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文章从不同角度回溯了云南省高校艰辛而又独特的办学历程,抒发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真情实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校园故事,解析了一个个独特的校园符号,探究了边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策略。抚卷而思,感慨万千。透过这些值得关注、值得纪念和值得探究的人、事、物,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可爱、可敬、可贵的边疆大学,看到的是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希望所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可爱的边疆大学 |
分类 | |
作者 | 和福生//董云川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文章从不同角度回溯了云南省高校艰辛而又独特的办学历程,抒发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真情实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校园故事,解析了一个个独特的校园符号,探究了边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策略。抚卷而思,感慨万千。透过这些值得关注、值得纪念和值得探究的人、事、物,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可爱、可敬、可贵的边疆大学,看到的是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希望所在。 内容推荐 为切实推进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引导各高校关注品质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办学自信,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在全省高校开展了“可爱的边疆大学”主题征文。此次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短短的两个月,就有来自20余所高校的200多篇稿件,累计60多万字。本书从中精选了45篇。 目录 序 心系发展思良策 非主流高校的生存策略:一个亟待关注的高教研究视界 小的是美好的——小大学的生存策略探微 边缘课程的美学意蕴 让爱在学生心中飞翔 农职院校建设“草根文化”初探 团体咨询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支持 产学研结合,校企生共赢——谈昆明冶专材料与机械学院发展道路的选择 透着神秘与诱惑的边疆“翡翠” 大学中的教堂 地方高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境及出路 弦歌育栋耀云岭 启蒙心灵的视野 那一朵绽放的小花 “八旗子弟”的感慨 做不了大师,也要努力做个好教师 窥豹之斑:思茅师专碎语 我想牵着你的手 说不尽的感激道不尽的谢 南行茶话 舒展凌云翅——记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2004级学生沈凌云 把坚强留给自己 老师教会我读懂生活 梦萦母校畅抒怀 听,这里的声音 梦萦边疆 我的师专我的梦 邂逅了你 变与不变——写于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周年 美丽边疆校园的绿色之梦 茶城学府(组诗) 写在思茅师专的扉页上 畅游于杀城学府校园有感 向您道声“生日快乐!” 楚雄师院雁塔山抒怀 昨天今天明天 求学民大歌 辉映“绿海明珠”的茶城学府——写在思茅师专走过三十年的日子里 莘莘学子悠悠情 我的大学生活——像雨像雾又像风 思茅师专,我可爱的边疆大学 我的可爱的大学 我的大学 理想的驿站 心中的圣所 幸福的瞬间 走过四季 寝室天天是春天 紫藤花园 浪漫的警院奏鸣曲 附 录 贫困地区高校边缘化生存 贫困地区高校学生的“蓝海”在哪里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可爱的边疆大学”征文比赛获奖公告 试读章节 “八旗子弟”的感慨 杨 磊 晚饭后,几个“八旗子弟”聚在一起喝茶闲聊。所谓“八旗子弟”是指我们这些1987年分配到文山师专工作的青年教师。文山师专于1984年4月9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5年破土动工,1987年建成,并于同年9月初与文山师范学校分家,迁人新址。由于是1987年人校任教,也就是新址上的第一批新教师,所以,大家自称“八旗子弟”,借八旗兵入关立清之意,戏称而已。当时有17人,如今在校的仅有8人了。晃眼间,20余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步人中年,学校的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133亩发展到现在的561.5亩,在校学生人数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人。在这21年的发展历程中,总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慨。 大家有说有笑,有调侃有感慨,回味着心中那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那些年(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是师专的“黄金时代”啊。那时候,新校址刚刚建成,很多收尾工作都还没来得及做。所以,中午和下午下课之后,我们就挽起袖子卷起裤腿,带着学生清理收拾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楼周围散乱的竹木支架,平整操场,栽花种树,高高兴兴地打理着我们的学校。那时候,学校没有围墙,旁边是个叫禾木坎的村子,周围都是田和地,有很多的荷叶,到了晚上,满塘月色,一片蛙声;村子里有很多的梨树、桃树、李树。在花开的季节,一阵风雨过后,花瓣散落,满地的粉红,满地的洁白。当时已经76岁的村子里的杨大爷,身穿一件陈旧的灰色中山装,一年四季都戴着一顶黑色毡帽,手拿竹杖,一缕长须,经常提着自家栽的桃子、李子、青梨,到我们宿舍来坐坐,并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喝酒。在这里,到处都是泥土的味道,到处都是浓浓的人情。 那时候,我们都有一双长筒水鞋。下雨的时候,学校很多地方一片泥淖,进城的路(当时学校地处郊区,现在已是城中)更是泥泞难行,有时一脚下去,提起来的是脚,留在下面的是鞋。所以,雨过天晴,看到有穿着长筒水鞋在城里晃荡的,城里人常戏说:“师专人进城了”。由于很多教职工都有这样一双鞋,由于这双鞋的使用频率较高,所以,我们称它为校鞋。这样的称呼别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那时候,小翠的窗口很热闹。小翠是一位因患小儿麻痹而下肢瘫痪却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我们都不知道她的姓名,大家都叫她小翠,在学校边上开个小卖部,人很善良,脸上总挂着微笑。我们这些青年教师都喜欢到她那里买东西,而且经常赊欠,发工资后还上,她脸上挂着微笑,从不计较。很多学生都在她那里赊东西,有的因时间长了而忘了还钱,她也没说什么,脸上还是挂着微笑。现在学校里有了一些小超市,小翠的小卖部也被隔在围墙外,仅留了个小窗口(怎能把小翠隔在墙外?她可是师专的一部分啊!)。但是,有什么需要的,我们都不去小超市,还是到她那儿去买。人是讲感情的,小翠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她和她的小卖部见证着我们和师专的那一段时光。如今,这个小卖部的窗口仍然开着。小翠已经成家,而且有了小孩,大家都为此高兴着。一些调出去的教师和毕业了的学生回校走走时,总会到小卖部去看看小翠,跟她说上几句话,问问她现在过得可好,自己是否还欠着她钱…… 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很快乐。我们都住在同一幢学生宿舍楼里,一起去打饭,一起坐在楼道里吃,一起打球,一起到离学校约有一公里远的通用机械厂去洗澡(当时学校没有澡堂),一起摸鱼捞虾。谁有了难处,大家都伸出援手,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我们和学生处得很近,大家的年龄都差不多,没有老师的架势,更没有什么“老师的威严”之类的想法,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样,学生们经常到我们这里来蹭饭吃。 那时候,我们一腔热血,满怀激情。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满脑子装的都是如何把书教好。图书馆藏书少,我们自己买了很多书。备课到深夜是常事,讨论到深夜是常事,学生向我们提出一连串问题亦是常事。我们相约,每个学期都向学生推出“青年教师系列讲座”。我们做了,而且是用心地做了,于是有了“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的生命”、“戈多的等待”、“画框中的叛逆”、“电影《红高粱》评说”、“儒道与人学”、“回来吧,走失的我”、“时代·人·艺术的折射”、“历史精神与民族意志”、“音乐中的人生”等等。电教室里(当时没有报告厅)总是挤满了学生,总是有那么多的想法要表达,总是有那么多的问和被问,总是有那么多的掌声和笑声。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啊! 与此同时,大家又有一些不解:现在怎么了?现在的青年教师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充满激情(并非是指工作上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责任心很强,工作积极、主动、努力),他们显得较为冷峻和孤单,下课后多与计算机相伴,不像我们那样过着群体的生活,享受着群体带来的质朴与快乐。现在的学生也不像当年的那样,脑子里装着那么多的疑问,对图书馆有那么多的执著,和青年教师走得那么近,有那么多的对话和交流。现在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大多已不在意小翠是谁了。虽然小翠的小卖部的窗口依然开着,他们习惯进的是超市。是啊,时隔十多二十年,很多观念都变了,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没有围墙的,现在有了;吃完饭后经常到那里去坐一坐的小山包没有了,那座村里人经常去敬香的观音庙没有了;听不到了满池的蛙呜,看不到稻谷成熟时满眼的金黄,闻不到村寨小道上牛粪里散发出的草味;杨大爷已经谢世,尝不到村子里新鲜的桃、李、梨了;很多的田和地已经变成了学校的留学生公寓、化生楼、学术交流中心;学校也成了真正的围墙里的学校。 现在的学校,楼是盖得多了,到处都贴上了瓷砖,颜色也大多一样,就连花园里的小路也是工工整整、规规矩矩的,少了一些随意。少了一些随意,就少了一些灵动(一旦没有了随意和灵动,就很难有思想了!)。所幸的是,这个问题已经被认识到,学校已经多了一些随意,也多了一些灵动。 现在有些教师接打电话时有一种习惯用语:“喂,你好,我是××老师”,我们也看到过在自我介绍时用“我是××老师”介绍自己的情况。其实,“老师”的身份更多的是内在而不是外显的,你一旦习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学生自然与你就有距离感了,哪还敢轻松、自然地与你交流,哪还敢到你那里蹭饭吃。往深处说,教育一旦被刻意成教育,那我们离教育真的就越来越远了。所幸的是,我们的教师已在反思了,我们的学生也在显现出他们的朝气来。 在闲聊和感慨中我们发现:那段美好的时光仍在!我们对学校的感情仍有增无减,我们对教育仍有一腔热血,我们依然把学生当成兄弟姐妹,我们依然有很多的想法要表达,我们之间依然有许许多多的问和被问,小翠的小卖部依然开着,那双“校鞋”我们依然保留着,那段美好的时光依然在现在的师生中流传。我想,这些应该就是文山师专的“基因”吧! P72-74 序言 200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披星戴月,三十年奋发图强,三十年春华秋实。三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8年,也是云南高等教育史上值得庆贺的一年。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分别迎来了各自期盼已久的七十华诞;西南林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昭通师专、思茅师专也迎来了建校三十周年的庆典。数十载艰苦拼搏,它们踏着坚实的步伐,与国家和地方民族的发展同呼吸,与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变革共命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批高级人才,为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云南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回顾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展望我省高等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有激动,有感慨,也有缺憾,但更多的是希冀与憧憬。在过去的近百年问,云南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由小及大,几经沧桑,几多收获。忘不了熊庆来治下声名鹊起的云南大学,忘不了远道而来缔造了辉煌的西南联大,忘不了改革开放以来一所所新成立的边疆高校…… 经过这些年的稳步发展,我省高等教育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区域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我省现有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更有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高校因政策、体制、经济、社会、教育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发展大势所趋。如何更好地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我省高等教育,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课题。 为切实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引导各高校关注品质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办学自信,省高等教育学会在全省高校开展了“可爱的边疆大学”主题征文。此次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短短的两个月,就有来自20余所高校的200多篇稿件,累计60多万字。经过征文组委会组织专家认真评审,精选出获奖诗文共19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另从征文中遴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并辑人《可爱的边疆大学》公开出版,出版文集中包括教师稿件22篇,学生稿件23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回溯了我省高校艰辛而又独特的办学历程,抒发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真情实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校园故事,解析了一个个独特的校园符号,探究了边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策略。抚卷而思,感慨万千。透过这些值得关注、值得纪念和值得探究的人、事、物,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可爱、可敬、可贵的边疆大学,看到的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希望所在。 加快发展云南省高等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激活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尤其是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高校运行新机制、教师聘任和评价新机制、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新机制;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地方财政投入,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高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筹资、多样化发展;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引进名师,培育大师,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服务于我省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我省的地缘优势,凭借国家实施“通往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鼓励我省高校“引进来”、“走出去”,以更为开放的理念办学,走一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2008年8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战略举措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决策,以使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更上一层楼。我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高等教育界团结奋进,锐意创新,振奋精神,一定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谱写出云南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新的华章。 是为序。 2008年11月于昆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