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陷阱》打破了我们过去对教育的神化认识,拆开教育的表象,深入教育的内里,让我们看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从“教育成为一种面向技术和工具的欲望机器”的整体判断出发,分析教育欲望的本质及其当下表现,有时是悲观的,但他同时又分析作为教育欲望载体的知识分子,他看到“在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教育欲望不是制造城市表象的机器,不是一见名利就不顾一切的狂奔,却是一种悲悯心和责任感的撕扯”。作者对教育问题采取的方法不是那种死板的学究式的理论演绎,也不是那种由下往上的琐屑的案例分析和求证,他的方式是对当下教育作总体性精神批判,这个方法也是有效的。他的总体性批判论域包括“教育欲望的城市话语霸权”、“城市身份和智识权力”、“教育性还是训练性”等教育哲学问题。
教育:悲悯心和责任感 1
寻找教育的“红树林” 3
终结陷阱 6
第一章 引言 1
题一 寻觅者的欲望及其城市表象 1
题二 教育欲望的城市隐喻和哲学想象 6
题三 悲悯心和责任感的撕扯 10
第二章 城市生活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15
题一 城市生活:人为什么要这样表演 15
题二 教育欲望的城市话语霸权 20
题三 表现者及其表演的荒谬性 23
题四 部分学校:伪善的名利场 26
题五 被异化的教育欲望 37
题六 走出城市表象 45
第三章 浮躁、焦虑及其狂欢:解剖深圳城市的教育欲望 50
题一 浮躁不安和紧张焦虑的文化情绪 50
题二 教育强市和深圳人的痛 56
题三 依附教育 64
题四 “强人”治校的辉煌业绩 68
题五 寻找深圳城市的教育哲学 73
第四章 城市身份和智识权力 79
题一 城市身份的表象意义 79
题二 智识权力的乌托邦 84
题三 天才及其压抑 90
题四 获取“城市身份”的集训营 97
题五 教育“群氓时代”的诞生 102
第五章 教育性还是训练性 108
题一 请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忏悔 108
题二 元凶:训练性“教育” 118
题三 教育是启迪人的灵性的艺术 132
题四 权力幻象崇拜:训练性“教育”的土壤 144
第六章 时尚的假教育和教师无用论 160
题一 假教育的伪善面目 160
题二 请看如今的学校教育环境 179
题三 甚爱必大费 196
题四 当今中国谁做教师 211
题五 教师无用论 226
第七章 从乡村到城市:欲望还是表象 242
题一 小人物的奋斗 242
题二 快的脚步和慢的生命:谁之过 257
题三 教育回归:问题解决了吗? 272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