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均为我国古代典籍名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对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中庸》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后被南宋理学家朱熹汇集到《四书》中,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是儒家的著名经典,儒家文化传承千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相传是曾子所著,曾子(前505-前435年),名参,字子舆,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中庸》是由孔子后人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弟子众多,被尊称为“孔圣人”。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子思(约前483-前402年),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的思想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启孟子心性之论,因此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由此被尊称为“述圣”。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系统地阐发了儒家修身之道的原则与步骤。同时指出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强调“诚”“中”,诚”指诚意,“中”指正心,也就是教人做真正的君子。此外,还提出为政者应尊贤人、臣子、爱平民等思想。《大学》与《中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