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编著的《人能弘道(论语详解)》内容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是“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从人性出发,人情着眼,人生着手,严谨认真的注疏,纯正翔实的解读,客观公正的评价,结合现实与创新,赋予《论语》新活力,使《论语》具有时代的特色,与时俱进的光辉,崭新诱人的魅力,供读者享受《论语》思想盛宴,仔细品尝体味;力求使读者在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得到《论语》思想的指导!
《人能弘道(论语详解)》内容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完成的语录体著作,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或言论。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两干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如何教育子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从政,如何治国安邦等,是中国人心中的“圣经”。
作者郭庆祥先生根据平生的丰富阅历,参考古本注解,对《论语》一书进行详细的解读。每章都设有讲评。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结合现实事例,阐述《论语》章句的真意。《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文意明了,事例得当,见解独到,可使读者从《论语》中获得益处。
【讲评】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的开篇之作,被称为“小论语”。
古时的“学”和“习”是分开讲的。“学”大致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从老师那里学。从书本(竹简)中学,向同学们学,在社会实践中学,在困境中学,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从自身的外部去汲取知识。
“习”是“習”的简体字,原意是鸟重复飞百遍。引申义,就是反复不断地复习、练习、训练、操练等。
古时官府的学校分“大学”、“小学”两类,大学、小学和今天的概念不同。一般七岁(虚岁)入小学,十五岁(虚岁)人大学,两段课程有别,总起来说不外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称“六艺”。起初教学没有现成的课本,只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科目。这其中的“礼”,是敬奉尊长一些礼节;“乐”,是音乐和舞蹈;“射”,是射箭一类武艺;“御”,是学会驾车御马;“书”,是识字和写字;“数”,是算术,包括记日时的干支表。这些都是很古老的时候,传下来的一个成人必备的本领,很有现在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味道。到春秋时代,有些科目已经形成文字简册,逐步形成了《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汉朝称之为“五经”。
孔子所教弟子的主要课程是“五经”和“六艺”。“五经”好像是现在的文化课,是需要反复地诵读和不断地练习;“六艺”好像现在的技能课。这六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的是熟练工种,是需要反复地演习、操练、训练的,如驾战车、射箭、操剑戟等。
“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指一个相当专业化的严格训练过程。“六艺”是技能课,不经过严格的、反复的、标准的训练、操练、演习是无法学会和真正掌握的。“学而时习之”还有一层意思,因为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开放式教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可以相互提问、讨论、辩论、质疑、反问的。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提高大家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增强大家的业务和技术能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自于旧石器晚期的原始宗教,历经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占卜文化、巫术文化等。如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就是一部古老的筮占之书。
古时候,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相当落后,读书、认字、有文化的人很少。巫术,在商代还是立国之本,统治阶层是一个巫师集团,商王则是巫师们的统领。他们靠“感通”上天来决策和镇服臣民。天命的观念,大概在那时已经萌芽了。
周武王灭商,则完成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的转型,从神权政治走向圣人贤哲政治,“天道”变成了“人道”。经过殷周之际的革命,周代已经不再是巫术立国,而是讲究治道,目标是创造理性的人文政治秩序。在过去的巫师集团中,自然也分化出一个阶层,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儒家便是其中之一,以周公、孔子为代表。这正是孔子之门的来由。
“学而时习之”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和“习”的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学会文武艺,售与帝王家”。把巫术文化、神权政治,转化为圣人贤哲政治,只是由于孔子的“克己复礼,唯此为大”、“梦见周公”的治国理念,不符合当时统治者急着称雄称霸的胃口,得不到重视和重用而已。
纵观孔子的一生,是到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一生,到处宣扬自己以仁治国理念的一生,是收徒讲学、培养人才的一生。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和理解,政治上怀才不遇,郁郁寡欢,不得其志,确实是事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起初的时候当然“不亦说乎”,孔子师徒们怀着救世济民的伟大理想,抱着治国的信念、信心和激情,当然很高兴、很亢奋、“不亦说乎”!就是到后来,在社会实践的现实中到处碰壁,孔子也还始终抱有幻想,还有“玉在牍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信念和感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慕名而来,当然很高兴、很快乐。这说明远方也有朋友对自己的治国主张和理念认可、认同。遇到了知音,有了同志,找到了朋友,当然高兴快乐。当一个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被别人认同,并千里迢迢专程来拜会,能不高兴和兴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自己的满腹经纶,超人的治国理念和非凡的治国才华,不被君主所用,不被人所知,不为人所认同,没有气恼,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难道不是君子的本性吗?这难道不是君子高尚的道德品行和情操的表现吗?孔子当然以君子自处。
反观孔子的一生,孔子对自己的信念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人不知而不愠”,并不仅仅是孔子的一种清高,而是谋求超越于现实政治之上的独立价值观。这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知识、文化、道德修养、思想传统。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庸的理念和思想,是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的,因为统治者需要的是“法、术、势”急功近利的统治。汉武帝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文化,实际上是经过董仲舒改良过的儒家思想文化,是变了质的儒家思想文化。就是以后几个朝代,名义上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理念治国的朝代,也是明儒家、暗法家。真正意义上的以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理念治国的不常见,只能是一种理想。但这并不能否定儒家思想文化在朝野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民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影响。
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虽在孔子在世时没有实现,但对后世朝野影响之巨大,恐怕就是孔子本人也没有想到的。他是应该感谢他的后世弟子董仲舒的改良儒家文化呢,还是其他?恐怕只有孔子自己才能解释。
如果你通读细读体味《论语》,你就可以发现,孔子不仅在乎自己是否为别人所知,而且有时被人所知的愿望还相当迫切和强烈。不然就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兴奋、高兴、喜悦和激动了。
“人不知而不愠”,有孔子作为君子的坚持、毅力、大度和恒守;也有君子淡泊名利的胸怀和情操;还有孔子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和自我内心调节的智慧。人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路不都是平坦的,人生的理想不都是能够实现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要用好儒家思想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安身立命”之德。“人不知而不愠”,教会和启示我们,在面对无奈、无助、无常的时候,只能选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能够正确、坦然地面对一切。只要能够正确运用“中庸之道”,就不失君子之潇洒大度的风范。不丢君子之自信坚韧的美德。P2-4
序:《论语》安身立命的人生宝典
两千多年来,《论语》是影响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宝典;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圣经;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世的不二法宝;是封建文人入学发蒙、求取功名的必读科举教科书;是古代知识分子改变命运,鱼跃龙门,进身仕途的登天阶梯;是中华民族妇孺皆知,教育子孙,激励上进,规范行为的伦理准则。
总之,要了解读先秦圣人孔子,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就必须首先了解《论语》。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归曲阜管辖)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被后世尊为圣人、大儒和一代大-宗师。孔子的思想很多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论、评论,及孔子和弟子对话的思想总汇。
《论语》成书孔子死后,应该是他的弟子根据其生前讲课、言论、答问、记录、整理、编辑而成。
《论语》是现存记载孔子言行最为翔实,保存孔子思想最为完整,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思想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孔子作为华夏民族的伟大思想导师,其思想对于中国,乃至对于世界的影响之深远广大,是任何思想家都难以企及的。
《论语》之中孔子的思想精华,系统归纳起来,基本上可以用“仁礼合一”来概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孔子是改良派和改革家。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遵守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提出“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使君臣、父子、夫妻等级有序,倡导“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强调以“德”、“礼”治国,施行“仁政”,以缓和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提倡“仁”即“仁者爱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原则;反对一味以“刑”、“杀”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憧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第二,在伦理思想上,孔子提倡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这一思想也具有维护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孔子在人性上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在伦理观念上,首先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在形式上,具有一般人道主义道德品质的基本特质;在道德修养上,极端强调人生志向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同时强调“克己”、“内省”、“自讼”等自律原则,又以是否“知礼”作为人性善恶的标准及道德评判的规范。 第三,在天命观上,孔子承袭殷周传统,相信天命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孔子并不多谈天道,不语怪力、乱神。
’
第四,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教育对象的身份不加限制,打破了数千年封建贵族统治者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他还总结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多闻阙疑”、“温故知新”、“不教之教”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孔子本人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著称。孔子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对主观成见,主张实践出真知。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创立私人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第五,在文学思想上,孔子认为诗歌具有教育意义和认识意义,可以为治理国家服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又说“辞达而已矣”,认为写文章要言简意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不必追求华丽辞藻。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的基本架构和《论语》的中心思想,都是“仁礼合一”。礼,是孔子对先秦古文化的继承,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共同法则;而仁,则是孔子的独创,是儒家思想的本质。
礼是变道,仁是常道;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仁”决定着“礼”,“礼”体现着“仁”;常与变、内与外、自觉与他律的合一,就是孔子“仁礼合一”的思想精华所在。
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的《大学》,则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精义具体地展现出来,由内到外的贯通,体现儒家思想的横向意识。
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的《中庸》,主要完成了孔子实践“仁以知天”的理论,从上到下的贯通,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纵贯意识。
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著的《孟子》一书,充分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著名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荀子》,则充分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
北宋儒学大师程颐、程颢二兄弟,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中编辑整理排次,称为“四书”。
南宋大儒朱熹,终其一生心血为“四书”作注。
而《论语》则是“四书”中成书最早的一部经典。所以,读《论语》而知孔子,读“四书”而知儒家。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真正源头,在经学中的地位极高,有“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舌”之称。可见,《论语》是进入“四书五经”的门径,也是进入儒家思想文化殿堂的门径,更是切入博大精深中华思想文化的门径。
历史上著名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佐(宋)太祖平天下,半部《论语》佐(宋)太宗治太平”的传说,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