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经典中的众生之相/另眼看经典
分类
作者 史仲文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另眼看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书本分五章,分别从官、儒、民、家和俗这几个角度,对文学经典中的众生相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评论。该书语言生动,视角独特,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

内容推荐

《西游记》的心学,常在儒、佛之间,表现在孙悟空身上,虽然称为心猿,却又不是醇正的儒者,也不似似悟道的和尚。况且西行行路上,魔怪横行,历劫八十一难,悟空皆能战而胜之。其中有以智慧胜的,有以决心胜的,有以勇力胜的,也有请各位神仙菩萨帮助胜的。内有真假孙悟空一节,写得跌跌宕宕,好不有趣。……作为《另眼看经典》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内中的文字均系此类对文学经典中的众生相的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官论

一、怎一个皇权了得

1.万千世态,自皇权说起

2.皇权之重,重过泰山

3.皇权独尊,百官依附

4.皇权迷信,万民崇拜

二、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新王朝的创立者

1.战略定位是胜败的关键

2.得才者胜,失才者败

3.妙算者胜,失算者败

4.得人心者得天下

5.经济基础最终决定战争胜负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亡国之君与改革者

1.改朝换代的四大原因

2.乱自上作——话说亡国之君

3.无官不贪,天下怎能不乱

4.管理与改革无济于事

四、皇权文化批判

1.权制批判——从权力在天到权力在民

2.人才观念批判——从伯乐相马到赛场赛马 

3.腐败批判——从无官不贪到制衡廉政

4.人身依附批判——从甘心为奴到自立为人

5.决策批判——从一人智慧到科学程序

6.战争观念批判——从唯胜是求到生命大于战争

第二章 儒论

一、儒学的反思

1.儒学成为官学,满足了历史的要求

2.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3.儒学特有的二元性品质

4.儒学的涵容性和承纳性

5.小农经济与历史的选择

二、六大名著与儒学

1.六大名著难离儒学

2.明君贤相话三国

3.江湖大儒宋公明

4.亦佛亦儒《西游记》

5.叛悔之作《金瓶梅》

6。堪笑儒林众生相

7.哀亡绝唱《红楼梦》

三、儒学文化批判

1.儒学价值观念批判

2.儒学伦理观念批判

3.儒学礼制批判

4.儒学中庸观念批判

第三章 民论

一、农民是民众的主体

1.农民的主体地位

2.农庄的兴衰与农民的分化

3.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4.历史的怪圈:造反等于不造反

二、工与商的从属地位

三、男仆和女婢的悲惨境遇

1.婢女形象

2.男仆形象

3.半奴半主,亦尴亦尬

4.豪奴恶仆,事出有因

5.种仇得仇,种恨得恨

四、侠、医、艺、妓、僧与道

1.侠的真假与社会认同

2.良医与庸医

3.江湖艺人

4.妓女善恶莫轻论

5.形形色色世外人

五、帮闲者与无助者

六、传统民文化批判

1.民的地位与价值批判

2.民的生存基础批判

3.民际关系批判

4.民的生存方式批判

5.民的素质批判

6.民的弱势文化批判

第四章 家论

一、家庭地位论

1.家、国同构,特色分明

2.等级当先,礼教为本

3.家庭如命,子嗣为大

4.小农经济,命脉所在

二、男尊女卑论

三、性爱论

1.古人与性——文明的升华与陷阱

2.性爱——情爱的初级形式

3.情爱——性爱的高级形式

四、夫妻论

五、父子论

六、家庭文化批判

1.家庭关系批判

2.贞节批判

3.隐私批判

4.责任批判

5.经济权力批判

6.婚姻形式批判

第五章 俗论

一、俗的文化品性与地位

二、百俗之中,以吃为首

三、百事之中,丧事为先

四、似神似巫,谁信谁疑

五、民俗批判

1.创造不足,守成有余

2.迷信多多,科学少少 

3.面子至上,精神受罪

4.注重养生,轻视卫生 

5.娱乐方式,亟须丰富

试读章节

2.皇权之重,重过泰山

中国5000年历史,确确实实有着数不尽的视死如归、“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好汉。这样的好汉,没有历史记载的不说,至少自西周以来,历朝历代,都不少见。在六大名著中,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描写社会大题材的著作中,更是豪杰林立,猛士辈出。

然而,中国的大丈夫,一遇到皇帝,马上大打折扣。你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也可以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但皇帝可不是泰山,皇权重于泰山,任你什么样的英雄,一遇皇权,马上脚软,叫你生,你就生,让你死,你就死。而且就是你的冤比天大,你也不能有怨言;就是将你灭门九族,你也只能自认时乖命蹇。

要说梁山泊的英雄,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然而,对于宋公明哥哥,不论是威震大名府的玉麒麟,还是神机妙算的智多星;不论是无法无天的黑旋风,还是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不论是神力无穷、醉打猛虎的武行者,还是怒天愤地无所发泄的阮氏三雄;他们都服从宋江,爱戴宋江,对宋大哥佩服得五体投地。不闻其名,凶形毕露;一闻其名,纳头便拜。然而,就是这位宋公明,一想到皇帝,便有些站不住脚跟,一睹圣颜,便浑身酥软;皇天在上,罪民在下,封官也由他,贬斥也由他,叫生也由他,叫死也由他。

中国的皇权之重,重过泰山。这在六大名著中,无论显隐,都有同样的表现。《西游记》乃神话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去天竺取经的时候,关禁未开,他走出大唐国境是不合法的。所以唐玄奘虽然是中印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友好使者,却又是以不合法的身份偷越国境的一位很特别的和尚。然而,到了《西游记》里,他的西天取经便有了皇权色彩,不但不再违禁,而且有了极好的名誉——他不仅成了合法使者,而且成了大唐皇帝的御弟。这样的荣誉,才是最荣耀的哩!《西游记》这样写道: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日:“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辰吉日,发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

这段话很值得研究。因为它虽然不长,却写得十分奇异——中国式的文化奇异。

一奇,“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取经?”取经本来是出于对佛的信念,然而,到了此处,变成了“朕的旨意”。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朕”——皇帝的旨意,那么,玄奘法师还会去西天取经吗?唐僧取经,这一件宗教史上的特大事件,到了这里,竟然成了大唐皇帝的圣明旨意,不知佛家子弟读书至此,有何感想?

二奇,皇帝既下圣旨,和尚立表忠心。唐太宗一言未了,旁边便“闪过法师”——这法师的身法好快哟,而且上前施礼,向太宗痛表决心:“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第一句,是三藏自称,叫做“贫僧不才”,虽是谦词,不合和尚身份。贫僧已然自谦,不才更成赘语。这第二句,“愿效犬马之劳”,又觉离奇。和尚自有信仰,其信仰基础是四大皆空。空本无着,唯空自善。然而偏要讲“愿效犬马之劳”,和尚自称犬马,这样的和尚,还有取经的资格吗?第三句更怪,“与陛下求取真经”,佛经是宗教的典籍,本与世俗无直接关系。然而,此僧——《西游记》之僧,却信誓旦旦为“陛下求取真经”。此种言论,可说是咄咄怪事。然而还有第四句:“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万里取经为江山的,大约只有中国的和尚,或者说只有中国传统文人笔下才能写出这样的忠心和尚。

三奇,皇帝与和尚结兄弟。和尚出世远俗,人了空门,既出家之日,父、母、兄弟、夫妻、姐妹,一切亲情,皆已断绝,从此礼佛,不染俗情。然而,中国的皇帝不管这一套,你和尚不染俗情,但本皇帝偏与你结拜兄弟。其意言若日,你既为朕效劳,朕必定不亏待于你,于是你恭我敬,便成了兄弟。唐王此说,句句皆谬,而玄奘闻此,却又感激不尽。

四奇,拜兄弟还要佛作证。唐皇既要与玄奘结拜,便有个仪式问题,这仪式应该在什么地方举行,却又是个有趣的问题。《西游记》的解决办法,是到佛前结拜,而且看来这还是唐王的主意——“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皇帝与和尚拜把子,称兄道弟,已然不堪,而且还要把这仪式,放在“寺里佛前”,我佛虽然慈悲为怀,怕也要气得肚痛。

五奇,和尚向皇帝发誓。其誓日:“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唐僧既是取经,照理说,纵然发誓,也应该向佛祖发誓,但我们的唐僧,偏要向皇帝发誓,而且不取真经,不敢回国。不但不敢回国,还要永堕沉沦地狱。和尚口不妄言,发誓便不合佛法,然而在中国皇帝面前,只能“一片丹心,誓不辱命”。唐僧有了这样的身份,向西天取经,好不神气。

六奇,上述五奇尽管十分离奇,但《西游记》的作者和千千万万个读者并不以为奇。因为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理解,君臣关系——管你和尚不和尚,就该如此,就须如此,不如此,反而不合人伦,不合情理。

皇帝权威之大,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荣辱。平常人的一生荣辱,在皇帝那里,也不过是一念之差。

《水浒传》里最有名的坏蛋是高俅。这高俅本是二流子出身,又是个帮闲使坏的货色。书中说他:

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毯”。后来发迹,便将那字去了“毛旁”,

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这高俅从小不干好事,因为“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这样一个东西,说起前程二字,定会令乡邻左右笑掉大牙。但是不。任你天下多少好汉,得不到一星半点为国效力的机会,偏这高俅,不出几年,便晋身朝廷,而且坐上了大宋朝殿帅府的宝座。

为什么如此?因为高俅会踢球,而后来的宋徽宗也好踢球,他们俩是“以球会友,一见钟情”。端王做了皇帝,高俅便成了殿帅府的主人。只要皇帝看得上,不怕鸡犬不升天。

然而,这还不算最典型的事例,因为宋徽宗既是亡国之君,高殿帅又是奸佞之臣。最典型的事例则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刘玄德三顾茅庐,决定了诸葛亮一生的命运。这说明,即使如诸葛亮这样的英才,如没有权力者,尤其最高权力者的赏识与信任,也将一事无成。刘备得孔明,叫做“如鱼得水”,孔明受知于刘备,叫做“知遇之恩”。

想当初,诸葛亮隐居在隆中的时候,虽然表面上心甘情愿躬耕于田亩,但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的抱负是伟大的。唯其如此,他虽偏处于隆中田舍之地,还要与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相友善,“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日,‘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诸葛亮虽是笑而不言,却又自比管仲、乐毅。不但如此,他还要抱膝长啸,他还要作“梁父吟”。啸以舒心,诗以言志,又自号“卧龙”,可见,虽是隆中一青年学子,其志向之高,其心气之盛,其企望之大,其识见之奇,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他初见刘备,便留下那篇振聋发聩的《隆中对》,从此又可知道,他不但志向超群,而且对于天下大势早已成竹在胸。

不过,据《三国志·蜀志》记载,当时人们对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很不以为然,所以作者才写道:“躬耕田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不买账,刘备独能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并且委以重任,说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刘备信任孔明,关羽、张飞不满意。但关、张虽近,不能动摇刘备的决心。刘备临死时,还要托孤给他,可说天下知音,莫此为甚。从诸葛亮这一面看,就是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所以他才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从而成就了他与刘备明君贤相的典型形象。

皇帝一念之差,可能使蚯蚓成龙,也可能使巨龙化土。皇权如此厉害,不能不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红楼梦》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书中没有皇帝的形象出现。这里面也有原因。一是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朝廷而在家庭,故而,皇帝出面意义不大。二是作者重点写大观园,皇帝不能来大观园,真的来到大观园,又怎么表现园中姐妹和贾宝玉呢?加之他所写的,都是他深知的。对于王公贵族生活,他很有切身体会,所以写来得心应手,但对宫廷生活,他并不熟悉,更不深知。虽然《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对于皇帝老儿,却只能告付阙如。

然而,皇帝没有现身,不等于他的权威就小了。事实是,虽然皇帝没有露面,但那权威却依然在焉。而且不但《红楼梦》如此,其他五大名著皆是如此,皇帝作为中国封建文明的核心部分,不管他出面与否,他的影响都是无法比拟的。

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