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精忠报国,壮怀激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江阴八十一曰:平民百姓的气节与尊严》……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气节卷》,收录了以上气节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气节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陈刚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岳武穆:“精忠报国,壮怀激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江阴八十一曰:平民百姓的气节与尊严》……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气节卷》,收录了以上气节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内容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气节卷》分册。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正气浩然:中华气节观的意蕴与内涵 1.气节是中华文化特有的道德范畴 2.气节范畴之意蕴 3.气节观之作用与功能 4.传统气节观之糟粕 二、气韵生动:中华气节观的历史流变 1.气节意识的萌生 2.诸子百家的气节观 3.儒家气节观的形成 4.两汉魏晋时期的名节观 5.韩愈、范仲淹对气节风谊的提倡 6.宋明理学的气节观 7.明清之际的义利之辩 8.革命党人的气节说 三、时代呼唤:新时期国民气节观之再造 1.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新时期的考验与国民气节观之再造 3.抗震救灾彰显国人不屈气节 中篇 故事 先秦时代的浩然之气 《正气歌》中的气节之士 岳武穆:“精忠报国,壮怀激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可法:“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江阴八十一曰:平民百姓的气节与尊严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党人的铮铮铁骨 抗日志士的民族气节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彭德怀:“为民请命” 顾准:我们时代的良知 王选:“一个人”的抗战 高耀洁:中国的德兰修女 下篇 名言 一、古代名言 二、近代名言 三、现代名言 后记 试读章节 气节概念的内容最初见于古人关于气和节的论述中。例如,孟子曾对公孙丑说过这样一段非常有名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他还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这里所说的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他所说的体之充和被帅之“气”主要是物质之气,当然也不完全是物质的,因为这种气实际上是人所特有的一种主体状态,或者说主观能动性,这种主体状态和能动性可以说物质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兼而有之。其中,物质的因素是质料和载体,精神的因素是指导和主导。如何指导与主导?具体的指向由“志”来统帅。因此志是气之帅。由志来统帅的气就是浩然之气。此种气主要是精神的,并且是有具体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内容的,价值取向与伦理内容即孟子所说的志,更具体地说是他所说的道与义。由志、道或义统帅的气才称得上浩然正气和天地正气。这也是孟子所说的气之第二层含义。 志或道对气的统帅可以称作节。因此浩然之气也就是有节之气,即气节。节也是节操。志向如何,从节操中见,因此它们是一致的。关于节操之节和气节之节的重要,孔子早有论说。此论述见于差不多与孟子同时的《荀子》中,孔子说:“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观其余矣。”孔子这里所说的“节”是人之节操,也可以说是气节,或气节之节。孔子这里显然看重大节。例如管仲事二主,帮助齐桓公成霸业,让平民百姓都得到好处,孔子在《论语》中就对之大加称赞。荀子也认为这“是天下之大节也”。他还谈到“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以之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荀子·修身》)。荀子这段话,“气”和“节”两个字都出现了,当然他所说的气主要是孟子所说的第一层含义,而他所说的节意思也相对较狭,只是道或义对气统帅的一个方面。但荀子所说的治气之术包含许多方面,我们若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孔子这两位著名弟子,也是战国时期两大思想家的气节观可以说并无二致。 孟、荀以后气节观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言:“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这里所说的与气节有关的著名典故后面还要一一详述。总之,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非常重要的伦理价值,而气节观则是中华文化非常有特色并且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说气节范畴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范畴,并不是说西方或别的文化对气节一点也不重视,是没有气节或不讲气节的文化。这样说也不太符合实际。就语言和概念而言,西方确实没有类似的概念,但气节概念所指称的内容和含意应当说也还是有一些的,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只是散见于其他一些道德范畴或文化理念之中,没有专门的概念表示这方面内容。这至少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相对说来更为重视气节,也更为关注气节。 更为重视与关注气节的确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差异也正在这里:国人重现实,而西人重超越。重现实并且首先重视社会利益和国计民生,个人利益还在其次。因此才有对气节的重视。而西人重超越首先关注彼岸世界,重视上帝的存在。尘世社会与之相比微不足道,甚至充满罪恶,只能等待上帝的拯救。因此对个人说来自己得救具有头等价值,社会、国家、民族与之相比均不算什么。为其利益而英勇献身从而表现出凛然气节的事也就无从谈起了,或者说这种事即使有也不会受到十分的推崇。 在中国,现实主义和英雄主义文化语境中涌现出来的精英则不然。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成仁取义固然是为了道,但道的价值取向无疑指向国家、民族、社会。当然,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还集中地指向作为国家和江山社稷代表的皇帝。皇帝不是代表一个人,我们的理解不应这样狭隘,他代表的是一个王朝或朝代。王朝的稳定会关系到无数黎民百姓的生存和生命。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必然带来社会动乱,从而危及无数人的生命。这是万不得已才出现的事。当然,若君主过于昏庸危害社会而引起动乱那是另外一回事。在儒家的语境中,一个有抱负的士大夫对昏君若不能改变则应该避让,即尽可能不为其服务。孟子甚至把暴君称作独夫,不把之当作君主尊敬,更不必对之尽忠。但这样一种避让与批评在春秋战国时代还可以想象,在秦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建立起来以后就很难有立足之处了。所以孔孟以后的儒家士大夫之气节观向无条件殉道殉君的路子走,即对君绝对地忠,直至无条件献出生命,如此才为气节之士。但君主既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因而同无数人的生存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对尽忠之气节的理解不必那么狭隘。否则我们对苏武、岳飞、文天祥这样一些民族精英就无法获得正面的理解。 具体地说,气节概念有何含义呢?气节概念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气节是道德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坚持、实践和守护心中道德理想的精神状态。坚守什么道德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道、仁、义、礼、诚、信等。当然在孔孟那里这些抽象的道德范畴有着更为具体的含义,那就是亲亲尊尊、忠孝仁义。忠是忠君,孝是孝父以及尊重自己的长辈。这是仁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当然,君也应该爱民,一如父母也应该爱子女。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像君的样子,父像父的样子,臣像臣的样子,子像子的样子,各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和道德,孔孟的仁义理想就基本上实现了。当然,更为理想的状态是《礼记》中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至“天下为公”。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仁政”与“王政”尚难看到,“天下为公”就更加遥远了。所以孔孟才惴惴不安和心有戚戚,对社会上充斥的缺德失礼之事大加抨击。P4-7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2008年7月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2008年8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