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能弘道(论语详解)/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郭庆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郭庆祥编著的《人能弘道(论语详解)》内容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是“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从人性出发,人情着眼,人生着手,严谨认真的注疏,纯正翔实的解读,客观公正的评价,结合现实与创新,赋予《论语》新活力,使《论语》具有时代的特色,与时俱进的光辉,崭新诱人的魅力,供读者享受《论语》思想盛宴,仔细品尝体味;力求使读者在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得到《论语》思想的指导!

内容推荐

《人能弘道(论语详解)》内容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完成的语录体著作,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或言论。由于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两干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如何教育子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从政,如何治国安邦等,是中国人心中的“圣经”。

作者郭庆祥先生根据平生的丰富阅历,参考古本注解,对《论语》一书进行详细的解读。每章都设有讲评。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结合现实事例,阐述《论语》章句的真意。《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文意明了,事例得当,见解独到,可使读者从《论语》中获得益处。

目录

序:《论语》安身立命的人生宝典

读《论语》孟子法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论语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论语卷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论语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论语卷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论语卷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论语卷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论语卷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论语卷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论语卷十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试读章节

【讲评】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的开篇之作,被称为“小论语”。

古时的“学”和“习”是分开讲的。“学”大致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从老师那里学。从书本(竹简)中学,向同学们学,在社会实践中学,在困境中学,等等。简而言之就是从自身的外部去汲取知识。

“习”是“習”的简体字,原意是鸟重复飞百遍。引申义,就是反复不断地复习、练习、训练、操练等。

古时官府的学校分“大学”、“小学”两类,大学、小学和今天的概念不同。一般七岁(虚岁)入小学,十五岁(虚岁)人大学,两段课程有别,总起来说不外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称“六艺”。起初教学没有现成的课本,只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科目。这其中的“礼”,是敬奉尊长一些礼节;“乐”,是音乐和舞蹈;“射”,是射箭一类武艺;“御”,是学会驾车御马;“书”,是识字和写字;“数”,是算术,包括记日时的干支表。这些都是很古老的时候,传下来的一个成人必备的本领,很有现在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味道。到春秋时代,有些科目已经形成文字简册,逐步形成了《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汉朝称之为“五经”。

孔子所教弟子的主要课程是“五经”和“六艺”。“五经”好像是现在的文化课,是需要反复地诵读和不断地练习;“六艺”好像现在的技能课。这六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的是熟练工种,是需要反复地演习、操练、训练的,如驾战车、射箭、操剑戟等。

“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指一个相当专业化的严格训练过程。“六艺”是技能课,不经过严格的、反复的、标准的训练、操练、演习是无法学会和真正掌握的。“学而时习之”还有一层意思,因为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开放式教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可以相互提问、讨论、辩论、质疑、反问的。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提高大家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增强大家的业务和技术能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自于旧石器晚期的原始宗教,历经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占卜文化、巫术文化等。如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就是一部古老的筮占之书。

古时候,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相当落后,读书、认字、有文化的人很少。巫术,在商代还是立国之本,统治阶层是一个巫师集团,商王则是巫师们的统领。他们靠“感通”上天来决策和镇服臣民。天命的观念,大概在那时已经萌芽了。

周武王灭商,则完成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的转型,从神权政治走向圣人贤哲政治,“天道”变成了“人道”。经过殷周之际的革命,周代已经不再是巫术立国,而是讲究治道,目标是创造理性的人文政治秩序。在过去的巫师集团中,自然也分化出一个阶层,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儒家便是其中之一,以周公、孔子为代表。这正是孔子之门的来由。

“学而时习之”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和“习”的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学会文武艺,售与帝王家”。把巫术文化、神权政治,转化为圣人贤哲政治,只是由于孔子的“克己复礼,唯此为大”、“梦见周公”的治国理念,不符合当时统治者急着称雄称霸的胃口,得不到重视和重用而已。

纵观孔子的一生,是到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一生,到处宣扬自己以仁治国理念的一生,是收徒讲学、培养人才的一生。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和理解,政治上怀才不遇,郁郁寡欢,不得其志,确实是事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起初的时候当然“不亦说乎”,孔子师徒们怀着救世济民的伟大理想,抱着治国的信念、信心和激情,当然很高兴、很亢奋、“不亦说乎”!就是到后来,在社会实践的现实中到处碰壁,孔子也还始终抱有幻想,还有“玉在牍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信念和感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慕名而来,当然很高兴、很快乐。这说明远方也有朋友对自己的治国主张和理念认可、认同。遇到了知音,有了同志,找到了朋友,当然高兴快乐。当一个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被别人认同,并千里迢迢专程来拜会,能不高兴和兴奋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自己的满腹经纶,超人的治国理念和非凡的治国才华,不被君主所用,不被人所知,不为人所认同,没有气恼,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难道不是君子的本性吗?这难道不是君子高尚的道德品行和情操的表现吗?孔子当然以君子自处。

反观孔子的一生,孔子对自己的信念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人不知而不愠”,并不仅仅是孔子的一种清高,而是谋求超越于现实政治之上的独立价值观。这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知识、文化、道德修养、思想传统。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庸的理念和思想,是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的,因为统治者需要的是“法、术、势”急功近利的统治。汉武帝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文化,实际上是经过董仲舒改良过的儒家思想文化,是变了质的儒家思想文化。就是以后几个朝代,名义上的以儒家思想文化理念治国的朝代,也是明儒家、暗法家。真正意义上的以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理念治国的不常见,只能是一种理想。但这并不能否定儒家思想文化在朝野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民众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影响。

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虽在孔子在世时没有实现,但对后世朝野影响之巨大,恐怕就是孔子本人也没有想到的。他是应该感谢他的后世弟子董仲舒的改良儒家文化呢,还是其他?恐怕只有孔子自己才能解释。

如果你通读细读体味《论语》,你就可以发现,孔子不仅在乎自己是否为别人所知,而且有时被人所知的愿望还相当迫切和强烈。不然就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兴奋、高兴、喜悦和激动了。

“人不知而不愠”,有孔子作为君子的坚持、毅力、大度和恒守;也有君子淡泊名利的胸怀和情操;还有孔子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和自我内心调节的智慧。人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路不都是平坦的,人生的理想不都是能够实现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要用好儒家思想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安身立命”之德。“人不知而不愠”,教会和启示我们,在面对无奈、无助、无常的时候,只能选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能够正确、坦然地面对一切。只要能够正确运用“中庸之道”,就不失君子之潇洒大度的风范。不丢君子之自信坚韧的美德。P2-4

序言

序:《论语》安身立命的人生宝典

两千多年来,《论语》是影响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宝典;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圣经;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世的不二法宝;是封建文人入学发蒙、求取功名的必读科举教科书;是古代知识分子改变命运,鱼跃龙门,进身仕途的登天阶梯;是中华民族妇孺皆知,教育子孙,激励上进,规范行为的伦理准则。

总之,要了解读先秦圣人孔子,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就必须首先了解《论语》。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归曲阜管辖)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他被后世尊为圣人、大儒和一代大-宗师。孔子的思想很多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论、评论,及孔子和弟子对话的思想总汇。

《论语》成书孔子死后,应该是他的弟子根据其生前讲课、言论、答问、记录、整理、编辑而成。

《论语》是现存记载孔子言行最为翔实,保存孔子思想最为完整,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思想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孔子作为华夏民族的伟大思想导师,其思想对于中国,乃至对于世界的影响之深远广大,是任何思想家都难以企及的。

《论语》之中孔子的思想精华,系统归纳起来,基本上可以用“仁礼合一”来概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孔子是改良派和改革家。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遵守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提出“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使君臣、父子、夫妻等级有序,倡导“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强调以“德”、“礼”治国,施行“仁政”,以缓和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提倡“仁”即“仁者爱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原则;反对一味以“刑”、“杀”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憧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第二,在伦理思想上,孔子提倡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这一思想也具有维护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孔子在人性上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在伦理观念上,首先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在形式上,具有一般人道主义道德品质的基本特质;在道德修养上,极端强调人生志向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同时强调“克己”、“内省”、“自讼”等自律原则,又以是否“知礼”作为人性善恶的标准及道德评判的规范。  第三,在天命观上,孔子承袭殷周传统,相信天命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孔子并不多谈天道,不语怪力、乱神。

第四,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教育对象的身份不加限制,打破了数千年封建贵族统治者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他还总结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多闻阙疑”、“温故知新”、“不教之教”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孔子本人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著称。孔子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对主观成见,主张实践出真知。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创立私人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第五,在文学思想上,孔子认为诗歌具有教育意义和认识意义,可以为治理国家服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又说“辞达而已矣”,认为写文章要言简意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不必追求华丽辞藻。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的基本架构和《论语》的中心思想,都是“仁礼合一”。礼,是孔子对先秦古文化的继承,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共同法则;而仁,则是孔子的独创,是儒家思想的本质。

礼是变道,仁是常道;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仁”决定着“礼”,“礼”体现着“仁”;常与变、内与外、自觉与他律的合一,就是孔子“仁礼合一”的思想精华所在。

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的《大学》,则将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精义具体地展现出来,由内到外的贯通,体现儒家思想的横向意识。

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的《中庸》,主要完成了孔子实践“仁以知天”的理论,从上到下的贯通,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纵贯意识。

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著的《孟子》一书,充分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著名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荀子》,则充分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

北宋儒学大师程颐、程颢二兄弟,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中编辑整理排次,称为“四书”。

南宋大儒朱熹,终其一生心血为“四书”作注。

而《论语》则是“四书”中成书最早的一部经典。所以,读《论语》而知孔子,读“四书”而知儒家。

《论语》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真正源头,在经学中的地位极高,有“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舌”之称。可见,《论语》是进入“四书五经”的门径,也是进入儒家思想文化殿堂的门径,更是切入博大精深中华思想文化的门径。

历史上著名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佐(宋)太祖平天下,半部《论语》佐(宋)太宗治太平”的传说,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