感,村上的人也有一个说法,说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北上邙砀山斩蛇,成就一番帝业的时候,曾经路过这个地方,那道道车辙就是龙脉的象征。 就连村西头的两百亩的一块湖地,也有一个有鼻子有眼睛的故事。说它是湖,可是又没有水,而是一片肥田沃土。大甩爹当村干部时,他形容这块地肥沃,说这块地种下一根车杠,就能够收获一架马车来;种下一粒芝麻,就能够收获一个西瓜来。 …… P1-4 序言 一件风流事,几多未了情(代序) 冯开平 看到书名,读者朋友不要以为这是~部流行的情色快餐小说。“风流,,是个多义词,这里的“风流”不是风花雪月的“风流”,而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风流”——一件莫须有的“风流事”,演绎出一曲惊天动地的爱之风流歌。 作者以最底层、最偏僻、最角落的旮旯村五十年的变迁为背景,以一件大伯和弟媳妇莫须有的风流事为主线,以描写农村中的人情世态为重点,向读者朋友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原生态的风情画卷;作者用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特有的幽默风格、土得掉渣的乡土语言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 看,大柱子带着“差把火”的性格缺陷,喊着“穿大鞋,放响屁,坐牛车,看丈人”的号子,左手牵着嫦娥、右手牵着雪脉向我们走来;王嫦娥脸上带着腼腆羞涩的微笑,心中藏着一腔的辛酸,向我们诉说着她再嫁、失子、复仇、坐牢的曲折经历;李二柱,头项老龙河的高梁花,脚踏二郎山的黄土地,从无路的地方辟出一条路来,虽然做了大老板,还像邻家的哥哥一样可亲;张弘毅几分落寞、几分潇洒、几分无奈、几分浪漫地走向天国,给我们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李大山因没给大柱子娶上媳妇,而睁着不暝的双目;李大丫带着大儿子找不到媳妇的担忧抱病而终。还有那脚步颠颠、把稻草讲成金条的媒人“小撮合”,五十多岁了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老来俏”,无恶不作、人人皆日可杀的“老瘦猴”,凡事都能说出子丑寅卯的大甩爹,神神道道的何半仙…… 多年来,文化界一直在争论重写历史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各种纪念文章、文学作品多如牛毛,可是往往是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从革命记忆的角度去展现的,真正从民俗、民风、民情的角度去展现的还比较少,这导致了乡村记忆的流失。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也如自然资源一样正在遭受破坏。有学者不无忧虑地说,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于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状态的失衡呢?作者继承了乡土寻根文学的传统,从拯救记忆出发,原生态地展现了淮河流域五十年间的风俗风情,希望借此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找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作者是在做一种有益的尝试,也许你读了这部作品会顿觉眼前一亮,就像吃腻了牛羊肉,而吃到顶端还开着小花的黄瓜一样新鲜;就像看惯公园中大红大紫的牡丹,而看到了山野中顶着露珠的小花一样振奋。 谁养的孩子谁疼,作者自吹自擂,仅供读者朋友参考。 后记 经过两年多“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厉鬼”的创作,终于将我对于家乡黑土地的那份纯真挚爱,对于父老乡亲旺盛的生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的那份敬仰,流于笔端,形成了文字,集结成《旮旯村的风流事儿》。在这付梓之际,笔者万分感慨。 少小出野里的我,对于茅檐低小的茅舍、蛙鸣蝉噪的柳林、落日余晖里归来的老牛,以及河边啃青草的小羊,有着与生俱来的心神契合,以至于在县城生活了二十年,在省城生活了十五年,都融不进灯红酒绿的都市文化中去,一味地咀嚼着那泉水叮咚、乡风流韵的乡野风情。 农民的血汗养我成人,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我上了大学,而且上的是中文系。一辈子从事着码字的工作,我常常自责,你为什么不能将你熟悉的乡野风情和农民生活变成一部作品呢?农村中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在那个非常的年代,能够活下来的占50%;活下来,能够读书的占50%;读书的,能够上到小学毕业的占50%;小学毕业,能够上到初中毕业的占50%;初中毕业,上到高中毕业的占50%;高中毕业,能够上大学的占2%;上了大学,读中文系的占10%;读了中文系,现在仍从事文字工作的占20%;从事文字工作的,对农村生活感兴趣的也许还占10%。这样看来,上个世纪以来五十年间农民生活中那么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老冯呀老冯,你不反映,谁来反映?你不钟情,谁来钟情?你不枉披着一张文人的皮了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我拿起笔开始写《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梦里吃糖想着甜,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使命归使命,生活归生活,要构思成一个故事,写成作品,我显得力不从心,在此我要感谢我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李英女士,在我有几次写卡壳的时候,是她绘声绘色的描述再现,给了我创作灵感;有许多情节和故事,都是我和她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聊”出来的,虽然署上我的名字,但是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历时三年,动用了我除工作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去掉七情六欲,断绝了和一切朋友的交往,拔了电话,关了手机,潜心创作。冬天冻得我手敲不了键盘,夏天热得我汗流浃背,忘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写到激动处浑身发颤,写到动情处,泪流满面,写到得意处,一个人拍着桌子大叫,自己完全融入到了故事当中去了,以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快乐为快乐,以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忧愁为忧愁,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哪一个。 在此还要感谢千千万万不知名的网友对我的支持,他们轻轻的一个点击,就是对我最大的问候,特别是我看到一个叫姚国荣的网友给我写了八千多字的评论的时候,我激动得夜不成寐。更有无数的网友天天跟踪我,只要我一天不更新,他们就急得骂娘,有一个网友坚持了三个月凌晨四点半给我留言,有一个网友他说连看了三天没有睡觉,吃饭都是打电话叫人给送的。新浪、搜狐、红袖等文学网站对我的作品的大力推介,使我一个无名小辈的作品,一天的点击量也达到四十万,这些都是支持我写完这部作品的勇气,截至目前,我的小说在网站发到一半的时候,点击量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万。 我要感谢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在安排工作等方面给了我很大的照顾,给我腾出了时间,使我的作品得以顺利的完成。我要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是他们的厚爱,使我这部充满着俗词俚语的下里巴人之作终于走向纸质出版物的殿堂。我要感谢我的故乡泗县的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他们在我的写作中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 冯开平 2008年3月于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