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十大行星之谜(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卞德培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本书为书系之一,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鼎力推荐。本书曾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在太阳系中,除了人们已知的几颗行星外,还有没有未被发现的行星……

内容推荐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在你面前。

本书为“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本书曾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目录

总序

写在前面的话

一、故事从这里开始

 意料之外

 珠联壁合的一对

 偶然中的必然

二、有趣的数列

 巧合还是规律

 又是一个意外

 并非“独生”

三、笔尖上“发现”的行星

 2角分的启示

 英国大学生的遭遇

 辉煌的发现

 是这颗海王星吗

 可惜呀!机会被丢失了

 希望历史重复

四、太阳系的哨兵

 寻找新行星的遗愿

 海外行星发现了

 不该由它负责

 平地风波

五、未知行星“谜宫”

 太挤了

 是数字游戏吗?

 昙花一现

 谁闯下了这场祸

六、哈雷彗星的暗示

 宝贵财富

 哈雷的贡献

 没有忘记他

 三天之差

七、冥外行星知多少

 彗星成族

 几颗冥外行星

八、一个插曲——“木王星”

 八卦能发现行星吗

 迎头痛击

 死灰复燃

九、寄希望于探测器

 请来人卫找行星

 ‘孪生姐妹”的余热

 寻找蛛丝马迹

十、存在冥外行星吗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强有力的反对理由

 “火神星”的故事

 寻找“火神星”

 冥王星发现者的意见

十一、第十大行星的“画像”

 立此“画像”存照

 也许冥外行星根本就不存在

后记

试读章节

消息是从德国柏林天文台传出的,首先观测到新行星的是该台台长助理、34岁的青年天文学家伽勒和他24岁的助手达雷斯特,而名副其实的发现者则是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

勒威耶也一直注视着天王星运行的不规则性,以及这种不规则性是否意味着存在未知行星的争议。这位于1811年出生的青年天文学家当时在巴黎天文台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1845年夏天,阿腊果台长把我说服了,他使我相信研究天王星运行“反常”问题的重要性,所有的天文学家理应通力合作,争取尽快解决这个普遍感兴趣和关注着的难题。我深受鼓舞,立即放弃了已开始一段时间的彗星研究工作,全力投入到了天王星的研究工作中去。

勒威耶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只经过约半年的时间,1845年年底之前,他向法国科学院送交了一份初步研究报告,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在两颗最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的摄动影响下,天王星运行及其轨道的变化等情况。时隔半年,他又提交了一份进一步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天王星运行不规则性中无法解释的那部分摄动,来自于一颗有待去观测和发现的行星,而这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致是天王星的两倍。

又过了近三个月,即1846年8月31日,勒威耶完成了一系列报告中的最后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标题是:《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那颗行星,它的质量、轨道和现在所处位置的结论性意见》。勒威耶在报告中以详尽的计算和无可辩驳的论据,讨论了天外行星的存在,并指出了如何去发现它。无疑,这是份严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报告。报告不仅指出了新行星在星空中的具体经纬度,还说它的相貌与恒星的迥然不同,看起来直径不小于3”。

勒威耶以完成任务和充满信心的心情,将自己报告的结论,写信告诉自己的朋友、德国柏林天文台的伽勒,请他帮助寻找天王星轨道外面的那颗行星:“请你把望远镜对准宝瓶星座中、黄经326。的那部分天空。你会看到,就在这附近1。的范围内,有一颗亮度为9等的星,它就是我们大家在找的新行星。”

9月18日的信于9月23日到达柏林,伽勒把信转交给恩克台长,请求组织搜寻。这是位很有点名气的台长,继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之后,他是第二位准确预报某彗星将按期回归的天文学家。这颗彗星后来就被称为恩克彗星,它也是短周期彗星中周期最短的一颗彗星,周期只有3-3年。

这位在预报彗星回归等方面表现突出、做出了贡献的天文学家,在是否存在天外行星这个问题上,却是比较保守的。他不大相信天王星之外还有未知行星的存在,对于伽勒的请求不怎么热情。9月23日这天也正好是他的55岁生日,他希望与家人一起度过这个快乐和温馨的生日之夜,就让伽勒带着另一名助手去核查一下勒威耶所指的天区。

据说,伽勒把望远镜对准宝瓶座内勒威耶所指的那部分天空时,一眼就注意到了一颗星图上没有的星,亮度是8等,比勒威耶说的要亮一些,而且就在信上所指位置1。范围以内。“啊!就是它!”伽勒和他的助手几乎快大声叫了起来。第二天,这颗星移动了位置,完全证实它确实是颗前所未知的新行星。9月25日,伽勒以简单明了的口气对勒威耶说:“先生,你给我们指明位置的那颗行星,是确实存在的。”

它,后来被称为海王星。

发现海王星的消息立即传遍全欧洲和世界各地,也传到了英国,传进了艾里和查理士两位天文学家的耳朵。他们好像被猛击了一下,如梦初醒,迫不及待地把早已束之高阁的亚当斯的报告,拿出来一看,几乎被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亚当斯早已得出存在天外行星的结论,所给出的计算结果与勒威耶的非常接近,而且两人都是各自独立求得的。如果当初认真对待亚当斯的论文,积极进行搜索的话,说不定新行星早就被发现了。事实证明,查理士也确实已经观测到了海王星,并把它记录在案,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不那么拖拉,及时整理自己的观测资料,进而把新天体的位置推算出来,天外行星也早就在英国被发现了。可是,一误再误,现在,一切都晚了。

英国科学家们为失去最先发现海王星的荣誉而十分懊恼,与法国同行们发生了长时间的争执。英国人认为本来就是亚当斯独立发现在先,他的功绩不应该被忘记。实事求是地说,英国人是有充分理由的,是完全合理的。法国人当然不愿意把已经到了手的荣誉拱手让给别人,哪怕只是一部分。当初建议勒威耶寻找天外行星的巴黎天文台台长阿腊果,就发表了一些针锋相对的激烈言词。

亚当斯和勒威耶本人对发现海王星荣誉的事倒是看得比较淡薄。1846年,就在海王星发现之后不久,亚当斯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学术论文》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谈到海王星的发现经过时,说了自己的看法,它很能反映一位科学家的情操和胸怀,应该把这些话简要地告诉我们的读者。

亚当斯先是表示:最早是在1841年的“几年之前”,由于阅读了艾里台长关于天文学最新进展的报告后,自己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可能存在天外行星这一课题上来的。他也提到自己于1841年7月3日写下的一段话,大意是说:要在取得学位之后,尽快研究这个课题,如果可能,大致确定它的轨道根数,这也许会导致天外行星的发现。他接着说:“因而,1843年,我第一次试图解决这个问题……1844年2月,皇家天文学家艾里先生极其友好地把格林尼治天文台天王星观测的全部记录都寄给了我……1845年9月,我把从计算得出来的关于这个假定行星的质量和轨道根数的最后数值,函告查理士教授。下一个月,我又把稍加改正的同一结果,函告皇家天文学家艾里……1846年9月,我把最新的研究结果通知了艾里先生……1845年11月,勒威耶先生在巴黎向皇家科学院提交一份关于受到木星和土星摄动作用的天王星理论的详尽研究……1846年6月他又写了一篇论文继续这一研究……8月31日,他把一份更完整的研究提交给科学院……我之所以提出这些日期,只是为了表明我的结果是在勒威耶先生的结果发表之前独立得到的,没有丝毫意思要妨碍他享受发现这颗新行星荣誉的正当要求。因为,毫无疑问,他的研究是首先公布于世的,并且导致伽勒博士实际上发现了这颗新行星,因此,以上陈述丝毫不会有损于勒威耶先生当之无愧的荣誉。”

P35-39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1992年12月,希望出版社在山西太原市出版了一本不到一百页,约合六万字的小书《第十大行星之谜》。著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北京天文馆创始人之一的卞德培编审。这虽说是一本小书,可谈论的却是当今科学上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太阳系里,还有第十个(X)大行星吗?虽说是一本小书,可描绘的却是球体半径上百亿千米领域中的行星世界。虽说是一本小书,可是引经据典提供了大量的详实史料。虽说是一本小书,但处处有数据,个个有证明,而不是信口开河,查无实据之作。虽说是一本小书,但读起来仿佛是在听一个娓娓动听的漫长故事;各个章节既独立,又连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虽说是一本小书,却是作者花费大量劳动,长期搜集资料,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全力以赴,一气呵成之作。虽说是一本小书,却能把如此渺茫、错综复杂的问题,讲解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实实在在地已经为读者解开了这个谜,虽然自然界的那个谜尚待探索。

这一切说明了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优秀科普读物,这都是由于著者的功夫到家,笔力雄厚,都是由于著者辛勤治学,多年积累的成果。在这样一本小书中能包含了如此多的科学史料和数据,因而知识丰富,说理深透。这本书几乎把遥远行星的发现和探索都相当详尽地叙述了,而且生动有趣。我们仿佛和著者一道,一口气写完又一口气读完。书中不但提到行星发现的正面思路,而且还提出反面的疑问,这样就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体会到科学发现的途径是如何曲折和艰难,更体会出获得发现后的喜悦和对科学探索的坚定信念。

书中的一些标题颇为新鲜、有趣而且扣题。如第一章“谁都没有想到的事”叙述英国的兄妹天文学家在观测恒星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行星(天王星)。第二章“立了功的提丢斯一波得定则”中提到这个定则是巧合还是规律?“2.8处的空隙被填补了”(指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群)。第三章“在笔尖上‘发现’的行星”中有这样一小段行星发现史上的佳话:巴黎天文台台长阿腊果,以赞美的口吻说:“勒威耶先生发现了这个新天体(指海王星),却没有朝天看过一眼,他在自己笔尖(指理论计算)看到了新的行星。”接着书中还引用了恩格斯对海王星发现的高度评价,把它看作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认为由于海王星的发现,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彻底证实了。第四章“太阳系的哨兵”里讲到寻找新行星的遗愿,说的是美国业余天文学家洛韦尔孜孜不倦地为寻找海王星外的行星而献身,真是:行星尚未找到,后人仍须努力。最后他的遗愿终于由一个青年人汤博完成,1930年3月13日(洛韦尔诞生75周年)洛韦尔天文台宣布发现了冥王星,离天王星发现整整149年!

本书第五章“未知行星迷宫”中说明从伽利略到拉朗德(巴黎天文台台长)曾分别在1612年、1613年和1795年先后观测到海王星,可惜他们误入迷宫而把到手的海王星放跑了。这一小节的标题是“可惜呀!机会被丢失了”,这一章多是奇文妙语,趣味横生。同样第六章“哈雷彗星的暗示”说到哈雷彗星曾对寻找第十颗行星助过一臂之力。第七章居然用“冥外行星知多少”?把人的思路推向更远:难道只有一个冥外行星吗?还是有多少?其中提到了众多的彗星族和冥外行星可能存在的关系。

本书第八章“一个插曲——木王星”,虽然篇幅不多,却是一段不平凡的插曲,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有意义。说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一位留学法国归来的刘先生居然用八卦“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叫做“木王星”。这种伪科学曾被当时重庆的达官贵人着实吹捧了一番,遭到《新华日报》的抨击,最终由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你知道行星是如何发现的么?》的星期论文,对这种骗局予以彻底揭穿。不料几十年后,死灰复燃,又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刘某“平反”,在报刊上大肆宣传,搞得乌烟瘴气,再一次遭到科学界的反驳而失败。有人为此甚至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科学发现混为一谈,谩骂不同意这“伟大贡献”(指用八卦“发现”木王星)的人,血管里流着的都不是中华民族的血。这一章插曲给人们的教训是何等深刻!

本书第九章“寄希望于探测器”中有“请来人卫找新行星”和“两对孪生姐妹的余热”都是介绍近二十多年来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派出宇宙飞船到行星际空间搜索这第十颗行星的故事。但到现在仍未找到新行星的踪影,真有点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诗句“升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都不见”的情景。在第十章“存在冥外行星吗”中客观地分析了存在和不存在冥外行星的不同观点,让读者对这一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和判断。在第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第十大行星的画像”中,根据一部分天文学家的研究,对这假想中的第十大行星做了一些估计,只能立此“画像”存照,有待未来验证。

本书的最后一小节,标题是“也许冥外行星根本不存在”。著者在全书中评述了行星发现史、第十颗行星的探索史之后,不得不对读者们实话相告:“到今天为止,没有任何线索,没有任何无可辩驳的理由,也没有明白无误的铁的事实,表明或者说明这颗议论颇多的冥外行星,确确实实是必然存在的……说到底,第十大行星之谜仍然是个颇有兴趣和耐人寻味的谜。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会吸引许许多多的人去寻求答案和谜底。解谜人是谁?何时解谜?谜底是什么?我们现在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解谜的过程中,我们必将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太阳系。”这就是本书最后的结语。

这本科普读物在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三方面都是很成功的,我在开头一段中已经谈到,综合起来讲那就是:资料充实、信息新颖、数据确切、论述客观、标题活泼、文字生动、穿插故事、丰富多彩,而且科学立场坚定,反击伪科学无情。这些特色都在书中随处可见,不用多说。

著者卞德培编审笔耕已整半个世纪,编著译图书不下60来种,文章随笔也数百上千,佳作累累,获奖甚多。尤其近些年来的作品更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是他热爱科学,献身科普事业的必然成果。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探索行星的历程来教育读者什么是科学精神,应该怎样去走科学的道路,更要去捍卫科学真理,剥去伪科学的画皮。本书揭示给我们的是:发现和探索永远是推动科学事业的动力。在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远在一百多年前,著名天文学家弗拉玛利翁就写过这样的

你以为一切都已经发现了吗?

那真是绝顶的荒谬;

这无异把有限的天边,

当做了世界的尽头。

不论是寻找第十大行星,还是面对那茫茫的宇宙,只有那不断地探索和不停地追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少年朋友的,任何人都值得一读,都能从中得到科学知识和精神动力。

如果提出更多要求的话,这样一本介绍行星发现史话的好书似乎在图文并茂上还不相称。如果以此为基础再编印一册彩色插图精装本,那更是锦上添花,可以立足于国际书坛而无愧色。

书评(媒体评论)

虽说是一本小书,但处处有数据,个个有证明,而不是信口开河、查无实据之作。虽说是一本小书,却是作者花费大量劳动,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全力以赴,一气呵成之作。虽说是一本小书,却能把如此渺茫、错综复杂的问题,讲解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实实在在地已经为读者解开了这个谜,虽然自然界的那个谜尚待探索。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天文学家 李元

他尝够了自学者的艰难,品味了创业者的辛劳,也获得了成功者的喜悦;他不仅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还是中国一系列天文普及活动的实践者;他的成就令人瞩目,但他最为感人之处是他的高尚的品格。

——著名评论家 山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