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五光十色美丽岛”,风光秀丽,作者目光敏锐,抓住台湾的特点、热点、焦点,抓住内地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以作者一贯的“用事实说话”的风格,展现活生生的台湾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家一半在台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台湾是“五光十色美丽岛”,风光秀丽,作者目光敏锐,抓住台湾的特点、热点、焦点,抓住内地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以作者一贯的“用事实说话”的风格,展现活生生的台湾风情。 内容推荐 《我的家一半在台湾》是叶永烈长篇纪实新著。作者的长子、长媳生活在台湾,长媳是台湾人,孙子、孙女也是出生并生活在台湾,所以作者说“我的家一半在台湾”。 作者在长子、长媳陪同下,在台湾进行了广泛的采访,所以作者在台湾既是作文化交流,又是探亲、采访、旅游。 台湾是众所关注的地方,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文字,描述在台湾的所见所闻,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台湾,使读者如同亲历其境。台湾是“五光十色美丽岛”,风光秀丽,作者目光敏锐,抓住台湾的特点、热点、焦点,抓住内地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以作者一贯的“用事实说话”的风格,展现活生生的台湾风情。 目录 序章:我的家一半在台湾 记起电影《家在台北》…… 家有小台胞 我心目中的美丽岛 我与台湾的诸多“第一次” 从美国飞往台北 “截弯取直工程” 台北印象 在台北住酒店 台北扫描 解读台北历史的钥匙——凯达格兰大道 风雨沧桑景福门 当年日本的“总督府” 台北街头“疯狂”的摩托 台湾的货币 “国语学习运动” 国父纪念馆 中正纪念堂 “国宾馆”圆山饭店 眷村浓缩着历史 台北的房价 文化扫描 台北故宫 台湾大学与傅斯年 在台北逛书店 文化风景线 台湾的报纸 透过电视看台湾 “尾牙”文化 令人怀旧的“台湾故事馆” 漫步台湾文学馆 各地掠影 两蒋“安厝”之地 古色古香的九份 来到淡水与基隆 台湾火车无卧铺 “槟榔西施” “9·21”地震 日月潭畔 美不胜收涵碧楼 花莲奇峡深谷 穿越宜兰雪山隧道 台湾的硅谷——新竹 在台湾乘高铁 台南自由行 台湾第一大港——高雄 荡漾在高雄的爱河 乘飞机从高雄到台北 吃在台湾 在永和喝豆浆 在台北吃担仔面 台湾的小吃 “八大菜系”之九的台菜 形形色色的餐馆 101大楼上的世界最高餐厅 试读章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之后,一道冰凉的海峡隔断了海峡的此岸与彼岸。那时候,身在海峡此岸的我,只知道海峡彼岸的“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一次给了我感性的认识,使我窥见真实的台湾,是在1970年。那是中国内地处于“文革”的岁月,正在电影制片厂工作的我,有一天获准看一部“内部”电影,看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大批判”。这部电影就是台湾导演白景瑞拍摄的《家在台北》。 我来到当时上海专门放映“内部”电影的电影院——新光电影院。 这部电影写的是几个台湾留学美国的学子回到台北发生的事业与爱情的纠葛故事。女主角是归亚蕾,男主角是柯俊雄。这部原本是“供批判用”的台湾电影,却使我感到震撼。因为电影是强烈而真实的视觉艺术,影片中展现的台北街景、台北人的生活细节,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台湾人民并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是比当时的上海要先进得多! 这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台北。影片主题歌《我的家在台北》的旋律,“台北,台北,我的家在台北”,一直在我的耳际回旋…… 真没有想到,随着中国内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看了那部《家在台北》电影的三十多年后,我的家一半在台北! 说“我的家一半在台北”,这一点也不假。如今我的一家总共八口:我与妻,长子、长媳,次子、次媳,孙子、孙女。其中四口生活在台北,即长子、长媳与孙子、孙女,正好是家的一半。 我的家,怎么会“一半在台北”呢? 在我的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是长子。他在大学毕业之后,考“托福”,考“GRE”(研究生英语),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1990年飞往美国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紧接着,次子同样考“托福”,考“GRE”,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于1992年飞往美国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1993年,我前往美国探亲,看望两个儿子。那时候,我写过一本书《我的家一半在美国》,因为当时两个儿子都尚未成家,我一家四口,两人在中国,两人在美国,当然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 两个儿子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相继在美国工作。 1999年,长子被美国公司派往台湾,在那里担任台湾分公司的副总裁兼总经理,从此在台湾生活。 我的长媳是美籍台湾人。她出生于台湾,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随母亲移民到美国旧金山,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大学。 我和妻在2003年前往台湾看望长子和长媳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孩子。此后,2004年、2007年孙女、孙子先后在台北出生。我们家增添了两位小台胞。由于母亲是美国公民,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美国公民在任何地方生下的孩子都是美国公民,这样我的孙子、孙女在出生后也都拿到美国护照。他们是以美国公民的身份生活在台北。当然,他们出生在台北,理所当然是“小台胞”。 海峡两岸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台湾人前往中国内地的手续非常简便,除了那些属于台湾党、政、军的干部按照台湾当局的规定不能前往内地者之外。然而,中国内地人民要前往台湾,则规定甚多、手续繁杂、审批漫长。 记得,2003年我是以“内地专业人士”的身份赴台,除了附上近照两张之外,还要有内地身份证复印件、护照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还要附上大学毕业证书复印件(证明学历)、工作证复印件(证明工作单位)、高级职称证件复印件(证明职称)。台湾的邀请方,则要提供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程表,台湾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邀请方代表的台湾身份证复印件等。由于是与妻一起去的,还要提供结婚证书。 即使手续齐全、符合台湾入境条件,由于需要海峡两岸的相关机构层层审批,通常没有三个来月的时间是批不下来的。 每年台湾人民进入内地已近四百万人次,而内地人民每年能够进入台湾的仅三万人次。 就台湾方面的审批手续而言,据一位经常为内地人士办理入台手续的台湾朋友对我说,批准一个内地人士的旅台证,起码要台湾不同部门敲六枚公章! 四百万比三万,就是当今海峡两岸的交流不对等的写照。也就是说,内地人民赴台人数,不到同年台湾人民赴内地人数的百分之一! 倘若再把两岸的总人数加以对比,那就更显得这种不对等的悬殊:内地人口超过十三亿,而台湾人口只有两千三百万。两千三百万台湾人之中每年有近四百万人次往来内地,而十三亿人每年只有三万人能够赴台! 我的长子一家经常从台北来到上海,然而我和妻却只在2003年1月和这一次——2007年12月前往台湾,这便是两岸交流的不对等在我家中的体现。 当然,这种不对等的两岸交流,随着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而逐步得以改善。 有人说,旅游是“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取;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 我在台湾,除了留下众多的足迹之外,“取”到了几千幅照片,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采访笔记本里,在我的手提电脑里,留下了对于台湾的深刻的印象。回到上海,我把这些印象“敲”进电脑,写出这本纪实长篇,把我在台湾的所见所闻告诉千千万万的读者。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