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工作者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心理学工作者能告诉你未来的意义?让科幻作家又是心理学工作者的郑军告诉你,你必须知道的心理学真相。
本书涉及日常生活中200多个心理学的错误概念以及理解误区,按照从内心活动到外显行为,从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从普遍规律到具体应用这种思路展开。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不妨从头细读,逐一消化。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跳过你暂时不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吸引你的条目来读。相信本书所列的心理误区中,肯定会有一些能触及你平时的想法、震撼你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出心理误区/心理茶座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郑军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理学工作者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心理学工作者能告诉你未来的意义?让科幻作家又是心理学工作者的郑军告诉你,你必须知道的心理学真相。 本书涉及日常生活中200多个心理学的错误概念以及理解误区,按照从内心活动到外显行为,从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从普遍规律到具体应用这种思路展开。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不妨从头细读,逐一消化。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跳过你暂时不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吸引你的条目来读。相信本书所列的心理误区中,肯定会有一些能触及你平时的想法、震撼你的心灵。 内容推荐 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本书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两百多个心理误区,比方说认为学心理学的人特别有本事,可以一眼看透对方;认为不做心理咨询心理学就等于白学了等。通过对这些误区的透彻分析,配上精彩的插画,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学。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对于心理方面的误区来自我们真实的生活,对于问题的回答避开了学术的取向,简单易懂又不失科学性。 这本书是一本心理方面的科普读物,适合普通大众以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消除常见的心理误区,相信这本书将使你对心理学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更科学一些! 目录 1 心理学不是“迷信学”——什么是心理学 研究对象的误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 学科性质的误区:心理学就是伪科学 2 催眠、解梦不重要——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的误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学 学习意义的误区:学了心理学就不会生气 3 人心为何“很复杂”——自我知觉与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的误区:希望人人都喜欢自己 人际知觉的误区: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想法 4 神经深处寻“灵魂”——生理心理 身心关系的误区:研究心理不关生理的事 身心现象的误区:测谎仪能够测量出你在说谎 5 一劳永逸不可期——心理动力 需要的误区:只要有钱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动机的误区:生活无意义等于没有动机 6 艺高才能人胆大——情绪现象 情绪机制的误区:通过看书就可以学习自信 具体情绪的误区:从来没有幸福,只有痛苦 情绪调整的误区:控制自己的表情很虚伪 7 “自由意志”是梦幻——意志规律 意志对象的误区:我们都能心想事成 选择过程的误区:一定能够找到万全之策 耐受过程的误区: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人际互动的误区:和人打交道不如养宠物 8 忘记过去很重要——认知心理 感觉知觉的误区:内感觉根本不存在 记忆规律的误区:要是不遗忘该多好 思维规律的误区:强迫观念就是强迫症 言语沟通的误区:言语能力决定沟通效果 智商能力的误区:考试不及格肯定是智商有问题 9 言行一致难上难——行为规律 行为规律的误区:我们天天在一起,对他很了解 知行关系的误区:我绝对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10 一生只是一盘棋——心理发展规律 发展阶段的误区:“80”后内心肤浅,好高骛远 阶段关系的误区:青春期孩子心理疾病很严重 11 真爱假爱待分辨——教育心理 家庭教育的误区:孩子智商高,前途就有保障 学校教育的误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12 “热情”、“信任”寻换位——社会心理 社会现象的误区: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婚恋心理的误区:自由恋爱就会天长地久 刻板印象的误区:这社会对我很不公平 13 机会不均也无妨——职业心理 职业活动的误区:职业就是多多赚钱 14 虚幻世界少沉迷——文艺、传媒、时尚心理 艺术工作的误区:艺术天才多半都有“病” 艺术作品的误区:心理学家精神都不大正常 艺术规律的误区:艺术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舆论传媒的误区:这个世界开始变得复杂 15 自然而然看“心病”——心理咨询 心理疾病的误区:精神病人都会打人 多重人格的误区:我要是多重人格多好 心理量表的误区:量表可以测量出一切 16 莫寻“无敌推销术”——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的误区:我的地盘我做主 17 尾声 心理学习的误区:通过一本书能了解心理学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学科性质的误区:心理学就是伪科学 【误区7】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的代表,他的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 心理学界公认的开山鼻祖叫冯特,德国人。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创办了心理学实验室。在他之前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进行过实验研究,但这一事件被国际心理学界视为现代心理学的开端。 澄清这一点在心理学界朋友来看似乎无所谓。但社会舆论却不是这样,现在有太多的人把“精神分析”直接当成了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学说如何定性,是个复杂的问题。他在建立其基本理论时,本人只有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的知识,基本没有掌握心理学知识。这从他著作里使用的概念便可以看出来。直到《梦的解析》出版十几年后,他才和心理学界的人(如美国的穆尔)接上头,但更多时间是和精神病学界同行交往。 在他看来,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中的一派,它本身就是个独立的综合学科。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精神病学,延伸到文化、历史、宗教、哲学等多领域。193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还设置了“精神分析教授”这么个职位,等于也承认它是独立学科。那时候,满世界都有“心理学教授”了。 心理学家看待精神分析的方式也不同。有人把它当成《本草纲目》之类的东西,是在主流学科产生之前的“前科学探索”。有人把它当成心理学中的一个流派。但在心理学逐渐整合之后,“正统的”精神分析只有史料的价值。现在去读高等学校里的心理学专业,不会有一门叫作“精神分析”的课程等着你。 总之,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的主流理论。它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学的概念体系缺乏沟通。但精神分析给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课题和有益的思想。精神分析研究主要依靠咨询师手头的案例。这些个案有深度,但缺乏普遍性和实证价值。精神分析学家注重思辨,有很多结论类似于哲学思考。 单就流派而言,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历史上还有“元素主义”、“构造主义”、“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派)”、“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拓扑心理”、“联想主义”、“意动心理”等许多种。为什么独独精神分析在圈外有这么大名气呢?因为精神分析涉及的课题多半和人文领域有关,比如文艺中的心理分析、宗教中的心理分析等。其他流派几乎不理会这些问题,或者不擅长分析它们,只有精神分析学家在研究。文学、历史、哲学领域的知识精英就从中找到了许多共同语言。他们把精神分析引入自己的领域,共同扩大它的影响。 要知道,就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言,学者总是不如文人的。个三流文人写的小说,其发行量很容易超过一流学者的专著。更何况认同精神分析的文人远不止三流,20世纪许多文艺精英都受这个学派的影响。在他们眼里,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那些满篇实验数据的心理学论文远不及《论文明》(弗洛伊德著)这类书更容易被人文领域的知识分子接受。如果你去翻中文专业的学术论文,你可能只会发现一个心理学家的名字,那就是弗洛伊德。 这也符合一个简单的传播心理规律:一个话题要想热起来,必须吸引大家一起议论它。试想,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搬出他那些数据啊、图表啊给大家讲解,公众除了聆听学习之外,又能够做什么呢?说的都是公众不熟悉的课题,研究过程公众更无从介入。这些结论即使再正确,传播范围也有限。 【误区8】精神分析学全面研究了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以深刻为其长处,甚至被称为“深度心理学”。但说到全面,那是远不及学院派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其以后各类变种理论都堪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直面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所以影响力往往比学院派心理学大。但它们也有先天劣势,就是只能根据来访者提供的情况构建理论,而不能主动进入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因为那不是分析师的职权范围。而来访者提供的资料通常都有问题类型的局限性。 以弗洛伊德本人来说,他接待的主要来访者是当地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男性患者极少,更没有工人农民,也缺乏高层人士。这些来访者吃穿不愁,不工作,以“癔症”为主要症状。一个农妇天天忙于家务,也没多少时间表现其“癔症”。 可以想象,在这样取样范围狭窄的资料基础上构建的理论,肯定不会是全面的。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之所以有“泛性论”的色彩,因为他能接触到的案例就集中在这方面。他的后来者之所以慢慢消解其中的性内容,也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有其他问题的来访者。比如阿德勒提出自卑补偿理论,因为他自己就曾经是个高度自卑的丑孩子。试想,如果当初维也纳的政府官员、企业家、高级知识分子纷纷找弗洛伊德咨询,他可能提出的就是另外一套理论。 特别是在美国社会进入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后,以职场压力、人情冷漠为代表的心理问题完全取代了弗洛伊德所面对的传统道德过分严厉带来的心理问题,精神分析的理论就又变了个样。P11-13 序言 运动员在场上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应该集中。 精神病人全都智力低下,又呆又傻。 成年人不应该再怕黑。 想到就能做到。 人最好永远不痛苦。 别人都比我过得好。 智商高的孩子才有前途。 希望周围每个人都喜欢我。 怎么样?这些观念很熟悉吧?你肯定也会有类似想法。你是这么想的,你的朋友也这么想,你周围恐怕没有谁质疑它们是否正确,直到你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很特别,它不准备系统地讲解心理学,而是从有关心理现象的错误观念入手,这样更有针对性。书中收集的错误观念来源不一。有的来自日常生活,有的源于报纸杂志,有的甚至出自名人之口。 这些问题有的很深奥,如“自由意志为什么不存在”;有的很浅显,如“为什么不应该嫉妒孩子的同龄伙伴”:有的离你很远,如“心理学是不是基础学科”;有的就在你身边,如“怎么样客观评价‘80后’一代”;有的很实用,如“发现某人心态有变化,怎么从生理上找原因”……五花八门,深浅各异。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用心理学知识来剖析。 有些问题来自心理咨询实践,但本书并不是心理咨询案例集。咨询案例你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找到,如阅读报刊上的心理专栏,或者看电视、听广播中“心理访谈”类节目。本书和它们不同,不直接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而是挑问题里包含的错误观念予以澄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很多人求助心理咨询,要么会提出谁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怎么才能永远保持反应敏捷”;要么会提出心理咨询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怎么用一两天时间就改变某种瘾”;要么会提出根本无助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怎么控制表情,让别人看小出我的内心变化”。当人们带着这些错误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时,肯定不会得到答案。他需要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就不对头。 本书涉及日常生活中200多个心理学的错误概念以及理解误区,按照从内心活动到外显行为,从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从普遍规律到具体应用这种思路展开。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不妨从头细读,逐一消化。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跳过你暂时不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吸引你的条目来读。相信本书所列的心理误区中,肯定会有一些能触及你平时的想法、震撼你的心灵。 郑军 2008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