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子第一
“面子”是汉语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词,它由字面意思衍生为“尊严”的代名词,并把“尊严”的含义扩大了。“面子”成为渗透于整个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观念。中国人总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体面和优越感,能够做到这一点就算是有“面子”,反之则是“丢面子”。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现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民族的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情、重面子。”在中国人看来,“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就如同西方人向对手挑战一样。给人面子,或者要求别人给自己面子,是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礼”的规范的,这乃是中国社会交换的“人情法则”。
对此,许多外国学者也有敏锐的觉察。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写的《中国人气质》一书的第一章就叫“给面子”。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面子问题正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这把暗锁的钥匙。”
面子是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极强,“士可杀,不可辱”,这六个字从古至今教导着许多人。尊严即面子,是一种不可抑止的人生追求。人为自己的尊严发起保卫战时,是连性命都可以丢的,其他的各种努力更不在话下了。
中国秦朝末年著名将领项羽的乌江自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打了败仗后退到乌江,本来他是可以乘渔船逃回江东的,但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脸回去面对他的乡亲父老)”,最后他选择了自刎。他的死成全了他的尊严,成全了一代枭雄的气节,成就了他名垂青史。可见面子对中国人而言,有时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历史上还有因伤及面子而差点亡国的教训。据《东周列国志》载: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齐桓公励精图治,使齐国终成春秋五霸之首。传至齐顷公时,国力仍十分雄厚,晋国、鲁国、卫国、曹国等邻国臣服于齐,每年向齐国上贡。有一年四国派大夫一同出使齐国。但巧的是四国的大夫都有残疾:晋国的郤克是个单眼瞎,鲁国的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卫国的孙良夫是个瘸子,曹国的公子首是个驼背。齐顷公为讨母亲欢心,便成心想取笑他们。于是他暗中选来眇者、秃者、跛者、驼者各一人,让他们分别服侍四国的使者,这惹得太后和宫女哈哈大笑。四国使者感到丢尽了面子,勃然大怒,于是共商出兵伐齐。三年后,四国结成同盟,大举进攻齐国,齐国大败,从此以后就一蹶不振了。这正是不顾及他人面子而导致的恶果。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时强调“面子”是为了国格、人格和尊严,值得人人为之而努力;可有时过于偏狭,为暂时的面子而失去长久的面子也会令中国人吃些苦头,结果导致“死要面子活受罪”。清朝时,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因而政府自认为天朝物丰,国土辽阔,强大无比,于是不屑与落后的国家交往,采取闭关锁国之策。结果错过了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好机遇,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极大危害。
“好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由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中国人在交往中很重视他人的看法和感受。
面子之于中国人,是一门处世学问,一门艺术。面子是有大小的。这不是说人的脸有大有小,而是说对于不同的人,面子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一般来说,面子的大小和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地位越高,官职越大,面子也就越大;反之,地位越低,面子就越小。当然,老百姓也爱面子,也有自己的尊严。要想与中国人愉快交往,最大的窍门就是给他们留足“面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文化习惯。
P3-6
作为一个关注、爱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我多年来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也发表了各种各样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但是它们大都属于时下所谓“曲高和寡,受众较少”的学术文字。
几年前有机会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学习,异域文化环境使我对原先停留于脑海中和纸面上的西方文化有了更多切身感受,也迫使我就过去所读所想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同时,在国外生活时,我也受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无数次撞击,对“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中国古语有了难以忘怀的感悟。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心愿:什么时候如果能够将自己所见所闻、感触较深的中西文化差异的东西以比较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接受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提升就好了。
适逢华语教学出版社翟淑蓉编辑约请我写一本主要面向外国朋友,从中西生活、文化差异角度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于是欣然接受。但是等到落笔时,才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根本“力不能及”的事。因为一方面,如果从生活中总结概括中国人“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特点,总感到左右为难,总觉得会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生活中并不存在传统的或现代的“标准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活生生的、彼此有差异的、可能充满矛盾的人,要想从文化上把握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必然面临时空上的困难。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总的来讲具有稳定性,或者说比较规范成型,但是我们需要向外国朋友展示的更多的是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而近几十年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除旧布新给全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个变动中的社会和民众既保留了几千年传统社会的文化习俗,又呈现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与世界日益接轨后所带有的新思想和新风貌。权衡再三,我最终选择将“矛盾的状况”展现给读者,唯有这样,才可以更真实地反映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知此特殊性,相信中外读者朋友就不会为理解书中的“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了。
全文分为处世篇、家庭篇和德行篇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场景介绍了三十多个中国人接人待物的处世哲学,尽可能借案例叙事,通俗易懂地昭示或彰显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中国文化。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以此透视中国人的性格、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
另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汇集了从不同角度上看可以进行不同价值评价的东西,中国的大众文化也不例外。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能够正视自己缺点和不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我正是出于此目的,想通过此书让更多的中外朋友都能从中华文化中了解我们民族的特点,看到我们民族的不懈努力和我们的追求。
最终杀青的文稿虽经反复斟酌修改,自己仍觉得与想达到的境界有不少差距。希望此稿能够树立一个可供读者朋友帮助和批评的靶子,为我今后更好地完成这一有意义的任务奠定基础。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social behavior, family and moral principles. It introduces over 20 ways Chinese people conduct themselves in society, trying to recount things through cases and display the profound and intricate Chinese culture in a way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readers thus can conjure up the whole through a rather small part so as to get a clear view of the character, values and ethical, stand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本文分为处世篇、家庭篇和德行篇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场景介绍了三十多个中国人接人待物的处世哲学,尽可能借案例叙事,通俗易懂地昭示或彰显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中国文化。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以此透视中国人的性格、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