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锣鼓、嵊州吹打、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余杭滚灯、临海黄沙狮子,欢腾喧闹,风貌独特,焕发着民问文化的活力和光彩。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系列之一《浦江板登龙》,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瞳、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浦江板登龙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现人民群众杰出的文化刨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浦江板登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张华浦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舟山锣鼓、嵊州吹打、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余杭滚灯、临海黄沙狮子,欢腾喧闹,风貌独特,焕发着民问文化的活力和光彩。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系列之一《浦江板登龙》,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瞳、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浦江板登龙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现人民群众杰出的文化刨造。 内容推荐 浦江板凳龙俗称“长灯”,顾名思义,就是以单个凳板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它集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和剪纸、刻花、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表演阵式丰富多姿,充分展示了广场群体舞蹈粗犷奔放、气势恢宏的特色及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是地地道道的百姓文化。 本书是关于介绍“浦江板登龙”的专著。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浦江板凳龙的起源和发展 【壹】唐代,浦江板凳龙的孕育期 【贰】宋元时期,浦江板凳龙的成熟期 【叁】明清时期,浦江板凳龙的鼎盛期 【肆】改革开放,浦江板凳龙得到传承发展 浦江板凳龙的用材与制作 【壹】竹扎龙头,反映浦江人民的心灵手巧 【贰】松木凳板,体现浦江的自然环境 【叁】题诗作画,书画之乡浦江的文化传承 【肆】剪纸篆刻,民间艺术原生形态的保留 浦江板凳龙的种类与表演 【壹】根据龙头的造型取名 【贰】根据灯彩的造型取名 【叁】丰富多彩的表演阵式 浦江板凳龙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壹】群众性——百姓文化的典型 【贰】惊险性——群体舞蹈的典范 【叁】团结性——姓氏文化的标志 【肆】综合性——民间艺术的展台 【伍】喜庆性——祭神娱人的节日 浦江板凳龙的仪仗队与什锦班 【壹】火铳开道——浦江板凳龙声震天际 【贰】大旗飞舞——浦江板凳龙威扬八方 【叁】执事护卫——浦江板凳龙令人肃然 【肆】什锦班殿后——浦江板凳龙一路欢歌 浦江板凳龙的风情与习俗 【壹】灯会组织——浦江板凳龙管理有序 【贰l戏偷毛竹——浦江板凳龙风情独特 【叁】祭拜灯盏——浦江板凳龙祭神娱人 【肆】“偷”珠生子——浦江板凳龙情趣盎然 浦江板凳龙的传承 【壹】传承谱系 【贰】传人小传 浦江板凳龙的濒危状况与拯救措施 【壹】阵式失传——抢救浦江板凳龙刻不容缓 【贰】传人消失——保护浦江板凳龙时不我待 【叁】措施得力——浦江板凳龙雄风重振 【肆】保护到位——浦江板凳龙传承万代 附一:浦江县板凳龙分布情况一览表 附二:报刊文摘 附三:电视专题片 附四:民间故事 试读章节 龙,上天入海,呼风唤雨。虽然自古无人看到过真的龙,也没有哪个人说得清龙的真实模样,但龙的的确确存在着,它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和信仰。 从口耳相传的关于龙和龙灯的故事中,我们不难追寻浦江板凳龙的悠久历史。 相传唐代有一位有名的阴阳先生能卜雨,龙王敖广不服,化作老翁试探虚实。阴阳先生说:“某月某日有雨,且城内三点,城外七点。”龙王听了又惊又妒,到了下雨时间,改成城内七点,城外三点,然后对阴阳先生说:“这回你怎么没有算准?”阴阳先生笑了笑,说:“敖广你的死期已到,逃不过今天。”果然由于城内雨多成灾,城外雨少干旱,五谷歉收,害苦百姓,玉皇大帝责怪龙王违反天意,叫魏徵监斩龙王。龙王这下慌了,求救于唐太宗李世民。到了监斩时分,唐太宗有意邀魏徵下棋以拖延时间。下棋时,魏徵昏昏欲睡,唐太宗见状心下暗喜,为了让魏徵多睡一会,拿起扇子对着魏徵连扇二扇。谁知魏徵顿时苏醒,跪地向唐太宗致谢说:“不是皇上这三扇助我,我还难以追上龙王,差一点违背了玉帝之命!”唐太宗听后大惊失色。当天晚上,龙王捧着首级,在唐太宗面前喊冤:“还我头来!”唐太宗从梦中惊醒,于是下令扎制龙头,打造龙身,节节相合,恢复龙形。 这个故事流布甚广浦江当地也有此传说。据说浦江魏氏家族从来不迎龙灯。有一个村的魏姓子弟曾扎制龙灯,结果没开迎便失火,龙灯被烧为灰烬。其他姓氏的龙灯队也不进魏家厅堂,一到魏家厅堂门口,龙头就要喷火。这些传说未必可信,但也为魏徵监斩龙王的故事提供了佐证。 根据这个故事,参照《浦江县志》中关于浦江灯会的记载,我们认定浦江板凳龙在唐代已完成了其孕育期。 唐代浦江板凳龙有夏张村字灯、旌坞村方灯、官田等四村方灯。 夏张村张氏家族曾被皇帝封为“百事忍为先”的楷模。张氏祖先创立字灯,用数十字连缀成诗。其子孙继承字灯习俗,后增数十字至一百二十五字,创作队伍也日益扩大。 官田等四村方灯也起源于盛唐。礼九公有四子,分别居于白马镇贾保坞、长湾口、官田村及郑宅镇秧田村。礼九公曾为四子制作四个高昂的龙头,期望子孙荣昌,代代相传。 由此可见,浦江先民扎制龙灯,与其说是按照皇帝的旨意,还不如说是他们借助于龙灯抒发美好愿望,寄托其精神信仰。 结合地毯式普查的资料,查阅《浦江县志》及各种家谱,经考辨,宋元时期为浦江板凳龙的成熟期。 南宋政权偏安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宫廷灯会极尽奢华,而浦江离京城不远,受其影响,浦江灯会空前繁荣,制作技艺、表演技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浦江板凳龙中的虞宅村龙灯至今还保留着宋代的原生形态。 虞宅村龙灯创制于南宋宝庆年间。虞宅村位于浦江西北山区壶源江畔,这里是浦江城至桐庐的交通要道。没有建桥之前,进村出村很不方便,冬天脱鞋脱袜涉水过江,路人叫苦不迭;遇到雨季,江水咆哮,交通便自然中断。村中有员外毛日严,家道殷实,天性善良,重侠尚义,乐善好施,见村民过江如此艰难,就萌生了造桥之念。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十三,日严公在自家厅堂置办酒席,请来四方名流共商造桥大计。因造桥事宜是在酒席问定下的,桥落成后便取名“席场桥”。席场桥石墩四孔、木结构,是座上盖青瓦的廊桥,全长60.4米。为庆贺壶源江上第一座桥的落成,圆桥之日,村民扎制龙灯进行大型灯舞活动,这就是虞宅村龙灯的来历。七百多年来,虞宅村龙灯形成了独特的灯彩艺术和表演特色,深得人们喜爱。 下金村龙殿灯创制于元至元年间,造型别具一格。该村系“江南第一家”郑氏一支。“江南第一家”位于浦江县郑宅镇,世称“郑义门”,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三百余年,是以孝义治家的典范,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江南第一家”匾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御题。郑氏七世祖郑钦以香火厅、牌坊等作为灯彩造型,每逢元宵节,全村迎灯,既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又表示感谢皇恩。其制作工艺精湛,标志着浦江板凳龙已走向成熟。 随着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明代中期至清代,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使得浦江板凳龙步入了鼎盛期。 明代至清代发展的浦江板凳龙有:七里村酒坛灯、溪东村托盘灯、刘店村龙殿灯、白光华村贾氏花灯、东明村蓬灯、后溪村人物灯以及丰产村长灯等。七里村酒坛灯起源于明代。据张氏族谱记载,先祖七三公张叔悬八岁那年不慎落水,漂至小北门,攀住杨树枝,被老须公救起,抚养成人,后生六子,人丁大发。子孙为了纪念先祖的恩德,用杨树株刻成龙头,俗称“大房灯头”。木龙头雕刻精细,别具一格。七里村酒坛灯系浦江县最长的板凳龙之一,民国甲戌年,为庆贺张氏族谱修编完工而兴灯,长干余骑,轰动方圆百里;1985年参加浦江县元宵灯会时,仪仗队已进县城人民广场,龙尾还在距县城7里远的七里村。P10-13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