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行舟》是顾志兴的一本读书随笔集。书中上辑的文字,主要写他从十四岁到浙江图书馆读书,以后随着学习、工作和几个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结下的交谊。回忆一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到年过古稀,一生与图书馆结缘,图书馆和图书馆人,以及那里的书给他多多,深情厚谊终生难忘,作者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爱图书馆!其余二辑无论是忆念故人还是文史掌故,无不与书有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海行舟/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顾志兴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海行舟》是顾志兴的一本读书随笔集。书中上辑的文字,主要写他从十四岁到浙江图书馆读书,以后随着学习、工作和几个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结下的交谊。回忆一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到年过古稀,一生与图书馆结缘,图书馆和图书馆人,以及那里的书给他多多,深情厚谊终生难忘,作者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爱图书馆!其余二辑无论是忆念故人还是文史掌故,无不与书有关。 内容推荐 《书海行舟》是作者顾志兴的读书随笔。上辑读书隨想写作者与图书馆丶图书馆人的深情厚谊,在那里受到熏陶,奠定了研究方向。从心底发出了我爱图书馆声音。中辑记述与马寅初、夏承焘、胡道静、顾廷龙丶陈桥驿丶傅璇琮等的交谊和老作家陈学昭对他的关切之情。下辑想到就写是作者读书的一得之见,对耶错耶,读者鉴评。 目录 上辑 读书随想 浙江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我心中的神圣殿堂 培养我考进大学的机关图书馆 我读大学和工作过的几个图书馆 与杭州、绍兴、海宁、温州几家图书馆的人和书的情谊 天一阁是我心中的藏书圣殿 我所见到的民国末期和解放初期的小人书摊和小说书摊 我与中华古籍相伴六十年 醑宋楼藏书秘密流人日本真相 大运河是一条书籍流动之河 中辑 师友忆注 “文革”中敬谒马寅初先生及相关回忆 夏承焘先生给我们讲宋词 我的文学梦——怀念老作家陈学昭先生 我的恩师胡道静 顾廷龙先生为我的书题写书名 送陈桥驿老师远行 对床夜话约未践,至今思之一泫然——怀念傅璇琮先生 梧桐树,他砍的地方像一只只眼睛——怀念故友蒋德闲 下辑 想到就写 对中国作协启动的一项国家工程的“杞忧” 《空城计》是戏,不是历史 刘心武,你该写小说 “国学解”之别解 西湖龙井茶何时名声鹊起 召回岳飞的十二金牌,究竟为何物 南宋临安城的文教区在何处?——红楼忆古 杜甫托梦与东坡辩诗 “刘郎”辩 河豚鱼种种 后记 试读章节 人到晚境,喜欢回忆,我也如此,想来想去,活了七十多岁,竟然有六十多年,整整超过一个甲子和图书馆结下了亲密的缘分。从十来岁在浙图受到文化的熏陶,尔后在我所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图书馆借书读书自学四年,居然从一个初一的失学少年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杭图初创时,在青年路那幢普通的民房里,我去寻访过。在上大学期间,与杭大图书馆朝夕相处四年,除了上课睡觉以外,几乎大多数时间皆在图书馆的阅览室中度过。工作以后在单位图书馆也是常客。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文革”初起,我所在学校的红卫兵脑子发热,准备将图书馆全部藏书付之一炬,我和他们的头头玩绕口令,使此事消弭于无形。最难得的是新世纪里又和绍兴图书馆、海宁图书馆、温州图书馆结缘,认识了新朋友,结成了书缘。2000年有幸在国家图书馆纵览浙刻宋元明板珍籍,以致那里的借书人员窃窃私议“来者何人”。此行后来与浙图王巨安君谈起,他羡慕地说:顾老师你福气真好,有的人在图书馆一辈子,恐怕也没有这样好的运气! 回忆平生,图书馆给我良多,图书馆像父母、像师长一样哺育我成长,伴随我从青年、中年到渐入老境。图书馆啊,图书馆,叫我如何不爱您! 浙图是我的启蒙老师,维系的时间最长,整整至今有六十余年,超过了一个甲子。用蔡尚思先生的话来说:大的图书馆,就是太上研究院。说浙图是太上研究院,是实至名归,一点也不夸大。我的心目中有三个圣殿,极为神圣的殿堂。1960年我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读大四。下半年约10月开学不久,我们全年级同学赴绍兴柯桥贯彻党中央的十二条紧急指示信,主要内容是纠正当时农村中存在的“一平二调”。我有幸不久和一位老师三四位同学被抽调到绍兴城里的鲁迅纪念馆帮助整理资料。我在当时的一个感觉是我进入了文学的神圣殿堂,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我的第二个神圣殿堂是1990年代初在宁波的朋友陪同下,登上天一阁的宝书楼,作为一个藏书爱好者和研究者,这是我又一个神圣的殿堂。当然我心中第一个神圣的殿堂是浙图。我是个感恩的人,对别人的帮助我总是心底记着,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浙图予我以多多,可以说是扶育我成长,至今只有受惠而无回报。我选出自己两部可以过得去的书,送给浙图,在《浙江印刷出版史》的扉页上写上“敬赠浙江图书馆,我心中的圣殿”;在《浙江藏书史》的扉页上写上“敬赠浙江图书馆,感恩浙图对我的滋养”。这是我的心里话,但是人以涌泉滋养,我只有滴水报之。 2015年8月15日,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和浙图联合举办的“艺术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张宗祥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上与温州图书馆的卢礼阳先生相遇,我们紧紧握手。前两年他来杭州公干,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是要来看我。我赶紧打车前往他住的宾馆看他,这是初见,岂能失礼。我们一见如故。此次二见,共同回忆那是个细雨漾漾的夜晚。此次见面,我说了四个字是“两心相通”:我俩读过彼此的文章,尤其是连了微信,时时可见他的行踪,他发的微信,每见必读,他对温州文化的见解,对整理瓯地文献的执着,对瓯地文化遗迹和抗日遗地的保护,使我引为同调。有次他说今天收到了几本书,双休日有事干了,这是他在微信上自言自语,他是个读书种子。此次见面,我对他说,不要太苦了自己,冷落了家人,老婆女儿要骂的,他不置可否地笑笑。他听说我给一位年青人著的地区藏书史写了篇序言,就说交给我,让读书报给发了,我说暂不,我想写篇《我爱图书馆》,他说:好,好,写好给我。 P1-4 后记 《书海行舟》是我的一本读书随笔集。书中上辑的文字,主要写我从十四岁到浙江图书馆读书,以后随着学习、工作和几个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结下的交谊。回忆一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到年过古稀,一生与图书馆结缘,图书馆和图书馆人,以及那里的书给我多多,深情厚谊终生难忘,我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爱图书馆!其余二辑无论是忆念故人还是文史掌故,无不与书有关,故名之曰《书海行舟》。一叶扁舟,沧海一粟。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说是人的一生要读多少字书的问题。有说要读三亿字以上的书。我没有统计过自己读了多少字的书,但一个数字可以佐证。上海《解放日报》社已故文化名记许寅先生在回忆他的忘年交、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第一大家还珠楼主(李寿民)时说,有人说张恨水一生所写小说加起来有二千多万字,是民国间创作最丰的作家。许寅以为还珠楼主的全部作品加起来字数肯定超过张恨水,这第一把交椅该让还珠氏来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还珠氏的《蜀山剑侠传》就超过五百万字,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长篇小说,应该当之无愧。 从许寅的文章中看得出他比我年长几岁,但我们有个共同点则是在小学阶段都将还珠楼主的所有作品都读完了,我吓了一跳,从我九岁到十二岁(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时间在1946年到1949年),居然读了二千万字以上的书。其实还不止,我还读了当时所能见到的白羽的《十二金钱镖》、王度庐的《宝剑金钗》(多卷本的系列小说,含《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等长篇)、朱贞木的《七杀碑》、郑证因的《鹰爪王》等等当时武侠小说北派名家的作品,全读完了。还读了诸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亚森罗苹探案集》等的译作,还读了《霍桑探案集》《陈查理探案集》等国人所撰的侦探小说,加起来总字数约在三千万字以上。因为我爱读书,在邻居间是出名的,他们还送了沈德潜的《古诗源》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两部书给我。虽然那时半懂不懂,但还是读完了这两本书。其中的《李夫人歌》《十五从军征》等汉诗和魏晋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背出几首,而真正读懂这些诗,则是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大二、大三老师才教我的。而我在小学时已经读了,有的还会背,不时“有所思”,颇受教益。 关于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有个奇怪的现象,即是五四以来的一些新文学家们是对之排斥的,没有说过一句好话,而那些武侠小说家们却是吸取了新文学家的优长,例如注意人物性格和环境的刻画和描写等等,使他们的作品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也有话要说,只能有机会再说。 我对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评价很高,别的不说,仅就文字而论,我以为简直可称臻于化境,无论描写人物以及写景状物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无不栩栩如生。他还有个本事,中国的成语典故常常信手拈来,写到书中,用得十分贴切。说到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我家本是寒门小户,父母皆是文盲,从小没有人教过我《古文观止》,或是《论语》《孟子》,自己一直以为古文功底尚可。我后来能写出二三百万字专著,主编过差不多同样字数的书籍,饮水思源,颇得益于小学时代走的这条“野路子”,尤其得益于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给我文字上的熏陶。 承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关照,又蒙杭州图书馆彭喜双博士为我这本书做了不少工作,在此谢过。出版部门的编辑和审稿为拙稿耗神费神顺致敬意。 顾志兴 2016年9月11日于杭州孔庙之北孤 桐凤竹野柿书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