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家门
我本俗人,缺乏剪烛西窗的雅兴。虽为教书匠,但在广大读者面前万万不敢妄坐西席。眼前这些文字也不是在朝西的窗户下写的。之所以给这个专栏起名为《西窗琐语》,是因为想和大伙聊聊主要是同外国,特别是同西方有关联的话题,总还同“西”字沾上一点边儿,也算是多开一扇文化之窗吧。
窗户一旦打开,万千气象汹涌而来。于是有王勃的“珠帘暮卷西山雨”,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在世界越来越小的今天,更有香口胶、牛仔裤、摇滚乐、霹雳舞……玄乎一点的还有市场经济、商品意识、时间是金钱、顾客是上帝等等观念。假如把它们一律斥之为“西风”而用“东风”去压倒的话,人类文明恐怕就只剩下盖了“社会主义中国”印记的一家了。幸好有识之士不是这样看。
说到西风,即使撇开灌输进去的政治含义不谈,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一个较为消极的意象:“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问。”(南唐·李■)还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那出了名的“古道西风瘦马”。亦恨亦愁,瘦人瘦马,总之是暗淡凄清,落漠萧索。
然而,西风到了大不列颠却另有一番景象。在英国中古时期流传一首短诗:
西风啊,你何时吹?
小雨就可以飘降,
主啊,愿爱人在我怀抱,
而我躺在自己的床上。
原来英国的气候受大西洋暖流影响,所以西风化雨,冬尽春来。由春天而激发春情,雨水更是生育繁衍能力的象征。床头怀抱,雨露润如酥,这就同中国诗歌里的“西风”联想相去甚远了。
看来世界需要多一点相互理解,东西方需要多一点沟通。这也是《西窗琐语》要努力去做的。
第十二日
昨天是圣诞节后第十二天,原先也是基督教民族的节日,叫做“第十二日”。
据《圣经》记载,耶稣降生后,有东方三博士夜观天象,知道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已经来到世上,便去耶路撒冷城,向希律王打听这个人,希律王让他们去找这个婴儿,打算把他杀掉。博士们刚出发,一颗明星就在前头引路,把他们带到耶稣身边。后来上帝托梦不让他们回去见希律王,希律王要杀耶稣的阴谋终于没有得逞。传说三博士朝拜耶稣就是在“第十二日”,这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第十二日”在中古时期其实是一个狂欢节。狂欢活动从前一天晚上(即“第十二夜”)就开始了。人们戴上假面具游行,队伍中照例有诺亚方舟模型,高可达20英尺,游行结束后才隆重地把它烧掉。“第十二夜”要吃“第十二夜蛋糕”,里面放一颗豌豆,蛋糕切开后,谁吃到有豌豆的那块就被命为“豌豆王”,在当晚的狂欢中发号施令。(中国北方过年有往饺子或馒头里包钱币的,不过钱币象征的是来年的好运气。)有时从圣诞节起就选一个平时最会搞恶作剧的人来做“调皮捣蛋主持人”(Lord of Misrule),让他策划各种逗乐活动,直到“第十二夜”的高潮。莎士比亚写过一个名叫《第十二夜》的喜剧,就是打算在当晚的庆祝活动中上演的。
把宗教的节日改造为世俗的节日,这实在是当年西方老百姓对单调乏味的生活所作的一种补偿。狂欢是让压抑在心中的酸甜苦辣作一宣泄。正如中国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都算是年。在元宵节,连久锁深闺的姑娘媳妇都可以出门观灯。闹过元宵后,就要把敞开的心扉重新关紧,面孔又恢复以前的刻板。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人们平时也可以像过节一样享受,想宣泄也有宣泄的去处,比如听摇滚乐,跳“的士高”,最妙的还是日本人发明的敲打上司头像的游戏。于是节日的气氛逐渐淡化,有些节日甚至被遗忘。“第十二日”就属于被遗忘之列。长盛不衰的,除了确有宗教色彩的之外,很重要的是靠商业化的力量,比如圣诞节大降价,过年大办年货,中秋节大做月饼生意等。繁华喧闹之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就是原始的质朴吧。P1-4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评论中国古代读书人时说,他们手里拿着儒家和道家两顶帽子,仕途顺利,就戴上儒家帽子,遇到坎坷,不得意时,就戴上道家帽子。
——“阿甘热”
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四种基本态度:一曰混饭,二曰求名,三曰猎奇,四曰投入。混饭和求名是功利主义。猎奇虽然从兴趣出发,但走了偏门。只有投入才称得上是对自己的事业执着和热爱。
——难得投入
1.自报家门
2.“第十二日”
3.说驴
4.续说驴
5.象之大
6.“同性恋”商标
7.N×0=0
8.金钱启蒙
9.乞丐
10.不穿高跟鞋
11.夏娃的欣慰
12.现代都市病
13.我拥抱科学精灵
14.翻译日
15.它山石难识
16.同性恋困惑
17.品舞
18.舞之道
19.巫与舞
20.患其不争
21.杀人游戏
22.世界上最有钱的女人
23.好风景
24.“阿甘热”
25.打了结的枪管
26.难得投入
27.南方的心
28.《飘》来自何方
29.剑桥草
30.魔月
31.以美人为喻
32.逐臭
33.大隐隐于市
34.食杀
35.情线
36.人望高处走
37.推销文化
38.鼓掌带来的烦恼、失望、骚乱和堕落39.左撇子?“左撇脸”?歌唱家
40.禁忌和解禁的对话
41.漫说“公侯伯子男”
42.祖宗的故事
43.守宫砂与贞操带
44.在老舍故居喝豆汁儿
45.太平湖——老舍殒身之地
46.从小羊圈胡同说到“京味”
47.“戏捧人”与“人捧戏”
48.汉堡包中美国梦
49.武侠的一半是女人
51.小说与真实
52.西洋书法
53.随俗
54.武与舞
55.文人的第三只眼
56.阅读也是隐私
57.喜得幽篁伴客眠
58.饮食的合与分
59.单身汉情书
60.电梯感觉
61.网络飞贼
62.推荐给美国高中生的书
63.家贫好读书
64.释放一点“野性”
66.打开心扉
67.君特?格拉斯的“疏忽”
68.概念消费
69.旧书明月伴吾师
70.城市形象使者
71.吃豆腐
72.厕所风流
73.“位”与“势”及足球狂想
74.英国“公认音”与真实英语
75.1998诺贝尔文学奖断想
76.“小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7.对历史错误的反思
78.曼哈顿书店之旅
79.上帝的推销员——格雷厄?格林
80.痛失未来
81.权威的淡化
82.变化中的语言
84.嗜辣
85.吃树皮
86.爱尔兰人和酒
87.听戏杂忆
88.会调情的蚊子
89.声之囚牢
90.亦师亦友
91.中译英还是汉译英
92.快乐使者
93.茶与禅
94.白嘎?流星锤?“飞去来”
95.享受赤脚
96.慵懒
97.“掌托”
98.张亦弛
99.生死劫
100.“浅尝辄止”正解
101.Wit & Judgement
102.小偷逸事
103.炼字与炼意
104.诗歌?宗教?科学
105.丑与美
106.不结果的爱之花
107.弗洛伊德性心理学与章永璘
108.梦的编织者与“胡诌文学”
109.莎士比亚剧本是谁写的
110.贫富悬殊是作家
后记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数曾发表在我为《羊城晚报》所开的《西窗琐语》专栏里,其余的散见于《文艺与你》杂志及其他报刊和我的博客。
据我了解,《羊城晚报》“花地”副刊是国内最早开设专人专栏的报纸副刊。此前的“专栏”其实仅是一个普通栏目,由许多作者撰稿。1992年12月11日,《西窗琐语》和另外几个由专一撰稿人主持的专栏见报,就中当时的“花地”副主编胡区区女士功不可没。我也是在她的力邀之下,于教学科研之余做起了专栏撰稿人。即使是1995年我在美国杜克大学作研究教授期间,也坚持用电子邮件为专栏供稿。
有几篇序和书评,因为是按随笔和小品文的风格去写的,所以也收在集子里。关于老舍的四篇是友人王家声和我合作的,蒙其赐允,也收入集中。
我感谢友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沚斋陈永正为本书题签。
我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高翔先生,他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
最后,我想对我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说声谢谢,因为这本集子里的许多文章是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有所触动而写成的。
2008年5月9日于康乐园味闲堂
本书为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在报刊专栏所发表文章及部分博客文章的选集,内容涉及异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西方的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英语词语的来龙去脉,寓意表征;英汉文化的异同体察,比照联想等,看似游戏文字,实乃大手笔作小文章,游刃有余。
本书内容涉及异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西方的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英语词语的来龙去脉,寓意表征;英汉文化的异同体察,比照联想等。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数曾发表在作者为《羊城晚报》所开的《西窗琐语》专栏里,其余的散见于《文艺与你》杂志及其他报刊和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