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病者生存,不会病者丧命。今天不懂得如何生病,明天就得为健康埋单。从根子上祛除中国人身上的疑难杂症,让每个人拥有真正的不生病的大智慧和真谛!
本书是一本利用食物和经络穴位来对人体进行全方位特效保养的救命绝学。它来自于《黄帝内经》以及历代中医先贤的亲身实践与智慧总结,其特效经过陕西中医学院著名专家王礼凤硕士临床检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里到外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王礼凤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会病者生存,不会病者丧命。今天不懂得如何生病,明天就得为健康埋单。从根子上祛除中国人身上的疑难杂症,让每个人拥有真正的不生病的大智慧和真谛! 本书是一本利用食物和经络穴位来对人体进行全方位特效保养的救命绝学。它来自于《黄帝内经》以及历代中医先贤的亲身实践与智慧总结,其特效经过陕西中医学院著名专家王礼凤硕士临床检验。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利用食物和经络穴位来对人体进行全方位特效保养的救命绝学。它来自于《黄帝内经》以及历代中医先贤的亲身实践与智慧总结,其特效经过陕西中医学院著名专家王礼凤硕士临床检验。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 从黄帝开始就代代相传的健康理念和养生手法,给您战胜疾病的无限勇气,让您拥有祛病除灾的无上法力。 为每一位中国人量身订做的自疗方案,让您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有更多的精力去追逐人生的梦想,尽享成功的欢乐。 10种可以自己判断疾病的技巧,轻松快速自我诊断,为您节省一大笔医疗费。 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九大根源,帮您彻解除疾病缠身的痛苦。 4个长寿秘诀,至少可以让您的身体使用140年。 42种食疗奇方,帮您轻松战胜疾病,为您的生活带来福气。 14种超级食物,改变您一生的健康。 30个关键穴位,保佑您和您的家人健康无忧,平平安安活到天年。 目录 序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观音 第一章 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 皮鬼/1 1.生病不可避免,不生病是我们的最大愿/2 2.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一双孪生儿女/3 3.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6 4.顺毛驴,不能逆着捋——和疾病的相处之道/7 5.疾病有来路,一定有归途/9 6.求医还是求己/10 ●左手中医,右手西医,为我们的生命买下双重保险/12 ●治病的两大原则:早发现,早治疗/13 ●为了健康,你必须掌握食疗和经络保健大法/15 7.做一个快乐的病人/24 第二章 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27 1.生病一定是经络出了问题/28 ●经络不通百病生/28 ●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的桥梁/29 ●生活紊乱,“桥” 坍“路”断/31 2.血气不足,疾病就会来敲门/33 3.大多数疾病都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所致/36 ●逆天而行,违背规律/37 ●都是嘴巴惹的祸/38 ●有一种慢性自杀叫熬夜/40 ●透支身体/41 4.你没有及时清理体内的垃圾/43 5.好风水,不生病/46 6.苗从地发,病由心生/49 第三章 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51 1.我们的身体也会说话/52 2.你知道身体的脾气吗/53 3.人体有不可思议的自愈能力/55 4.读懂生病的信号/57 ●上火/57 ●发烧/58 ●冷汗/60 ●手脚冰凉/60 ●瘙痒/61 ●异味/62 ●怪梦/63 5.判断生病的最好办法是察“颜”观“色”/65 6.手是身体的“气象站”/69 第四章 不生病的智慧和真谛/71 1.与其关注疾病,不如关注健康/72 2.二十几岁开始投资身体,四十几岁才不会为健康发愁/73 3.养生胜于治病/75 4.养生的关键在于“因天之序,合乎自然”/76 5.改变从习惯开始/78 6.长寿的秘密/80 ●合理膳食/81 ●尽量少吃/83 ●适当锻炼/84 ●慢下来/84 ●智慧生活/85 第五章 用食物巩固后天之本/87 1.药有所短,食有所长/88 2.快速痊愈的关键在于食物调养/89 3.熟知食物的特性和饮食禁忌才能保证我们身体的安全/92 ●摸清食物的脾气才能把它们的功效发挥到极致/92 ●不懂这些禁忌,就会被食物杀死/94 4.吃的智慧/96 ●天然的食物具有最大的功效/96 ●吃最适宜自己体质的食物/97 ●应季的食物最健康/98 ●一方食物,养一方人/99 ●好吃不胖的诀窍/101 5.改变人一生的14种超级食物/103 6.把损害我们身体的食物拒之门外/107 第六章 人体自有大药/109 1.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110 2.穴位是用来救命的/113 3.经络按摩最省钱、最环保/114 4.亲手把疾病送上归途/116 ●3分钟轻松找准穴位/118 ●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按摩手法/120 ●使用穴位时应注意哪些/122 5.按摩手、耳、脚,百病都可消/124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125 ●耳朵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127 ●脚是人的第二心脏/130 第七章 常见病不求人/133 1.只有中医才能把亚健康彻底杀死/134 2.让感冒与我们擦肩而过/140 3.咳立停/143 4.一觉睡到自然醒——巧治失眠/146 5.告别眩晕,从补肾养肝入手/148 6.厌食还需食来医/150 7.消化不良,食疗和推腹法帮忙/152 8.腹泻后的食疗奇方和经络按摩保健大法/153 9.治疗贫血的关键在于调脾胃,补气血/156 10.中暑,一掐人中就可以立刻醒过来/159 11.辣椒、萝卜、姜,三大克星治冻疮/161 12.让痘痘昙花一现/164 13.聪明不必绝顶——脱发这样治/167 14.几乎所有的头痛都可以用葱白解决/170 15.别在耳朵里养只蝉——耳鸣的食疗和经络疗法/173 16.小心,别让你呼出的口气冒犯别人——妙除口臭/176 17.扁桃体是孩子身体的卫兵/179 18.巩固先天之本,根治牙齿之痛/181 19.大便畅通,一身轻松/183 20.吃粗粮是治疗痔疮的根本办法/186 21.大蒜——脚癣克星/188 22.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191 23.有福不是长个“将军肚”——脂肪肝这样治/194 24.小儿尿床不是罪/196 25.食疗、经络养,家无夜啼郎/199 26.用不着别人,小儿咳嗽父母自己就可以解决/201 27.让前列腺“瘦”下来/202 28.前列腺是一辈子的性福/206 29.当归、生姜、羊肉是战胜痛经的英雄/208 30.白带是女人健康的卫道士/211 31.月事规律,我心欢喜/214 32.疏通肝气是治疗乳房胀痛的关键/217 第八章 慢性病这样治/219 1.五脏一和谐,血压自然跌/220 2.富贵不是得“富贵病”——糖尿病的疗养大法/224 3.给你的肾装上“净化器”——排毒治尿毒症/226 4.冠心病的防治重点在饮食/229 5.健脾可治顽疾慢性支气管炎/231 6.治喘有奇术,养肺最关键/233 7.谈乙不必色变/235 8.风湿性关节炎根本不是疑难杂症/240 9.根治神经衰弱从补气养血入手/243 10.女人四十一枝花——更年期也可以充满笑声/246 第九章 偶尔生病更长寿/249 1.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随意放弃自疗的权力/250 2.恐惧才是健康的最大敌人/252 3.重要的不是病,而是积极地爱和生活/254 4.生病让我们更孝敬父母、更关心爱人和兄弟姐妹/256 5.生病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自己/257 6.病出免疫力/258 7.偶尔生病更长寿/259 后记 致谢/261 附录 人体常用穴位使用指南/263 试读章节 5.疾病有来路,一定有归途 疾病从何而来,难道不是人的欲望不可控制的结果吗?纵欲过度,熬夜,大量吸烟,酗酒,嗜食肥甘厚腻之味……这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几只小老鼠因贪吃粮囤边上的米粒,被混杂在米粒里的老鼠药毒死了。祸不单行,那只因丧子痛苦万分的母老鼠一不留神,又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里了。它多了个心眼,先用舌头轻轻舔了舔表层的米粒,静静地等着。过了一段时间,母老鼠发现自己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痛,于是便放心大胆地吃了一顿,然后躺在米缸里美美地睡了一觉。接下来便是吃了睡,睡了吃。有时它也想:吃饱了,跳出去算了。但它一看这么好的大米,再到哪儿去找呢。于是又想:再吃一天,明天就出去。母老鼠就这样一天天地宽慰着自己。直到有一天,米吃光了,缸见了底,它才发现无论如何是跳不出去了——此时它大腹便便,没有了弹跳能力。最后,母老鼠被活活困死在缸里了。 对老鼠来讲,这大半缸米是极具诱惑力的。它掉进缸里,本可以跳出来,保住性命;但是贪婪让它忽略了隐藏的危险。待在里面,多吃一口,就离缸沿越远,离死亡越近。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母鼠不长心眼,只能说这诱惑太大。如果米里真的放了老鼠药,母鼠舔后发觉,也会立即从缸里跳出的;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它终没能逃出,丢了性命。 疾病从何而来,难道不是人的欲望不可控制的结果吗?纵欲过度,熬夜,大量吸烟,酗酒,嗜食肥甘厚腻之味……这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就拿高血压来说吧,血压升高与情志刺激、进食肥甘、不爱运动、吸烟喝酒等有关。患者只需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情、饮食、生活习惯,就可以将元凶送走,起到防治高血压的作用,而不需要医生的任何帮助。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疾病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适当地控制欲望,合乎自然地生活呢?如果我们能够抵挡住外界的诱惑,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节欲的时候节欲,该限酒的时候限酒……疾病还会找上门来吗? 6.求医还是求己 一旦有病,我们都想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病治好。殊不知,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一日,某人去庙中求佛赐福,发现一位跟佛一模一样的人也在求佛,便问他:“你怎么长得跟佛一个模样?”那人道:“我就是佛。”“你就是佛,那你为什么还要求你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佛答道。 世人遇事总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恰恰忘了自己,久而久之便形成依赖,甚至成了他人的负担。而反过来,一求己,自己就成了佛。生病也一样,一旦有病,我们都想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病治好。殊不知,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我经常对糖尿病患者朋友说:“你就是自己的医生。”因为糖尿病的治疗最终在于患者对饮食的控制,对运动量的把握。药物所能起的作用,既不持久,也不彻底。 我也经常告诉其他患者“你就是自己的医生”,因为没有哪个医生能够比病人自己能更早地发现病情;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案是否得以顺利进行,是否需要修改、优化,也完全掌握在病人手中。 有一个病人,患了化脓性扁桃体炎,医生开了“安西林”给他吃,并再三叮嘱,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复诊。患者吃了药,喉咙很快就不痛了。可是第三天,掌心有点痒,他并没有在意,继续吃药。又过了三天,全身开始剧烈瘙痒,出现了很多红色丘疹,并且感觉有点心慌时,他这才想起了医生的嘱咐,于是立即到医院复诊。幸亏还不是太晚,花了很多钱,总算挽回了一条命。如果他能够在手掌发痒时就去医院,也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 不管是发现疾病,还是何时就医、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决定权都在患者自己手中。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故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其中的道理,真值得仔细玩味。 左手中医,右手西医,为我们的生命买下双重保险 中医、西医孰优孰劣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几百年。近些年来,又有人旧话重提,甚至有一些重量级人物站出来说要取缔中医,造成轩然大波。于是,有人担心,中医真的不行吗?中医真的要完了吗?对此我一点都不担心,中医既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 中医和西医本来就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只是标准不同而已。就像数学和艺术,你用什么标准来比较它们谁好谁坏呢?中医、西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病人减轻痛苦,才是它们的职责所在。举个例子来说吧,支气管炎,西医主张消炎止咳,中医倡导宣肺化痰。如果我们先让西医治,症状很快消除,但不能去根;请中医来调,体质确有增强,但是症状消失较慢。若中医、西医协同作战,标、本兼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学的孩子感冒发烧,抗菌消炎治疗两周,体温很快降了下来,可是咳嗽总是不好,医生说抗生素已经不能再用,只好回家调养。小孩每天咳嗽,影响睡眠,吃饭也不如以前,做父母的看着心痛,于是找到我想用中药治疗。问清了病状(咳嗽,痰少色白,泡沫样)后,我开出了润肺化痰止咳的方子,三剂。一周后,同学打来电话报喜,孩子的咳嗽好了,而且她还如法炮制,治好了邻家孩子。 这就像猫和狗共同捉耗子一样,猫捉耗子,人们都认为天经地义,狗拿耗子就成了多管闲事。其实不管是谁捉,怎么捉,只要把老鼠消灭干净,保证粮食和家具不被破坏,就是一件好事,管它是猫还是狗呢?中医和西医也一样,不管是谁来治病,只要能减轻患者痛苦,促使疾病尽快痊愈,保证人们身体的健康,就是好事,这才是医学的最终目标。 猫和狗在保护主人家安全方面各有擅长。中医、西医也一样,为病人解除痛苦时也各有所长。西医对急性病,动手术,相对有优势,但对于慢性病,效果就不是很好了。中医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就好得多,甚至有些病,西医束手无策,中医却大有用武之地,如亚健康、神经衰弱等。二者要是协同作战,各用所长,就会为我们的生命买下双重保险。 其实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只要有疗效便是好的医学,没有什么好坏、高下之分,就算有,也只是人们在主观上厚此薄彼,激化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治病的两大原则:早发现。早治疗 有一个病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声音不如以前那么清亮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声音开始变得沙哑,朋友们都劝他去医院看看,可他坚持认为是咽炎,仍然不予理会。等到有一天,他感觉到嗓子很疼,于是到医院检查,结果是喉癌。医生的话很令人心痛、惋惜——“如果早发现,早手术,根治的几率是很高的,可是现在已经错过了根治的时机了。” 很多疾病,只要采取预防措施,起码能减少一半的死亡。可是我们经常在病人膏肓之后,才知道“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一个同学的死,给我了很深的教训。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暑假,有个同学说自己胃不舒服,不想吃饭,告病在家。我们都去看他,劝他去医院检查。就做些什么检查的问题,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都是医生嘛。当时我的建议被大家一致驳回,并被认为是大惊小怪,因为我坚持要做“病理学检查”——这一般是用于怀疑有胃黏膜癌变时才进行的检查项目。之后他当然没有听取我的建议,只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治疗半年后,病情每况愈下,再次检查,竟是胃癌晚期。 健康就像空气、阳光和水,平时你感觉不到它的重要,可一旦离你而去,你才会扼腕痛悔不已,可是已经晚了。平时我们要多关心一下身体。身体是自己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有病,当父母的当然能感觉得到。当我们发现身体有些不适时,不能马虎大意,即使是一些细微的变化,也有可能潜藏着很大的危险。如当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或者闷胀感时,很多人都不会很重视,以为是吃的食物不太合胃口,或者自己心情不好所致,吃点止痛药就完事。岂不知,胃癌早期也可能会有同样的症状。 任何疾病来临之前,都有些先兆。像指甲,从它的变化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很多关于疾病的信息。白色指甲——肝病,如肝炎;黄色、厚的、生长缓慢的指甲——肺病,如肺气肿;黄色、根部有红色的指甲——糖尿病;半白半粉红的指甲——肾病;甲床发红——心脏病;甲床苍白——多是贫血;指甲表面凹陷或起皱——亚健康;杵状指——肺病;等等。脱发也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在正常情况下,所有头发并不都是同步生长,大约有90%以上的头发在生长,10%以下的头发在自然脱落。成年人一天约有60根左右头发脱落。头发脱落与生长保持相对平衡,所以不显出脱发现象;但如果头发脱落多于生长,就会头发稀疏,甚至脱发。引起脱发的疾病很多,如伤寒、肺炎、头癣、贫血、癌肿等,如果经常脱发,你就得当心自己的身体了。 也有一些人,已经发现身体有病了,可是仍然喜欢拖拖拉拉,不尽早就医,结果铸成大错。有一个病人,腹胀多年,脸色晦暗。最初妻子劝他去看病,他的回答是:“如果检查出来有病,我心里承受不了;不去检查,我就当没什么病,也挺好的。”后来在家人的坚持之下,到我这来问诊,查出有慢性乙肝(中度)。谁知他又以类似的理由阻碍治疗:“我现在一切都好,没有任何不舒服,吃药打针也是一种折磨,不如我好吃好喝,过一天,算一天。”这种心态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却不值得效仿,在确诊有病之后,我们一定要尽早治疗,以免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以致沉疴不起。讳疾忌医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这里我就不罗嗦了。 P9-15 序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观音 自从矢志研习中医以来,我一直在两种不同身份之间转换。一方面,作为中医学院的一名教师,我要教书育人,传授给学生以治病救人之术;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中医,我要给病人看病。这种生活,虽然忙碌,但很充实。感谢这种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也感觉到人们对健康存在着普遍的误区,很多疾病原本是可以避免和自己治疗的,可是很多病人不是轻易将自己交给了疾病,就是交给了医生,而往往忽视了人体自身的力量。 “求医不如求己”,这是中里巴人在其同名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只要能积极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人体这个智能系统就可以通过调节自身,修复受损的机体,恢复身体的和谐。他说的其实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中医对治病,有一个说法——“三分治,七分养”,意思是说,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较少,身体的恢复更多地依赖于患者的自我调养。这个说起来有些复杂,然而中里巴人先生却从佛家“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里化来一句“求医不如求己”,就把它生动、形象地总结出来了,诚可谓举重若轻,真让人佩服。弘扬国医,中里巴人先生厥功甚伟,实为同道楷模,亦是吾辈研习中医的幸运。近些年来,中医式微,一些人对中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医在传承过程中过于学术化和现代化,普通百姓虽然认为中医十分有效、省钱,但是只能求助于医生,很难自己动手自疗,以致中医被许多人误解为只能是少数人才能掌握的“圣人之学”,这其实偏离了中医的正常发展轨道。诚然,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但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玄学。中医是道,是人人都可以修习的学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之中处处有中医,举手投足皆可治百病。比如,淋雨感冒了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有人昏厥,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掐人中,等等,都是中医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只是人们习以为常,意识不到那就是中医罢了。 多年的行医、教学经历,让我越来越明白,中医是一门人人都可修炼的学问,昔神农尝百草而得中药,华佗民间行医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中医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必将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发挥中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大道,任何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中医的消亡。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立地成佛,成为自己的救命观音。这才是中医的医魂。 求医不如求己,就是要求生病了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学会正确使用人体,从而避免或者减少疾病的发生。大多数疾病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只要找到了它产生的根源,通过改变自身,就能从根子上祛除疾病,达到治病固本的目的。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特别是慢性病,如果治疗得不干净、不彻底,再度复发时甚至会一命呜呼。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生病:既不能掉以轻心,把小病酿成大病;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治停停,为将来埋下隐患;更不能讳疾忌医,以至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为了健康,有时我们甚至要学会适当地生点小病,以提高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挖掘人体自愈的潜能,运用大脑,放开眼光,智慧应对,制订出适合自己的自疗方案。具体地说来,就是掌握自疗的两大法宝——食疗和经络。 食物是我们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保证。人活一世,怎么能没有食物呢?生病了要想快速痊愈,光靠药物,单枪匹马孤军奋战那可不行,我们还需要食物配合协同作战。而且,食物本来就是药物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药以食为本。”故有药食同源之说,然而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药物是有偏性的,其治病的途径就是以偏救弊,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必定对人体有所伤害。故《黄帝内经》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食物调养,不但不会产生药物的副作用,而且能使身体恢复元气,快速痊愈。尤其是对体弱的人来说,食疗更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而在生活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宜我们身体的超级食物,更可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大蒜进城,医生关门”等民间谚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药物也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以往人们往往片面地理解了扁鹊这句话的意思,把“药”仅仅理解为草药,这是错误的。扁鹊是什么人?上古的神医,据说一眼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里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擅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他会说救命仅能依靠草药的话吗?作为精通针灸的名医,扁鹊常能起死回生,获得奇效,他不仅擅用草药,更是能够充分利用人体的内药——经络。经络穴位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药囊,它帮助我们调节身体的机能,维持气血的运行。《黄帝内经》就特别推崇经络穴位,讲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贮藏人的元气,说它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气化血,运输着机体活动所需的气血能量,使脏腑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活动。因此,它的作用是不能小觑的。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疏通阻塞的经络,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刺激足三里可以治疗便秘,昏厥了掐人中就可以醒过来,按摩膻中穴可以疏肝解郁,让人心情高兴起来……非但如此,一旦身体遭受外邪侵犯,经络会第一个奋起抵抗,担当起“保家卫国”的职责。比如生病的时候,人体的某处会发红,会出现皮疹,会结节,这就是经络穴位在奋起保护身体,不受更大的侵害。就像一位随身携带的御医,经络随时提醒我们,身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应该按摩哪个穴位驱走疾病,经络保佑我们每个人长命百岁。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善于运用食疗、经络疗法自我调养的病人,比别的病人康复得都快,能够尽早出院,省去一大笔医疗费;而那些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对药物过分依赖的病人,身体恢复得十分缓慢。而且长期服用药物,身体对药物产生了抵抗,不得不又依赖于新的特效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病人长期出不了院的原因。殊不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一切的治疗手段都是通过排除人体修复系统的障碍,来提高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治疗的方法不是中止疾病症状,而是协助人体完成它该完成的工作。也就说,医生所做的不过是局部的修缮,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体的自我修复。 人体是一个完善的智能系统,没有人能够否认人体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在疾病面前,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从容不迫,有效运用这种能力抵抗疾病吗?恐怕大多数人都不能吧。其实也不是不能,而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自我修复能力就跟人的潜质一样,必须把它激发出来,才能显示出人的潜力和天赋,如果你不用它,它就一直沉睡不醒,那么一辈子也就湮没无闻了。有天赋,却不知自用,顶多一辈子平平淡淡而已;而身体有良药万千,而不知使用,问题可就严重了,甚至可能因此丧失性命。那有没有激发人体潜能的办法呢?有。这就是“食疗+经络”的保养大法。这是两种十分简便的保养方法,简单易行,务实有效,长期坚持使用,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还可以防病于未然,保佑我们平平安安活到天年。 这本小书,就是基于上述理念写成的。如果大家读后,疾病能减少一分,健康能增加两分,也算是达到了我写此书的目的,为弘扬中医尽了一点微薄之力。最后祝天下人都成彭祖,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救命观音。 王礼凤 2008年6月30日 后记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尤其是为我操劳半生,含辛茹苦的母亲,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感谢陕西中医学院领导对我的支持,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帮助。感谢重庆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的积极促成。特别感谢重庆大溪文化图书有限公司王兆阳先生的精心筹划,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感谢您在众多的书中选中了本书。愿你们每个人都在尘世里获得幸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