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儒门最后一个圣人,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竟以“厚黑学”的面目大行其道,诚可悲也。综观曾国藩一身,虽然免不了各种缺点,但其“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之精神,“为国为民,竭尽血诚”之意志,哪里跟“厚黑学”沾边!通阅其奏稿,一律称“臣国藩”,而不称“奴才”,虽也匍匐在女人脚下俯首听命,但不掩其人格尊严,哪里跟“厚黑学”有染!斯时满蒙权贵当政,曾国藩名列汉大臣第一,宫居一品,是用命换来的——长沙练兵,被绿营兵追杀;初征战败,两次自杀;坐困江西,以死自效;祁门被围,先立遗嘱。这种精神,哪里跟“厚黑学”类同!斯文扫地,乃晚近之事也。常峰瑞编著的《曾国藩智慧书》带你了解真实的曾国藩。
常峰瑞编著的《曾国藩智慧书》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经,以“学问纯粹,器识宏深,谥文正”为纬,从“家书”、“识才”、“血诚”、“批牍”、“冰鉴”、“奏稿”6个方面详细介绍曾国藩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学问。
家书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之事也
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
怨天天不许,尤人人不服
圣贤千言万语,不外敬恕二字
近来见天地之道而明谦退
只有自己靠得住
凡做一事,须全副精神贯注此事
进之以猛,持之以恒
读书可能变换骨相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难禁风浪为古今豪杰大忌
好汉精神
吃一堑长一智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
穷经必专一经
日积月累,必有豁然贯通之时
不应蛮读蛮记蛮温
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通训诂刀知前人讹袭之误
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
遇到困难,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君子贵于自知
大凡人之自诩智识,多由阅历太少
吾通阅古今人物
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
看破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
皆知自雄而不知保其终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正心诚意
有志,有识,有恒
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
立志有恒
今日进一分德,明日修一分业
一味言忠信、行笃敬
总以除傲子为第一义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不失寒失之家风
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以身许国,愿死疆场
慎独则心安
做人要虚心
做个光明磊落之人
我自信亦笃实人
对人纯是一团和气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必有豁达光明之胸襟
亦须认明强为本
成名二字不必问,享福二字更莫问
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
宜常存敬畏之心
读《出师表》而不动心,其人必不忠
升官而不敢沾沾自喜
凡事不可占人便宜
不存做官发财之念
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总须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一味向平实处用功
修身齐家
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
时时内省,处处自责
善恶由人主之
治家八记住
不愿家中买田起屋
总以谦谨二字为主
余家诸女无重母家而轻夫家
凡事当存一谨慎俭朴之见
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
不可忘寒士家风
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详诉各亲族生活苦况
乡间鸡肉猪肉最为养人
切不可浪掷光阴
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家中断不可积钱买田
湘、淮两军必须联为一气
不可忘先世之艰难
对左、沈二人以怨报德的心态
以死志赴天津办教案
人以官为荣,我以官为苦
吾生平颇讲求惜福二字
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
断不可多服药也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只宜清静调养,不宜妄施攻治
养生之法,曰有五事
服药之事,利害参半
误对朋友,愧悔无极
治国平天下
世道先乱于白黑颠倒
力除官气,严裁浮费
用兵呆活、轻重之道
贵在奖以好言
凡将才有四大端
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要义
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人
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敢轻视
预见僧格林泌之败
行军打仗非余所长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少用冗员
流血裹创而战
待降将之法
但有志气,即可培养
行军打仗之法
贼于水战极为无能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一
进兵须由自己做主
不轻进,不轻退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推荐贤才亦有所顾忌
苦战十年,不宜令外国船攘功
西北各省,运转尤艰
处置湘勇回省入哥老会之事
机器船炮,自强之本
捻军四长三短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
凡察贼势,只宜独往
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之事也
总序
前言
一 曾国藩写报告的基本原则
二 批评皇帝
三 替人说情
四 如何拒绝皇帝
五 向皇帝要权
六 双赢:既照顾皇帝的面子,又坚持自己的主张
七 举荐人才
八 参劾劣员
九 向皇帝请罪
十 如何报喜
十一 隐瞒不能报告的事情
十二 化解朝廷的猜忌
十三 遇到纠纷如何报告
十四 推让领导安排的职务
十五 妥处同事关系
十六 你的报告会不会影响领导决策
十七 教训:身败名裂的报告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指点下属为官之道
第二章 指点下属做人之道
第三章 指点下属办事之法
第四章 关心、安慰、抚恤
第五章 表扬、鞭策、鼓励
第六章 批评、责罚
第七章 惩治贪污腐败
第八章 批复下属的贺禀
第九章 军事
第十章 行政及其他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神骨
第二章 刚柔
第三章 容貌
第四章 情态
第五章 须眉
第六章 声音
第七章 气色
总序
前言
上篇 理论总结
一 端庄厚重是贵相
二 谦卑含容是贵相
三 事有归着是富相
四 心存济物是富相
五 六美六恶
六 贤才相
七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八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九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跟
十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十一 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十二 研习《心相篇》
下篇 相人实践
十三 慈禧太后
十四 恭亲王奕诉
十五 大学士倭仁
十六 军机大臣文祥
十七 军机大臣宝鋆
十八 李鸿章
十九 曾国荃长寿
二十 江忠源
二十一 刘长佑
二十二 萧浮泗
二十三 广东提督刘松山
二十四 刘铭传
二十五 崇绮
二十六 陈兰彬、刘锡鸿
二十七 王闿运
二十八 相某哨官不驯
二十九 相已氏才薄福薄
三十 相老乡
三十一 曾国藩被骗
三十二 曾国藩亲笔记录的八十五条相人术
附录
一 《左传》相人术
二 《史记》相人术
三 荀子非相篇
四 王充骨相篇
总序
前言
第一讲 血诚
第二讲 儒缓
第三讲 乘时
第四讲 谋略
第五讲 大局
第六讲 基业
第七讲 立志(上)
第八讲 立志(下)
第九讲 高明
第十讲 坚忍
第十一讲 胆气
第十二讲 刚直
第十三讲 多助
第十四讲 狠绝
第十五讲 小物
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
第十八讲 人才(下)
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肯为国家竭尽血诚者,必将为人景仰。
影响曾国藩成就大事的要素很多,哪个可以列为第一呢?本书侧重于个人成功,而不是历史问题,所以把血诚列为第一。跟他同时代的人,有立功的,有立言的,也有立德的,而能称并三不朽者,仅此一人。他是个书生,来自农村,全无背景,却能官居极品,统兵三十万,号令天下人才,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的一片血诚。
他是在为谁尽那一片血诚?说高一些,是他的人生理想。儒家培养的就是竭尽血诚之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人生理想。湖南农村至今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仍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所不同的是,君字已经改为国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曾国藩早年就发达了,所以他要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
曾国藩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如果不是大清朝廷的科举考试,无论他多么聪明,无论他怎么奋斗,都不可能在十年间爬上二品高官。27岁考中进士,37岁做大官,这样顺遂的官场道路,一般书生想都莫想。正是清政府给了他机会,所以他拥护清政府,感谢清政府,主动站在清政府一边,自觉报答它。他自己也说:“我一个穷人出身,却摄居高位,如果还不知足,连鬼神都不会答应了。”“从此以后,我定要竭尽血诚,精忠报国,决不顾个人私利。”同样的利益立场决定了,他所要竭尽血诚的对象,必然是大清朝廷。这是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
但他对大清朝廷又不满意。满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社会矛盾被盛世掩盖了,鸦片战争则像掀锅盖一样,把清朝的腐朽揭露开来。曾国藩来自社会底层,知道老百姓的苦,做官以后,又看到官场的糜烂贪暴,所以他跟一般官僚不同。他痛恨官场的黑暗腐败,正是官吏的贪暴和压榨,逼迫百姓造反。所以他用“不爱财、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想整顿吏治,革除弊政,维护和更新大清朝廷的统治,希望出现像唐朝、宋朝那样的中兴局面。但是,除了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让大清朝廷多延续了五十年之外,中兴局面始终没有出现,因为那是一种幻想,他不可能实现。
尽管他对大清有不同的看法,又无野心推翻它自己做皇帝,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的血诚奉献给大清,希望整朝纲,兴利除弊,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
他能看到大清的腐败和危机,是由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交往的一群书生决定的。他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也多少感觉到他们的反抗情绪。而湖南地方的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早已察觉到某种斗争风暴,并在谋划准备。江忠源镇压雷再浩起义一战就是明证。
他体气本弱,为了做一个圣贤,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天天搞理学家那一套静坐修身工夫,结果吐起血来,最后不得不放弃,从此也睡不好觉了。那时他身在官场,知道学问有成,才能做大官、获大福、享大名。他的理想还在三者之外,想做一个圣贤。什么是圣贤?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这就是真圣贤。圣贤未必能够富贵双全,孑L子不曾富贵,他的几个著名学生,也不曾富贵,朱熹也没有当什么大官,但儒家理想已经流淌在曾国藩的血液里。
曾国藩一直跟家乡的朋友有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也交流对时局的看法。他们深受儒家影响,家庭环境和政治理想也相近,唯独曾国藩官运亨通,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渴望把农村的意见传递给曾国藩,上达天听,曾国藩也渴望从他们那里了解情况,筹思对策。往来最为频繁的是刘蓉、郭嵩焘、江忠源、欧阳兆熊、罗泽南等人。
正是在这些充满书生血诚的好朋友的鼓动下,当咸丰皇帝下令征言时,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希望整顿吏治、革除时弊、培养人才、训练军队,为国家作万一之想。最后一封奏章,更是直接批评咸丰帝的三大缺点,惹得龙颜大怒,差点获罪。
曾国藩惹恼皇帝,既是他个人的书生血诚,也是他身后那一群人的书生血诚。他知道自己是在冒险,又不能不做:“官至二品,不为不尊,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刘蓉鼓励他说,你说了却不见效,不能以此来推卸责任,你是国家大臣,“不爱钱,不怕死”可表明你的志向,却不能尽大臣报国的忠心。罗泽南则说,有所畏惧,就不敢说,这是大臣贪恋权位的私心。在他们的鼓动下,曾国藩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大胆呈上了批评信。事后他自己也感到恐惧,过了一个月,跟咸丰皇帝表明心迹说,我“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
这些支持者,多数成为湘军集团的骨干分子。书生血诚是这个集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官逼民反,他痛恨这个东西,所以想整顿吏治,想为国为民,咸丰帝却不听,他们的一片血诚算是白费了。
就在这个时候,洪秀全造反了,他获得了新的机会。在湖南办团练,他不顾舆论,大肆杀人,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血诚。在长沙练兵,不顾旁人指责,不管职权侵越,结果遭到士兵追杀。咸丰帝要他赶快出兵,去救援安徽,他三次都拒绝了,搞得皇帝大为不满。凡此种种,就是因为他的一片血诚,要报效国家,要感激朝廷,不怕负恶名,不怕担骂名,也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他还把这种血诚作为思想武器,灌输给那些朴实的农民,开创了为私人武装做政治思想教育的先例。
咸丰八年(1858),他从老家复出,仿佛变了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都有了很大改变,处处忍让,委曲求全,完全不似先前的激进、暴躁。但他对清政府的看法,以及要竭尽自己一片血诚,都没有变化,因此能在六年之后,攻陷南京,使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一个月,即同治三年(1864)七月二十九日,他给皇上写了一个奏章,《遵旨查办道员禀讦知县讯明定议折》,全文八千三百字,是曾国藩传世的所有文章中最长的一篇。
他遵旨查办的,是一起以权谋私、公报私仇、官员内部相互倾轧的严重案件,涉案官吏多达数十人,一年前由沈葆桢报告朝廷,朝廷命令曾国藩复审,要他亲自提调人证卷宗,秉公办理。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才了结该案。
由于案情复杂,涉案人员较多,都是官差,他不得不谨慎。正是为了把案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把对涉案人员的处分及处分理由奏报明白,所以才花了一年时间,用八千三百字,对每一个涉案人员,如何处分,为何那么处分,都写得翔实明白,有条有理。这么长的奏章,谁都读着发昏,也可知他所付出的心血。P4-6《血诚》
曾国藩是儒门最后一个圣人,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竟以“厚黑学”的面目大行其道,诚可悲也。综观曾国藩一身,虽然免不了各种缺点,但其“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之精神,“为国为民,竭尽血诚”之意志,哪里跟“厚黑学”沾边!通阅其奏稿,一律称“臣国藩”,而不称“奴才”,虽也匍匐在女人脚下俯首听命,但不掩其人格尊严,哪里跟“厚黑学”有染!斯时满蒙权贵当政,曾国藩名列汉大臣第一,宫居一品,是用命换来的——长沙练兵,被绿营兵追杀;初征战败,两次自杀;坐困江西,以死自效;祁门被围,先立遗嘱。这种精神,哪里跟“厚黑学”类同!斯文扫地,乃晚近之事也。
《曾国藩智慧书》六册,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经,详细介绍曾国藩做人做事、为官为政的学问,虽不全面.但有新意,而且每册重点各不相同,尤其《奏稿》、《批牍》二书,古为今用,别开生面,极有新意,应该对读者颇有启迪。六册简述如下:
1.《家书》——诗礼育人耕读传家宝训。
精选曾国藩家书120件,来自2011年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曾国藩家书》上中下三卷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题,分为四章,每章30篇。中国诗礼育人、耕读传家的文化特点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好的延续,可以选做传统教育读本。当然其中有一些落后思想,今人不必盲从。
2.《奏稿》——如何给领导写工作报告。
2012年8月成稿,第一次出版。岳麓书社《曾国藩奏稿》全11册,一般读者望而生畏。本书另辟蹊径,不收录奏稿原文,而是列18个主题.诸如“批评皇帝”、“拒绝皇帝”、“化解领导猜忌”、“如何处理纠纷”等等,既详细分析曾国藩写工作报告的正心、诚意两大原则,又可以看到曾国藩作为直臣、重臣、忠臣的高尚风范。古为今用,贴近生活,是本书的特色,能帮读者提升工作智慧,创造性地化解现实难题。
3.《批牍》——如何给下属写工作批示。
2012年10月成稿,第一次出版。《曾国藩批牍》其实是一部人才培训教材。曾国藩相信,只要有志气,则可以奖励成才。于是,他的工作批示充满了现实感:1.做官不宜徇私太过;2.官阶日大,责任日重;3.除去官气,专务朴实;4.官气宜轻,用人宜少;5.痛除官场习气…… 4.《冰鉴》——中国传统识人秘笈。
初版于1998年3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十余年里已经多次修订。本次出版,增加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材料,将“好汉打掉牙和血吞”的坚忍成事精神与“神有余者贵”联系起来。纵观《冰鉴》一书,实用性极强,可信度也高,尤其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充满了辩证法与科学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然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当原则。
5.《识才》——为国家储备人才选拔人才。
曾国藩选才,只看心性、能力,不看功名富贵、贫贱寿夭,是为国家储备人才、选拔人才,符合由《左传》开启的相人要旨,与江湖市井相术完全不同。曾国藩识才精准,得益于两点:第一,不存私心,公正为国;第二,重实践,勤琢磨。当然他看人也有靠臆测的时候,自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6.《血诚》——为国为民竭尽血诚。
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本书分18章介绍曾国藩的血诚精神:拼命报国,侧身修行,是他的座右铭;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他的教子格言;心已用烂,胆已惊碎,是他的战争体验。为竭尽他的血诚,三次自杀未遂,两次陷入敌人包围,一次被自己人追杀。他的功勋,是用命换来的。他的死,跟心血积亏太过大有关系。
这里还想补充几句。最新的思考结果是,随时间推移(以百年计),曾国藩对后世中国最具启发意义的,当数他的创造性思维,道德、军功、文章其次。
为了镇压太平军,咸丰皇帝一气任命了92位团练大臣,惟有曾国藩创造性地执行命令,将团练一分为二,既保甲(团),又练兵(练),带出一支能征善战的湘军。没有这支队伍,就没有曾国藩。太平军覆亡后,捻军杀僧格林沁,夺其战马,驰骋于黄淮平原。曾国藩先设四镇围堵、两路追击之法,不利,又改河防之策:以黄河、沙河、运河为界,构成一个倒三角防区,企图困死捻军。方法太笨,李鸿章嘲笑曰:“秦始皇有万里长城,现在有万里河墙。没想到秦始皇在今天还能遇到知音。”由于河南省防守不力,捻军在一个月明之夜,成功突破河防,跳出包围圈。曾国藩就这么下课了,代之以李鸿章。李鸿章得意洋洋上阵,却连吃败仗,遭到朝廷严厉责问,最后还是靠防河策,才将东捻军困于山东河、海之间,剿灭之。
1860年底,曾国藩创设机器局,1863年造出一支木壳小火轮。登船试乘,航速十二三里/小时。虽然尚无军事价值,但迈出机器制造第一步。1865年,容闳从美国购回机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8年造出第一艘轮船,仍为木壳,上下水平均航速12.82节(1节=1.852公里。北洋水师战舰平均航速15.33节)。曾国藩登船试行,很高兴:“中国初造第一号轮船而速且稳如此,殊为可喜。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1872年,曾国藩去世。至1876年,江南制造总局造出六艘炮船、一艘铁甲舰,可以视为曾国藩的成绩。李鸿章接管以后,嫌自主造船慢,全部向外国购买。1876一1885,江南总局只造出一艘船,此后便成了修理厂,再没造出新船。甲午海战,中日军舰数量12:12,装甲舰5:3,火炮195:268。仅看火炮一项,中国两艘主力舰有重炮8门,口径30.8厘米,日本战舰也有一半购买,且没有超大口径重炮,但日本发射的炮弹数量是中国的六倍。如何理解这个六倍呢?假设速度相同,中国有火炮195门,日本则有火炮1170门。表面看战舰数量1:1,实际上呢,似乎可以视作1:6。一个打六个,中国能不败吗?火炮是日本自造的,充分照顾到了实战需要,甚至把性能尚不稳定、可能自炸的黄色火药直接用在了炮弹上。正是由于自主研发、自行制造,日本掌握了冒险式创新的诀窍,并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零式战斗机。设计者有意忽视飞机的自我防护性能,大大减轻机身自重,明显提高了飞机的速度与灵敏度。直到美国打下一架零式战斗机,才发现日本战机“性能先进”的秘密。
曾国藩倾向于自主研发,尽管速度慢,不能马上运用,但多少可以保存一些技术经验。李鸿章嘴巴上极力支持自造,行动上完全倒向购买,使技术积累成为零。仅此而言,曾国藩比李鸿章有远见。
放眼世界,所谓富足强国,或者资源立国,或者技术立国,二者必居其一。中国资源消耗殆尽,只能走技术创新之路。可惜,至今没有多少人看明白,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究竟比发达国家缺少了什么,而简单地以为,只要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在技术创新方面追赶美、欧、日,一厢情愿地画了一个三级跳策略:模仿,追赶,超越。正是由于这种错误逻辑迷蒙了国人的眼睛,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尤其痛心的是,至今还把这种错误逻辑当做共识在宣扬,在传播,在执行。
以上由曾国藩的创造性思维谈到了当今的技术革新与中国创造,似乎偏离了主题,其实不然。学以致用,借古鉴今,是中国文明的一个优秀传统,不可拘泥于成见,而否定了对创造性的讨论。《曾国藩智慧书》没有集中篇章详述曾国藩的创造性思维,借此先做简单介绍,期待对有识者一点启发。关于其详细研究,将在一本新书里完成。
鄙人才疏学浅,书中定有诸多不妥,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电子邮箱:b99d@163.com。
为起强调作用,末尾的话是,需要千年才能再遇追赶机会,这个看法也许要过好几百年,才能被广泛接受。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