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帝王罗织的庄严外衣,轻松语言讲述至情至性的智者孔子。
一说孔子,有人马上想到那是圣人,高高在上。很严肃的,老是教训人。其实,这是歪曲,是误解。孔子不过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见地有理想的学者,一个最平凡却又最有理想的老人。孔子不仅不严肃,还很和蔼可亲。
孔子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围绕类似问题,作者依据《论语》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孔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陈清华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剥离帝王罗织的庄严外衣,轻松语言讲述至情至性的智者孔子。 一说孔子,有人马上想到那是圣人,高高在上。很严肃的,老是教训人。其实,这是歪曲,是误解。孔子不过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见地有理想的学者,一个最平凡却又最有理想的老人。孔子不仅不严肃,还很和蔼可亲。 孔子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围绕类似问题,作者依据《论语》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孔子。 内容推荐 孔子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围绕类似问题,作者依据《论语》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孔子,通过广为人知的成语来诠释《论语》,让人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告诉人们幸福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孝敬之道、教书育人之道,等等。本书是安抚现代人浮躁心灵的文化读本,是启迪心智的生活导读手册。 目录 写在前面 自序 第一章 孔子其人 1 孔子当过吹鼓手,替人办丧事 2 孔子其实很可爱 3 子见南子——孔子的那点糗事 4 孔子自嘲:我是像一条丧家狗啊 5 其道可敬,其人可亲 第二章 《论语》中的成语 1 教育学习篇 2 处世做人篇 3 心灵家园篇 4 自我超越篇 5 交际礼仪篇 6 生活启示篇 7 乐在其中篇 附录 孔子家世 孔子年谱 《论语》原文 试读章节 1 孔子当过吹鼓手,替人办丧事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批孔。那个时候,大家都叫孔子为“孔老二”。大概因为他在家排行第二的缘故吧。没想到,近几年忽然“国学热”,书店的畅销书柜上赫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读孔心得。据说,有饭店的厨师不炒菜了,改行写国学心得书去了。 孔子再次走红,全国性的祭孔、国外开设孔子学院、各地纷纷出现各种名目的孔子学校,某地的高考状元也郑重其事地去当地孔庙朝拜孔子,就连小巷的私立幼儿园里也标榜教孩子读经书,背“子日”。孔子突然被人们当成了医治各种社会疾病的良药,凡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想“问道”于孔子,就连有的监狱也专门设立孔子讲堂,想要用儒学来感化服刑犯。 “孔子”这服药仿佛可以包治百病了,我不由想到旧社会江湖上那些卖野药的,当众吹嘘自己的药是“大力丸”,可以强身健体、包治百病。孔子成了他们骗人的招牌、促销的手段,这哪里是爱孔子?分明是别有用心嘛。 那么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呢?《史记·孔子世家》里,对孔子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从司马迁的安排可以看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史记》中的“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却被列人世家,为什么呢?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之后,专心培养、教育后一代,各国的精英分子多是孔子培养的,孔子做的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业,他的言行思想也必将影响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四十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孔子之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之后才有了民间私家讲学之风。 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是第一个平民教育家。所以孔子的封号叫“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圣人”,“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说他的为人和功劳,“先师”就是第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 当时各地、各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来求学,孔子怎么收学费的呢?任何人只要拿十根腊肉,都可以来上学。在《论语·述而》里面有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也有成为集团公司老总的,比如说子贡。孔子在当时不仅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 孔子的家世很可怜,很令人同情。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等于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他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学生一般都比他小四十岁左右。这就是相当于现在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教授,在课堂给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孩子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很亲切,很真诚。 孔子的“祖国”是宋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大贵族孔防叔,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后来因为宋国发生内乱,家财自然守不住了,活命要紧。全家移居鲁国。 他在二十岁和二十一岁时先后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畜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十五岁时就“志于学”。他很虚心,也善于向他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好学,他的知识很渊博,所以人们称赞他“博学”。这为他日后创立儒家学派,开办教育,广收学徒,打下了坚实基础。 孔子的老妈是颜氏。老爸是孔纥,又名叔梁纥,是鲁国的武士,做过地方上的小官,其地位已不及先辈显贵,家族已经衰落。孔子身上有贵族血统,但到他懂事的时候,孔家已经衰败,家境已经很不好了。 孔子出生时,老爸叔梁纥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三年后,父亲便去世,此后,孔母颜氏便携子移居曲阜阙里,过着艰难生活。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家境贫寒,孔子十五岁就四处拜师,立志学习文化,多年下来,积累了很多人情世故,懂得了以德为本,以诗为用;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三十岁就“立”于礼了。四十岁的时候,人生的很多困惑都解开了;五十岁就能知天命了,懂得顺应天道行事了;六十岁的时候耳顺了;七十岁就从心所欲,做事恰如其分了。 快到五十岁的时候,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也就是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筑部部长;第四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并且代行鲁相职务。这是孔子一生当过最大的官了——摄行鲁相,也就是代理总理,但也仅仅三个月,就被季氏等人撵下台了。 被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五十四岁的孔子遭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但都未见用。孔子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就这样,整整奔波了十四年,一直到六十八岁,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孔子六十八岁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 鲁国君王把他当夫子,一直善待他,有一次鲁君还与他一起乘车去周都。这时孔子可能已经五十多岁。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许多人以为只有儒家讲仁义,道家都是出世的,其实不然。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还自称“仁人”。我们现在有句俗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有势力的人,经常损害别人的利益,最终必遭危害,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 孔子四海为家,颠簸一生,不想别人像他那样,所以他的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教人如何“安居乐业”。他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就那么简单。P2-5 序言 先讲一个笑话吧。是我在《广州日报》看到的一个关于“诸子百家”的笑话。 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上列有一道题:请任意举出几位诸子百家的名称(至少三位)。 甲生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他平时太贪玩,根本不用功读书,这道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题目他却答不出来。可他不甘心,沉思了片刻,便胡乱地填上:酒井法子、松隆子、常盘贵子。 老师阅卷后暴怒,在课堂上质问甲生:“你……你是怎么填的?你难道连‘老子’是谁都不知道吗?” 甲生心想:老师今天怎么当着众同学的面说起脏话来了? 甲生支吾道:“老……老师……您……您不能说话带‘脏字’呀!” 甲生这个“脏”字吐得不甚清楚,于是又引来了老师的误会。 老师道:“对嘛。你不是知道庄子吗?为什么不填上去呢?瞧瞧你写的是些什么东西?酒井法子也来了,你上课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问你,这话是谁说的?” 甲生战栗道:“老师,我……我……‘控制’不住自己,才瞎填的,对不起!” 老师这回又听错了。 老师道:“瞧,孔子你不也知道吗?你是不是故意乱填来气老师的?” 甲生申辩道:“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草包一个,肚子里就那点‘墨汁’嘛!” 老师脸色气得煞白:“什么,你连墨子都知道?不用说了,肯定是故意跟老师捣乱的,给我把《孟子二章》抄五百遍。” 甲生抽噎道:“老师,有没有折中点的惩罚方式呀?” 老师轻笑道:“要想免去处罚,除非你能一口气说出十位诸子百家的名称。” 甲生脑子转了转——砍头不要紧,只要不抄书;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索性就豁出去了!于是低头朝身后打量了一番后道:“嗯……嗯,有了,帽子、裤子、鞋子、袜子,还有椅子、桌子、凳子,还有赤木晴子,还有……还有……嘿嘿,樱桃小丸子!”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虽然是笑话,有点夸张,但是现在学生对“诸子百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确实不容乐观。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实在很迫切。 什么叫文化?什么叫人文?泛娱乐、恶搞、娱乐至死,那不是文化,那叫垃圾。文化的载体是人,文化里面一定有对人生活的渴望、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人类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对人心不古的忧患等,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放纵和“生又何欢死又何苦”的局促。如今,什么都可以披上文化的外衣,什么快活文化、休闲文化、潇洒文化、开会文化、考察文化,等等。其实,那并非文化,充其量是速食文化,是文化的垃圾堆放处,如此而已。 《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连自己最优秀文化都不了解,却对美国“梦八队”的球星和娱乐圈的八卦如数家珍,无论如何让人都笑不出来的。佛教中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 中国的好东西,老祖宗那里多得是,可惜后人没有好好地继承。 就在我们忽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时候,孔子却在世界各地日益“走红”。中国文化正日益展现出它历久弥新的魅力。国学大师梁漱溟早就说过,“孔子学说的真价值,就在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他断定,现在的西洋人要失败在中国人面前!这是因为,西洋人“对物的问题有办法,而对自己则无办法”。中国最高学问与印度最高学问,是让智慧回到自己的生命中,使生命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西洋人学术虽很发达,可是都系智慧外用的结果。认为“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 以孔子的性格和修养,他肯定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即使孔子再世,他也不愿意走红的,他也不会到处演讲、拿高额的演讲费。但孔子一再被世人推崇,一再被研究和学习,让人不能不纳闷: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为何能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时代重新成为亮点呢?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知道苏格拉底,可以不知道亚里士多德,但如果不知道孔子,不了解孔子,估计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