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钏影楼回忆录/回忆录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包天笑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包天笑名公毅,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

本书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曾在香港风靡一时,也有部分流入大陆。但是几十年后,这部珍贵史料在香港、大陆都几近绝版,已经难得一见。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推荐

《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包天笑名公毅,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他1906年初加入《时报》馆后,始终在文坛与报界驰骋,著有《留芳记》、《春江梦》、《上海春秋》,译有《馨儿流浪记》、《迦因小传》等,在当时都脍炙人口。这部回忆录,是他移居香港后完成的。

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目录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预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人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一二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觉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

续编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辛亥风云(一)

辛亥风云(二)

辛亥风云(三)

辛亥风云(四)

记上海《立报》

回忆毕倚虹(一)

回忆毕倚虹(二)

回忆毕倚虹(三)

回忆邵飘萍(上)

回忆邵飘萍(下)

《时报》小纠纷

路劫记

我与电影(上)

我与电影(下)

护花律师

上海律师群像

痴官王引才

缀玉轩杂缀

姚玉芙一故事

东方饭店杂事秘

铁门小住

军阀时代赌与嫖

记丙子同庚会

神童易顺鼎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遗腹子,他在祖母腹中时,我的祖父已经故世了。这不是悲惨的事吗?我也少孤,但是我到十七岁父亲才故世,我还比父亲幸福得多。

我的祖母生有两子三女:第一胎是男,我的大伯,到三岁时候死了。第二胎是女,我的二姑母,嫁尤氏,姑丈尤巽甫(名先庚),二姑母早死,我未见。第三胎是女,我的三姑母,嫁顾氏,姑丈顾文卿(名维焕),三姑母亦早死,续娶亦包氏,我祖的侄女。第四胎是女,我的四姑母,嫁姚氏,姑丈姚宝森(名仪廷)。第五胎是男,是我的父亲。所以我父是遗腹子,而不是独生子。

我家祖先,世业商,住居苏州阊门外的花步里,开了一家很大的米行。我的曾祖素庭公,曾祖母刘氏,他们所生的儿女,不仅我祖父一人,但是祖父排行最小。

祖父名瑞瑛,号朗甫,因为他的号是朗甫,所以我的号是朗孙,祖母所命,用以纪念祖父。他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潇洒的人,常以吟咏自遣(但他的遗墨,我一点也没有得到),不过他并没有去应试过,不曾走上科举的路,也不想求取功名,只喜欢种花、饮酒、吟诗,对于八股文是厌弃的。大概家里有几个钱,是一位胸襟恬淡,现代所称为有闲阶级的人。可是天不永年,将近三十岁,一病逝世,把一大堆儿女,抛给祖母了。

我不曾见过祖父,连父亲也不曾见过他的父亲,这只在祖母口中传下来的。除了我的大伯,三岁便死以外,其余有三位姑母,都在幼年,而我的父亲,则在襁褓中,中间适逢大平天国之战,到处奔走,到处逃难,正不知祖母怎样把一群孩子抚养成人的。

据祖母说:这是幸亏得她的父亲炳斋公(我父的外祖吴炳斋公),逃难一切,都是跟了他们走的。炳斋公只一个女儿,便是我的祖母,当时他们是苏州胥门外开烧酒行的,烧酒行吴家谁不知道?而我们是在阊门外开米行的,也颇有名气,论资本还是我们大咧。以烧酒行的女儿,配给米行家的儿子,在当时,也可算得门当户对的。

父亲幼年失学,因为他的学龄时代,都在转徙逃难中丧失了。祖母说:我父亲的读书,断断续续,计算起来,还不到四足年,然而父亲的天资,比我聪明,他并未怎样自己用功自修,而写一封信,却明白通达,没有一些拖沓,从不见一个别字。他写的字,甚为秀丽。想想吧!他只读了四年书呀!我们读了十几年书,平日还好像手不释卷似的,有时思想见识,还远不及他呢。

太平之战以后,父亲已是十三四岁了,所有家业,已荡然无存,米行早已抢光,烧光了,同族中的人,死亡的死亡了,失踪的失踪了,阊门外花步里的故宅,夷为一片瓦砾之场了(这一故址,后来为武进盛氏,即盛宣怀家所占,我们想交涉取回,但契据已失,又无力重建房子,只好放弃了)。我们只是商家,不是。地主,连半顷之田也没有。

在这次内战以前,闾门外是商贾发达,市廛繁盛之区,所以称之为“金阊”。从枫桥起,到什么上津桥,接到渡僧桥,密密层层的都是商行。因为都是沿着河道,水运便利,客商们都到苏州来办货。城里虽然是个住宅区,但比较冷静,没有城外的热闹。自经此战役后,烧的烧,拆的拆,华屋高楼,顷刻变为平地了。我的外祖家,从前也住在闾门外来凤桥,母亲常常说起,为了战事而桥被炸断。

父亲到十四岁时,不能再读书,非去习业不可了。从前子弟的出路,所有中上阶级者,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读书,一条是习业。读书便是要考试,习举子业,在科举上爬上去。但是父亲因为幼年失学,已经是来不及了。而且这一条路,有好多人是走不通的,到头发白了,还是一个穷书生。所以父亲经过了亲族会议以后,主张是习业了。  当时苏州还有一种风气,习业最好是钱庄出身。以前没有银行,在北方是票号,在南方是钱庄。凡是钱庄出来的,好似科举时代的考试出身(又名为正途出身),唱京戏的科班出身一样。并且钱庄出身的最好是小钱庄的学徒出身,方算得是正途一般。在亲族会议中,便有人提出此议,如打算盘,看洋钱(当时江浙两省,已都用墨西哥银圆了,称之为鹰洋,因上有一鹰),以及其它技术,小钱庄的师父肯教(以经理先生为师父,也要叩头拜师)。大钱庄经理先生,都是老气横秋,搭臭架子,只有使唤学徒,不肯教导学徒。

从前当学徒是很苦的,尤其当那种小钱庄的学徒,如做童仆一般。祖母只有父亲那样一个儿子,而且是遗腹子,如何舍得?但为了儿子的前途计,只得忍痛让他去了。可是父亲却很能耐苦,而且身体也很健实,大概是几年内奔走逃难,锻炼过来的了。他却不觉得吃苦,处之怡然。

这家小钱庄,只有一间门面。当学徒的人,并无眠床,睡眠时,等上了排门(从前苏州无打烊的名称,而也忌说关门两字),把铺盖摊在店堂里睡觉,天一亮,便起来卷起铺盖,打扫店堂,都是学徒们的职司。吃饭时给经理先生装饭、添饭,都是学徒的事。他要最后一个坐在饭桌上去,最先一个吃完饭。鱼肉荤腥,只有先生们可吃,他们是无望的。有的店家,经理先生的夜壶,也要学徒给他倒的。但是这一钱庄的经理很客气,而且对于我父颇器重,很优待,常教他一切关于商业上的必须业务。

三年满师以后,我父便被介绍到大钱庄去了。因为我们的亲戚中,开钱庄,做东家的极多,只要保头硬,便容易推荐。到了大钱庄,十余年来,父亲升迁得极快,薪水也很优,在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是一位高级职员了。钱庄里的职员表,我实在弄不清,总之这个经理是大权独揽(经理俗名“挡手”),亦有什么“大伙”、“二伙”之称,又有什么账房、跑街等名目,大伙就是经理,父亲那时是二伙了。一家大钱庄,至少也有二三十人。现在那些吃钱庄饭的老年人,当还有些记得吧?

但我到约摸七八岁光景,父亲已脱离了钱庄业了。父亲的脱离钱庄,是和那家的挡手(即经理)有了一度冲突,愤而辞职。当时一般亲戚,都埋怨他:徜然有了别处高就而跳出来,似乎还合理;现在并无高就,未免太失策了。可是父亲很愤激,他说:“这些钱庄里的鬼蜮伎俩,我都看不上眼,我至死不吃钱庄饭,再不做‘钱猢狲’了。”(按:钱猢狲乃吴人诟骂钱庄店伙之词。)

P10-13

序言

《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包天笑名公毅,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他1906年初加入《时报》馆后,始终在文坛与报界驰骋,著有《留芳记》、《春江梦》、《上海春秋》,译有《馨儿流浪记》、《迦因小传》等,在当时都脍炙人口。这部回忆录,是他移居香港后完成的。先后在《大华杂志》和《晶报》上连载,后由大华出版社结集出版。

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钏影楼回忆录》出版后,曾在香港风靡一时,也有部分流入大陆。但是几十年后,这部珍贵史料在香港、大陆都几近绝版,已经难得一见。虽然时光流转,往事如烟,我们为了保存史料,仍决定将本书重新出版,以便读者了解近代社会的变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