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令人着迷,动物世界又充满了谜。狮子的吼叫声中蕴含着多少种不同的意义?哺乳动物中存在“杀婴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狒狒两性之间会存在真正的“友谊”吗?非洲森林中的不同动物怎样结成跨种防御联盟?……本书针对的就是诸如此类的谜题,告诉你关于动物的一系列独家“秘闻”,让你了解许许多多从别处看不到的知识和“内幕”。全书共分“迷人的鸟类天地”、“奇妙的昆虫世界”、“神秘的水下王国”、“有趣的繁殖求偶策略”、“纷繁的动物生存之道”、“动物谜题深度探秘”六个部分,揭示包括哺乳动物、鸟类、昆虫、两栖与爬行动物等诸多鲜为人知的谜题,涉及其生活习性、社会行为、捕食和防御之道、繁殖求偶策略等方面,让读者对我们的动物朋友有更深入的了解。
动物世界令人着迷,动物世界又充满了谜。这本《动物探秘》是对有关动物谜题的解答,告诉你关于动物的一系列独家“秘闻”,让你了解许许多多从别处看不到的知识和“内幕”。全书共分“迷人的鸟类天地”、“奇妙的昆虫世界”、“神秘的水下王国”、“有趣的繁殖求偶策略”、“纷繁的动物生存之道”、“动物谜题深度探秘”六个部分,揭示包括哺乳动物、鸟类、昆虫、两栖与爬行动物等诸多鲜为人知的谜题,涉及其生活习性、社会行为、捕食和防御之道、繁殖求偶策略等方面,让读者对我们的动物朋友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中的每一节都堪称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论文,既深入探讨,又生动幽默,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深具可读性。书中的200佘幅插图则生动再现了动物的生存百态和精彩瞬间,可以帮助读者形象、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并与文字相映成趣,引人入胜。
艰难的繁殖赛跑
飞行的力量使长途迁徙的候鸟得以自由地进行大范围转移,在世界各地相距很远的地方进行短暂的栖息,从而获得丰富的季节性食物供应——虽然这些地方从潜在意义上而言并不适合栖息,食物供应仅限于某段很短的时期。这一点在50多个繁殖于北极的食草型雁的种群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每年短暂的夏季过后,它们便从北极的繁殖地出发,南下北美、欧洲和亚洲,寻找气候相对暖和、不下雪的栖息地。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长途飞行,就必须保持内脏结构的简化。羊不会飞自有其原因:它的瘤胃和复杂的消化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劣质的纤维草料,但却过于沉重,无法在空中携带数千千米。相反,食草型雁的内脏进化得短小、简单,食物流通迅速。它们善于寻觅和挑选优质的绿色植物做食物,例如,仅挑那些植物的叶尖,这最容易消化。
因此,通过选择优质食物和保持高速消化,雁弥补了自身消化功能的不足。在北半球的春天,草新长出的绿色嫩芽富含容易消化的可溶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但结构性纤维含量低,不利于内脏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当这些芽的细胞壁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又在叶尚未长得很长之前,乃是雁类最理想的食物。雁从过冬地北上返回繁殖地时,正好赶上一路都是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事实上,有一些种群,如格陵兰岛西部的白额雁种群,可以持续跟随当地海拔梯度的解冻模式走上坡路,结果整个夏季都可以一直沐浴在春天里——从山下往山上,太阳辐射的热量依次将生长中的鲜嫩植被从冰雪覆盖中释放出来。
尽早返回繁殖地,争取最有利的繁殖条件,这无疑是一项艰苦的赛跑。对大部分在北极繁殖的雁的研究表明,最早产卵的雁拥有最大的窝卵数和最高的孵化成功率,并且能养活大部分后代。由此可见,先到先产卵具有许多优势。然而,这场赛跑并非简单地冲向终点而已。北极地区的气候状况变化无常:这一年雁到来时可能天气温和、食物供应充足,而下一年同一时间到来时却可能是一片冰天雪地。
迁徙的雁在体内储存脂肪和蛋白质用以维持长途飞行,因为这期间它们没有机会觅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储备也用于雌鸟产卵以及维持它和随后到达的雄鸟的生存。人们运用同位素研究——在雪雁的食物和组织中加入易于识别的化学元素,结果发现雌鸟利用它们体内的营养储备,辅以在极地繁殖地及其附近获得的食物来产卵,并度过孵卵期。在北极高纬度地区繁殖的雁类,如黑雁和大雪雁,一度被人们认为在抵达营巢地后很快就营巢繁殖,如今却发现它们在到达后会花1~3周时间用以觅食,补充雌鸟体内的营养储备,为产卵孵卵做准备。这期间,雌鸟的卵泡迅速发育,雌鸟根据它体内的营养储备情况和繁殖地食物的供应情况来调整它用于产卵的资源分配。倘若抵达繁殖地时恰逢大雪封山,融化又遥遥无期,那么雁便会放弃这场赛跑,完全不做繁殖尝试,其卵泡会重新被吸收。
倘若雁赶在暮春到达繁殖地,它们或许可以等条件得到改善时,依据自身的营养储备调整产卵的日期和窝卵数。但实际情况往往会始料不及。在北美一些小雪雁的群居地,雌鸟在产下首枚卵之前可能无法从繁殖点周围补充到必要的食物,很大程度上只依赖于体内的储存。如果储存不足或者窝卵数太多,雌鸟就不可能在孵化过程中利用短暂的休息间期来补充足够的营养成分,于是只能放弃——人们甚至观察到有些雌鸟就活活饿死在孵卵的巢中。而要是赶在一个气候条件很好的春天,那么先行到达的雌鸟就会成功地早早产下一大窝卵,在这场赛跑中率先冲往终点线。
然而,即使接下来成功躲过了北极的狐狸、贼鸥、乌鸦和其他许多潜在掠食者对卵的威胁,这场赛跑仍然还没有完全获胜,原因便是雏鸟的孵化。虽然24小时的极昼天气使植物大量生长,觅食时间也大为延长,但雏鸟在会飞前因天气恶劣和被捕食而造成的死亡率依然很高。而变幻莫测的天气以及来自同类的竞争可能意味着,一些雏鸟缺乏足够的资格站在初次飞往南方过冬地的起跑线上。研究表明,在苏格兰的索尔威湾过冬地,秋季从斯瓦尔巴特群岛繁殖地飞来的白颊黑雁幼鸟中,体重者明显多于体轻者,原因很可能便是前者储存了充足的能量,能够维持返回之行。对于雁的亲鸟而言,只有当它们带着一窝完整的孩子到达过冬地,这场繁殖赛跑才算宣告结束。
大自然的“清洁工”
兀鹫的各个种类在营巢和觅食习性上各不相同。群居性最突出的是大型的兀鹫,如欧亚大陆的西域兀鹫、非洲北部的黑白兀鹫和非洲南部的南非兀鹫。它们营巢于悬崖上,繁殖群的数量可达100对以上,巢之间仅相隔数米。目前最大的兀鹫群居地之一在东非的高尔大峭壁,那里有1000多对黑白兀鹫,分为几个繁殖群,其生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塞伦盖蒂平原上的大型猎物。这些食大堆腐肉的鸟对移栖动物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为了觅得食物常常需要飞行很远的距离,最远离开群居地可达150千米,以至于每次觅食之行都要耗费一天以上的时间。
大型兀鹫的觅食本领异常突出。在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中,大批兀鹫蜂拥至战场,迫使部队专门组成兀鹫射击班来保护伤患。兀鹫发现单具尸体的能力和迅速集结的能力,使人们怀疑它们拥有超强的嗅觉,甚至具有“心灵感应”——如一些非洲土著人便认为兀鹫是梦见了食物所在的地方。而事实上,大型兀鹫并不像某些美洲鹫那样利用嗅觉来帮助寻找腐肉,它们依靠的是视觉,主要通过观察空中邻近鸟类的活动来间接地寻找食物。
当一只兀鹫发现一具尸体后,便开始向下盘旋。邻近的兀鹫注意到这一行为后,就会朝那个方向飞去。而它们的行为又被附近其他的兀鹫观察到,于是,短短数分钟内,兀鹫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倘若周围有树木,它们会暂时栖息一下,但一旦有几只先飞落到尸体边上,那么其他所有的兀鹫会立即一拥而上。一只小型的动物如羚羊,在20分钟内就会所剩无几。兀鹫在进食时相互之间会展开争夺,强悍的兀鹫会将嗉囊填得满满的,以至于飞起来都有困难。
高效的觅食能力使大型兀鹫成为出色的食腐者。而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夜间无法行动,同时也不足以与大型的哺乳类食肉动物相抗衡,后者能轻松地将它们从尸体边驱逐。此外,群体觅食的习性使它们在腐肉被人投毒时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伤亡。
P10-12
动物世界令人着迷,动物世界又充满了谜。狮子的吼叫声中蕴含着多少种不同的意义?哺乳动物中存在“杀婴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狒狒两性之间会存在真正的“友谊”吗?非洲森林中的不同动物怎样结成跨种防御联盟?昆虫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为何有些鱼能长时间离开水?龟、蜥蜴等会沉湎于玩耍吗?马鹿竟然能根据生存状况来控制幼崽的性别比例吗?这本《动物探秘》针对的就是诸如此类的谜题,告诉你关于动物的一系列独家“秘闻”,让你了解许许多多从别处看不到的知识和“内幕”。
本书内容大多来自欧洲动物学家最新的第一手研究成果,是他们多年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书中的每一节都堪称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论文,既有理有据,又生动幽默,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深具可读性。
全书共分“迷人的鸟类天地”、“奇妙的昆虫世界”、“神秘的水下王国”、“有趣的繁殖求偶策略”、“纷繁的动物生存之道”、“动物谜题深度探秘”六个部分,揭示包括哺乳动物、鸟类、昆虫、两栖与爬行动物等各种动物诸多鲜为人知的谜题,涉及其生活习性、社会行为、捕食和防御之道、繁殖求偶策略等方面,让读者对我们的动物朋友有更深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200余幅插图绝大多数为实地拍摄的野生动物实景照片,也有部分精心绘制的素描图,生动再现了动物的生存百态和精彩瞬间,可以帮助读者形象、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并与文字相映成趣,引人入胜。
地球是所有生灵共同的家园,因为所有的动物,地球才变得如此多姿多彩,才不会失衡。人类社会发展很快,在我们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的同时,也应该给我们的动物朋友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而要保护它们,首先要了解它们——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