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降大任有斯人(刘光鼎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史晓燕//牛春英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十一岁失去了母亲;

十八岁成了共产党员;

二十几岁开始在海上漂泊,一漂就是三十年。

青年时代放弃了原子弹的梦想,为祖国寻找石油四五十年,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历经千难万险,终成科学正果。在石油日渐紧缺的情况下,为中国找油,为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间四海为家,居无定所,与妻子、儿女“天南海北二十年”……

他的事业太恢宏,他的故事太传奇,劝君读此书!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二十五章。刘光鼎,这位为中国石油带来曙光的中科院院士,地学界的奇才,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履历非凡。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生教授,中石化高级顾问。《天降大任有斯人:刘光鼎传》可以说传记、科普、史志兼而有之。

目录

第一章 楔子

第二章 斯人刘光鼎

第三章 序幕

第四章 辉煌

第五章 石油自给 扬眉吐气

第六章 童年

第七章 中学时代——故都苦读

第八章 大学时代——走出象牙塔

第九章 地质学院——教与学

第十章 第一支海洋物探队

第十一章 里海行

第十二章 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

第十三章 渤海综合物探大队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研究所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

第十六章 曙光

第十七章 倾情东海

第十八章 同济之功

第十九章 海洋组曲

第二十章 所长之歌

第二十一章 二次创业——理论创新

第二十二章 学会十年

第二十三章 军事地球物理

第二十四章 黄金情结

第二十五章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

附录

部分早期海洋人今日现状

刘光鼎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石油、天然气在地下生成之后,透过断层、裂缝、砂粒、孔隙运移。于是有生油层和储油层,还有上边起封闭作用的盖层,将石油和天然气保存在圈闭构造之中,等待着几千万年以后的人类来开发。如今,被我们广泛应用的石油、天然气就是这样演变而来。

感谢和谐的太阳系,感谢地球母亲的演变和收藏。石油、天然气着实叫地球人受益匪浅。

其实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据《中国当代地质事业》载,早在公元前一二世纪,中国的古代先民就在陕北一带发现了石油。成书于1900多年前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然”。而魏晋以来到唐宋(公元7至13世纪)史籍中的记载,则说明不仅陕北,而且甘肃酒泉、新疆库车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都是很早发现石油(古称石漆、石脂水、火油等)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秦、汉(公元前3世纪)之际就在钻凿水井和盐井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的可燃现象,并且形象地称这种井为“火井”。“石油”这一名称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是在沈括(公元1031至1095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一直沿用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利用已经相当广泛。大约距今2000年前,在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燃之极明”,遂收集盛人容器,用以点灯。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至527年)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车及水碓缸甚佳”的记载。唐、宋以来发展到用石油制作“石烛”和墨。北宋(公元10至13世纪)时,京城开封出现了炼制“猛火油”的作坊,所产猛火油主要用于军事。《元一统志》中记述道:“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岁纳壹佰壹拾斤。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岁办四百斤,入路之延丰库”。可见,当时石油已用于医药,并作为一种税赋上缴。中国古代对天然气的利用,最初是与盐井相联系的。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四川的盐井已遍及当时的临邛、成都、南充、临江等10多个县。在钻凿这些盐井时,便在有些井内发现了天然气,并利用它来生火做饭、煮卤熬盐。从公元13世纪开始,人们就对四川自贡、富顺和荣县一带的浅层天然气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开采的天然气田之一。

随着四川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中国古代天然气的勘察、开采、集输等方面的技术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代在打井前,要请“山匠”来观察“龙脉”,以定井位。所谓看龙脉,就是要选择比较好的地质条件。到明朝(公元14至17世纪)以后,还通过捞取钻井岩屑来分析和认识地层,以确定天然气和水的层位。

在钻井方面,早在公元前250年,四川劳动人民就用人力掘凿盐井。北宋中期(公元1041年前后),四川地区开始以简单的机械冲击钻凿方法(即顿钻)代替手工掘凿,成功地钻凿出井径如腕口大的“卓筒井”。这种“卓筒井”自井口下入相当口径的竹管至一定深度,借以防止井壁塌陷或封隔水层,有的井深达50余丈。“卓筒井”的凿成,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到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初),钻井绞盘车的动力以畜力部分地代替了人力。明代时,中国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钻井、打捞、完井的工艺方法和程序。当时用的钻机是用木竹参差相衔绑扎制成井架,以木竹制套管,以坚木制绞盘。当时的钻头有双、单马蹄锉,银锭锉,鱼尾锉等十多种,还有十多种打捞工具,可以根据不同的打捞对象,选用不同的工具,灵活运用。钻井的工艺程序有:开井口、下石圈(即导管)、锉(即钻进)大口、下木竹(即套管)、扇泥(即捞岩屑)、锉小口、见功(即完井)。这个程序,基本上与现代钻井一致。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发展,在世界钻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随着天然气开发技术的提高,当时人们还用竹筒和木头来制作“笕”——输气管线。这在缺乏钢铁等金属的时代是一项重大的创造。这种管线能翻山越涧,乃至穿过河底,将天然气或盐水输出一二十里以外。到明朝中期,自流井天然气的开发规模已相当庞大,地面管线形成了完善的集输系统,总长可达二三百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的主要内涵是文化和科技。除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之外,在石油上,中国也是捷足先登,是开发和使用石油的先驱者,为世界石油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中国近代的石油工业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使生产发展极其迟缓。从11世纪出现“卓筒井”算起,在长达800年的历史中,除天然气的开采、利用有所发展外,石油的开发始终处于原始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洋务派官僚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参加的洋务运动中,中国近代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出现。它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受到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阻挠和压制,惨淡经营,步履维艰,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其规模仍然很小。

P14-16

序言

刘光鼎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我与刘光鼎先生相识多年,他是那时的地学部常务委员,我们常常在一起开会,讨论工作。我们是老同事,老朋友。他性格豪爽,正派耿直;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他身强力壮,工作能吃苦,无论是做科研工作还是做行政领导工作都是干劲十足。他在国内、国际地球物理学界和海洋地质学界都享有盛誉。他在我国海洋地质勘探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刘光鼎先生不仅是一位造诣很高的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学专家,而且对书法、诗词和太极拳都很有研究。他的墨笔行书刚劲有力,大概在地学界也屈指可数。我至今还珍藏着光鼎先生写给我的字。他也很喜欢写诗填词,填得一手意境豪放的好词。工作之余,他经常以此抒发情怀。让我更佩服的是他对太极拳术非常精通,拳架、推手都工夫很深,在太极拳界也称得上是名家高手。他还曾写过一本《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据说再版几次,发行量达三十多万册,并被翻译成了外文。他还送给我一本,我至今珍藏。刘光鼎先生能文善武,令人佩服,因此也被大家送了一个有趣的绰号叫“刘大侠”。

刘光鼎先生是山东蓬莱人,他生于一个爱国的教师世家。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他家破人亡、骨肉离散、颠沛流离,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国恨家仇使他从小就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并在大学时代就从事学生运动,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刘光鼎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跟随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工作,很受傅先生的器重。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苏联地震勘探专家的业务翻译、系主任助理和教研室主任。

1958年,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支海洋物探队,并担任队长。从那时起,他开始对中国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进行钻研。他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1959年,他曾赴苏联里海考察海洋地球物理勘探。20世纪60年代,他在北京地质学院主持创建了海洋物探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在塘沽组建和领导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开展了对渤海的地球物理勘探。他总结出的一套海上反射地震勘探方法,在当时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为在我国其他海域进行地球物理调查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还在南京参与筹建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并担任了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开展了对辽东湾和长江中游的物探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担任了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领导并参加了北部湾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他担任过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兼综合研究大队队长,对南黄海和东海地质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在工作中他提出过许多好建议,如《东海海底油气资源亟待勘探》,《在中国沿海建立无线电定位系统》。他还主张采用反射地震、重力、磁力和测深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提出在同一条观测船上同时进行测量的设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主张和建议对南黄海、东海大陆架、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大型盆地和一系列小型盆地的发现起了关键作用。

另外,他还做过许多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工作,主持编写了《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其说明书《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油气田地质理论与勘探方法技术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又进一步开展了对地质地球物理学综合性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他到中国科学院,规划了地球物理所的发展蓝图并付诸实践,随后又为推动中国物理学会走上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不懈努力,为建立和发展军事地球物理学、浅层地球物理工程而振臂高呼;新世纪里,他上书中央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作为油气二次创业,开辟了中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此外,他还对金属矿床强调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并建议将内蒙大兴安岭南部建成有色金属基地,以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刘光鼎先生在为国家培养地球物理勘探骨干人才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他在大学教过书;他翻译过国外地球物理方面的书籍;广泛介绍国内外地球物理勘探学方面的经验;系统讲授地震勘探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学;他为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人员编著了《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他指导培养出了一批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我很赞成为自然科学家立传,因为自然科学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代表者和执着追求者,他们的社会地位、人生机遇、工作环境和事业成败反映了国运兴衰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果换一种角度阅读这部著作,它所记载的正是中国石油地质和海洋地质事业在艰难曲折中日臻繁荣的历史。

后记

刘光鼎院士从不愿意接受采访,但却成了本书的主人公,天时、地利、人和使然。他太值得书写,即便困难多多也要写,反之,作者便觉枉为文人,亦枉为国人。

两年多来,我们在他繁忙的工作间隙中采访,在采访中发现,在发现中挖掘,刘光鼎成了大矿、富矿。我们启用“最先进的地质理论”,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深度开掘,力争勘探出他年代久远,领域众多的珍贵宝藏。

以往作者写他人,多是居高临下的审视感觉。而写刘光鼎院士,则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他50余年全身心奉献于祖国,应是几代国人的楷模。对于刘光鼎院士的认可和钦佩使作者由任务而责任,由责任而义务,由义务而使命。

为了广泛深入地了解他,与时俱进地关注他,上网,baidu、google几天便搜寻一次;下网,则踏破铁鞋,国图、首图、地质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惟恐落下哪怕是一点点有价值的材料;电话采访也曾创下近3个小时的记录……如此这般,材料才逐渐翔实起来,刘光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作者的写气也才足了起来。

刘光鼎院士50余年来研究的都是国家级课题,率领的都是一支支国家队。尤其近年来油气领域“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的创新理论,更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也显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承担国家级重任的大家风范。

近年,刘光鼎院士又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谈起他新的科研亮点: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三横两竖两个三角”,它的动力学演化是个“翘翘板”。李四光先生指出中国现代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青藏是世界第三极,向东经鄂尔多斯、四川,再经大陆东部,逐级下降到海。而刘光鼎指出,古生代时青藏高原并未形成,地势是低的,是一片大洋;中生代期间羌塘、冈底斯和印度先后北上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特提斯域,而中生代出现的太平洋与欧亚版块相互作用,使中国大陆东部由高变低,形成滨太平洋域,出现中国海,从而中国大陆的动力学演化是从西低东高演变成西高东低,正如一个轴部在鄂尔多斯、四川的巨大“翘翘板”。这样,在中国寒武纪、奥陶纪层中应有海相油气,石炭一二叠、三叠一侏罗纪应是海陆交互相,有煤和天然气。在新生代才是陆相油气,在鄂尔多斯一四川的两侧应有极为良好油气前景的。

刘光鼎一再强调自己的理论思维,把油气二次创业提高到理论和哲学的高度,从全球的观点考虑中国的问题,现在又用地球动力学观点,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演化规律,最终为勘探提供先进的地质理论,为祖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为中国的油气二次创业身体力行,做地震检波器,解决仪器问题,除反射地震之外,还要推广地震层析成像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二、三、多”和区域控制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理论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野外勘探和实验室工作。他还惦记着油气的开发问题,诸如钻井、泥浆、钻杆、一开、二开、三开、储层改造技术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产学研一体化。他说、:“如今用重力找到了古潜山的油气,此为华北的二次创业;用磁力找到了火山岩中的油气,此为大庆的二次创业。’接着就是探索用电法寻找石油、天然气。但最关键的一条是不能用陆相找油的方法去寻找海相油气,要创新,要发展,要掀起全国范围的二次创业的高潮。”

刘光鼎院士说:“真正爱国的科学家,总会把自己置身在历史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会站在全球的高度,用宏观的思维方式,为自己的祖国谋求利益。”正如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院士大会上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刘光鼎院士是真正的谋全局者,谋万世者。

此书共经历6稿,刘光鼎院士除去对书稿内容的客观呈现表示满意外,却屡次表明对书名《天降大任有斯人》承受不起。他说我有“中华情结”,我是“海洋之子”,我在“寻油觅气找黄金”,我就是一个“石头的樵夫”(笔名石樵)。……他一再强调“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对此,作者却未与认同,因为无论哪一个都不能涵盖刘光鼎院士的非凡业绩和学术成果,也不能彰显其为国分忧、为国解难的崇高品格,故坚持为“天降大任有斯人”。这也是作者唯一没有尊重先生的一次。

易经中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0余年为国家舍弃一切,功勋如此卓著,却总是一颗老百姓的平常心。谦虚哉!美哉!

此书构架欠精巧,虽非急就,却因倒叙式地采访和采访中多次“新大陆”的发现,显露出填充痕迹。更由于作者过分谨慎,总想绝对真实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笔调有些拘谨,生活真实有余,艺术真实不足,刘光鼎的形象也欠鲜明生动,整本书也缺乏神韵。但聊以自慰的是,作者内心很虔诚,态度很认真,的确尽力了。

同时,作者也本着客观公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和对刘光鼎院士的采访之后,对中国油气的一次创业及陆相生油,尤其对大庆的发现做了简略的报道。对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做了充分的肯定,此章节似有游离主题之嫌,但对于中国的石油工业史,具体到陆相而海相的过渡而言,简略地回顾与梳理,作者认为不算赘述。因为它有益于提高国人的油气意识,有益于创建节约型国家,同时也呈现了一条较为清晰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脉络线。而实际上,刘光鼎院士50余年的油气经历也绝不是他个人的工作史、发展史。此书传记、科普、史志兼有而有之吧。

最后,感谢众多的被采访人,感谢为本书提供素材(按时间先后为序)的郝天珧、李幼铭、杨长春、曲克信、刘洪、江为为、祝靓谊、李宝林、欧阳自远、王家林、王光宇、陈邦彦、高哲民、冯志强、刘洪臣、臧绍先、陈颐、刘代志、唐宝珏、雷受曼……

感谢刘洪、臧绍先提供的《寸丹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等参考书目。尤其感谢在石油战线默默无闻,历尽人生的高哲民老先生提供的老照片,感谢他的细心珍藏,因为如此,才得以使21世纪的读者领略20世纪60年代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风貌和创业者们当年的英姿。

在本书封稿的时候,作者心中也多了两份情结,关注祖国的油气和固体矿产,牵挂刘光鼎院士的身体健康。最后,祝我们的科学家学术长春,祝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

书评(媒体评论)

刘先生业务拔尖,管理出色。几十年如一日地充满激情,永不疲倦,不计较个人名利。这一切都缘于他对国家对民族的爱。他心里总惦记着国家的事,满腔热血去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石油之外,还亲自抓黄金。在中国石油低迷的时候,他又提出二次创业的新思路,一种指导性的意见。他永远都是一个扛着大旗,走在最前面的人,我佩服他!

——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

先生与我同济大学渊源深厚,兼职教授一任二十余载。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初创,筚路蓝缕,幸得先生仗义援手,慨然担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并邀来朱夏先生、业治铮先生相助。海洋地质系一时俊彦云集,学界慰为佳话。昔日先生之弟子,已为今日学科之中坚;昔日草创之一系一所,已为今日之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科发展名扬海内,饮水思源,先生居功至伟。

——科技部部长、前同济大学校长 万钢

刘先生是一个有个性、有魅力、非常容易接近并可以亲近的真实的人。……刘先生既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是大科学家,是科学大家。

——地球物理学家 陈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