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纵观几千年来的历朝历代奸臣,多不得善终,也许这是给我们最好的历史教育。回眸历史,在这悠久的两千多年的文明流淌中,他们虽然很不协调,却也够成了历史中的某些弦音,观摩历史的真实演绎,聆听其中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以史为鉴。
翻开历史,诸多君主往往被奸臣所包围,社会动荡之时窃权弄国,安定之日便导君为虐,党同伐异。然而历史上许多的奸臣却最初以勤于政务、忠于皇室的面貌出现,其办事能力之强又绝非等闲之辈。如何对之有一个相当全面的观照评价?
《中国奸臣的末路》对历史上的奸臣的作了一个尝试性的收录,翻开《中国奸臣的末路》,你便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发展一隅,以正己之言行,同时也能更好的品评历史人物,给你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
当我们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前回眸历史时,应当知道和记住这一群叱咤风云时,应当知道和记住这一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的真实命运与结局。阅读“大结局”,犹如欣赏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悲喜剧,帷幕徐徐落下后,你在增广见闻的同时或许能够有所领悟……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我们随手拈来,便不难找到五个大字:“王冠与代价。”获得王冠与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沉重的,这种血与火的历史用文字是难以表述的。古诗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尚且如此,何况是君王呢!
王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剥削者所赋予它的权力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随着历史镜头的不断推进,统治者还在不断强化他手中的权力,春生秋杀无所不可。拥有了它,就可以主宰天下苍生,就可以任意驱使别人的行动,控制别人的一生;拥有了它,就掌握了天下的土地、财宝和美女;拥有了它,就拥有了威势和尊严,死后照样可以住进宏大的陵墓。为了接近这顶王冠,许多人绞尽脑汁,耍尽阴谋,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为了这顶王冠,引来了父子兄弟相残;为了这顶王冠,可以出卖灵魂、认贼作父,可以让后人唾骂、遗臭万年。
本章所收录的七位历史人物都是篡位者,都是大奸臣。关于奸臣这一定论,并不是因为他们夺了别姓的王冠戴到自己头上,我们视之为奸臣者是因为他们不是那些顺应了历史的脚步,去推翻昏君、暴君,解人民于水火的义勇之士,他们为的是满足个人或本家族的野心和贪欲,去实现目标的手段太卑鄙,不但未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激化了矛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国家陷入无穷的灾难。所以,他们必然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他们的结局必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1.王莽:在喝彩中称帝,在唾骂中丧命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其子成帝继位后,尊母为皇太后,以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凭借王政君的特殊地位,王氏八兄弟相继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在元帝、成帝两朝中,王氏家中共有九人封侯,五大司马。成帝朝一天同封五位舅父为侯,世称之“五侯”。王家子弟也因此坐高车、乘肥马,生活在锦衣玉食的奢华之中。
王莽之父王曼与王政君同父异母,在王氏八子中排二,只因王曼早死,没有赶上封侯的时光。同王家堂兄弟的奢靡放荡作风不同,王莽因早孤而家财不丰,兄又早死,全家重担由他担起。王氏家族中只有王莽家生活比较艰苦。王莽孝敬老母,尊敬寡嫂,善待侄儿。他勤奋读书,生活俭朴,待人谦恭,衣着言行如普通儒生一般,在王家众兄弟子侄中,王莽显得与众不同。
靠着谦恭和心计,三十八岁的王莽后来居上,当上了大司马。
对于官高爵显的众伯父、叔父,王莽更是恭顺知礼,十分听话。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王莽日夜守候榻前,亲奉汤药,数月不解衣带服侍,数月下来,蓬首垢面,面容憔悴,比王凤的亲生儿子还孝顺。王凤和皇太后是一母所生,太后前往大将军府探病,王凤病中将王莽托付给太后及成帝,请他们重用这个难得的侄儿。王政君也念及兄弟早死,王莽身世可怜,人也谦虚谨慎,孝顺听话,是王家子侄中难得的贤人。王凤死后,太后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升任射声校尉,逐渐成为王氏权贵集团的重要成员。
王莽的谦恭好学,朴素知礼感动了更多的人。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朝廷,愿将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给王莽。王莽又以十分好学谦恭的态度结交天下名士。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闵、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等当世名士,都上书称赞保荐王莽。汉成帝由此开始另相看待这位表兄。永始元年(前16年),王莽受封为新都侯,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卫,成为皇帝身边的宿卫近臣。
王莽封侯升官,其谦恭俭朴、慷慨好施的作风一如既往,家中没有多少财产,行为谨慎,办事小心。同时在讲话时又敢讲真话,不惧后果,受到人们的尊敬。
王莽兄早死,侄儿王光被王莽送往博士门下就学,王莽恭敬认真地沐浴更衣,坐车去拜谢王光的老师,向老师奉上羊酒礼品,对王光的同学也每人送一份礼物致谢。人们见到如此谦恭知礼没有骄横之气的高官显贵,不禁心生敬意。王光比王莽的儿子年龄小一些,王莽给他们兄弟同一天娶亲,宾客满堂,王莽热情招待。正忙乱中,忽有家人禀报老太太不舒服,王莽忙前去侍奉母亲,殷勤备至,众人感叹。
王莽不好声色犬马,生活俭朴。一次王莽悄悄买了一名侍婢,堂兄弟们闻知此事后颇感诧异。王莽却解释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人讲这个女人能生儿子,所以特地买来送给朱子元。”当天就将此女送进朱家。
王莽叔父王根此时继任大司马,这是继王凤、王商、王音之后第四位担当此职的成帝舅父,王家的显赫已超过本朝任何一个家族。太后姐姐之子淳于长以才能名列九卿,资历比王莽老,很得太后及成帝信任,大有代替大司马之势。偏偏王根又卧病在床,一旦王根去世,一直由王家人掌握的大司马要职极有可能落人淳于长手中,这对王家,对王莽都极不利。为了扳倒淳于长,王莽抓住他这位表兄与许皇后的通奸把柄,借王根之手,向太后告状。结果淳于长被革除一切官职,王根在病床上推荐王莽代替自己,辅佐朝政。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从重病中的王根手里接过了大司马印,成为王家第五位大司马,这一年王莽三十八岁。
王莽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为了巩固已经攫取的权力,就更加克己修行,在别人看来,继叔父而辅政的王莽谦恭待人、俭朴好礼的作风依然未变,处处更小心,对自己约束更严。王莽之母有病,公卿列侯夫人们前去探望,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众夫人,她“衣不曳地,布蔽膝”,众夫人以为是王家的婢女使妇,一问方知是大司马新都侯夫人,众人大惊,感慨大司马夫妇的难得的品德操行。
王莽荣升大司马主持朝政刚过一年,上下左右的权力网还没有构筑完善,成帝死,哀帝继位,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哀帝与太皇太后王政君没有血缘关系,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亲定陶丁太后为首的新外戚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新外戚集团咄咄逼人的气势,王政君很识时务,在自己蛰伏不动潜待时机的同时,下诏让王莽等人辞职避让。哀帝赏王莽黄金五百、安车驷马,假意挽留一番后,同意他辞官家居。王氏一家长期掌权,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王莽回到家里隐居,哀帝遣人“十日一赐餐”,以示恩宠。
王莽丢掉了大司马,但他坚信,虽然姑姑王政君这个太皇太后退避长信宫,不再过问朝廷大事,但只要她还在,王氏家族总会有重见天日的时机,为了东山再起,他继续矫情自饰,博取名誉。他的二儿子王获,因故杀死一个家奴,这在当时的达官贵族中本是件区区小事,可他担心有损自己的名声,竟逼儿子王获自杀偿命。普通的百姓听说后,无不为他那大义灭亲的高风亮节而歌功颂德。
P1-4
对于我们人类走过的历程,从政治家、史学家到芸芸众生都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
六十年代中期,苦寒乍暖,山雨欲来,百忙小憩的毛泽东在书房中静静地谛听着历史的脚步,写下了一代政治家独有的读史感受——《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五十亿年前,太阳系还只是一片混沌星云,没有太阳,也没有地球,更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与人类。
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已是万木扶疏、鸟语花香,海洋、陆地、高山、平原,到处都是生命的喧闹。但是,还没有我们人类。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大自然中出现了人猿相揖别的壮丽时刻。小儿时节的几个石头磨过,磨去了三百万年的时光。
八千年前,甚或更晚,伴着铜铁炉中的火焰,人类踏向了文明的门槛。
四千一百年前,东方大地上矗立起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中国的文明时代开始了,中国的政治史也拉开了帷幕。从夏商周秦到汉晋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大大小小的政治家们奔波于历史的舞台,“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道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真谛。
这些政治家中,有天然血统政治家的皇族;也有文韬武略的功臣;有势焰中天的权臣;也有邪佞不端的奸臣;当然,还有刚直廉律的清官们。他们或壮怀激烈,慷慨悲歌;或荣华富贵,不可一世;或兔死狗烹,血洒刑场……为这部古代政治的变奏曲标上了各式各样的休止符。
他们或许都曾想轰轰烈烈,也或许都曾想与天地日月同在,都不想沦为“斑斑点点”的“几行陈迹”。
我们不想苛求他们知道五十亿年前,也不必要求他们了解五十亿年后,甚至对他们自己,百年身后,也无法要他们当局者清。
但是,当今天的我们面对过去,面对历史时,却应当知道这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的真实命运与结局。
尽管不是上穷五十亿年,也不是下落三十亿载,我们只是选取了四千一百年前到一百年前整整四千年的篇章,但还是想目之曰《大结局》。
是为絮语。
齐涛
1999.6.14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