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在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通信企业管理》中连载6年,来自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领导层的卓越视点,轻松讲述企业经营的前沿观念!
本书收录了“全美电信第一华人”许浚博士的72篇文章,用他在美国通信业工作的丰富经历,为国内企业奉献了有意义的借鉴。讲理深入浅出,给人以启发;案例生动活泼、娓娓道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许浚对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视角 |
分类 | |
作者 | (美)许浚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在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通信企业管理》中连载6年,来自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领导层的卓越视点,轻松讲述企业经营的前沿观念! 本书收录了“全美电信第一华人”许浚博士的72篇文章,用他在美国通信业工作的丰富经历,为国内企业奉献了有意义的借鉴。讲理深入浅出,给人以启发;案例生动活泼、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在本书72篇文章中,有对通信行业的形势预测,也有对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分析;有对中国乃至全球通信市场的深刻剖析,更有对企业管理的真知灼见。从老子的《道德经》到未来的视频时代;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西方前卫的管理理念,许博士纵横捭阖、深入浅出,为中国通信业的同行们提供了很多可贵的思想和建设性的意见。 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趋势 (001)当前形式下企业的出路在哪里?(2003年版) (002)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放长眼量 (003)通信产业年终回顾与展望(2003年版) (004)岁末年初看行业——访许浚博士(2004年版) (005)“通信战国时代”来临(2005年版) (006)电信增值业的前途在哪儿? (007)通信业能否再度辉煌?(上) (008)通信业能否再度辉煌?(下) (009)岁末年初话趋势(2007年版) (010)从新AT&T公司战略看通信走势(上) (01 1)从新AT&T公司战略看通信走势(下) (012)我看“全业务运营” 第二部分 技术探索 (013)用创新智慧走出低谷 (014)水晶球里看技术走势 (015)3G:通信主流还是过眼云烟?(上) (016)3G:通信主流还是过眼云烟?(下) (017)决战互联网——技术融合导致市场重整(上) (018)决战互联网——技术融合导致市场重整(下) (019)通信与信息加速融合 (020)从成功案例看创新(上) (021)从成功案例看创新(下) (022)谁是未来的电信运营商(上) (023)谁是未来的电信运营商(下) (024)美国电信产业的复苏与视频时代的来临(上) (025)美国电信产业的复苏与视频时代的来临(下) (026)从网络经济看服务业的发展(上) (027)从网络经济看服务业的发展(下) 第三部分 企业管理 (028)把握特点 合理结构 勇于创新——通信企业管理架构的设置与实践 (029)企业管理·领导·领导力 (030)领导力要素解析一:以理论和实践解析领导力要素 (031)领导力要素解析二:方向与定位 (032)领导力要素解析三:知人用人 (033)领导力要素解析四:个人特质 (034)运营商该从AT&T公司衰落中汲取什么? (035)GE公司的企业管理为什么总是成功? (036)企业总裁的领导风格 (037)国际化与做大做强做优(上) (038)国际化与做大做强做优(下) (039)星移斗转看发展 (040)海啸与融合 (041)莫怨东逝水与时俱进在今天 (042)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043)大企业≠强企业 (044)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 (045)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上) (046)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下) (047)管理者首先要管理时间 (048)企业组织与持续发展 (049)信息时代对企业的挑战 第四部分 人才策略 (050)薪酬考评制度的优劣与企业管理的正负效应 (051)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052)人才·政策·执行 (053)增值与职业生涯规划 (054)企业与人才 (055)“以人为本”与企业管理(上) (056)“以人为本”与企业管理(下) (057)如何做好“职业生涯管理”(上) (058)如何做好“职业生涯管理”(下) (059)企业里谁是“角儿”?——能力与魅力(上) (060)企业里谁是“角儿”?——能力与魅力(下) (061)如何走向成功(上) (062)如何走向成功(下) 第五部分 其他视点 (063)市场在哪里? (064)正视失败,向失败要卓越! (065)杀手型应用在哪里? (066)谈中国特色 (067)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投资与投机 (068)融合与创新(上) (069)融合与创新(下) (070)事业与家庭 (071)知识与力量(上) (072)知识与力量(下) 作者介绍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增值业务发展得很快,成立的公司也相当多。可截至目前,发展得并不理想,这不仅对增值业从业者不是利好消息,对运营商来说,同样也不是好消息。因为如果一直不能找到一些真正让使用者愿意花钱购买的新服务、新应用,运营商的ARPU就始终不能增加,对运营商的压力就很大。那么,应该靠哪些改变走出这种困境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很多次,任何事情要做得成功,一定要以用户为导向,而不能以企业为导向。能否成功还是要回到基本面。对整个通信产业来讲,我们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导向方面一直做得不够,我们往往太强调企业自身。这与历史背景有关,因为现在的大运营商的前身有很多是政府机构,大家已经习惯了以自己的产品来影响市场。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不难发现,通信产业已经进人多元化时代,今后通信的方式会越来越多,通信领域的新应用会越来越多,这必定是今后通信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否能够将业务做得更好更大,影响我们的最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提供真正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增值的服务和应用,这也是市场的基本面,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我们所提供的产品能够为使用者接受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第二,看看过去的十几年,在世界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所做的增值业务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常常还是局限在电信的出发点上。我们在做一项业务时总是在想已经有了什么业务、已经有了什么设备,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做些什么新的功能和服务让使用者接受,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直在做我们最擅长的,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做出新产品,但问题在于从这个角度出发所开发的东西常常并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 就像3G到现在为止都不能起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为什么我们一直还要做3G呢?这是因为3G对设备商和运营商来讲是最容易的事情,2G已经做好甚至已经做好了2.5G,在此基础上再来做3G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增加带宽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应用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事情,可是到现在为止3G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虽然有些地方有人已经使用了,可是整体来讲,tG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这是因为我们考虑问题总是局限于从自己的角度、从传统的通信角度出发来做电信增值服务,而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什么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对使用者真正增加价值的服务。 举个医药方面的例子。医药对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财富越多就越愿意在健康方面增加支出。医药和通信,尤其是和无线通信、数据通信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现在在医疗方面有很多不方便。我们去医院看病一定先要排队,做检查也要提前预约,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同时却又是非常不方便的。如果能够把电信方面的新技术应用到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的领域,并开发一些新服务,我想接受的人一定比现在这种传统做法多,愿意使用的程度也会比现在高。可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非常困难。比如要将电信和医疗结合,我们必须和一些在医药界做得非常成功的企业合作,因为两方面都拥有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两个跨行业的企业合作远比在同一领域中的企业之间的合作要困难得多,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这件事情,应该考虑一下哪些东西是真正增加使用者价值的,虽然做的时候困难,可是一旦成功,回收也是可观的。 第三,谈一下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之间的合作问题。现在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合作是比较困难的。主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没有太多的东西可做,所以一旦有新的功能被开发出来,例如彩铃、彩信,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业者就都开始做这个东西。在这样的情形下,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都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两方面的互补性不是很高,竞争性却很强。这种状况下谈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合作要成功,一定是双方共赢,也就是合作的双方一定要有不同的特长,即增值服务商要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是运营商做不到的,当然运营商也应该有一些长处是增值服务商所不具备的。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还是要把电信这张大饼做得更大。如果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我们很难看到什么好的、新的增值服务,偶尔出现一个好的增值服务项目,大家就都去争食这块“肉”,日子都过得很辛苦。 前面在第二点中我曾提到如果能够将眼界放大,把增值服务应用到传统通信以外的领域,想办法和其他行业合作,让使用者觉得新的服务对他们有很大价值,这样运营商和增值服务业者对投资回收的可能才会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应该仔细考虑我们能做的有哪些事情?并且所开发的业务不能重复性太高,且一定要以市场、以客户作为最终的导向,这样也许可以走出一条不同的路来。 P35-36 序言 为了中国通信业的持续发展 ——许博士和他的《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 我认识许浚博士是在1997年。那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亚太和中国区成立。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庆典仪式上,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及严义埙、陈佳洱等知名科学家都应邀出席。就在那次像是一次学者聚会的活动中,我见到了风度翩翩的许博士。他儒雅的气质和学者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虽然有过几次对他的采访。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会在5年以后离开《人民邮电》报去《通信企业管理》杂志当总编,更没有想到作为科学家、企业家的许博士会成为这个杂志的专栏作者,而且竟然坚持了6年。 【《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的由来】 2002年10月份,人民邮电报社请到了时任贝尔实验室亚太区总裁的许浚博士给编辑、记者们作关于创新的主题演讲。那时,我虽然还在《人民邮电》报,但已经接到了即将前往《通信企业管理》杂志的通知。许博士旁征博引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对中国的通信事业有不错的借鉴意义。正好他的秘书胡静小姐坐在我旁边,就借机与她探讨是否能在《通信企业管理》杂志上给许博士开个栏目。胡静觉得有可能,但毕竟要许博士本人同意,所以当时并没有确定下来。大概一个月以后,我正式进入《通信企业管理》杂志,这时,我也接到了胡静的电话,许博士同意了我们的想法,并表示,希望以自己在美国通信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为国内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就这样,从2003年开始,“许博士讲堂”即成为《通信企业管理》杂志的重要栏目,到2008年年底,整整6年,将共计刊登72篇文章。 栏目刚开设的时候,我并没有预计它能办多久,也没有想到这个栏目会受到那么多不同读者的喜爱。其中有普通员工,有从事技术工作的,也有经理人。他们一致的看法是,这个栏目读来轻松、自然,其中的很多观点虽然是娓娓道出却令人回味长久。其间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2006年《通信企业管理》的第6期和第7期,许博士在专栏里讲的是《如何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大概是2006年年底前后,我见到了中国移动公司河北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他这样告诉我:看了许博士的文章,几乎一夜不能成眠。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感觉很失败。他说,如果早几年读到这篇文章,一定不会走得这么被动。这位员工说话的态度非常诚恳,至今我还记得他的表情。我们的记者到基层采访,有员工可以说出“许博士讲堂”中很多篇目的标题或大意。因此,与其说是杂志编辑部与许博士造就了这个栏目,不如说是读者的热情成就了这个栏目。 客观地说,在这72篇文章里倾注着许博士的大量心血。许博士虽然是美籍华人,也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但他用中文写作的水平却比较差,所以,每一期讲堂的内容,都是许博士对着录音机讲出来,然后由秘书将录音变成文字并作初步整理后,再传送到编辑部。每期刊出的“讲堂”内容仅有3页,大概5700字左右,但许博士每次为栏目录制的文字大都在7 000字以上,这还不算他每次为当期选题所做的大量案头工作。2008年经许博士同意,我们将这72篇文章整理成册并出版,取名为《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在这72篇文章中,有对通信行业的形势预测,也有对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分析;有对中国乃至全球通信市场的深刻剖析,更有对企业管理的真知灼见。从老子的《道德经》到未来的视频时代;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西方前卫的管理理念,许博士纵横捭阖、深入浅出,为中国通信业的同行们提供了很多可贵的思想和建设性的意见。他曾多次向我表示,如果能通过这个栏目为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那是他最感欣慰的。 【谦逊做人、谨慎做事】 在许博士没有成为《通信企业管理》杂志的专栏作者前,我对他并不怎么了解,但有一点却让我记忆深刻。这就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时常会对记者的提问回答“不知道”。以我的见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在企业家身上,因为企业家是经理人、领导,而领导常常是无所不知的。这时候的许博士,充分展现出一个做学问人的科学态度。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过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后,对学生的提问一连回答了三个不知道。虽然我没有问过许博士是不是也有一问三不知的时候,但我认为,他们在做人的准则上以及对世事所持有的态度可能有相似之处。 从许博士的简历中读者可以看到,他是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协会的院士,属于美籍华人中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中国台湾权威杂志《远见》创刊20周年纪念专刊上推崇许博士为“全美电信第一华人”。但是,许博士对我们这些编辑记者却非常尊重。自杂志开设“许博士讲堂”以来,每隔三五个月,我们就要请许博士到编辑部来一趟,以便大家坐下来讨论接下来要做的选题。每当这时候,许博士都会很认真地倾听我们的发言,并且把他认为有用的东西记下来,不清楚的时候,他还会提示我们再说一遍。试想,一个有那么高成就的科学家,又做过朗讯公司的全球高级副总裁,竟如此谦虚地与我们一起讨论问题,能不让我们钦佩吗? 令读者更想不到的是,我们的稿酬还非常低。编辑部当然是按专家为许博士支付稿酬,但每期也就500元人民币。就是这点稿费,许博士还一度提出来分给他的秘书,以表示对其整理工作的认可。许博士说,他之所以如此认真地对待为“讲堂”写稿这件事,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在美国通信业工作的经历及其对工作、行业乃至世事的感悟,给祖国的同行提供一点借鉴。就为这一点,他就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选题,每一次剖析的案例和每一个被引用的数据。 【寸草春晖】 许浚博士祖籍山东,生于四川,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一般情况下,只要别人不提,许博士自己从不主动谈及他在国外的生活,与人交谈也很少在汉语中夹带英文单词。接触多了你会明显地感觉到,一方面,许博士从不把海外游子、报效祖国这类“套话”挂在嘴边,另一方面,他的言行又分明强烈地表达出一个华夏子孙对祖国的那份热爱以及盼望她强盛的强烈愿望。曾经的贝尔实验室公关总监告诉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美国朗讯公司准备在亚太地区设立贝尔实验室分部时,他们起初并不打算把它放在中国,是许博士通过陈述利弊、多方工作才说服朗讯公司高层最终作出了在中国建立贝尔实验室亚太及中国区总部的决定。此举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难以统计的无形的积极影响,而且为国内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和实践机会,间接地为中国培养了前沿的科技人才。对此,许博士从不向人夸耀,如果不是别人告诉我,我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事。他觉得,这是他能够做、也应该做的。 常常听到许博士赞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优秀。、他认为国内的基础教育要比美国系统、扎实。同时,他也希望中国的大学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认为这对中国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在他的“讲堂”中多有体现。有一次,我碰到了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的秘书。由于工作关系,他跟许博士有过短暂接触。他告诉我,许博士做事极其严谨,讨论问题,尤其是学术问题,从不轻易表态,但他对公益性工作却常常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就此,我与许博士探讨过。他认为,科学有其客观规律,不是哪个权威人士说了算的,所以不需要乱表态。之所以对公益事业热衷,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有国外工作背景的人,更重要的是把国外的创新理念带给国内,这是国家发展最需要的,而公益活动比较容易达到这个目的。 从许博士的简历中读者可以看到,他祖籍山东、生于四川、长在中国台湾、成就于美国。但许博士却有非常深厚的北京情结。他和他的夫人都非常喜欢北京,一年中,他们有大于1/3的时间在北京度过。虽然许博士是理工类的专家,但他却非常喜欢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喜欢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许博士讲堂”里,读者会读到很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许博士是洋派专家,但他的思想根基其实属于中国。 在《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这72篇文章中,90%的文章都是我亲自编辑的,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不管是谈形势,还是聊市场,抑或是讲管理,许博士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通信行业的基本面,我认为,这是该栏目最可宝贵,也是读者之所以喜欢它的根本原因;同时,更是体现了许博士作为业界专家的扎实功底、他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务实的工作态度——真诚地为中国同行提供帮助。 我跟许博士不在一个工作系列,对他的了解也比较肤浅,与他接触的时间累计起来恐怕也超不过一周,但还是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我想,了解许博士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阅读后面的文章,我保证你不会失望! 《通信企业管理》总编 刘淑敏 后记 看着《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的分类篇章,心中阵阵澎湃。想着多年来先生在行业里一步一脚印地刻画、理解,集结成不同层面的感悟,背后的欢笑和得失,在在激动着我。 看着他以曾经西方社会世界科技主流的管理制高点,谆谆启发同业后进的诚意和用心;再想着他大半辈子在美国管理时,众人对他认事敏锐的风评,不觉哑然失笑。这样的娓娓道来,应该也是由于我平日在旁勤于发问的体会吧! 我们常年往来于国内外,每次出国前,他总会事先为“讲堂”录好两三盘带子。这一天里,他不许我说话以免影响录音。其实,他录音的速度很快,我转个头他就已经录好一篇了。不许我说话而去说文章才是他这一天的重点,也是今天这72篇文章成集我多年来实实在在的牺牲。 以前先生的董事会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么分散,所以我们每年总会特别安排游览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因为看过的东西太多,我虽然对看过的不会忘记,但常常是年代混淆,地点错乱。而他只要看过、读过,就好像是他大脑的一部分了。每次出去的时候,他对我的讲解比导游还要细腻。他常常告诉我自己一贯以来多么努力,我可以见证,他中英文无所不读,无所不记,而且几乎是手不释卷。我始终觉得他的记忆力是他过人的清晰思路,以及可以“日里万机”又悠然自在的优势;或许是互为因果也未可知。不然我也是手不释卷呀! 他喜欢对照西洋历法和中国的农历、星象为我分析比较,我却始终没有搞清楚过。他遇事透彻冷静,即知即行。他热爱运动、无球不精,真正的他其实是一边听着西洋歌剧,一边练写文徵明小楷。圣人被褐怀玉,也期期始于足下吧! 许浚博士的夫人 张德昭博士 2008年10月于美国新泽西 书评(媒体评论) 许浚博士用他在美国通信业工作的丰富经历,为国内企业奉献了有意义的借鉴。 ——人民邮电报社社长:张枢 许浚博士无论讲发展还是谈技术都始终围绕通信行业的基本面,这对运营商很重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公司总经理:郭永宏 在贝尔实验室跟许博士工作、向他学习,是我职业生涯中收获颇丰的时期。许博士能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美世咨询大中华区总裁:林钢 《卓越管理艺术与实践》“讲理”深入浅出,给人以启发;案例生动活泼、娓娓道来。 ——读者:张国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