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流传最广的中华通史,自出版以来忆畅销数百万册,是了解中国历史政治的最详实读本。
此次出版的“蔡东藩说中国史系列”,包括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断代史作品,从开天辟地一直讲到民国,内容前后相继,但每部皆可独立成篇,构成了一整套中国通史。
蔡著名为演义,实为通俗历史。其作品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真实可信,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蔡东藩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晋演义/蔡东藩说中国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蔡东藩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套流传最广的中华通史,自出版以来忆畅销数百万册,是了解中国历史政治的最详实读本。 此次出版的“蔡东藩说中国史系列”,包括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断代史作品,从开天辟地一直讲到民国,内容前后相继,但每部皆可独立成篇,构成了一整套中国通史。 蔡著名为演义,实为通俗历史。其作品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真实可信,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蔡东藩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内容推荐 蔡东藩(1877-1945),渐江萧山人,著名通俗史家。自1916年至l926年10年同,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 蔡著名为演义,实为通俗历史。其作品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真实可信。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蔡东藩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此次出版的“蔡东藩说中国史系列”,包括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断代史作品,内容前后相继,但每部皆可独立成篇,构威了一整套中国通史。 目录 第 一 回 祀南郊司马开基 立东宫庸雏伏祸 第 二 回 堕诡计储君纳妇 慰痴情少女偷香 第 三 回 杨皇后枕膝留言 左贵嫔摅才上颂 第 四 回 图东吴羊祜定谋 讨西虏马隆奏捷 第 五 回 捣金陵数路并举 俘孙皓二将争功 第 六 回 纳群娃羊车恣幸 继外孙螟子乱宗 第 七 回 指御座讽谏无功 侍帝榻权豪擅政 第 八 回 怙势招殃杨氏赤族 逞凶灭纪贾后废姑 第 九 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处捐躯 第 十 回 讽大廷徙戎著论 诱小吏侍宴肆淫 第十一回 草逆书醉酒逼储君 传伪敕称兵废悍后 第十二回 坠名楼名姝殉难 夺御玺御驾被迁 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杀王豹擅权拒谏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齐王毕命 中诈降计李特败亡 第十五回 讨逆蛮力平荆土 拒君命冤杀陆机 第十六回 刘刺史抗忠尽节 皇太弟挟驾还都 第十七回 刘渊拥众称汉王 张方恃强劫惠帝 第十八回 作盟主东海起兵 诛恶贼河间失势 第十九回 伪都督败回江左 呆皇帝暴毙宫中 第二十回 战阳平苟晞破贼垒 佐琅琊王导集名流 第二十一回 北宫纯力破群盗 太傅越擅杀诸臣 第二十二回 乘内乱刘聪据国 借外援猗卢受封 第二十三回 倾国出师权相毕命 覆巢同尽太尉知非 第二十四回 执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义旅关右迓亲王 第二十五回 贻书归母难化狼心 行酒为奴终遭鸩毒 第二十六回 诏江东愍帝征兵 援灵武麴允破虏 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蓟北 毙赵染晋相保关中 第二十八回 汉刘后进表救忠臣晋陶侃合军破乱贼 第二十九回 小儿女突围求救 大皇帝衔璧投降 第三十回 牧守联盟奉笺劝进 君臣屈辱蒙难丧生 第三十一回 晋王睿称尊嗣统 汉主聪见鬼亡身 第三十二回 诛逆登基羊后专宠 乘衅独立石勒称王 第三十三回 段匹殚受擒失河朔 王处仲抗表叛江南 第三十四回 镇湘中谯王举义 失石头元帝惊心 第三十五回 逆贼横行廷臣受戮 皇灵失驭嗣子承宗 第三十六回 扶钱凤即席用谋 遣王含出兵犯顺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进爵 立幼主太后临朝 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变 人内廷苏峻纵凶 第三十九回 温峤推诚迎陶侃 毛宝负剑救桓宣 第四十回 枭首逆戡乱成功 宥元舅顾亲屈法 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 第四十二回 并前赵石勒称尊 防中山徐遐泣谏 第四十三回 背顾命鴞子毁室 凛梦兆狐首归邱 第四十四回 尽愚孝适贻蜀乱 保遗孤终立代王 第四十五回 杀妻孥赵主寡恩 协君臣燕都却敌 第四十六回 议北伐蔡漠抗谏 篡西蜀李寿改元 第四十七回 饯刘翔晋臣受责 逐高钊燕主逞威 第四十八回 斩敌将进灭宇文部 违朝议徙镇襄阳城 第四十九回 擢桓温移督荆梁 降李势荡平巴蜀 第五十回 选将得人凉州破敌 筑宫渔色石氏宣淫 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 第五十二回 乘羯乱进攻反失利 弑赵主易位又遭囚 第五十三回 养子复宗冉闵复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第五十四回 却桓温晋相贻书 灭冉魏燕王僭号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丧师 射敌帅桓温得胜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说下凉州 满恶贯变生秦阙 第五十八回 围广固慕容恪善谋 战东河诸葛攸败绩 第五十九回 谢安石应征变节 张天锡乘乱弑君 第六十回 失洛阳沈劲死义 阻石门桓温退师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祸奔秦 王景略统兵人洛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连摧敌将 拔邺城追掳孱王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诬被废 昆仑婢产子承基 第六十四回 谒崇陵桓温见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 第六十七回 山墅赌弈寇来不惊 淝水交锋兵多易败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 第六十九回 据渭北后秦独立 人阿房西燕称尊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弑主 第七十二回 谋刺未成秦后死节 失营被获毛氏捐躯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创兴后魏 慕容垂讨灭丁零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塭斩将扫孱宗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灭 压山寨北魏争雄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尽 弟陵兄晋道子专权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弑孝武 第七十八回 迫诛奸称戈犯北阙 僭称尊遣将伐西秦 第七十九回 吕氏肆虐凉土分崩 燕祚浸衰魏兵深入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转败为胜 慕容宝因怯出奔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弑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 第八十三回 再发难王恭受戮 好惑人孙泰伏诛 第八十四回 戕内史独全谢妇 杀太守复陷会稽 第八十五回 失荆州参军殉主 弃苑川乾归逃生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 第八十七回 扫残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东宫失位 第八十八回 吕隆累败降秦室 刘裕屡胜走孙恩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 第九十回 贤孟妇助夫举义 勇刘军败贼入都 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冯迁诛逆首 陷成都谯纵害疆臣 第九十二回 贪女色吞针欺僧侣戕妇翁拥众号天主 第九十三回 葬爱妻遇变丧身 立犹子临终传位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还都 失兵机纵敌人险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国 诛逆贼冯文起开基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 第九十七回 窜南交卢循毙命 平西蜀谯纵伏辜 第九十八回 南凉王愎谏致亡 西秦后败谋殉难 第九十九回 人荆州驱除异党 夺长安翦灭后秦 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 试读章节 泰始八年二月,为太子衷纳妃佳期。坤宅是相府豪门,纷华靡丽,不消细说,只忙煞了一班官僚,既要两边贺喜,又要双方襄礼,结果是蠢儿丑女,联合成双,也好算是无独有偶,天赐良缘了。调侃得妙。武帝见新妇面目,果如所料,心中不免懊悔,好在两口儿很是亲热,并无忤言,也乐得假痴假聋,随他过去罢了。惟郭槐因女人东宫,非常贵显,因欲往省李氏,自逞威风。充从旁劝阻道:“夫人何必自苦,彼有才气,足敌夫人,不如勿往。”郭槐不信,令左右备了全副仪仗,自坐凤舆,呼拥而去。行至李氏新室,李氏不慌不忙,便服出迎。槐见她举止端详,容仪秀雅,不由的竦然起敬,竟至屈膝下拜。李氏亦从容答礼,引入正厅,谈吐间不亢不卑,转令郭槐自惭形秽,局促不堪。多去献丑。勉强坐了片刻’,便即告辞。李氏亦不愿挽留,由她自归。她默思李氏多才,果如充言,倘充或一往,必被李氏羁住,因此防闲益密,每遇充出,必使亲人随着,隐为监督。傍晚必迫充使归,充无不如命,比王言还要敬奉,堂堂宰相,受制一妇,乃真是可愧可恨哩。回应荀勖语,悚人心骨。充母柳氏,素尚节义,前闻成济弑主,尚未知充为主使,因屡骂成济不忠,家人俱为窃笑。充益讳莫如深,不敢使母闻知。会柳母老病不起,临危时由充人问:“有无遗嘱?”柳母长叹道:“我教汝迎李新妇,汝尚未肯听,还要问甚么后事哩?”遂瞑目长逝。充料理母丧,仍不许李氏送葬,且终身不复见李氏。长女荃抑郁成瘵,也即病终。不忠不孝不义不慈,充兼而有之。还有一件贾府的丑史,小子也连类叙下,免得断断续续,迷眩人目。自贾女得为太子妃,充位兼勋戚,复进官司空尚书令,领兵如故。当时有一南阳人韩寿,为魏司徒韩暨曾孙,系出华胄,年少风流,才如曹子建,貌似郑子都,乘时干进,投谒相门。贾充召令人见,果然是翩翩公子,丰采过人,及考察才学,更觉得应对如流,言皆称意。充大加叹赏,便令他为司空掾,所有相府文牍,多出寿手,果然文成倚马,技擅雕龙。相国重才,格外信任,每宴宾僚,必令寿与席,充作招待员。寿初人幕,尚有三分拘束,后来已得主欢,逐渐放胆,往往借酒鸣才,高谈雄辩,座中佳客,无不倾情。好容易物换星移,大小宴不下数十次,为了他议论风生,遂引出一位绣阁娇娃,前来窃听。一日宾朋满座,寿仍列席,酒酣兴至,又把这饱学少年,倾吐了许多积愫,偏那屏后的锦帷,无风屡动,隐约逗露娇容,好似芍药笼烟,半明半灭。韩寿目光如炬,也觉帷中有人偷视,大约总是相府婢妾,不屑留神。谁知求凰无意,引凤有心,帷间的娇女儿,看这韩寿丰采丽都,几把那一片芳魂,被他勾摄了去。等到酒阑席散,尚是呆呆的站着一旁,经侍婢呼令人室,方才怏怏退回。既入房中,暗想世上有这般美男子,正是目未曾睹,若得与他结为鸳侣,庶不至辜负一生。当下问及侍婢,谓席间少年,姓甚名谁?侍婢答称韩寿姓名,并说是府中掾吏。那娇女儿既是一喜,又是一忧,喜的是萧郎未远,相见非难,忧的是绣闼重扃,欲飞无翼。再加那脉脉春情,不堪外吐,就使高堂宠爱,究竟未便告达,因此长吁短叹,抑郁无聊,镇日里偃息在床,不思饮食,竟害成一种单思病了。倒还是个娇羞女子。 看官道此女为谁?就是上文说过的少女贾午。午自胞姊出嫁,闺中少了一个伴侣,已觉得无限寂寥,蹉跎蹉跎,过了一两年,已符乃姊出阁年龄,都下的公子王孙,哪个不来求婚,怎奈贾充不察,偏以为只此娇儿,须要多留几年,靠她娱老。俗语说得好:“女大不中留。”贾午年虽尚稚,情窦已开,听得老父拒婚,已有一半儿不肯赞成,此次复瞧见韩寿,不由的惹动情魔,恹恹成病。贾充夫妇,怎能知晓?总道她感冒风寒,日日延医调治,医官几番诊视,未始不察出病根,但又不便在贾充面前,唐突出言,只好模模糊糊的拟下药方,使她煎饮。接连饮了数十剂,毫不见效,反觉得娇躯越怯,症候越深。治相思无药饵。充当然忧急,郭槐更焦灼万分,往往迁怒婢女,责她们服侍不周,致成此疾。其实婢女等多已窥透贾午病源,不过似哑子吃黄连,无从诉苦,就中有个侍婢,为贾午心腹,便是前日与午问答、代为报名的女奴。她见午为此生病,早想替午设法,好做一个撮合山,但一恐贾午胆怯,未敢遽从,二恐贾充得闻,必加严谴,所以逐日延挨,竟逾旬月。及见午病势日增,精神亦愈觉恍惚,甚至梦中呓语,常唤韩郎,心病必须心药治,不得已冒险一行,潜至幕府中往见韩寿。寿生性聪明,蓦闻有内婢求见,已料她来意蹊跷,当下引入密室,探问情由。来婢即据实相告,寿尚未有室,至此也惊喜交并,忽转念道:“此事如何使得?”便向来婢答复,表明爱莫能助的意思。来婢愀然道:“君如不肯往就,恐要害死我娇姝了。”寿又觉心动,更问及贾女容色,来婢舌上生莲,说得人间无二,世上少双,寿正当好色,怎能再顾利害,便嘱来婢返报,曲通殷勤。婢当即回语贾午,午也与韩寿情意相同,惊喜参半。婢更为午设谋,想出往来门径,令得两下私会。午为情所迷,一一依议,乃嘱婢暗通音好,厚相赠结,即以是夜为约会佳期。彼此已经订定,午始起床晚妆,匀粉脸,刷黛眉,打扮得齐齐整整,静候韩郎。该婢且整理衾稠,熏香添枕,待至安排妥当,已是更鼓相催,便悄悄的踅至后垣,屏急待着。到了柝声二下,尚无足音,禁不住心焦意乱,只眼巴巴的望着墙上,忽听得一声异响,即有一条黑影,自墙而下,仔细一瞧,不是别物,正是日间相约的韩幕宾。婢转忧为喜,私问他如何进来?韩寿低语道:“这般短墙,一跃可人,我若无此伎俩,也不敢前来赴约了。”毕竟男儿好手。婢即与握手引入,曲折至贾午房中。午正望眼将穿,隐几欲寐,待至绣户半开,昂头外望,先人的是知心慧婢,后人的便是可意郎君,此时身不由主,几不知如何对付,才觉相宜。至韩寿已趋近面前,方慢慢的立起身来,与他施礼。敛衽甫毕,四目相窥,统是情投意合,那婢女已出户自去,单剩得男女二人,你推我挽,并入欢帏。这一宵的恩爱缠绵,描摹不尽。最奇怪的是被底幽香,非兰非麝,另有一种沁人雅味。寿问明贾午,方知是由西域进贡的奇香,由武帝特赐贾充,午从乃父处乞来,藏至是夕,才取出试用。寿大为称赏,贾午道:“这也不难,君若明夕早来,我当赠君若干。”寿即应诺,待晓乃去。俟至黄昏,又从原路人室,再续鸾交。贾午果不食言,已向乃父处窃得奇香,作为赠品。这一段便是贾女偷香的故事,小子有诗咏道: 逾墙钻穴太风流,处子贪欢甘被搂。 莫道偷香原韵事,须知淫贱总包羞。 究竟两人欢会情状,后来被人知晓否,容至下回续详。 阅坊间旧小说,言情者不可胜计,多半是说豪府佳人,倾情才子,即如前清时代之袁简斋,亦有“美人毕竟大家多”之句,是皆悬空揣拟,不足取信。试观贾充二女,即可略见一斑,充固权相也,二女为相府娇娃,应该饶有美色,乃南风短而黑,午虽较乃姊为优,史册中究未尝称美,度亦不过一寻常女子耳。所可信者权奸之门,往往无佳子女,如南风之配储君,而其后淫乱不道,卒以乱国,如午之私谐韩寿,而其后嗣子不良,亦致赤族。女子之足以祸人,固不必其尽为尤物也。本回专叙贾充二女,实为后文亡国败家之伏笔,且举其奸丑情状,首先揭出,俾阅者知始谋不正,后患无穷,骗婚不足取,偷香亦岂可效尤乎?P9-11 序言 本世纪以来,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推动,人们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历史图书的出版渐成潮流,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成为时代的宠儿,为大众所喜爱。他们采用通俗的写法、现代的视角、幽默活泼的语言使得历史故事更生动、历史观念更新鲜、历史人物更丰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的特征都能在以往的历史中找到根据,这样的观念在历史写作中得到贯彻。人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读史使人明智,使人透彻,而中国,正是历史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自己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官方修史的传统,再加上民间写作的史书,中国的历史典籍可谓浩如烟海。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可以看出,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可算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修养。但是现代中国人去读那些用文言文写作的历史典籍,实在有些困难。还好,我们有自己的通俗历史作家蔡东藩。 20世纪中国,通俗讲史的大家有蔡东藩、黎东方和吕思勉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应是蔡东藩。他创作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或称“历朝通俗演义”,含11部),再现了从秦朝到民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蔡东藩因此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有“古今说史第一人,通俗史著第一书”之誉。因为这套书的写作,蔡东藩耗时十年,身体日渐病弱,迅速衰老。这套书可称为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总字数达700余万字。放眼当时的世界,只有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11卷,1000多万字)可与之相比,而威尔·杜兰却用了40年的时间。我们应该记住,20世纪中国通俗历史写作的天才,当非蔡东藩莫属。 生于1877年的蔡东藩,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是浙江萧山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中国已经走到了晚清。他年仅13岁就考取秀才,才华横溢,有“神童”之称。1910年,33岁的他在北京朝考得中,前往福建做知县候补,目睹官场腐败,深为叹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枉文以求知,已增惭汗。如果再枉道以求官,那等于为国添一蝇狗,即为国家多一蟊贼。负己尚可,负国负民,断不可以。”遂弃官而去。此时,比他小4岁的鲁迅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同样为时势所困,不得施展,八年后,在《新青年》一举成名;不满20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为选择自己的学业思虑不已。蔡东藩放弃了仕途,前途渺茫,家庭负担又非常沉重,多有不幸,其后以教书、编书、替人做考试枪手为业,抑郁不得志。1912年,民国建立,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蔡东藩幽愤时事,提笔为文,从1915年到1916年间,完成了一部五十万言的《清史演义》,几经辗转,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而后一发不可收,蔡东藩历时十年先后完成了清史、元史、明史、民国史、宋史、唐史、五代史、南北史、两晋史、前汉史、后汉史等历史演义创作。此外他还创作有《中华全史演义》(吕抚原著,蔡东藩增订)、《慈禧太后演义》等作品。每一部出,读者争购,,一时洛阳纸贵。当时已经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杨荫榆女士作为读者曾多次与蔡东藩通信,传为美谈。 蔡东藩的书,虽为演义文体,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虚构小说是有根本区别的。他在当时梁启超等人引领的风起云涌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而他真正的写作主张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他在《唐史演义》自序中说:“徐懋功未作军师,李药师何来仙术?罗艺叛死,乌有子孙;叔宝扬名,未及儿女;唐玄奘取经西竺,宁惹妖魔?薛仁贵立绩天山,岂藉子妇?则天淫秽,不闻私产生男;玉环伏诛,怎得皈真圆耦?种种谬妄琐亵之谈,辞而辟之,破世俗之迷信者在此。子虚乌有先生,谅无从窃笑于旁也。”用现在的话说,像易中天、当年明月等当今通俗历史作家一样,蔡东藩是用小说的笔法在写历史,并且“文不尚虚,语惟从俗”,追求历史的真实和通俗易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蔡东藩在写作过程中,搜集考证史料,不遗余力。在写作《元史演义》时,蔡东藩认为本国元史资料过于简单局限,他尽力搜集东西史籍译本。所以《元史演义》是蔡东藩融会中国和西洋史籍而成,从而“元代先世及深宫轶事,外域异闻,凡正史之所已载者,酌量援引,或详或略;正史之所未载者,则旁证博采,多半演入。……是足以补中西史乘之缺,不得以小说目之。”蔡东藩在《后汉演义》的自序中这样评价《三国演义》:“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可以看出,蔡东藩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做到了他所说的“文不尚虚,语惟从俗”。据此,蔡著历史演义写的是真实的中国通俗历史,是可以当做历史阅读的。可以说,蔡著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真实可信,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语言充满美感、诗意,具有恒久的魅力,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当然,蔡著中也有一些诸如轻视女性等陈腐观念,属于时代的局限和烙印。这个我们需要注意。 一般而言,经过百年时间的淘洗,依然有生命力的书可算是好书。蔡著就是这样的书。它自出版以来已经畅销数百万册,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是了解中国历史政治和传统文化的最详实读本,“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杨天石语),“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裴效维语)当今很多历史学者认为蔡东藩是中国迄今为止创作量最大最为著名的通俗史家,是一位卓越的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 蔡著深受毛泽东的喜欢。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曾专门致电党中央驻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毛泽东说的“整个中国历史演义”,指的就是蔡东藩所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著名作家萧三在《窑洞城》一书中记录,1939年春,他在延安亲眼看到毛泽东在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的《宋史通俗演义》。毛泽东对萧三说,这是他托人特地从西安买来的。毛泽东十分珍爱蔡东藩著作的这套通俗演义(石印绘图本),从延安到北京,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至今仍保存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书架上,其中《清史通俗演义》还放在他的卧室里。我们可以想见毛泽东对这套书的珍爱了。1980年代,台湾历史学者李敖将这套书编成“中国历史演义全集”出版,畅销一时,刷新台湾出版历史,是台湾远流出版社的镇社之书。这套书在大陆也不断再版,史学大师顾颉刚、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北大教授张颐武、历史学家杨天石等对这套书极为推崇。 此次出版的“蔡东藩说中国史系列”,一共包括蔡东藩的十二部历史作品,分别是《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中华全史演义》,每部皆可独立成篇,其中《中华全史演义》从盘古开天一直讲到民国,可以看做这个系列的总纲。这套书参照蔡著各种版本进行了校勘,除硬伤外,皆尊重蔡著原文,不作改动。 当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影视剧作品非常多,但离真实历史越来越远,让人感叹。而《蔡东藩说中国史》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从开天辟地写到民国的中国历代史,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权威而又全面,可作为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物,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 编者 2010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史学大师 顾颉刚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著名作家 二月河 如果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和复杂,蔡著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 ——北大教授、文化学者 张颐武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 杨天石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裴效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