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把我们拉到文字最开始形成的时代,解读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再现祖先们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解释汉字形态与字义的演变和衍生。
本书的章节设置,也不仅仅从汉字的字形或天文、地理的简单事物型的归类,而是从“家”出发,从与祖先们最密切的事物与环境出发,力图在解读与猜想之间,还原祖先们的生活,碰触祖先们的智慧与灵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启迪,也更加由心底深处引发出对古老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字原来这么有趣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孙实明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把我们拉到文字最开始形成的时代,解读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再现祖先们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解释汉字形态与字义的演变和衍生。 本书的章节设置,也不仅仅从汉字的字形或天文、地理的简单事物型的归类,而是从“家”出发,从与祖先们最密切的事物与环境出发,力图在解读与猜想之间,还原祖先们的生活,碰触祖先们的智慧与灵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启迪,也更加由心底深处引发出对古老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有着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我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它们在把握和反应现实方面与三千多年前的文字创造者们完全相同。翻开古老的象形文字,从那些蜿蜒逶迤的图像与符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延绵千年的情感、智慧和思维方式。正因为中国人智慧的代代传承与文化的绵延发展,得以让“汉字”生生不息,几经波折后,依然散发出勃勃的生机与魅力。 本书的编写,试图把我们放到文字最开始形成的时代,解读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解释汉字形态与字义的演变和衍生。让我们在解读与猜想之问,碰触祖先的智慧与灵感,不仅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更由心底深处引发出对古老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目录 序篇 第一篇——家 房屋 家畜 器皿 衣物 家庭成员 生育 第二篇——生产生活 生产环境 农耕 作物 狩猎 营造 第三篇——自然环境 自然景观 天文气象 动物 植物 第四篇——社会环境 占卜和祭祀 战争 交通 建筑 文化 艺术 第五篇——人体构造 人体 手足 耳目 口舌 头脑和心脏 第六篇——抽象概念 天干 地支 数字 方位 附录 试读章节 三、汉字的宙来与发展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仓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还有四只眼睛。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也非常爱思考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了文字。据说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雨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饿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人们用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 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虽然里面充满了神话色彩,却突出了文字产生的原因以及根本作用,那就是,文字来源于人的智慧,来源于对世界万物的细微观察;同时,文字的产生,让人的力量更为强大,智慧的果实和对世界的认知,可以代代传承。 从唯物历史观来讲,文字的由来应被归结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显然,没有劳动,甚至就没有人类的产生,又何来的文字呢?假使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地重复每天的生活,语言应该足够人们交流之用,创造出文字来做什么用呢?因此,正是因为人们智慧与劳动生产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有了传承的必要,催生我们今天所看到和使用的文字。 文字最初的产生应该是以部落为使用范围的。就算原始居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着高度的统一和相似性,也无法保证创立的文字符号完全相同。以“鸟”字为例,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古代文字中,就有100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很简单,因为地域差异等客观因素,先民们看到的鸟类是不同的,象形取类的结果自然不同。如此大的差异,当部族之间开始需要用文字进行交流的时候,其造成的沟通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文字,但是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统一对其传承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得不归功于一些个别的历史人物,譬如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汉字之前,就连秦国的文字也是有很多种写法的,比如春秋中期,秦国的“秦”字,有的写作“从舂从双禾”,有的写作“从舂从三禾”。六国文字和秦文字,都是来源于西周金文的。但是到了春秋晚期,六国文字随意简省,致使各国文字的差异越来越大,和西周金文之间也相去甚远,有很多都很难辨认。秦国在立国之初,自身文化很不发达,所以一笔一画地拿来了西周文明,使得秦国文字变成了最规范的文字。这一偶然的结果却为后来的汉字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这次文字统一,让汉字成了一个非常稳固的文字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我们今天仍能在许多书法作品中,看到小篆的使用。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崎岖婉转的小篆字体,后来却变得横平竖直了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们觉得小篆的笔画弯弯曲曲,难以掌握,不便书写,于是想找个方法,让汉字书写起来更简便。因此有了后来的“隶变”。“隶变”就是指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隶变使汉字字形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 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速写方式。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的资料上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在秦孝公时代的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俗体并存的情况,秦孝公以后,随着书写的频繁,俗体也随着越来越流行,在铜器铭文、漆器铭文,以至于印文、陶文中都可以看到俗体字。这些字体,改变了正规的篆文圆转的笔道而带有隶书的意味。从现有的秦简文字材料看,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基本形成。 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汉字简化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之后,汉字的简化工作并没有停止。中国虽然是个文明古国,却因为地域上的壁垒和阶级制度的限制,让读书识字仅限于小部分社会阶层和人群。在封建社会,女性几乎是没有权利读书识字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终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基本上“大字不识一筐”。对于这些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人群来讲,汉字似乎太复杂、太难写了。基于让更多的人掌握汉字的动因,近现代出现了几次推行汉字简化的“官方”行为。 近代的汉字简化行为,始于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内,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来的汉字。这批简化了的汉字,部分是传统沿袭下来,部分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 1909年(清宣统元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里,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两年后,钱玄同等人又提出8种汉字简化策略。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暂缓推行”。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其后又公布了《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但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试用了约8年便宣布废除。 1986年10月10日,中国政府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以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P4-7 序言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被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是古代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可以说,汉字体现了我们古代祖先审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汉字,尤其是古汉字,真实反映出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我们祖先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完完整整地移植到了一个个汉字之中,因此,汉字也从不同的角度沉淀了相应时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的化石,把她们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内容丰富的“史料库”。这些汉字生动具体地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却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一种文字,那么被创造出来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子呢?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指出:“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它们在把握和反应现实的方面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者们完全相同。”翻开古老的象形文字,我们从那些蜿蜒逶迤的图象与符号中,看到了中国人延续千年的情感、智慧和思维方式。 也许正因为中国人智慧的代代传承与文化的绵延发展,得以让“汉字”生生不息,在几经波折后,依然散发出勃勃生机与魅力。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构形,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 而本书就是向读者展现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故事,会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了解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历代学者对汉字的研究,可以说是成就辉煌,但多局限于对形、音、义的考释,而对于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问津的人却不多,尤其是对汉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以及汉字同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关系的研究还是很不够。而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寻中国文字的含义和奥妙。 本书的编写,试图把我们拉到文字最开始形成的时代,解读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再现祖先们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解释汉字形态与字义的演变和衍生。 而本书的章节设置,也不仅仅从汉字的字形或天文、地理的简单事物型的归类,而是从“家”出发,从与祖先们最密切的事物与环境出发,力图在解读与猜想之间,还原祖先们的生活,碰触祖先们的智慧与灵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启迪,也更加由心底深处引发出对古老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由于本书涉及的资料繁多,有所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读者给予雅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