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是20世纪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曾一度震撼了世界。本书记录翔实,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幽默成趣,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是一部介绍马王堆汉墓全部情况的权威性著作。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遍学生、群众,读后都会从中受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侯良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70年代初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是20世纪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曾一度震撼了世界。本书记录翔实,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幽默成趣,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是一部介绍马王堆汉墓全部情况的权威性著作。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遍学生、群众,读后都会从中受益。 内容推荐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报道,长沙马王堆发掘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墓,出土大批稀世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当年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争相报道,从而成为当年国际十大新闻之一。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与马王堆汉墓有关的专著达130余种,有关论文和文章达3700余篇。如今,马王堆汉墓考古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马王堆学”。 侯良先生是当年参加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的领导成员之一,并且始终站在发掘清理和陈列展览第一线,因此先生撰写的本书所反映的情况是最真实、最生动、最可靠的。本书有以下三大特点: 1.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马王堆汉墓发现、发掘的经过,以及女尸解剖和对外陈列展览的全部情况。 2.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作了深入浅出的综合介绍。 3.对马王堆汉墓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以及中外学者、国家领导人和友人的来访、参观,作了详细记录,对广大群众提出的形形色色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答。 目录 一 举世震惊的考古发现 神秘的墓地 艰难的发掘 古尸风波 “彩娥”的故事 马王堆汉墓的“眼睛” 二 杖侯家族与长沙国 软侯其人与“长沙丞相” 软侯与吴氏长沙国 软侯家族之墓葬 三 西汉文明之一——兴盛的农业 谷物与豆类 稻 小麦 大麦 黍 粟 大豆 赤豆 蔬菜类 葵 芥菜 姜 藕 瓜果类 枣 梨 梅 杨梅 甜瓜 麻类 中草药物 茅香 高良姜 桂皮 花椒 辛夷 蒿本 姜 杜衡 佩兰 林业 楸树 杉木 枫杨 香椿 木莲 畜牧业 兽类 禽类 鱼类 四 西汉文明之二——发迭的手工业 纺织品 绚丽多姿的丝织品 精湛的印染技术 漆器 器形的多样性 精美的纹饰 典型器物介绍 兵器 远射兵器 格斗兵器 三号墓遣策中记载的兵器 典型兵器介绍 陶器 鼎 盒 熏炉 罐 钫 竹木器 竹篓 竹夹 竹扇 竹熏罩 竹笥 竹串 木柄铁锸 篑 酿酒器 五 西汉文明之三——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方式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家具及用品 精神文化生活 帛画 乐器 信仰 艺术风格 书法风韵 文化娱乐 明器 西汉葬俗 木俑 六 西汉文明之四——帛书与竹简 帛书的产生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目录 哲学类 史学类 天文及医学类 图籍类 杂书类 帛书的主要内容 哲学 史学 天丈 医学 图籍 杂书 马王堆出土的竹简 七 马王堆古尸的解剖与研究 关于古尸处理的论辩 古尸解剖前的研讨 最后的解剖方案 精心的解剖过程 古尸研究及成果 八 马王堆汉墓的巨大反响 国内外掀起的“马王堆”热 稀世文物世人争睹 学术研究方兴未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号汉墓有4棺2椁,在层层剥离后,露出了内棺,棺盖黏结牢固,且极为沉重,内装何物,大家作了各种猜测。 1972年4月26日下午,省革委会一位军代表给我下命令:“今晚7点之前,你们必须把棺材(指内棺)运到博物馆去,这是命令。”因为墓地上堆土高、泥浆深、坡度大,卡车无法接近,我和长沙汽车电器厂20多个青年工人,几乎冒着生命危险才把这沉重的内棺搬上汽车,运达馆内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不料7点多钟,省直机关的领导人坐着10多部小车前来看热闹,事先也没任何通知。一位省政工组的领导命令我们立即开棺。田野考古工作一般分作三个步骤,第一是田野发掘;第二是室内整理、保护;第三是撰写发掘报告。立即开棺显然是违反了考古工作的程序。北京来的考占专家王■不同意,但这位领导对我说:“一定要开。”王予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开了棺,结果映人眼帘的是一片色彩鲜艳的丝绸,这真是无价之宝啊!但一触即碎,取不上手,一直折腾到凌晨5点,才不得不宣告停止。当时棺内发出一股强烈的酸臭气,在场的人都用手帕捂着鼻子,事后有人讲怪话,手绢3天都没洗干净,“宝贝”也未看到。 经过王予予、白荣金等同志细心剥离。6天之后,露出一个妇女的头部,原来这是一具完整的汉代女尸。对于如何处置这具女尸,此时考古人员内部产生了矛盾,有人认为丝绸重要,女尸不必保护;而有人认为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十分罕见,应该保存。此事反映到图博口王冶秋同志处,他说:“两千年保存完好的古尸,这是世界奇迹,尸体和丝绸都要保存好。”这才结束了争论。 关于古尸的保护问题,后来请来了湖南医学院王鹏程等同志前来注射了防腐液,保护问题获得初步解决。 马王堆出土千年古尸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轰动了长沙城。广大群众都争相要求参观,尤其是曾参与或给予过支援发掘的单位,要求更为迫切。鉴于这种情况,省革委会政工组的一位负责人提出:长沙人口不多(当时是80万人),组织排队观看,大概半年也就看完了。因此命令我们布置陈列,立即开放。按照文物考古工作的规程,当时最迫切的问题应该是清理登记文物,做好保护工作。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军令”岂可违?我们只得硬着头皮搞陈列。 1972年5月22日,陈列开放了。每天有数万人拥入博物馆,外地群众闻讯也纷纷拥入长沙。据公安部门反映,长沙市大约每天增加了五六万流动人口。有一次我出门一看,可着实吓了一跳:各种大小货车、拖拉机等从烈士公园南门排到了西门。那时参观门票都是发放的,为了减少馆内排队,给外地群众限定每天发800张票,借用不远处的省体育馆南门传达室发放。但是,实际上每天发到了1500张。每当宣布票已发完时,排了大半天的队而没拿到票的人群,愤怒地把传达室包围起来,几天过来,谁也不敢去发票了。 当时有一个统计,头几天进馆的最高记录每天是1.3万人,这样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时博物馆就在公园内,四周没有围墙,有些观众等到晚上12点钟也不肯走,有的天不亮就跑来排队。每天派80名警察、200名民兵都难以维持秩序,第一天开门,陈列室大门就被撞坏了,有一名妇女被门上的玻璃划破了头,我们还得护送到街道卫生所去救治。 针对这种状况,省革委会政工组专门成立了“湖南省参观文物领导小组”,安排了参观日程,并列表发放到省直机关及长沙市政府,把每日参观的人数控制在4000人左右。 经过组织以后,秩序虽然比前三天要好,但每天仍有不少非指定单位的人员千方百计要进来参观,因此全馆人员仍得日夜值班守护。本来在工地上就已连续苦战了两个月,大家身心都十分疲惫,简直像鏖战过后的士兵一样,只要往地上一坐就睡着了。面对如潮涌来的参观人流,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挖了一个死人,害了一批活人,惹了一批好人。”第三句说的是不少支援发掘的单位,要求参观而得不到满足,在电话里发脾气骂人的事。由此可见当时女尸轰动之一斑。 就在这参观人潮不可遏制的时候,国务院图博口负责人王冶秋于6月2日突然飞抵长沙。 原来,有关马王堆出土古尸一事,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何其烈曾在5月28日向北京总社写了一篇内参稿: 新华社长沙5月28日电: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及女尸等千余件珍贵文物,在全部运往省博物馆后,正在进入清理和修复阶段。女尸已由湖南省医学院医务人员注入防腐液后,放入一个盛装酒精和福尔马林混合液的玻璃棺暂时保存,最为合理可行的保护办法尚未得到落实。但不知什么原因,正在这些珍贵文物急需清理、修复、保护的过程中,省博物馆却于5月22日,在陈列室楼下突然将女尸公开对外展出了。先是发门票,凭票参观,限人限时,还比较有秩序。后来风传千里,各种离奇的传说,不胫而走,一时引得三湘四水、大江南北的人蜂拥而至。 省博物馆在长沙市烈士公园一隅,馆园之间无隔墙,参观者人山人海,女尸岌岌可危,虽有民警维持秩序,但对群众只能说服,不能压服,致使秩序混乱不堪,且有些近似疯狂的程度。有的人为了尽快看到女尸,竞撞门砸窗,有的翻房揭瓦,并因此出现了流血事故。展厅内空气污浊,闷热异常,女尸的保护受到严重侵害。若长期下去,女尸后果难以预料。当记者怀着不解的心情向博物馆方面询问,得到的回答是省委某领导指示这样做的,他们对此也忧心忡忡,但又没有办法加以制止。湖南省委某领导人所作的这个指示,对文物的保护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据说这份“内参”是由国务院秘书长转告王冶秋的,于是主冶秋即决定亲自到长沙来看个究竟。 P9-12 序言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报道,长沙马王堆发掘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墓,出土大批稀世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当年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争相报道,从而成为当年国际十大新闻之一。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与马王堆汉墓有关的专著达130余种,有关论文和文章达3700余篇。如今,马王堆汉墓考古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马王堆学”。 侯良先生是当年参加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的领导成员之一,并且始终站在发掘清理和陈列展览第一线,因此先生撰写的《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书所反映的情况是最真实、最生动、最可靠的。本书有以下三大特点: 1.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马王堆汉墓发现、发掘的经过,以及女尸解剖和对外陈列展览的全部情况。 2.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作了深入浅出的综合介绍。 3.对马王堆汉墓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以及中外学者、国家领导人和友人的来访、参观,作了详细记录,对广大群众提出的形形色色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答。 本书记录翔实,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幽默成趣,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是一部介绍马王堆汉墓全部情况的权威性著作。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遍学生、群众,读后都会从中受益,特此向广大读者推荐。 马王堆汉墓发掘,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组织了庞大的领导机构,但具体工作则全部落到湖南省博物馆领导的头上。尤其在一号汉墓发掘时,省博物馆在人少、缺钱的情况下,身为馆领导的侯良先生虽身患重病,但仍坚持带头担土、发掘,肩负着组织、领导各项工作的重任,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和传达落实中央的指示。 由于工作成绩卓著,侯良先生不久便荣升为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在此期间,他为了作好全省的文物保护工作及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立足于培养文博界的新生力量和著书立说。例如,他主持湖南板仓国家文物局文博干部训练中心,又在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及武汉大学举办文博干部专修班,并撰写和亲自讲授《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基础知识》,此外还担任《湖南省志·文物志》主编,以及撰写通俗易懂的《神奇的马王堆汉墓》、《尘封的文明——神秘的马王堆汉墓》、《三湘文物博览》、《湖南省文博事业大事记》等著作。 1989年离休后,侯良先生主要是协助省文物局做一些撰写及其他工作。近几年由于视力下降,不便写作了,他毅然决定到省博物馆当一名志愿者。如今,八十高龄的侯良先生每周三天乘公交车风雨无阻地来到马王堆陈列馆当一名义务讲解员,满腔热情地向广大观众宣讲我国的“大汉文明”,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受观众欢迎。 侯良先生是我的老领导,他约我为他的新作写一篇序言,真是愧不敢当,也是抬举我了。值此先生大作即将出版之际,料一漏万地写下只语片言,以表示对先生大作即将与读者见面表示衷心的祝贺! 周世荣 2007年9月13日 后记 20世纪70年代初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是20世纪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曾一度震撼了世界。对于它的研究,曾牵动了国内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界众多专家学者,所以我称它为一部不朽的史诗,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当年我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领导成员之一,有幸参与了这三座汉墓的发掘、研究、展陈等工作的全过程,这一段经历也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历史片段之一。过去我虽写过《神奇的马王堆汉墓》、《马王堆传奇》等书,但内容都很零碎。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35周年之际,我想写一本全面反映这一发掘、考古过程的书,目的有二: 一是纪念那些为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而已辞世的领导和科研工作者,他们是周恩来总理,李先念、郭沫若副总理,以及王冶秋、夏鼐、黄家驷、王序、刘雪桐、李亭植、曾嘉明、陈滋德、任际奉,还有湖南博物馆的崔志刚、邵名荣、任全生、苏春兴、漆孝忠、李光远等。谨向他们致以深切的哀悼。 二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在考古发掘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史料。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带有一定纪实性质,而有些地方,如农副产品的鉴定资料,专业性很强,不便阅读,因此我补充以背景资料,以便增强其知识性和可读性。正如本书中所述,长沙马王堆汉墓涉及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民情等等,它简直就是一部用实物写成的西汉初期社会的百科全书,映照出西汉文明之光。然而,我深感知识不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予以指正。另外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涉及的单位和人员众多,事隔30余年,书中难免会有错漏之处,对此尚祈鉴谅。 周世荣先生是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也是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专家,他能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特致以真诚的谢意。 侯良 2008年3月于长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