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听雨》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块面:一是对日常生活的观感,二是旅途原野上的撷英,三是对处身之地文化遗存的幽思,这里面都杂糅了作家人生的经历与经验,因此而精彩独具。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上,周时奋既勤于发现亦善于发现,如《理发》等篇什给我们以启示般的箴言;而他在旅途上的所得往往给我们提供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撩拨去我们平俗化的情思,如《一个女性的雕像》,对秋瑾临刑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联想,便散发着人性至纯的光芒。如果说时奋在上述文章的俯拾中因了他的才气和学识显得从容不迫,那么当他的笔触深入到三江汇流的宁波文化遗存时就显得凝重起来。当然,这是思想的凝重。他写七千年文明发源地河姆渡、写越窑之地上林湖、写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山堰、写鸦片战争的古战场……让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作家的心灵在历史烟云里的震颤与沉浮,他推开重重帷幕把我们带到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即文化思考中去。
《屋檐听雨》是《周时奋文存》之一种,共收入散文64篇。《屋檐听雨》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观感中给人以启迪;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看待和诉说旅途上的所见所闻;而对自己身处之地宁波悠久文化遗存的深思则推开重重帷幕,把人们引入文化思考中去。散文简洁明快,散发出浓郁的乡俗气息。
懒人懒理
我的所有邻居男士似乎都信奉早锻炼,有的长跑,有的练拳,有的打球,有的则在花前树下做种种违反习惯的怪动作。当我出门上班时,方才纷纷回门,有的手提菜篮,有的携牛奶、早餐之类,个个大汗淋漓,然后是自来水哗哗作响,成为我每日上班时特定的音响背景。
我曾一度受到感染和蛊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头夜拨好闹钟,一响即起,糊里糊涂出了门,沿着清晨的街边迅奔,这种跑法在我们农村称为“追野兔”,奔得上气不接下气,毫无乐趣可言,我终于明白这种锻炼的目的在于和自己过不去,不把肉体弄得痛苦疲惫,心灵便不得安宁。
有朋友为我代缴了2元钱的报名费,劝我学太极拳,说太极乃华夏瑰宝,意境不可言传,典雅而有风度等等。于是又闹钟一响即起,糊里糊涂跟着一群人做电影里的慢镜头。学到“白鹤亮翅”才第五招,便有些坚持不住。这倒不在劳累,在于过程的冗长,每天学一个动作,学会了手,忘记了腿,上下协调了,臀部位置又不对。作横向比较,发现大多数人都做得妖形怪状。一天下雨,次日散了一半。又下几场雨,又散了一批。散的大多妖形怪状者,故留下的越见精湛,才明白,所谓典雅、风度的太极拳都是经千百次淘汰而后存的,因此练是一方面,天赋也是一方面。留下的越精湛,我就越自惭形秽,也终于袖手旁观。
我当兵时跟着的一位宣传处长姓牛,很有儒者风度,他从不参加早锻炼。他说:“锻炼是件很好的事,但贵在坚持。三天锻炼两天休息,效果比不锻炼还糟。我自知不能天天坚持锻炼,因此只得坚持天天不锻炼。”实在的精辟。
我的生物钟还是很有节律的,每天5点半会突然清醒,这时候坚持在床上假眠,保持着平和的心境、呼吸均匀,四肢绝对放松,就会产生一种美妙的境界。远处扫街人的扫帚很有节奏的沙沙作声,豆浆摊的鼓风机嗡嗡呜叫,间或有小孩作娇和女人打屁股的声音,都非常清脆悦耳而充满生活情趣。在农村,还有几声晨鸟鸣响,又可领受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般的宁静悠远,此乐何极。就在这样宁静愉快的心情中,将一天工作分轻重缓急、按起承转合思考一遍,这是十分有益的事。想着想着,便进入“意识流”状态,天涯海角、过去未来、现实幻想、人间天宫,完全融然一体,便进入文艺创作状态,或结构小说,或酝酿散文,直到太太一声惊呼“来不及了”,方鱼跃而起。我太太历来不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决不起床,因此对门的粢饭店生意也一直兴隆。
据说睡晨觉十分利于文人创作。别人不知,我的朋友黄亚洲也可冠以“著名作家”,有电影《开天辟地》、《R4之谜》,电视《大楼小屋》等十余部,小说诗歌都成集子,我与他同寝室两年,就发现他有这种创作法。他大约于早晨4点就醒,然后一动不动,直如僵尸,因为身材高瘦,脚多伸出被外,构思兴奋时,脚趾也很激动,便暴露了马脚。他勤于创作,多得益晨眠,基本上每日有一首小诗。他的太太规定10元以上的稿费要上缴,而诗的稿费多在10元以下,因此很有“与利益挂钩”而调动积极性的味道。
我的上司徐部长则有晨眠听新闻联播的习惯,边听边思考,思考之后又睡着了。他称为“回笼觉”,约10分钟即醒,醒后心情清爽。他建议我试试。我怕一睡不醒,误了上班,终于没有试成。
P4-6
情到闲时出闲文
陈云其
我的手边有周时奋一帧照片,坐在墙角落的他专心致志地用一小刀片拧着眼镜极细的螺丝,那微凸使劲的嘴角流露着万物不为其旁骛的神情。这帧照片是一新闻记者也是时奋忠实的读者在某次会议间隙偷拍的,照片以幽默的形式勾画出时奋的形象,并戏题目:休闲。
休闲这个词,看来有一种越来越流行也越来越具有弹性的趋势。
从休闲旅游到休闲食品以至休闲读物,其中包含的不外乎轻松愉悦的生活态度。很好,这至少有两点:一是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标志,二是它反向含义的大面积凸显——即是忙乎。但作用于时奋,与上述的照片相印证,其中便有认真精神的包容。这可以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而事物的统一性亦正在于它们的矛盾性之中。
时奋的《屋檐听雨》其中大多篇什可以归到休闲性上去,书名便是个让人产生闲适联想的画面。江南春雨,晨夕淅沥,守一扇雨窗,生一份怡然之情,此中境界是宁静心态的表露,读这样的文章便有一种轻松感。因此,周时奋这一名字备受晚报大众的欢迎,发行势头颇为强劲的《宁波晚报》,主持其副刊的资深编审贺圣思先生,每当好稿缺档时便会催命似的向时奋索稿:老弟请速援手寄一付“同花顺”来。所谓“同花顺”即是纸牌桌上的至尊,这是对时奋文章的推崇;而“一付”是量的概念,五连张以上成一付,辛苦您啦!
周末夜阑,有时想起要问候一下时奋这位老哥,电话那头经常传来的是正在弄“同花顺”的回答。就是这些“同花顺”,其篇幅的限制和读者的要求迫使作家乖乖人瓮,也因此使时奋这几年的写作为我们提供并绘画了对生活新的介入方式和色彩绚丽的风景线。
而他放松式的认真隐藏在风景线深处。
他对休闲的注脚不言而喻。
《屋檐听雨》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块面:一是对日常生活的观感,二是旅途原野上的撷英,三是对处身之地文化遗存的幽思,这里面都杂糅了作家人生的经历与经验,因此而精彩独具。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上,时奋既勤于发现亦善于发现,如《理发》等篇什给我们以启示般的箴言;而他在旅途上的所得往往给我们提供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撩拨去我们平俗化的情思,如《一个女性的雕像》,对秋瑾临刑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联想,便散发着人性至纯的光芒。如果说时奋在上述文章的俯拾中因了他的才气和学识显得从容不迫,那么当他的笔触深入到三江汇流的宁波文化遗存时就显得凝重起来。当然,这是思想的凝重。他写七千年文明发源地河姆渡、写越窑之地上林湖、写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山堰、写鸦片战争的古战场……让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作家的心灵在历史烟云里的震颤与沉浮,他推开重重帷幕把我们带到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即文化思考中去。
注重文化的视角和意味,可以说是《屋檐听雨》的一大特点,也是时奋散文思想性最基本的东西,他给看似轻松闲适的文体装进了蠕动在底层的思想力和情感律,让人在通篇读完或掩卷之后如嚼一枚青橄榄,觉出其真正的味道来。时奋运笔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制造联想但不忘给读者留下空白,这大概和他从事过美术绘画有关;他刻意地把中国画留白以扩充艺术感染力的技法运用到谋篇遣文中,使他的散文显得简洁明快,疏密有致,张弛十分得体。
贾平凹曾谈到“小说是说话的艺术”,这一高超的见解一下子就搔到了小说艺术的真正痒处;那么散文呢?散文便是说闲话的艺术。因此,用什么语言来说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言形成风格,语言是作家创作个性在艺术上最集中的反映。从《屋檐听雨》中,我们可以看到时奋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丰富的词汇量保证了他遣词的变化与准确,他自觉地把古典诗词语言和地方语言糅合结合的方法,使他的作品产生一种质朴的感觉和浓郁的乡俗气息。而他对文调的注意,那种长短句的配合和四声的均衡运用,可以看出他精励的艺术匠心来。
综览时奋的作品,常使我想起梁实秋与余秋雨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为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搞藻,期于至当。所以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美在简洁,美在适当。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以其理性思考的底蕴,以其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历史负重感而显得博大精深,波谲云诡;其独到的视野和缜密的布局以及语言的创造能力,给我们的散文领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气象和风格。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需要在庭院浓荫下拉一张藤椅来静读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应该坐在速驰的火车上,并独自拥有一节空荡的车厢来一口气读完。这一动静的差距和时空的差距作用于阅读,无疑都带有休闲的意味。在这里我无意于拉时奋的某些篇什来作具体的类比,我想指出的是时奋在创作上介乎于两者风格的恰似,而这一恰似也是时奋所追求的。他犹如一条溪流在沉静与雄奇的大山夹峙下缓缓地流动,并让我们自此而进入到另一番佳景中。
我熟悉时奋已有十余年,那些年我混迹于京城的军旅文坛,偶回筑窝的甬城,总能听到朋友们对时奋为人谦和坦诚、才气横溢、知识渊博的赞誉。那时的他正在王安石当过县令、沙孟海情系桑梓的鄞县,主持修志且勤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各项谋划而成绩斐然;同时,他写小说、写剧本、写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且壮怀激烈,文风强健,动辄万言一挥而就,令我辈“爬方格”者振奋不已。时奋给我的印象绝对是一个能轻易地谋制长篇巨鸿之作的作家。然而,年华如水渐渐地冲淡了一些东西,时奋的笔在依然灵动如蛇之外,更多了份智慧和淡泊旷达的情怀,即便是悲壮和忧患,在他的笔端也闪发出柔和的色彩来,那是一种哲思的色彩,是人生体验的精华。
《屋檐听雨》无疑是时奋创作上的这一种境界。
这样的境界亦可用一个闲字的。
所谓小闲于情,大闲于心。心系万象,不着痕迹,心于一点,宁静致远。时奋实在是个大闲的人,大闲者,亦大度也!
谨以此代序。
1997年7月14日
于曙光三村
2012年10月1日,岁次壬辰年八月十六日,周时奋先生因病去世,闻讯前来吊唁、哭别、送灵者盈堂塞途,备极哀荣。10月21日,先生“三七”纪念日,感于先生尚存遗著未及出版,周夫人序珊女士提议遵先生《闲来无事几本书》所拟“书稿内编或待印”存目,编纂出版《周时奋文存》,众皆响应,遂成立《周时奋文存》工作室。工作室先后假座天一阁秦祠、慈城儒风雅院、宁波大学等,就文存的内容整理、归类分集、编辑分工、编务要点、出版联络等进行多次商论,达成共识,继之付诸实施。
据《闲来无事几本书》著录,先生生前已经出版有《屋檐听雨》、《一半秋山带夕阳》、《随风飘散》散文集3种,《文艺复兴三杰画传》、《凡高画传》、《毕加索画传》、《徐渭画传》、《八大山人画传》、《石涛画传》、《扬州八怪画传》等画传7种,《中国历史十一讲》、《重读中国历史》、《历史之美》、《穿越中国历史的时光隧道》、《创世纪20章》、《地中海的秩序》、《走向统一的帝国》、《市井》、《十大农民起义》、《国学概说》等文史类图书10种,《宁波老城》、《宁波老墙门》、《宁波老俗》、《活色生香宁波话》、《话说鄞州》、《风雅南塘》、《钱湖经纬》、《一座新城的序章》、《鄞县志》、《天童道上》、《上海城市旅行笔记》等地方文化类图书11种,《金融道》、《把钱贷给谁》、《阳光道上》、《杉杉关键词》等工商类图书4种,《佛陀拈起_的那枝花》、《诗情湖西》、《风雅南塘》(线装本)、《听雨斋残画集》等自印本6种,其中有些著作尚有多次印刷及台湾版、韩国版。
此次编纂出版的重点为先生写就而未出版的书稿、文章和博物馆陈列大纲等,书名也按《闲来无事几本书》中所拟定的“书稿内编或待印”而出:《冷月银河》、《书头篇尾》、《故土家国》、《中国最空间》、《铺陈文明》、《回到原点》。
考虑到《屋檐听雨》、《一半秋山带夕阳》、《随风飘散》初版至今已达十余年之久,存世稀少,书市难觅,故此次予以重版,书名、框架结构不变,只在文字上作校对技术处理,版式装帧上略作改变,以求与《文存》的总体风格统一。缘此,《周时奋文存》共分9集12册,共约230余万字。
先生阅历丰富,博闻强识,勤于思考著述,著述内容广泛,涉及学科众多,故此在编纂过程中按工作室各位同仁所长予以分工,然后统一审读。期间,得到先生生前各界好友(包括未曾谋面而景仰先生的人士)的鼎力支持,或送样书,或供稿样,或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提供信息……工作室同仁感动于此,也更兢兢业业,务求完善。
《周时奋文存》的《故土家国》和《铺陈文明》得到了宁波市鄞州区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并由鄞州区图书馆资助出版。其他诸集则得到华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上海融至道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宁波汉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力支持,并蒙汪建明先生、丁鲁先生、张亚敏女士、周芳女士倾情资助出版。对此,周夫人偕工作室全体同仁深表谢忱!
在周时奋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周时奋文存》终于出版了,工作室全体同仁略感欣慰的同时,越发怀念先生。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周时奋文存》的编纂中肯定存在诸如文稿遗漏、校勘不严等问题,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改正。
《周时奋文存》工作室
2013年6月10日,岁次癸巳年五月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